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肝脏功能检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肝脏基本功能 : 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如 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代谢。 还有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及胆红素代谢等方面 的功能。人体 “ 中心实验室 ” 或 “ 物质代谢中枢 ” ①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②胆红素代谢检查; ③血清酶检查; ④肝纤维化常用标志物检测; ⑤病毒性肝炎常用标志物检测等。
Advertisements

肝脏疾病检查 肝脏疾病检查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临床诊断学科. 一、绪论 1. 重要性 1. 重要性 2. 目的 2. 目的 (1) 了解损害程度 (1) 了解损害程度 (2) 判断预后 (2) 判断预后 (3) 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4) 体检, 耐受能力 (4) 体检, 耐受能力.
肝 功 能 试 验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王兴宁 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  代谢  生物转化  排泄与分泌  凝血与纤溶.
1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孙 淑 艳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 为发现肝脏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 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统称为肝 功能试验( liver function test , LFTs )。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胆红素代谢检测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谷丙转氨酶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谷丙转氨酶作用于丙氨酸及 α- 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与丙 酮酸。丙酮酸与 2.4- 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二硝基苯腙,此 物在碱性溶液呈红棕色,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丙酮酸比色, 求得丙酮酸的生成量以表示酶的活性。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七节 肝细胞损伤时 常用的生化试验 长征医院 于嘉屏.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黄 疸.
第二章 常见症状 第六节 黄疸 《健康评估》配套CAI课件 主编:蔡小红 编者:周肖英 2010年10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黄 疸 112~161.
肝脏的基本功能 肝脏的代谢功能(蛋白合成,血糖调节,脂类代谢,激素及维生素代谢) 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解毒作用)
第十二章 黄 疸.
第十七章 肝胆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十七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实验二十七 磷、胆红素测定.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CMU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Chemical diagnosis of liver and bile diseases
第十六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 检验系生化检验室 董雷鸣.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黄 疸 112~161.
第十六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13章 黄疸 黄疸的概念 黄疸的原因、类型和发生机理 黄疸的类型 黄疸的一般治疗原则.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维生素A结构和性质、鉴别试验.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制作:王殿凯.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Biochemistry of the Liver
Welcome.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第三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第四节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实验一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查药物维生素C的纯度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 测定(p125) 二、血清总胆固醇测定(p112) 三、尿酮体的定性检测(p120)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生命的物质基础.
常见症状评估和 护理诊断 * 黄疸6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章 雅 青.
第十四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 十 一 章 肝的生物化学.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糖尿病流行病学.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的鉴定 汪岱华 黄耀佳 张雯婧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第十二章 黄 疸.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实验3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PBL教学 黄疸待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感染性疾病中心.
主页: 骆严 Yan LUO 主页: 手机: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主讲教师:尹燕华.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实验四 蛋白质呈色反应、沉淀反应 等电点测定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肝脏功能检验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血清胆红素测定 第三节 血清胆汁酸测定 第四节 肝功能试验的选择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肝脏的结构特点 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某些肝脏疾病的临床生化 肝功能试验的分类

一、肝脏的结构特点 双重的血流输入系统 双重的输出系统 肝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特点 肝细胞的再生

肝 脏 (一)肝脏具有双重的血流输入系统 (二)肝脏具有双重的输出系统 营养物质和腐败物 肝处理后的代谢物 门静脉 (功能性血管) 肾脏(尿) 体循环 肝 脏 营养物质和腐败物 肝处理后的代谢物 门静脉 (功能性血管) 肝动脉 (营养性血管) 肝静脉 下腔静脉 胆道 肠道 氧气和肝外组织代谢废物 胆汁酸盐和代谢产物

(三)肝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特点 ①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 ②细胞膜具有较高的通透性 ③肝细胞中亚细胞结构丰富 ④肝细胞含有丰富的酶系 (四)肝细胞的再生 新生肝细胞的来源 ①由已分化的肝细胞增殖而来 ②由未分化的小叶内胆管上皮细胞分裂而来

