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漫画《路向何方》是说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哲学寓意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A项的哲学寓意是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C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如果从字面上看, 好像讲的是有得必有失,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其实从这句话的出处来看,还是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你可以看看下面的此句话的出处,就懂了。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你注意“解说”中的第三行后面的“但终能”“获胜”,其实就体现了前进性,而这个过程中经历过失败,则体现了曲折性。
而d选项明显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转化。 而漫画我认为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因为《路在何方》这个主旨反映了这个小破孩在犹豫到底往东还是往西?往东就得放弃西,往西就得放弃东,所以体现了东和西的对立,所以答案如果是d,也不是十分的切合,但回过头来思考,本题是单选题,只能而且一定要选一个选项出来,那只能是d了
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 一 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唯物论:4、5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6 唯物辩证法:7、8、9、10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11、12
放羊 娶媳妇 养小孩 一名记者到贫困山区采访,采访一个放羊的孩子。 记问:你的理想是什么? 答:放羊。 问:长大后呢? 答:娶媳妇,养小孩。 问:小孩长大呢? 放羊 娶媳妇 养小孩 1、是什么让这个孩子跳不出这个圈子? 2、怎样才能让这个孩子跳出这个圈子?
妻子:皇帝天天上山打柴用的肯定是金斧子吧? 丈夫:皇上还用打柴吗?肯定是在院子里摇着扇子凉,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
自主学习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其辩证关系怎么样? 3、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生产力、生产关系分别包括哪些内容?关系怎么样? 4、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怎么样?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性质、变化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概念: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①含义: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 ②内容 (2)社会意识 ①含义: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 风俗习惯 ②内容 社会心理 政治、法律、道德、科学、 艺术、宗教、哲学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 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决定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具有相对独立性 促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决定 阻碍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BCDF 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A .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G. 文学艺术 H、宗教观念 BCDF
× × × 判断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决定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社会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
知识比较 物质和意识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区 别 联 系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讨论整个世界 讨论人类历史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方面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体现这一点另一方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这一点。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体现这一点。
2011全国卷新课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自主学习 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生产力、生产关系分别包括哪些内容?关系怎么样? 3、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怎么样?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含义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 两个基本矛盾和两个基本规律地位相等吗? 如果不相等,哪个矛盾和规律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和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反作用
(1) 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判断: (1) 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一定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社会存在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自然地理环境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 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基本矛盾
自主学习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如何实现? 2、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3、怎样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什么它能推动? 4、改革的性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作用怎么样?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其性质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小结: 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发展 基本矛盾 改革(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本课小结: 社会发展的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2)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辨析题:上层建筑只要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 2.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1、(广东卷3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
2、(浙江卷28)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 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A
3(安徽卷7)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C
4、(江苏卷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
5、(江苏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政府机构改革是政府体质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适应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B
6、(江苏卷32)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改革实质上是A.改革生产力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B.改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上层建筑以巩固完善经济基础 D.改革经济基础以根本抛弃上层建筑 B
7、(安徽卷)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梯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内在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