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抗原组成 HBV主要有下述4种抗原 1.HBsAg 为HBV 3种颗粒所共有,是机体受HBV感染的标志。代表HBsAg的结构单位。HBsAg大量存在与感染者血清中,是HBV感染者的主要标志。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为NT抗体,能与HBV表面结合,使其失去感染性。HBsAg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的成分.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最常见的原因。目前 已经确定肝炎病毒有 5 种:甲型( HAV )、乙型( HBV ) 丙型( HCV )、丁型( HDV )、戊型( HEV )。妊娠任 何时期都有被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最常见。
肝炎病毒.  熟悉肝炎病毒的类型;所含核酸除乙型肝 炎病毒为 DNA 外,其他型均为 RNA ;熟悉 5 个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 5 个型肝 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掌握乙型肝 炎病毒的抗原组成;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 微生物学检查法;掌握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和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熟悉 5.
病毒性肝炎 中山医科大学附三医院感染科 谢奇峰.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甲、乙、 丙、丁、戊型 -A 、 B 、 C 、 D 、 E )引起的一组 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和 肝功能异常为其特点,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 症状感染多见。 甲、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科学认识肝炎 ,健康幸福生活 制作:.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平凉医专内儿护理教研室.
肝炎病毒.
病 毒 性 肝 炎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曙照.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传染病疫情报告 年 7月.
乙肝检验临床意义.
第二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
发光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意义.
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治疗慢性HBV感染方案.
肝炎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主要感染靶细胞——肝细胞 迄今为止,肝炎病毒分为七型:
第29章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第23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二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第27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流行病学教研组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乙型肝炎的防与治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曙照.
四川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教研室 陶传敏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 香山衛生所 江國彬醫師.
常见致病病毒 (一).
Hepatitis virus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引起肝脏炎症的病毒。
第三章 病毒学.
第29章 肝炎病毒 1.掌握HBV的形态结构,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第八章 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 急性病毒性肝炎 贫血 肺结核
 病毒性肝炎☆ ☆ 塘厦医院 ☆ 陈 平 ☆ ☆ ☆.
肺结核.
病 毒 性 肝 炎.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素养66条进学校活动 武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及治疗进展 张定风.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
Safety At Your Hand 乙肝相关知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传染病学教研室 蒋就喜教授
乙肝诊断检查.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医院.
第29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李冬青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es
第七章 常 见 病 毒 第3节 肝 炎 病 毒 Hepatitis Viruses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北一女中家長會 會務報告 104學年度親師懇談會 105年3月5日 陳正忠.
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 毒 性 肝 炎 Viral hepatitis 主 讲 何步东
乙肝病毒前S1蛋白在乙型肝 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乙肝两对半.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virus 吴泽诚 赵柯夫 顾雨晨 叶子祥.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三) 抗原组成 HBV主要有下述4种抗原 1.HBsAg 为HBV 3种颗粒所共有,是机体受HBV感染的标志。代表HBsAg的结构单位。HBsAg大量存在与感染者血清中,是HBV感染者的主要标志。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为NT抗体,能与HBV表面结合,使其失去感染性。HBsAg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的成分

SHBsAg有不同的亚型,他们有一个共同抗原表位a和二组互相排斥的亚型抗原表位d/y和w/r。因此,HBsAg可分为adr、adw、ayr、ayw等4种亚型。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这些亚型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同。欧美各国以adw为主,中东以ayw为主。我国内地和沿海各省汉族主要为adr型;在广西壮族以adw为主;在西藏、内蒙和新疆以ayw为主;ayr在我国罕见

2.HBcAg 系HBV的核心蛋白,存在于Dane核心结构颗粒表面,为内衣壳成分。由于HBcAg外面包裹HBsAg,以及少量游离的HBcAg可被抗HBc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因此用一般方法不能从患者血清测出HBcAg,而只有在肝细胞核中才能检出。肝细胞膜表面的HBcAg,是宿主CTL作用的主要靶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cIgG在血流中存在时间比较长,为非保护性抗体,无中和作用。但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 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

3.HbeAg 由PreC 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及转译后成为e抗原 (如仅由C基因转录转译则为HBcAg)。是一种可溶性抗原,游离存在于血清中,由于HBeAg出现较HBsAg短暂,并且和Dane颗粒出现时间相一致,与HBV DNA多聚酶在血流中的消长动态也基本一致,因此一般把HBeAg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4.PreSAg 分为PreS1和PreS2两种抗原。他们具有吸附与肝细胞受体的表位,其抗原性比HBAg更强,因其抗体能阻断HBV与肝细胞结合而其抗病毒作用

