《楚辞·渔父》的人文启示
一、文本新读: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二、主题新解: 儒道之争?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庄子·缮性》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被褐而怀玉,何如?” 孔子曰:“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 ——《孔子家语》
《楚辞·渔父》虽然保持了两种对立观念的张力。但是我们从文本中也许可以领悟的是,它其实展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1)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2)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3)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4)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节选自屈原《离骚》
人文启示一: 从人性的角度讲,屈原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楚国的臣子,和一个政治家。当个人面临重大的人生抉择时,其内心是不可能没有矛盾的。——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人人格的伟大。
三、两个人物、三种人生道路 世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渔父:洒落超脱,全身远害 屈原:坚守信念,宁为玉碎 (附)第四种:历九州而相其君(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根本问题:屈原与渔父的分歧与共通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思考:渔父是在劝屈原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去和其他人一样自私自利,只顾追逐功名利禄吗?
人文启示二: 做人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底线, 坚持了这个基本的原则底线,就会被社会所肯定;违反了这个基本的原则底线,就会被社会所否定。这同时告诫我们,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一定要慎重。
四、你的抉择? 渔父,无疑是崇尚道家思想的隐士的代表,在和光同尘、不做抗争的主张中,包含着睿智和超脱。没有世俗的纷扰,保有自己的一份闲适。比起劳心苦志、形容憔悴的屈原,渔父的形象轻松自由,更能投合文人的胃口。
对屈原价值选择的理解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4)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5)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王逸《楚辞章句》:“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离骚》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史记·伯夷列传》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史记·伯夷列传》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陶渊明《饮酒》
人文启示三: 千古以来,中国的历史之所以不是太寂寞,就是因为有屈原这样的光芒在,他们不计较一切利害得失,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你可以选择不作“屈原”,但历史仍然需要有屈原这样的人物在。
小结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荀子·天论》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阮籍《咏怀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