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羅馬帝國 電影:埃及豔后-Cleopatra 帝國簡史 奧古斯都-Augustus 古典法 宗教信仰 簡介 SPQR 電影:埃及豔后-Cleopatra 帝國簡史 奧古斯都-Augustus 古典法 宗教信仰 三巨神 其他眾神 電影:神鬼戰士-Gladiator 建築 水道橋 鬥獸場 萬神殿 參考書目
羅馬帝國 (27 B.C.–395 A.D.) 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扶菻 和驪軒,時值中國的漢代。 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扶菻 和驪軒,時值中國的漢代。 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王政→共和→帝國),理論上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ㄌㄧㄣ ˇ
SPQR SPQR是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的縮寫,意即「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作為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元老院與羅馬人民」被紋飾在羅馬軍團的鷹旗上以及古羅馬很多公共建築之上。 時至今日,當今羅馬市的城徽、市內所有的人孔蓋上,以及大部分公用建築物上都可以找到SPQR這個縮寫詞。
Cleopatra VII 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位法老 托勒密王朝(Πτολεμαίος)家譜 貝莉尼凱四世 克利奧佩托拉七世 克利奧佩托拉六世 Berenice IV 克利奧佩托拉七世 Cleopatra VII of Egypt 克利奧佩托拉六世 Cleopatra VI 托勒密十二世 Ptolemy XII 克利奧佩托拉五世 Cleopatra V 亞希娜 Arsinoe 托勒密十三世 Ptolemy XIII 托勒密十四世 Ptolemy XIV
Cleopatra VII 色誘凱薩 計殺托勒密十四世 克利奧佩托拉和托勒密十三世原為埃及共同執政者,當時托勒密欲除克 利奧佩托拉,為討好凱薩而獻上龐培的頭顱,卻未贏得凱薩歡心。克利 奧佩托拉趁此時也向凱薩示好,將自己獻給凱薩,兩人陷入熱戀,後來 兩人更有了小孩凱薩隆(Ceasarion)。 計殺托勒密十四世 在凱薩的命令下,克利奧佩托拉與托勒密十三世恢復共同執政。但托勒 密的擁護者卻對此不滿並發動戰爭,托勒密在逃亡中溺死。十三世死後 克利奧佩托拉立托勒密十四世為共同執政者。凱薩遭共和派暗殺以後, 她與托勒密十四世失和並將他毒殺,立兒子凱薩隆為托勒密十五世凱薩 (Ptolemy XV Caesar)。
Cleopatra VII 色誘馬克安東尼 自殺 凱薩死後由安東尼及屋大維掌握政權,安東尼在攻打安息時傳訊克麗奧 佩脫拉到塔爾索(Tarsus),對於克麗奧佩脫拉熱情的款待,安東尼也被眼 前的東方尤物所迷惑,將若干得來的土地送給她,甚至拋下了妻子奧特 維亞(Octavia),因此也讓屋大維有了攻打埃及的藉口。 自殺 在屋大維的圍攻下,安東尼與克麗奧佩脫拉眾叛親離,當屋大維攻進亞 歷山卓城時,馬克安東尼舉刀自盡。傷痛欲絕的克麗奧佩脫拉也跟著自 殺身亡,希臘化最後一個強國也因此畫下休止符。 《Cleopatra》 Elizabeth Tylor,1963
羅馬帝國簡史 30 B.C.:屋大維建立元首政治,羅馬帝國開始。 30 B.C.-193 A.D.:前期羅馬帝國,包括奧古斯都元首統治(30 B.C.-14 A.D.)、克勞狄王朝(14-68 A.D.)、弗拉維王朝(69-96 A.D.)、安敦尼王朝(96-192 A.D.)。羅馬社會處於相對穩定時期,隸農的盛行使奴隸制生產關係得到局部改造,因而使經濟有所發展。 193-284 A.D.:含塞維魯王朝及其後的分裂時期,帝國危機充份暴露,表現在經濟方面,農業與手工業衰落,商業和城市經濟蕭條;政治方面,統治階級內訌,人民發動起義,外族入慘。基督教迅速發展,反映危機深入思想領域。 284-476 A.D.:此時,帝國由危機走向滅亡的時代,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蒲林斯制(Princeps)轉為多米那制(Dominus-君主),即以公開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243-313 A.D.)和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 c. 280-331 A.D.)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隸制危機的改革,但奴隸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Theodosius,346-395 A.D.)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廷為首都。
Augustus 崛起 三頭政治(Triumvirate) 前三雄:凱薩、龐培、克拉蘇 後三雄:屋大維、安東尼、雷比達 崛起 蓋‧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出身於騎士家族,母親阿緹婭是朱利烏斯‧凱薩(Julius Caesar)的姪女。由於凱薩當時沒有兒子,便收養了屋大維作為繼承人。 凱薩死後,以其繼承人之名義招募凱撒舊部,與馬克‧安東尼(Marc Antony)及雷比達(Lepidvs)組成軍事獨裁接著掃蕩元老院,更在與安東尼的競爭中大獲全勝,當選執政官,元老院授其封號奧古斯都(權威之意)。 屋大維奪取政權,在他統治的四十年間,造就了羅馬的繁榮,史稱「羅馬和平」。 三頭政治(Triumvirate) 三個人組成的政治團體。第 一次為60B.C.的凱薩、龐培 與克拉蘇三人,第二次為43 B.C.的屋大維、安東尼與雷 比達。