(四) 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只有黑猩猩对HBV易感,接种后可发生与人类相似的急慢性感染。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近年来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可使HBV基因转移给小鼠或转染细胞株。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后,病毒可复制并在细胞中表达HBsAg、HBcAg和HBeAg。有此细胞株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粒。这些细胞培养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疫苗制备及HBV致病机制研究等

(五) 抵抗力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等均有抵抗性。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灭菌 (121℃10min)、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均可使HBV失活 但应指出,HBV的感染性与HBsAg的抗原活性并非一致。如100℃10min或pH2.4处理6h均可使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抗原活性

(一) 传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做为传染源危害性更大 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传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做为传染源危害性更大  (二)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液或注射途径传播,即非胃肠道的感染。据报道少至10-6-10-9/ml HBeAg的阳性血清即可引起感染常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血液、血制品传播输血、血浆和各种血制品 (包括丙种球蛋白等) 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2.医源性传播 通过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种医疗器具、甚至工作人员的手,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3.母婴传播 主要是在围产期,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吞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所致,少数可由于宫内感染,也可通过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

4.接触传播 传播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等可引起HBV感染。通过唾液传播的可能性也应受到重视,因约30%-50%左右HBV慢性感染者唾液中可检出HBsAg。性交,尤其男性同性恋亦可传播HBV。因此,在西方国家将乙肝列为性传播疾病(STD)之一

(三) 致病机制 HBV所致的病临床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等。病毒在体内增殖,除对肝细胞直接损伤外,还可引起机体免疫病理损伤 1 病毒致机体免疫低下 HBV感染后,诱导干扰素产生能力下降,靶细胞的HLA-I类抗原表达低下。使CTL杀伤能力减弱。幼龄感染HBV易形成免疫耐受

2 病毒发生变异 HBV的Pre C基因可发生变异,从而不能正确转译出HBeAg,使病毒逃逸机体对HBeAg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近年来发现其变异株可引起重症肝炎

3 细胞免疫引起的免疫损伤 细胞免疫以杀伤性T细胞 (CTL) 为主。病毒在肝细胞内增殖后,细胞表面可有HBsAg、HBcAg、或HBeAg,病毒抗原致敏的T细胞,对细胞膜表面带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具有杀伤效应以清除病毒。CTL作用不仅是直接杀伤肝细胞,同时释放细胞因子,间接发挥细胞免疫效应,使肝细胞破坏,导致炎症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这种由CTL介导的效应有双重性

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与转归有密切关系: * 当病毒感染肝细胞少时,产生的CTL可将病毒感染细胞全部杀伤,细胞外HBV,可被抗体中和。表现为急性肝炎,并可恢复而痊愈 * 若病毒感染细胞数量多,引起细胞免疫应答超过正常范围,会迅速引起大量细胞坏死,表现为重症肝炎。

* 若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TL不能将大量复制病毒的靶细胞杀伤,造成病毒不断释放,又无有效的抗体中和病毒,病毒则持续存在并不断感染肝细胞,构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又可促进纤维细胞增生,则发生肝硬化 * 如果缺乏细胞免疫反应,既不能清除病毒,亦不导致免疫病理反应,结果出现无症状HBsAg携带状态

4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 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循环中,可检出HBsAg及抗HBs或HBeAg及抗HBe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如沉积于周围组织的小血管壁,可引起Ⅲ型超敏反应,临床上出现各种相关的肝外表现。如肾小球肾炎、皮疹和关节炎等。免疫复合物如于肝内大量沉积,引起毛细血管栓塞,并可诱发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导致肝坏死,可能导致重型肝炎

5 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HBV感染肝细胞后,不仅病毒的特异性抗原在肝细胞表面表达,而且肝细胞表面自身抗原也发生改变,暴露出膜上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LSP可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对肝细胞成分的自身免疫应答。通过CTL的杀伤作用或释放细胞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使肝细胞受到损害。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常可测到LSP的抗体或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

(三) 免疫防御 HBV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同时,还表现有免疫防御的作用 在机体受HBV感染后,能产生一系列抗体。其中有免疫防御作用的主要是: 抗HBs和抗PreS2。抗HBs是NT抗体,它可以中和体液中HBV,使其失去感染性。抗PreS2可以封闭病毒与肝细胞表面的PHSA受体,阻止病毒吸附于肝细胞,亦是NT抗体

抗HBe可通过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后,通过补体介导而参与破坏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细胞免疫主要依靠CTL,CTL对HBV感染的肝细胞(靶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四) HBV与原发性肝癌 近年研究资料表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依据是: ①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有资料报道,感染人群比未感染人群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217倍;

