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颜 德 如 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学 弈 广东佛山南海狮山镇联表小学朱瑞仪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 孔子与孟子 新建路中学 刘海燕.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被尊为 “ 圣人 ” 和 “ 亚圣 ” 。他们的思想观念, 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 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了解人物.
内容回顾 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读后感 2.齐威王与周厉王对待谏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齐威王勇于纳谏,周厉王以能止谤而自喜。
人心与人生 ——国学对我们生命的启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杨海锋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论语》精选.
中华传统美德中 “和”的文化内涵 初景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论语》六则.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孟子》 两章.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寡人之于国也 四个实词 作者简介 四个实词 预习反馈 四个实词 文本研读 《孟子》 四个实词 写作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①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②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宝洁的品牌战略.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节.荀子 一.天人之分 二 性恶论 三.知论.
文化经典阅读指导 ——孟子篇 马光贤 高三(7)班
孔孟之间儒家思想的传承 《大学》:明明德于天下 《中庸》:修德凝道 孟子的“四辨之学”
                                                                                                                                                                
中国政治启蒙的纲领 赵敦华.
第十章 荀子哲学思想.
第一章 心理学与你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第二节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任务 第三节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Geophysical Laboratory
Chinese lesson 1 N1 是 N2 N1 是 N2 吗? 你是 N1, N2 也是 N1 我是 N1, 不是 N2
第十章 方差分析.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論四端 孟子 一. 關於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於孔子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給人尊稱為「亞聖」。 你想了解孟子更多的生平事蹟嗎?你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嗎?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位似.
使用Fragment 本讲大纲: 1、创建Fragment 2、在Activity中添加Fragment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颜 德 如 教授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及《孟子》的地位 孟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今山东邹县)。 生卒年无定论,大约从公元 前385到289年,也就是战国后期 (孔子百年后)。寿命比较长, 大约80多岁。 1.成长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1)“孟母三迁”。墓地——市场——学校 (2)“断机教子”。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从中我们得出两点看法: 一是孟子自小受母亲影响大,这对他的思想 性格有无影响? 二是百姓的迁徙是否比较自由?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受业(与孔学的关系) 受业于孔子之嫡孙孔汲(字子思,孔鲤之子) 的门人。《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 人”。 自述他与孔学有密切的关系: “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 孔子也。”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 也。” 因此,他理应承担起“正人心,息邪说,距 诐行,放淫辞”的重任。 孟子为孔子的继承人,或者说他继承了“道 统”。韩愈点破这一点:“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 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授弟子,源远而未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 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二程也指出:“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 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 其功甚多。” 由是,孟子十分自负:“如欲平治天下,当 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游学 一生与孔子相似,主要是教学著书、游历列 国。曾游学过齐、宋、薛、邹、鲁、滕、魏等 国,前后历时10余年,最后达到“后车数十乘, 从者数百人”,排场和气势很大。 4.《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大概是 晚年所作。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认为:“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 伐为贤,而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 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与其弟子合作完成的。 在汉代,《孟子》被立为经学传授博士。 在唐代,由于韩愈之功,明确为“道统”的 传人。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在两宋时期,由“子”入“经”。尤其是王 安石为相期间,将《孟子》列入科举。 南宋的二程、朱熹,尤其是朱熹把《孟子》 与《论语》并为“四书”之列,并做注,将孟子 推许为“亚圣”。 元朝正式封孟子为“亚圣”。 明清继续尊孟子为“亚圣”,地位巩固。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明朝嘉靖九年,选定孔门“四圣”配享孔庙: 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东汉赵岐的《孟子注》,以训诂著称;南宋 朱熹的《孟子集注》,以义理著称;清代焦循的 《孟子正义》,以综合全面著称。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概要 1.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乱世与性善 (1)现实背景 司马迁所述: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 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 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各务于合众连横, 以攻伐为贤……”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认识: 一是从思想观念上看: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又)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 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 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 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 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是从君王的实际作为看: 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 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二是从君王的实际作为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之。”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在上述环境中生活的民众,其境遇糟糕透顶: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2)性善说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阐述性善说,主要有两处: 其一: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 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同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 主要的意旨:从人的本性来说,人都是可以为 善的;人不能为善,与资质无关;人不能为善,在 于人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善性;现实的人实现性 善,是一个努力追求的过程。 其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 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综观上述两处,有疑问:孟子所言的性善太 玄乎,能不能有比较形象的说法?孟子有关人性 本善缺乏论证? 孟子关于性善的论证 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 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综观上述两处,有疑问:孟子所言的性善太 玄乎,能不能有比较形象的说法?孟子有关人性 本善缺乏论证? 孟子关于性善的论证 其一用“水”的特性来说明: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 其二从人的官能共性来说明: 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 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其二从人的官能共性来说明: “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 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 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其三从人的情感共性来说明: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留给世人最大的困惑:既然人之本性为善, 为什么还有圣人、君子、庶民的差别呢? 孟子的回答是:从现实看,确实存在这样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 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 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留给世人最大的困惑:既然人之本性为善, 为什么还有圣人、君子、庶民的差别呢? 孟子的回答是:从现实看,确实存在这样的 区别;从理想看,“人皆可以为尧舜”。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前者(现实)从人与禽兽的差异来说明: “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 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 义也。” 后者(理想)从圣人与民同类来说明:“麒 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 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他还多处强调这一点: 后儒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 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程语)。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尧、舜与人同耳。”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 矣。” 后儒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 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程语)。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理想秩序:王道之世 (1)何谓王道? “王道”的基本要求: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为此,希望君王行“仁义”: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不惟君王,父子、兄弟之间亦施“仁义”: (2)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2)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 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倾向:贵王贱霸。