二、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排泄功能 物质代谢功能 肝脏的生物转化

(一)排泄功能 1. 胆汁酸代谢 主要排泄对象:胆汁酸、胆红素、氨等 胆汁 排泄形式: 胆道 肠道 (1)胆汁 胆汁的来源: 浓缩 胆总管 肝胆汁 胆囊胆汁 十二指肠 胆汁功能: 消化液、排泄液 胆汁的成分: 水、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酶、尿素和无机盐等

初级游离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肝细胞) 初级结合胆汁酸 (甘氨酸/牛磺酸) 次级游离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肠道) 次级结合胆汁酸 (2)胆汁酸的类型 初级胆汁酸(肝细胞) 次级胆汁酸(肠道) 初级游离胆汁酸 初级结合胆汁酸 (甘氨酸/牛磺酸) 次级游离胆汁酸 次级结合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肝细胞) 初级游离胆汁酸 初级结合胆汁酸 (甘氨酸/牛磺酸) 胆酸 鹅脱氧胆酸 甘氨酸胆酸 牛磺酸胆酸 甘氨酸鹅脱氧胆酸 牛磺酸鹅脱氧胆酸 次级胆汁酸(肠道) 次级游离胆汁酸 次级结合胆汁酸 (甘氨酸/牛磺酸) 脱氧胆酸 石胆酸 甘氨脱氧胆酸 牛磺脱氧胆酸 甘氨酸石胆酸 牛磺酸石胆酸

(3)胆汁酸代谢及肠肝循环 (4)胆汁酸的功能 ①促进脂类消化 ②促进脂类吸收 ③抑制胆固醇从胆汁中析出沉淀 游离型胆汁酸 结合型胆汁酸

2. 胆红素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 尿胆素原 粪胆素原 胆素原 尿胆素 粪胆素 胆绿素 胆红素 胆色素 未结合胆红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骨髓、脾脏) 结合胆红素(肝脏) ①衰老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降解产生胆红素:80% ②无效造血 ③其他含铁卟啉化合物分解

(2)胆红素代谢及肠肝循环

(二)物质代谢功能 1、营养物质代谢 2、激素及维生素代谢 (1) 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2) 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 (3) 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4) 在脂代谢中的作用 2、激素及维生素代谢 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脏进行 多种维生素能在肝细胞内储存并进行转化

(三)肝脏的生物转化 定义: 转化对象: 内源性非营养物:氨、胺、胆色素、激素 外源性非营养物:药物、毒物、食品防腐剂、色素 转化特点: 生物转化: 机体对许多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水溶性(或极性),使其易随胆汁、尿排出,这种体内变化过程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转化对象: 内源性非营养物:氨、胺、胆色素、激素 外源性非营养物:药物、毒物、食品防腐剂、色素 转化特点: ①连续性, ②多样性, ③失活与活化双重性 生理意义:保护机体 通过灭活对活性物质的作用时间和强度进行调节 利于机体对代谢废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的排泄

三、某些肝脏疾病的临床生化 (一)黄疸的分类与生化诊断 黄疸 肝硬化 1. 黄疸的分类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2µmol/L(2mg/ml)时,会导致皮肤、巩膜黄染的现象,这称为黄疸(jaundice) 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肝源性黄疸)

2. 黄疸的生化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2)尿三胆的测定: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素 (3)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诱导试验 黄疸类型的鉴别 肝细胞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

(二)肝硬化的生化 由于多种损伤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使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以及肝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导致肝广泛的纤维化和结节的形成称为肝硬化 1. 肝硬化病因的分类 ①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②乙醇中毒。 ③代谢性疾病 ④肝内、外长期胆汁淤积 ⑤门静脉回流受阻 ⑥免疫功能紊乱 ⑦毒素及治疗性药物 (1)确定的病因 (2)可能的原因 ①营养不良②感染③隐原性肝硬化④肉芽肿性肝硬化。

2. 肝硬化的生物化学检查 (1)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测定 (2)β-脯氨酸羟化酶(β-proline hydroxylase, β-PH)测定 (3)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测定 (4)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测定