②用与HBV分子生物学相似的土拨鼠肝炎病毒 (WHV) 可诱发土拨鼠原发性肝癌。新生土拨鼠感染WHV后,经3年饲养100%发生肝癌;而未感染鼠则无一只发生肝癌; ③用HBVDNA探针与肝癌组织进行Southern 印迹核酸杂交时,获得阳性结果,说明肝癌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有HBV DNA。以上各点说明HBV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原因病毒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 HBV抗原、抗体的检测 检测HBV抗原、抗体常用的方法有RIA、ELISA法,间接血凝、反向间接血凝,对流免疫电泳、双向琼脂扩散法等,其中最敏感的方法是RIA、ELISA。

(二) HBV抗原、抗体的检测检测结果的分析 1 HBsAg和抗HBs HBsAg 是HBV感染的一种特异标志。检出HBsAg表示机体感染了HBV,血清HBsAg阳性见于 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 ②HBV所致的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③无症状HBsAg携带者

抗HBs 是一种NT抗体,因此检出抗HBs表示机体感染过HBV,并获得对HBV的免疫力。如为患者则标志已恢复,预后良好;如为乙肝疫苗接种者则标志对HBV产生了免疫力

2.抗HBc 无中和作用,抗HBcIgM检出阳性 可提示仍有病毒复制 3.HBeAg和抗Hbe HBeAg阳性是体内有HBV复制和血液传染性强的标志。急性乙肝HBeAg呈短暂阳性。如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预后不良。抗HBe见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可持续较长时间,表示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

(二) 血清HBV DNA检测 应用核酸杂交技术来检测血清中有无HBV DNA进行疾病诊断,采用PCR来检测血清中HBV DNA,由于PCR法过于敏感,不能单独依靠PCR进行临床诊断。应根据需要选用

四 防 治 原 则 预防乙型肝炎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加强传染源的检测和管理,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严格消毒灭菌;防止血液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重视医源性传播,凡手术操作、注射、使用接触过血液的医疗器械等必须严格消毒,特别是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

(一) 自动免疫 乙型肝炎疫苗是以纯化的HBsAg所组成,目前已应用的疫苗有HBsAg血源疫苗、重组DNA基因工程疫苗。血源疫苗是从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提纯的HBsAg,经甲醛灭活制成,安全有效,应用后抗HBs阳转率达90%以上。 另有痘苗重组乙肝疫苗、多肽疫苗、哺乳动物细胞来源的重组乙肝疫苗均在研究之中 我国1992年开始纳入计划免疫,从2002年7月开始新生儿免费接种

(二) 被动免疫 乙肝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 可用于紧急预防 HBIg是取自含有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经提纯制成。0.08mg/kg,8d以内均有预防效果。两个月重新注射一次

HBV的治疗 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一般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 同时治疗肝炎可能效果会更好。贺普丁、病毒唑、干扰素和中草药等对部分病例有效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 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Ag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急或慢肝炎、携带者 + +   — — + 急或慢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1989年初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国际肝癌会议上命名的,1991年HCV被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由它引起的肝炎称为丙型肝炎(过去称非甲非乙型肝炎)。HCV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在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2.2%。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乙型肝炎,但症状较经,演变为慢性者多见,部分患者可发展至肝癌

一、生物学性状 HCV是一类有脂蛋白包膜结构的单正链RNA病毒,病毒体呈球型,其大小约为40-60nm。至今HCV的细胞培养尚未成功。黑猩猩是HCV唯一易感动物。HCV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100℃5min、20%次氯酸、福尔马林 (1∶1000)均可使HCV失活

HCV基因型与流行情况: 根据基因序列不同,可将HCV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其中欧美各国流行竹多为Ⅰ型:亚洲地区以Ⅱ为主,,Ⅲ 为辅;Ⅴ、Ⅵ型主要在东南亚(泰国等)。 Ⅳ型与Ⅲ型接近,我国以Ⅱ型为主。目前认为 Ⅱ 型 HCV复制产生的病毒量多,较难治疗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HCV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性交和母婴传播。潜伏期为2-26w,平均7.4w,但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较短,大多数在输血后5-12w发病。大多数患者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较轻,多为无黄疽型,90%以上的患者演变为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变(约20%),甚至原发性肝癌。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外损伤,如肾小球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

HCV感染后,虽然可产生抗体,但免疫力不强。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抗 HCV IgM则出现较早,在出现肝炎症状后1-2w便可以检出。其检出率可达90%。抗HCV IgG出现较迟,一般于病后2-4个月才呈阳性。抗体的检出对诊断有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抗HCV抗体的检测 用基因重组克隆获得表达的HCV蛋白质或以合成的多肽作为已知抗原,通过ELISA法、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CV IgG或IgM。若抗HCV IgM阳性时可对HCV感染进行早期诊断 2.HCV RNA检测 多采用RT-PCR扩增患者血清后,检测HVC RNA。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可以提高HCV RNA检出率,供诊断时做参考