Augustus 人品 奧古斯都是個神經質的人,左腳害風濕,走路成了跛腳,必須極力避免陽光照射頭部,上陣時更常乘坐擔架出現。 他是凱薩的養子,這點對他相當有利,但他的政治經驗、軍事功勞以及聲望等,都遠不如安東尼,這一點使它變得保守自卑。最令人不敢恭維的是他的冷酷與殘忍,他會毫不留情的對政敵進行報復。 他與易起衝突的凱薩或安東尼不同,他是個冷靜沉著的人,頗能洞悉部下人員的資質,長於用人,不乏大將才能。 雖然先前的奧古斯都極為殘酷,但在他成為元首後所標榜的德政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寬厚,這轉變或許是勝利後所帶來的安全感與統治帝國之責任感使他放棄自我追求與報復的心理將自己誠摯的寄託於國家的重建。
Augustus 貢獻 建立羅馬第一支常備軍、海軍、禁衛軍(保衛京畿 與皇帝)與世界上第一支消防隊及交通部(龐大的 交通網促進帝國的通訊、貿易及郵政)。也改革了 羅馬的財稅制度。還建造新的元老院會所、阿波羅 神廟、凱薩神廟。並整頓世風,讚美婚姻、家庭與 生育﹔攻擊奢侈、豪庶婚、濫交(包括賣淫和同性 戀)和通姦,但成效不大。
Augustus 晚年 奧古斯都的晚年相當寂寞,因為他的女兒都因為未能守貞的過失被留放到外島,臨終時,他對聚集床頭的人說:「我已經盡到我的任務。因此,你們應該拍手送我下台。」這是羅馬戲劇劇終慣用的一句台詞。然後他抱住麗維亞(他最愛也是他最後一任的妻子)說:「愛卿,但願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結婚生活。」說完即氣絕。
Augustus 國王? 獨裁者? 平等社會中的公民(princeps)領袖?
Law-古典法 奧古斯都(Augustus)-賽佛留(Severus) 十二銅表法(Twelve Tables) 公民法 祖先習俗、個別立法、元老院決議 榮譽法 政務官補充或修改公民法的法律秩序 詔令 新的法律秩序 社會立法 鼓勵通婚、懲處通姦、繼承限制
三巨神 朱比特(Jupiter) 朱諾(Juno) 密涅瓦(Minerva)
其他羅馬眾神 瑪爾斯(Mars) 希比莉(Cybele) 戰爭之神 大地母神(Terra Mater) 戰爭之神 希比莉(Cybele) 大地母神(Terra Mater) Terra Mater, 13-9 B.C, Roman Italy.
Gladiator Marcus Aurelius Commodus Lucilla Maximus (121-180 A.D.) 羅馬帝國五賢君時代最末任皇帝。 為極富成就之思想家,著《沉思錄》。 (161-192 A.D.) (150-182 A.D.)
水道橋(加爾橋) 曾是一個長達50公里的供水系統的一部分。 將尼姆西北方25公里的泉水送到尼姆城中。 水道橋寬約275公尺,高約50公尺,跨越嘉德河(Gard),花了15年才建造完成。 其三層圓拱運用了嚴謹的應力計算。 在當時每天可運送35000立方公尺的水,而且一直運轉至西元3世紀。 19 B.C, Provence.
羅馬鬥獸場(Colosseo) 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 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拱門旁裝飾三種希臘柱式,包含:多利克、愛奧尼、柯林斯式。 72-82 A.D., Roman.
萬神殿 Pantheon, 125 A.D, Roman Italy. 125 A.D.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並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樣,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 609 A.D.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 結構簡潔,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m的半球體穹頂。 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製成。
參考書目 David Shotter 著,楊俊峰 譯,《奧古斯都》,臺北市:麥田,1999。 Jean Pierre Martin 著,劉增泉 譯,《中歐西歐的羅馬行省和社會宗教》,臺北市:編譯館,1995。 Hugh Honour, John Fleming 著,吳介禎等 譯,《世界藝術史》,臺北市:木馬文化,2001。 《西洋藝術史》,臺北市:幼獅文化,1970。 David Macaulay 著,趙蕙蘭 陳慶瀚 譯,《古羅馬城的誕生》,臺北市:歐語印書社,1986。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世界文明史》,臺北市:地球,1994。 M. Rostsvtzeff 著,马雍 厉以宁 譯,《罗马帝国社会経济史》,上 下冊,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86。 麦尔克姆‧科利奇 著,曹吉祥 譯,《罗马艺术鉴赏》,北京市:北京大学,1988。 《世界美术史》,山東省:山东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