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毘婆沙論》卷14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講義 p.13-22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09/5/20 永餘編製 1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2 慈悲道場懺法 此懺以發菩提心為宗 「但作福不發菩提心, 如耕田不下種,既無芽何處求實」 菩薩三要行︰ 菩提心相應,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 《大般若經》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首,由無所得而為方便」
Advertisements

大學中文閱讀與書寫課程 推動事項說明與研議 通識教育中心 賴素玫 以小班制 TA 適性輔導為精神之中文閱讀書寫課 程 共同課綱(經外審) /共同教材/共同 學習成果量 延伸教材: 高大中文 一百 書單 推動班級讀書會 制度班級讀書會 制度 強化中文基礎能力檢測機制 高東屏跨校中文能力檢測.
联 谊 方 案联 谊 方 案联 谊 方 案联 谊 方 案 —— 携手佳缘,全城热恋. 活动目的:世纪佳缘专业团队倾力策划企业专场联谊派对,为石家庄市企事业 单位的单身人士提供联谊服务,搭建交友平台,为您的企业员工寻觅一生幸福。 活动参与人群:各企事业单位单身员工 活动时间: 2015 年 2 月 14.
現見的正法 釋開仁. 2009/12/3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何謂現見? 現見: 1 、眼見, 2 、定中見, 3 、證悟見。 《雜阿含 550 經》卷 20 :「聖弟子 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 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 緣自覺悟。」 (T02, no. 99, p. 143, c4-6)
釋開仁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第四節 淨土宗 一、淨土經典及其信仰 本願思想——阿彌陀佛淨土——其他淨土 二、淨土宗的信仰與實踐 判教——淨土體性——往生方法.
總務處勞健保業務說明 勞工保險相關規定 全民健康保險相關規定 勞工退休金相關規定 勞保、健保、勞退金 加保表說明 退保表說明 薪調表說明
饭水分离 阴阳饮食法 拿掉饭桌上的汤水 创造生命的奇迹 作者/李祥文 八正文化出版
法譬如水潤蒼生 廣行環保弘人文 -偈誦淺釋-.
放生功德大慈悲 海濤輯.
作家研究-簡媜 指導教授:鄭定國 執行TA:簡珮如.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業報與輪迴— 苦與苦的生起 講者﹕釋法忍博士 (BA, MPhil (CUHK), PhD (LANCASTER))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三)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七善處───如實知(正確了知事物的真相)────出離───解脫
103年度北區教學資源中心計畫 5月份管考會議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瑞泰 成长卫士 少儿重大疾病保险 保障包含白血病的40种重疾 最低60元保全年 保障0-25周岁 总公司产品培训处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實踐三好的大悲行者 講師:恆明法師.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覺音(Buddhaghosa)著 葉均 譯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六)
三十七助道品 七覺支 紙本《三十七助道品》222頁~340頁 電子書 頁~ 頁.
面对高考之—— 战略与战术 主讲:张海顺 我们的口号: 战略上藐视高考 战术上重视高考.
妙 法 蓮 華 經 講 義 陳育殿恭撰.
四聖諦十二因緣 後學陳靜莉 學講.
現代華文小說選讀 授課老師:楊翠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點.
陳家寶醫生 放下禪 佛教「捨無量心」的修習 陳家寶醫生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本校學生兼任助理 相關規定和行政作業流程 104年9月2日 人事室.
路军伟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财务分析 ——之导论:为什么要学习财务分析 路军伟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实务技能 ——质疑.
十 二 的 岁 白 独 学前13310 刘惠 25号.
得陀羅尼者, 聞一切語音, 不喜不瞋。P.11.
104-1學期教學助理說明會 教務處 教學業務暨發展中心 教務長:黃啟煌 主 任:蔡錦雀 承辦人:曹君琪
如何撰寫學年文章 學協 學術小組 2002‧10.
出路之道 後學馮新聰.
2017/9/13 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电子 签名合同业务介绍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佛經導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法眼僧蹤 融熙詞曲.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788經.
基督徒教育大會 同 講師:陳寶鎮 解開你信仰的疑惑.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四無量心與情緒健康 陳家寶醫生.
【菩提道次第廣論 】
君 尊 義 僕 The Servant King.
第二講 鳩摩羅什與中觀學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六家七宗 格義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
潜行追踪 之红包快跑. 潜行追踪 之红包快跑 红黑对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速的飞速提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随之发展壮大,就是一群抢红包黑客,ta们手段高明,耳目灵通,不管红包们深藏何处,没有一个红包能够逃过ta们的手心,都被ta们迅速收归囊中;这一次两群黑客相互不服,准备来一场赌局,以决定谁才是真正的黑老大;而红包们也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派出实景红包来打击一下黑客们的嚣张气焰,激烈的决斗马上开始了。。。。。。
靜宜大學100學年度二學期 服務學習基礎講座 課程助理經驗分享
優良TA分享 分享人: 擔任???系(科、所)???老師TA.
2010之後 臺灣通識教育的機會與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林從一.
十善菩薩之修學內容 釋開仁,佛法度假 2012年7月5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puann1-ceh4-po1-lo5-bit8-to1 sim1-king1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戶外訪視介紹 黃顯宗.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十門分別 長行 數 相 次第 訓詞 修習 結頌 差別 相攝 所治 勝利 抉擇.
三十七道品 Bodhipakkhiya 釋開仁.2011年6月15日 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大家吉祥.
復興從我開始.
營運模式.
般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十住毘婆沙論》卷14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講義 p.13-22頁

