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胀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008 年世界肾脏日主题 : 神奇的肾脏 !. 浅谈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肾内科 郑宝林.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内科辅导. 肾系.
内伤发热.
第二十章 祛湿剂.
2017/2/26 心 悸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水肿.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水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 陈良金.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鼓 胀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系 中内教研室 周新强.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肝胆.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痞 满.
灵枢·水胀 五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种水肿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种积聚疾病的鉴别诊断.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肺结核.
鼓 胀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韩捷.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便秘.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同病辩证.
梁东辉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珠江医院中医科 副主任 专业特长: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糖尿病、 老年虚证的防治研究 学术团体任职:
子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胡卫.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乳衄.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祛 湿 剂.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泄泻.
利水渗湿药.
痿 病. 痿 病 [概述] 一、定义 痿病系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导致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 又称痿躄。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开 窍 剂.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腹 痛 陈良金.
水肿 (edema) 云南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 王清 目的要求 掌握水肿的诊查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概念、范围及病因病机。 了解水肿的预防调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鼓 胀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概 述 定义: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 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晚期可出现吐血、便血、昏迷等症。  

  病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概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 暴露。 病位:肝脾(肾)

二、源流 (一)关于鼓胀病名的论述 1.《内经》首称鼓胀。 《灵枢·水胀篇》:“鼓胀如何?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2.《诸病源候论》称为水蛊。 《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

3.《医宗必读》称为蛊胀。 《·水肿胀满》:“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 4.《证治要诀》称为膨亨、蜘蛛蛊。 《·蛊胀篇》说“盖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称之膨亨,又谓之蜘蛛病”。

5.《景岳全书》称为单腹胀。 《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篇》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

(二)关于鼓胀病因病机的论述 1.《内经》:浊气在上,或热邪为患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与感染“水毒”“寄生虫”有关 3.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属阳热为患 4.李东垣《兰室秘藏》:脾胃虚弱

5.朱丹溪《格致余论》:湿热相生为患 6.张景岳《景岳全书》:饮食不节,饮酒过度 《景岳全书·肿胀篇》:“少年饮酒无节,多成水臌”。 7.喻嘉言《医门法律》认为症、积块,可转化为鼓胀

(三)关于鼓胀治疗的论述 1.晋代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是临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 2.明代李中梓《医学入门》提出补中行湿消积的方法。 《·鼓胀篇》曰:“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三、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及其他疾病出现类似鼓胀的证候时,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1 、黄疸、胁痛、积聚迁延不愈。 黄疸失治 胁痛迁延 病久于肾, 开合不利 最终气、血、 渐成鼓胀 积聚迁延 水湿内停 水互结

2、情志不遂 3、酒食不节 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困阻中焦 气 嗜酒过度 血 鼓 嗜食肥甘 水 胀 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气 血 鼓 忧思恼怒 水 胀 肝失调达 互 结 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潴留 3、酒食不节 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困阻中焦 气 嗜酒过度 血 鼓 嗜食肥甘 水 胀 土壅木郁,脾病及肝,肝失疏泄,气滞血瘀 互

4、血吸虫感染 气 感染血吸虫 治不及时 肝伤而致气滞血瘀 血 鼓 疫水接触, 水 胀 虫阻络道,内伤肝脾 脾伤而致水湿内停 互 结

病机关键: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其中: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基本条件; 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及肾失气化,水湿停滞,是要因素。 病变性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 标实--气滞、血瘀、水停之侧重。 病变脏腑:肝、脾、肾

诊 断 1、症状: 初则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则腹部胀大,面色萎黄、乏力、纳呆等。 诊 断 1、症状: 初则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则腹部胀大,面色萎黄、乏力、纳呆等。 日久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则腹部青筋暴露,脐心突出,四肢消瘦,或下肢浮肿。 常有小便不利,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出血倾向。

诊 断 2、体征:胁下或腹部积块,腹部有振水音,黄疸,手掌赤痕,面颈胸臂可见朱纹丝缕。 诊 断 2、体征:胁下或腹部积块,腹部有振水音,黄疸,手掌赤痕,面颈胸臂可见朱纹丝缕。 3、病史:黄疸、胁痛、积聚病史。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有关。 4、理化检查:肿瘤标志物、B超、X线食道钡餐照影、腹部CT、腹水穿刺。