四、肝功能试验的分类 (一)根据代谢功能分类 (二)根据病理过程结合肝功能的分类 胆红素代谢试验 蛋白质代谢试验 胆汁酸代谢试验 血清酶学试验 染料排泄试验 (二)根据病理过程结合肝功能的分类 了解肝实质细胞膜通透性病变的试验 指示肝细胞坏死的酶类 反映肝细胞蛋白质合成障碍的试验 指示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的试验 反映肝结缔组织增生的试验 某些病因诊断的特殊试验

操作与计算 1. ALT校准曲线的绘制

2. 样本的测定 3 .计算 测定管吸光度减去对照管吸光度的差值为样本的吸光度,用该值在校准曲线上查得的卡门单位 4 .参考范围: 5~25卡门单位

注意事项: 1. 赖氏法单位定义: 卡门单位定义:血清1ml,反应液总体积3ml, 25℃,波长340nm,比色杯光径1.0cm,每分钟吸光度下降0.001A为一个单位(相当于每升反应体系中0.1608µmol NADH被氧化)。 2.底物α-酮戊二酸和2,4-二硝基苯肼浓度不足,以及产物丙 酮酸的抑制作用: 赖氏法的校准曲线不能延长到200卡门单位。当酶活性超过150卡门单位时,应用生理盐水作5~10倍稀释样本,测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3. 样本存放时间 在室温(25℃)可维持2d,在4℃冰箱可维持1周。在-25℃可维持1个月 4. 血清对照 试剂空白 自身血清的对照管 样本对照管 5. 丙酮酸钠的纯度对曲线的影响 6. 加入2,4-二硝基苯肼溶液后,应充分混匀,使反应完全。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速度要一致,减少吸光度管间的差异。 7.称量必须准确

方法评价 重复性差 底物α-酮戊二酸用量不足 2,4-二硝基苯肼在碱性条件下也能显色 产物旁路效应 2. 准确性差 3. 试剂稳定性差 4. 操作简便

第二节 血清胆红素测定 一、测定方法简介 测定方法: 重氮法 改良J-G法 胆红素氧化酶(bilirubin oxidase,BOD)法 第二节 血清胆红素测定 一、测定方法简介 总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δ胆红素 测定方法: 重氮法 改良J-G法 胆红素氧化酶(bilirubin oxidase,BOD)法

(一)重氮法 原理: + 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能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λ=560nm) 未结合胆红素需加入甲醇、乙醇、苯甲酸钠、尿素等“加速剂”,破坏分子内氢键 ,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 结合胆红素

(二)改良J-G法(加速剂为苯甲酸钠-咖啡因) 原理: 血清与醋酸钠-咖啡因-苯甲酸钠试剂(咖啡因试剂)混合后,加入氯化重氮苯磺酸(重氮试剂),生成紫红色偶氮胆红素,最后加入强碱性酒石酸钠溶液,使颜色不稳定的紫红色偶氮胆红素在咖啡因存在下转化为稳定的蓝色偶氮胆红素。反应结束后,在600nm波长比色,从校准曲线查找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含量 醋酸钠缓冲液保持偶氮反应的pH; 咖啡因试剂中苯甲酸钠-咖啡因促进未结合胆红素分子内的氢键破坏,加速与重氮试剂的偶联反应; 叠氮钠(或抗坏血酸)可终止结合胆红素的偶氮反应。

方法评价: 灵敏度高 抗干扰能力强 线性范围可达342µmol/L 正常参考浓度时精密度较差胆红素浓度达342µmol/L时, 精密度好

(三)胆红素氧化酶法 原理: 方法评价: 胆红素在450nm波长处,吸光度的下降与浓度成正比。 pH8.0时,胆红素氧化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氧化; pH4.5时,胆红素氧化酶仅催化结合胆红素氧化。 方法评价: 灵敏度高,干扰少,准确度好,线性范围宽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胆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其氧化

二、血清胆红素测定的意义 诊断黄疸及判断黄疸程度: 总胆红素17.1~34.0µmol/L为隐性黄疸 鉴别黄疸类型: ①溶血性黄疸 ②肝细胞性黄疸 ③阻塞性黄疸 疾病的诊断 肝炎 肝癌 胆道部分阻塞 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