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Advertisements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Tests for the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coagulation 诊断教研室 诊断教研室.
慢性腎臟病 用藥安全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認識你的腎臟 正常腎臟有兩顆,位於腸道後面,後腰 部,大小如拳頭般,重約 125~150 公克。
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依靠输血维持生命的孩子 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 血液 第一节 感知血液.
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复习回顾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浙江省普陀中学 张海霞 例谈高中生物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目标? 1 、知识: 提高审题能力 强化、突出主干知识。 易化、突破难点知识。 细化、整理基础知识。 2 、能力: 提高解题技巧 提高表达能力.
血液和淋巴 山东大学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Blood and Lymph.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血液. 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第五章 血 液 血 液 生 理 第一节 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 体液 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占体重的 60%--70% 二、内环境 —— 细胞外液 稳态: 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 七 章 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 一、植物的运输系统 二、动物的运输系统 三、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在自然界中, 不同种生物之间 有着千差万别的 外形,但他们的 细胞构成确很相 似。 新课导入. 野花和熊猫.
新生儿黄疸. 概 念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又 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 体内胆红素(大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积 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可分为生理 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病理性黄疸可 导致核黄疸(胆红素脑病)而引起死亡或严 重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祛 湿 剂 方剂学教研室.
课业2.4 土壤因子的调查与分析 POWEPOINT 适用于简约清新主题及相关类别演示.
知识聚焦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件 场所 原料 产物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有光无光都可以 需要光 主要是线粒体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第八章 互换的运用.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一节 抗原 基础医学院 医学概论教研室 主讲: 于智泉.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续 薇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人體的奧妙 姓名:林佩儀 班級:六年4班 指導老師:趙美華老師.
台中縣立大里高中 理化科實習教師 曹佑民 老師
贫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国内外输血指南及临床应用 湘雅医院输血科 李碧娟
第二章 血 液 (Blood Physiology)
第十章 酶工程技术 第一节 酶的发酵生产 第二节 酶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酶分子的改造.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P37 临床检验基础教研室 程杨艳.
温州二中 高三生物 第一轮复习 孟德尔定律之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 Ⅱ.
blood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4-2 人類的遺傳. 4-2 人類的遺傳 前 言 1.部分的人類遺傳性狀,可適用孟德爾遺傳法則。 如:人的耳垂緊貼或分離、舌頭捲舌或不捲舌。 4-2 人類的遺傳 前 言 1.部分的人類遺傳性狀,可適用孟德爾遺傳法則。 如:人的耳垂緊貼或分離、舌頭捲舌或不捲舌。 2.有些遺傳性狀無法用簡單的孟德爾遺傳法則來說明:
新生儿黄疸.
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的田间诊断及防治 旬阳县农技中心 陈和润.
动物细胞工程 儋州市一中 金兆娜.
2.2 动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 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核移植 单克隆抗体等.
AutoVue 介绍.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第三单元 免疫凝集类实验.
流动的组织 血液.
第五章 血液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 第五节 免疫系统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三章 血液 (blood)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 液 循 环.
1.还原糖 2.脂 肪 3.蛋白质 10叶绿素 4.质流动 5.分 裂 6.酶温度 7.酶- PH 8.酶效率 9.酶水解 11.分 离 12.复 原 13.取DNA.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生理学教研室 徐 杰.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
第五节 心脏和血管的检查.
输血与血型.
· 全球变暖 · 臭氧的破坏与保护 · 酸雨危害与防治
“08高考化学学业水平(必修科目)测试的命题和教学对策研究”
Blood and Hematopoiesis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十章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两课时).
出 血 性 疾 病 概 述 中山二院血液内科 李益清.
第16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 第二节 授课者 厦门三中 武永红 高一(7)班.
如何寫工程計畫書 臺北市童軍會考驗委員會 高級考驗營 版.
颈部淋巴结的分区.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血液生理 体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 止血和血液凝固.
第五章 血液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 第五节 免疫系统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课时1.
電子白板百萬小學堂 本活動建議搭配電子白板 學生最多可分成2~6組(請按組別按鈕) 老師可以視時間多少,來進行活動 每一組要回答十個問題。
科學專題研究 日常飲品pH值的探究.
輸 血 醫 學 衛生署台中醫院 血庫負責醫師 石文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防御、保护功能: 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生理性止血、参与免疫反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 hematocrit ): 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40%~50%, 正常成年女性:37%~48% 二、血量 正常值:相当于体重的7%~8% 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两部分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粘度 血浆pH值 全血:1.050~1.060 与红细胞数量成正相关 全血:1.050~1.060 与红细胞数量成正相关 血浆:1.025~1.030 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相关 血液的粘度 全血:4~5 与血细胞比容成正相关,与血流切率成反变 血浆:1.6~2.4 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相关 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 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 、 Na2PO4/NaH2PO4、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RBC缓冲对:KHb/Hb、KHbO2/HbO2、KHCO3/KH2CO3、 K2HPO4/KH2PO4 缓冲对+ 肺+ 肾→血浆酸碱度相对稳定。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分子通过 半透膜吸收水分的能力,其 大小仅与溶质颗粒数目成 正比,而与溶质分子种类、 颗粒大小无关。 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80%来自于Na+和Cl-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的体积 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75%来自于白蛋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造血过程: 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 造血过程及造血干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造血过程: 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 造血过程及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 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 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 ) 前体细胞(precursors) 成熟血细胞(blood cells) 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红细胞生理 RBC Hb 成年男性 4.0 ~5.5×1012/L 120 ~160 g/L 成年女性 3.5 ~5.0×1012/L 数量 形态 双凹圆碟形(面积/体积相对较大) 耗能维持(糖酵解) 功能 运输O2、CO2 O2 -氧合血红蛋白 CO2-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 缓冲功能 RBC中的缓冲对:KHb/Hb、KHbO2/HbO2、KHCO3/KH2CO3、 K2HPO4/KH2PO4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 渗透脆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血沉) : 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0-15mm/h, 女:0-20mm/h。 影响因素:血浆,不是RBC. 增高:球蛋白、纤维蛋白、胆固醇; 降低:白蛋白、卵磷脂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渗透脆性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蛋白质: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铁: 合成血红素的必需原料 来源: 外源性铁 - 从食物中吸收 内源性铁 - RBC破坏后释放 (95%) 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VB12: 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是保证幼红细胞正常分裂和发育成熟的物质。 巨幼红细胞贫血