腹部胀大 腹腔肿瘤

从腹腔切出的肿块

血痣

红丝赤缕

舌苔白腻

舌苔白腻水滑

舌红苔黄腻

五、鉴别诊断 1、与水肿鉴别 水肿 鼓胀

2、积证 鼓胀—腹部胀大,可见腹水,腹壁青筋暴露。 积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腹部无明显胀大,无腹水,可诱发鼓胀。

3、痞满—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按之柔软,无胀急 鼓胀—腹部胀满,且有腹部胀大或胀急之状,腹壁青筋暴露。腹内有积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实 偏于气滞 1)症状: 两胁胀满,善太息,嗳气,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 2)体征: 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则舒,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称为“气鼓”

偏于血瘀 1)症状: 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痞块,面色黎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手掌赤痕,唇甲紫暗,舌有瘀斑 2)体征: 腹大坚满,青筋暴露,内有积块,按之胀满疼痛 称为“血鼓”

偏于水停 1)症状: 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浮肿 2)体征: 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或腹中有振水音,按之如囊裹水,称为“水鼓”

2、辨本虚 偏于脾气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舌淡脉弱。 偏于气阴两虚 :脾气虚+口干不欲饮、饥而不纳、五心烦热,舌红体瘦。 偏于脾阳虚 :面色苍黄,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2、辨本虚 偏于脾肾阳虚:脾阳虚+腰膝酸软,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泄,女子月经期短,量少色淡。 偏于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齿鼻钮血舌红少苔。

二、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攻补兼施;(早期去邪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补为主) 2、治疗大法:理气消胀、活血化瘀、利尿逐水、扶正倍本

三、分证论治 1、鼓胀早期 主症: 腹大胀满,叩之如鼓,持久不减。 兼次症: 胁下胀满或疼痛,纳食少馨,食后脘腹胀满益甚,以嗳气或矢气为候,肢体沉困乏力,小便短少。 舌象:舌质暗,或有痕点,苔白腻。 脉象:弦滑。

治法:理气和血,行湿散满。 方药:以木香顺气散为主方。 方中积壳、木香、青皮、陈皮、厚朴、乌药上中下三焦气机一起疏理,再配合香附、川芎、桂心,气血并调,以期气血调畅而消腹胀;苍术、砂仁理脾行湿以散满;甘草和中。

若胁下胀满或疼痛明显时,可加柴胡、郁金、延胡索、苏木等疏肝理气止痛之品。 若胁下痞块,痛如针刺,可加赤苟、丹参、三棱、我术、生牡捕等活血行痹,软坚散结之晶。 若纳食少馨,食后院腹胀满,加保和丸,消食导滞。

若肢体沉困,小便短少,可加车前子、泽泻、猪苓、夜苓等化湿利水药物。 腹胀明显时,也可加黑白丑、大腹皮、莱藤子、薤白等以下气除满消痞。 余毒未清者,可加入板蓝根、土夜苓、虎杖等清热解毒药。

2.鼓胀中期 主症:腹大坚满,撑急,动之有振水声。 兼次症:面色苍黄无华,神疲肢怠,脘腹痞胀,不敢进食,口喝不欲饮,颈部、面颊或胸背部散在红痣血缕,腹皮脉络怒张,手掌赤痕,大便或秘或糖,小便短少。

舌象:舌质淡,体胖有齿痕,或紫暗,或有痕斑,舌苔厚腻。 脉象:沉细滑。 治法: 扶正行气,化瘀利水 方药:扶正以四君子汤加黄芪、黄精。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以调营饮为主方。

若腹水明显,伴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者可加干姜、桂枝或肉桂、附子,振奋脾阳。 也可再加泽泻、赤小豆、防己等增强除湿利尿之力, 或应用实脾饮以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若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湿热互结、浊水停聚 中满分消丸----既清热化湿、理气燥湿、淡渗利湿,又护卫中焦。 若湿蕴化热而发黄----茵陈、土茯苓、金钱草等清利湿热 或加用菌陈蒿汤。

若小便赤涩不利,可加滑石、通草、蟋蟀粉以利窍行水; 若气阴两虚,舌质嫩红,可加沙参、玉竹、麦冬以养阴益胃; 若气血两虚,舌淡,心悸少寐,可加当归、首乌、阿胶等以养血宁心;

若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可加半夏、陈皮、生姜、竹茹等和胃降逆; 若伴有齿衄、鼻衄,可加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女贞子、旱莲草等;