(四)別詳十不善道之十二種分別 p.13-14 殺罪 因 從何起 (從何因起) (何緣) (增上) 從三不善根起:貪、瞋、癡。 從邪念起:不信善惡業果報。 隨以何心奪眾生命,從是心起:殺心配貪瞋癡。 緣 起誰 (與誰作因) (與誰作緣) (與誰增上) 從殺罪邊所有諸法,已生、今生、當生。 是因,緣亦如是。 對象 何所緣 緣眾生;又因何心奪眾生命,亦緣此心。 與誰作緣 因殺罪邊所有諸法,…是法緣於殺生罪。 過患 何失 今世惡名,人所不信等 果報 何果 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及餘惡處, 受苦惱報。

餘九但所緣有異 能緣 所緣 劫盜罪 所用物 貪取 邪婬 眾生 瞋惱 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 名字 邪見 正見 有漏 無漏 義

1、七種不善處,以貪瞋癡生 p.15-16 殺罪 從貪生 定義 見眾生生貪著心 須物奪命 從是因緣,受用好色聲香味觸,或須齒角毛皮筋肉骨髓等,生如是貪心故奪他命 從瞋生 瞋心不喜殺眾生 從癡生 邪見,不知後世善惡業殺眾生 為福德 西方安息國→有取福德因緣故殺,以是殺業因緣故,欲得生天 使欲度苦 東天竺人→天寺中殺生,以此事故欲生天上

從貪生 劫盜 以貪心故取他物 邪婬 貪著色因緣故而邪婬 妄語 為貪財故妄語 從瞋生 以瞋心不喜彼人故劫盜財物,欲令其惱 瞋不喜,作是念:「是人犯我母婦姊妹女等, 我亦還以婬事污彼母婦姊妹女等。」 為欲誑彼令得苦惱 從癡生 如諸婆羅門說世間財寶皆是我物,我力弱故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無有過罪,以如是心劫盜他物。 如有人言:「人中無有邪婬,何以故?女人皆為男子故生,如餘所用物,如有所須若與從事,無邪婬罪。」以是心作婬欲 邪見不知業果報故妄語 三不善道則是根本,從是分別生七種身口業果

《成佛之道》p.114-117 十善:十善業也稱十善戒。是善業的根本。是菩薩戒;也是聲聞, 緣覺,天,人一切善行的根本。十善業是徹始徹終的德行。 十善:重視語業,正說明了這是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 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為身語的行為。

2、七種善不善處之四門分別 p.16 兩門 四門 內容 不善 不離殺生 即是 有眾生,知是眾生,故殺奪命起身業 非是 先雖作殺因緣,而眾生不死。 身不動、口不說,但心念「我從今日當殺眾生」 善 離殺生 不殺眾生命 身不動、口不說,但心念「我從今日當不殺眾生」

(二)身意二業餘分別 p.17 身 身三所攝 不善 殺生、劫盜、邪婬 善 不殺生、不劫盜、不邪婬 非身三攝 餘殘打縛、閉繫、鞭杖、牽挽等,但不死而已 迎送合掌、禮拜、恭敬、問訊、洗浴、按摩、布施等 心 意三所攝 貪取、瞋惱、邪見 不貪取、不瞋惱、正見 意三不攝 不守攝心、諸結使等 守攝心、信、戒、聞、定、捨、慧等

(三)分別業與業道 是業是業道 不善 身三:殺生、劫盜、邪婬 口四: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 意三:此三相應思,是業。 善 亦身三、口四。意三同上。 非業是業道 意三:貪取、瞋惱、邪見 意三:不貪取、不瞋惱、正見 業與業道 業道 習行七事轉增→能至三惡道或人天好處。 意三,是善、不善業的根本。 業 能作故名為業