(三)红细胞生成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合成血红蛋白需要:铁(Fe2+)。 小细胞 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成熟(红细胞DNA)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 。 内因子-Vit.B12复合物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贫血(anemia):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糖蛋白 肾脏产生: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 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

白细胞生理 形态:无色、有核、球形细胞 数量:正常成年人 4.0~10.0×109/L 分类: 生理特性: 中性粒细胞 50%~70%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淋 3%~8% 淋巴细胞 20%~40% 生理特性: 变形、游走、趋化、吞噬 e.g. 中性粒细胞

(三)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neutropil):属吞噬细胞。 吞噬、杀菌; 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2、单核细胞(monocyte):属吞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细胞 (外周血)  巨噬细胞(macrophage)(组织)  合成、释放细胞因子。 吞噬、清除致病细菌和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激活淋巴细胞。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参与粒细胞生长调节。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il):基本无杀菌作用。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无吞噬能力。  释放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 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 5、淋巴细胞(lymphocyte):特异性免疫细胞。 胸腺  T淋巴细胞  致敏淋巴细胞  细胞免疫 骨髓 干细胞 B淋巴细胞  浆细胞  特异抗体  体液免疫。

血小板生理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营养和支持作用 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成: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 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形态:静息状态-无核圆盘状, 受刺激时-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形状 破坏:7~14天 数量: (100~300) ×109/L 功能: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营养和支持作用 参与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壁胶原纤维暴露→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 (血浆vW因子) 聚集:血小板相互黏着。 致聚剂: ADP和血栓烷A2 (TXA2)介导。 释放: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止血过程。 生物活性物质:5-羟色胺、组胺、ADP、PF3、PF6等。 收缩:血小板收缩→ 凝块(血栓)→加强止血过程。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此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BT):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BT): 刺破皮肤毛细血管,血液自然流出到自行停止所需时间。 正常:≤9min 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受损血管收缩:封闭血管破口、血流减慢。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释放→松软的止血栓(不牢固)。 血液凝固:血浆中凝血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活化→牢固的止血栓

流动状态 不流动状态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凝血因子 (clotting factor)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 凝血因子 (clotting 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命名:凝血因子Ⅰ~XIII(活化形式在右下角加a) 特点:除FⅣ是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FⅢ外,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 (可溶性)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不溶性)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XII III(组织因子) X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stageⅠ) Xa II Va, Ca 2+ , PL(磷脂) II 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stage Ⅱ) IIa I Ia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stage Ⅲ)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

血液凝固过程是正反馈的过程 Ca2+在多个环节上促进凝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形成

血液凝固的过程 三个基本过程: 两条途径: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Xa, Ca2+ , Va, PL ) 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 (II → IIa) 纤维蛋白的形成 (I →Ia) 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XII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源于血浆。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TF (组织因子或因子III ) 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源于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 内源性凝血途径起维持、巩固的作用

血液凝固的控制 血管内皮:屏障,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参与对凝血因子的灭活。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FⅨ、FⅩ、FⅪ、FⅫ)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 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 体内、体外均可抗凝 促凝:温热的盐水纱布 抗凝:枸橼酸钠、草酸铵、草酸钾 – Ca2+、体外抗凝剂 华法林 – VK拮抗剂、体内抗凝剂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最具有临床意义的:ABO、Rh血型系统 血型 (blood group)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由遗传决定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 (blood group)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由遗传决定 红细胞凝集 (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的两个人的血液相混合,RBC可以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 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最具有临床意义的:ABO、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分型:根据RBC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将血液分为四型

抗体:有天然抗体 ABO血型的遗传: 天然抗体-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 免疫性抗体- IgG、分子量大、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表现型 基因型 传给子代的 O OO A AA或AO A或O B BB或BO B或O AB A或B

Rh血型系统 发现 恒河猴 (Rhesus monkey) 我国:Rh(+)99%, Rh(-)1% 抗原与分型 Rh(+)含有D抗原, Rh(-)不含有D抗原 特点及临床意义 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

输血的原则 首先,鉴定血型 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交叉配血实验 (cross-match test) 意义:① 检验血型鉴定是否有误 ② 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BC或血清中是否还 存在其他不相容的血型抗原或血型抗体 主侧 次侧 - 可以输血 + ± 绝对不可以输血 紧急情况、少量、慢速、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