若腹水胀满太甚,伴见喘促不宁加: 炙麻黄、杏仁、桔梗宣肺利水, 桑白皮、茺蔚子、椒目泻肺利水 批把叶、瓜萎皮润肺利水。 、

此期: 常用木香、大腹皮、槟榔行气消胀,兼可利水。 益母草、泽兰、水红花子活血祛瘀,也兼除湿。 白术、猪苓、夜苓、车前子,专司利水除湿。 黄芪、黄精健脾益气,扶正怯邪。 标本兼顾,以期消除胀满。

若腹水严重,常法不效时,可选用攻逐利水法。 使用攻逐原则: 腹水严重,腹胀撑急难忍;患者当能承受攻逐之力,脾肾未败; 中病即止,或腹水退其七、八即止; 攻逐之后,调理脾胃,以巩固疗效。 常用方舟车丸、十枣汤。

正虚邪恋 3.鼓胀晚期 主症:腹大胀满不舒,早宽暮急。 兼次症:神倦懒动,气短声怯,骨瘦如柴,面色苍黄或恍白,或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男子阳萎,女子停经;或五心烦热,肌肤甲错,头晕耳鸣,少寐盗汗等。

舌象: 舌质淡,体胖,苔白,或舌红少苔。 脉象: 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或滋补肝肾为主。 方药: 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 + 济生肾气丸化裁。 滋补肝肾--麦味地黄丸或滋水清肝饮为主。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振奋中阳; 济生肾气丸---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脾肾阳虚者,两方可以交替服用。

麦味地黄丸--肝脾肾之阴一起补养; 滋水清肝饮--滋补肝肾,又疏肝健脾活血。 治疗原则: 正虚为主,治疗只宜缓图,不可求其速效,更不能以治标法投之,再伤正气。 本期也可由于诱因作用,变为本虚标实之证,又当以中期之法处理。

鼓胀出血 主症:腹大胀满伴出血。轻者呕吐物中夹有鲜血或血块,或大便色黑。重者吐血盈碗盈盆,或大便暗红而溏薄。 兼次症:口干口苦,胃脘灼热,肠鸣腹胀,或心悸气短,汗出肢冷。 舌象:舌质红,苔黄,或舌谈。 脉象:弦滑而数,或沉细而数。

治法:泄热宁络,凉血止血; 气血耗伤者合益气固脱法。 方药:泻心汤或大黄白及三七粉凉开水调为糊状,慢慢吞服。 药用大黄、黄苓、黄连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大黄粉、白自及粉、三七粉凉血、止血、散痕。

若吐血、便血来势猛烈,病位在喷门上下者,可先用三腔管送人胃中,令胃囊充气,再吞服大黄、白及、三七粉半次量,再将食管囊充气,以增强止血功效。 若气血耗损,汗出肢冷时,可煎服独参汤,或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益气固脱,或服黄土汤亦可。 。

鼓胀神昏 主症:腹大胀满伴神昏。先见烦躁不宁,逐渐嗜睡,终至昏迷。或先语无伦次,逐渐嗜睡,终至昏迷。 兼次症:腕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不通。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或舌淡红、苔白腻 脉象:弦滑数,或弦滑。

治法:醒神开窍。 方药:湿热蒙闭心包者--局方至宝丹,研化,吞服或鼻饲,以清热凉开透窍。 或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40~60ml+5%~10%GS250ml

痰湿蒙闭心包者--苏合香丸,研化,吞服或鼻饲,以芳香温开透窍。或用菖蒲郁金汤鼻饲,以香豁痰开窍。 也可用清开灵静脉点滴,治疗湿热蒙闭心包者效佳。

舌淡胖边有齿印,苔厚腻水滑

舌光红少津

舌红苔灰黑

转归预后: 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措施 1、避免与血吸虫疫水接触; 2、避免接触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3、积极治疗积聚黄疸胁痛;

二、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病重者以卧床休息为主 2、饮食调理:应低盐饮食,禁食生冷、油腻、粗糙、坚硬类饮食,忌酒戒烟。 3、精神调摄: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消除恐惧,增强信心

结 语 临床特征 :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 结 语 临床特征 :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 病因:多为胁痛、黄疸、积聚迁延不愈。或感染血吸虫,以及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互结,停于腹中而成。 病程 :分为早、中、晚三期

治疗:早期以攻邪为主,多采用理气化瘀、行气逐水法,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补虚为主,阳虚温补脾肾,阴虚滋补肝肾。并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 注意:起居、饮食、精神方面的调摄,积极治疗黄疸、胁痛、积聚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