2、戒與業之關係及業與業道之四句分別p.18 戒與業 是業是戒 身口業 是業非戒 意業 業與業道 是業、非業道 三種不善身業:手拳鞭杖等; 三種善身業:迎逆敬禮等。 有人言:「亦是業道,何以故?是二業或時至善惡處故,名為業道。」以不定故,不說業道。 是業道、非業 意三 不善:是煩惱性故非業;能起業故名為業道 善:是善根性故非業;能起善業故名為業道 是業、是業道 殺生、不殺生等七事 非業、非業道 餘者是。(如工巧明等)

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釋疑 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 《大智度論》卷24(238b6-27): 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 惡人 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 今雖為惡而生好處 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 善人 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 今雖為善而生惡處 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 疑問 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釋疑 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 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9(T27,360a12-b2): 修善行者臨命終位,順後次受惡業力故,有地獄趣生相現前。 彼既見已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 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 熟,故此地獄生相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 歡喜。由勝善思(正見)現在前故,地獄生相即便隱歿,天趣 生相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天上。 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欻有天趣生相現前。 彼既見已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應生地獄, 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邪見撥無善惡及異熟果,若有善 惡異熟果者我不應然。』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生相便即隱 歿,地獄生相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地獄。

菩薩初地邊,以三種清淨,安住十善道,則生決定心。p.19 世所有惡道,皆十不善生;世所有善道,因於十善生。 不能行三種清淨 作閻浮提王 二地 以三種清淨(自不殺、不教他殺、心不喜悅)住十善道 作轉輪聖王 十善、十不善 惡道 善道(世間) (出世間) 上 三種地獄 他化自在天(過是以上須修禪定) 菩薩 中 三種畜生 人中大家乃至欝單越、天中化樂天 辟支佛 下 種種鬼道 生閻浮提人中,在貧窮下賤家 聲聞

《大智度論》卷13,153b: 若下持戒生人中, 中持戒生六欲天中, 上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清淨天中。 上持戒有三種: 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 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 上清淨持戒得佛道。 不著、不猗 ,不破、不缺,聖所讚愛,如是名為上清淨持戒。 若慈愍眾生故,為度眾生故,亦知戒實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 將來令人至佛道,如是名為得無上佛道戒。

《十住毘婆沙論》卷14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 講義 p.1-4 頁

〔1〕隨他無大悲,畏怖於三界,樂少功德分,其志甚劣弱 p.2 聲聞 定義 隨他音聲 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 條件 大悲心 無大悲心十善令人至聲聞 有大悲心,不令至聲聞地 三界 怖畏三界令至聲聞道 不畏三界令生人、天,以樂三界故 功德 取少分功德,於六波羅蜜受行少分,墮聲聞地 取諸佛功德,遍學智慧,令至佛道 種類 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支佛

〔2〕心樂於厭離,常觀世無常,及知一切法,皆亦無有我 p.2 〔3〕乃至一念頃,不樂於受生,常不信世間,而有安隱法 p.3 聲聞心境 厭離心 志弱、樂厭離生死者→至聲聞地 志劣、無厭離生死者→不至聲聞地 所觀境 觀有為法無常,觀一切法無我 大小差別 聲聞 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 不信世間有安隱相。 菩薩 於恒河沙無量阿僧祇劫受生, 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諸眾生。

〔4〕觀大 如毒蛇 ,陰如拔刃賊,六入如空聚 ,不樂世富樂 p.3 觀蘊處界,無常虛誑無須臾住故,不樂受生 四大 喜生瞋恨故、不淨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無常 五蘊 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虛誑 六入 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無須臾住

〔5〕貴於堅持戒,而為禪定故,常樂於安禪 ,修習諸善法。 〔6〕唯觀於涅槃,第一救護者,常求盡苦慧 ,樂集行解脫。 〔7〕但貴於自利,一一勝處 來,善道令是人,能至聲聞地。

於一切生無安隱想,但涅槃能為救護,但為自利 p.3-4 世間熾然 →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火之所熾然 修道次第 戒增上學 佛所結戒,為禪定故,貴重此戒。 定增上學 有決定心而不毀犯,捨一切事,但樂坐禪,求盡苦智 解脫因緣 持戒清淨→心不悔→得歡喜→身輕軟→心快樂→ 攝心得定→生如實智慧→即生厭→生離→得解脫 先世因緣 一勝處來 羅睺羅從諦勝處來(實語) 施曰羅從捨勝處來(布施) 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禪定) 舍利弗從慧勝處來(智慧) 二勝處來 〔諦、捨〕,〔諦、滅〕,〔諦、慧〕 〔捨、滅〕,〔捨、慧〕 〔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