四、防治原则 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HCV或HCV RNA筛选献血员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自1998年10月1日我国已开始实施义务献血法。该法的实施将会提高血源的质量和降低血液的HBV及HCV感染率。目前还无特异性防治措施,一般治疗原则与乙型肝炎相同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HDV),曾称δ肝炎病毒。是丁型肝炎的病原体。通过黑猩猩实验感染证明它是一种缺陷性病毒,必须依赖于HBV才能复制,因此其致病必须同时有HBV感染,病情较单纯感染HBV的患者严重

一、生物学性状 HDV为直径35nm-37nm的球形颗粒,核心含有环状单股负RNA和HDAg (δ抗原)。HDV表面为HBV包膜,主要含有HBsAg。 HDV不能独立复制,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增殖。HDV RNA可编码 HDAg,刺激机体产生抗HD。HDV仅有一血清型,敏感动物是黑猩猩、土拨鼠和北京鸭等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HD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HDV母婴垂直传播少见,而性传播相对重要。其感染有两种形式。一为与HBV同时感染,称为共同感染;另为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称为重叠感染。HDV致病作用主要是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 HDV感染常导致HBV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病情恶化。特别在重叠感染时可导致暴发性肝炎,成为致命因素

HDV感染2w后产生抗HDV IgM,一个月后达高峰,以后随之下降。抗HDV IgG产生较迟,一般在恢复期出现。抗HDV不能清除病毒,其作用还有待研究。丁型肝炎发展为慢性时,抗HDV IgM和IgG常呈持续高效价,可做为慢性丁型肝炎诊断指标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清学方法 用ELISA或RIA检测血清中HDVAg或抗HDV。HDVAg虽可于急性HDV感染早期检出,但阳性率低;慢性病人则测不出,但肝活检HDVAg可呈阳性。抗HDV IgM于第4-5w检出率高,有诊断意义 2.核酸分子杂交法 用血清斑点杂交法,以HDV cDNA为探针,检测血清中HDV RNA。HDV RNA的浓度与HDVAg平行。抗HDV出现后,HDV RNA转阴。HDV RNA的存在标志HDV复制以及血清有传染性

四 防 治 原 则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据报道用重组αIFN或γ IFN治疗丁型肝炎,可抑制病毒复制,且可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原则与乙型肝炎相同,主要为严格筛选献血员和血制品,防止注射或其它操作的医源性传染,开展卫生宣传教育,避免性传播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1989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国际肝癌会议提出,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为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我国戊型肝炎的流行率为9.7%。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肝

一、生物学性状 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类似杯状病毒。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分离到的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HEV直径27-38nm,20面体立体对称,核酸为线形单股RNA。 该病毒在CsCl中不稳定,对氯仿敏感,于4℃或-20℃时易破坏,在镁或锰离子存在下可保持完整性。易感染动物是猕猴,也可感染非洲绿猴、恒河猴、猫猴和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口服或静注含有HEV病原材料均可使之感染 细胞培养尚未成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播。潜伏期平均为40d。HEV通过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作用,引起肝细胞炎症和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重症肝炎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炎。多数患者于病后6w即好转或痊愈,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主要为体液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查HEV颗粒 可取病人粪便标本,直接进行常规电镜或免疫电镜观察 2.血清学方法 如查到抗HEV IgM则可确定有HEV感染,如查到抗HEV IgG,不能排除既往感染 3.HEV核酸检测 多采用PCR法 可取患者粪便标本或胆汁标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 检测HEV RNA

各型肝炎病毒的比较 HAV HBV HCV HDV HEV 大小 (nm) 27 42 60-80 35-37 27-34 基因住 单+ RNA 双DNA 单+ RNA 单- RNA 单+RNA 细胞培养 + — — — — 动物模型 绒猴 黑猩猩 黑猩猩 黑猩猩 黑猩猩 黑猩猩 血清型 1 4 传播方式 粪-口 非肠道、 非肠道 非肠道 粪-口 垂直 垂直 潜伏期 3-4w 12-14w 7w 不明 7w 病毒血症时间 短 较长 较长 较长 无症状携带者 罕见 多 多 未明 转慢性或肝硬化 罕见 多 多 未明 病毒抗原 HAV+ HBV+ HAV— HBsAg+ HAV— HBV— HDV+ HBV— HCV+ 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