“五霸者,三王之 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 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的倾向:贵王贱霸。“五霸者,三王之 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五霸”即齐桓公、晋文 公、秦穆公、宋襄公(或吴王阖闾)、楚庄王。 “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 有时对“霸”无可奈何:“今一见之,大则 以王,小则以霸。”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 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 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 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 也。故汤之於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总体来看,崇尚仁政:“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韩愈语)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王道与先王之道的关系 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 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 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 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 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 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 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可见:王道与先王之道是相通的。 何时迎来治世?孟子自己说:“天下之生久 矣,一治一乱。” 3、实现王道乐土的基本举措 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 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 乎?” 可见:王道与先王之道是相通的。 何时迎来治世?孟子自己说:“天下之生久 矣,一治一乱。” 3、实现王道乐土的基本举措 (1)“定于一”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 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 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 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 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 御’”。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仁君 君主的职分:“天降(又作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什么样的人能为仁君?“匹夫而有天下者, 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之者。” 只有仁君,才能平治天下:“君仁,莫不 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 定矣。”“身正而天下归之。”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为此,必须加强修身:“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 而天下平。” 理想君主的模型:舜。舜“善与人同,舍己 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 帝,无非取于人者”;“好善而忘势”、“乐其 道而忘人之势。”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贤臣 其一、认识到贤臣的重要 “不用贤则亡。” “仁者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其二、合理任用他们 “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 而愿立於其朝矣。”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其三、处理好君臣关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 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 其四、臣工要积极发挥辅佐仁君的作用 臣下应“格君心之非”。罪大恶极的是阿谀 奉承:“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臣的两种表现:如果臣是“异姓之卿”,就 应该“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 果是“贵戚之卿”(王室宗族的卿)应“君有大 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4)贵民 其一、君主应树立重民的观念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 削。”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重要的是,树立“民贵君轻”的思想。“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 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 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在行为上,要与民同忧乐:“与百姓同乐,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则王矣。”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其二,实行诸多“得民之道” a.保民以安 1)保护民众免于自然的灾害;比如尧治理天下 时: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保护民众免于人为的祸端。主要表现有二: 反对穷兵黩武。对好战的国君,非常不满: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 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 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 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 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2)保护民众免于人为的祸端。主要表现有二: 反对穷兵黩武。对好战的国君,非常不满: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因此,国君应该“好仁”:“国君好仁,天 下无敌焉”。 不要施行“弊政”。比如下面的对话: 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 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因此,国君应该“好仁”:“国君好仁,天 下无敌焉”。 不要施行“弊政”。比如下面的对话: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老弱转乎沟壑,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 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老弱转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 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b.制民之产 1)为什么要制民之产?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当然,对于“士”则不一样:“无恒产而有 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 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可为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如何制民之产? 从朝廷角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 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实行井田制的前提必须划定土地的界限: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 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 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从民众角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 3)制民之产有何意义?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 也轻。”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反之,如果:“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 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 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取民有制 “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 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 也。……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什一去关市之征。” “薄税敛。” d.用民以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e.养民孤老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 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其中显见“尊老”,为何?“天下有达尊三: 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 辅世长民莫如德。”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f.教民有方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 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 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 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 者师也。” 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5)有道之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6)“诛独夫”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诛独夫”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三)简要评析 萧公权:“孟子之功不在自出心裁创设其 旨,而在重张坠绪于晚周君专政暴之时。于是孟 子之政治思想遂成为针对虐政之永久抗议。虽势 不能见采于时君,而二千年中每值世衰国乱辄一 度兴起,与老庄之无君思想互相呼应。” 关于孟子所称述的王道政治,杨泽波: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王道政治应理解为“理想化的君本论”: 因为王道政治的基础仍然是“君本论”,这个大 限没有突破,所以它在专制政体中才能够生存, 没有被禁绝;又因为王道政治是“理想化”的君 本论,与“现实化”的君本论有一段距离,形成 了一定的张力,所以才能与现实专制政治相抗 衡,成为两千年来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是孟子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到了当时政治 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鼓吹王 道政治,就是希望以这种理论来校正霸道政治之 失。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王道政治在当时不 可能真正实现,只是一种理想,只能存在于人们 美好的想象之中,所以说它是一种“理想政治”。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三是中国两千年政治发展史证实了这样一个 规律:大凡“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 张力比较大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治理得比较好 的时候;大凡“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 的张力比较小,或完全没有张力的时候,一定是 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能 够为“理想政治”提供蓝图的,正是孟子的王道 政治。因此可以说,孟子王道政治即“理想化的 君本论”所建构起来的“理想政治”,其功不可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不谓大也! “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 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余音绕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一)荀子的身世、《荀子》与诸子的关系及荀 子的命运 1.荀子的身世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 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 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 约生于公元前298年, 死于公元前238年。 一生与孔子、孟子一样,是在游历中度过的。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在齐国游学时,是“稷下先生”之一,一度 成为稷下学派的领袖(“祭酒”)。 晚年到楚国,受到当时的权势人物春申君的 礼遇,委以兰陵令,最后死在楚国。 荀子的师承问题。《韩非子·显学》:“自 孔之死也,有孟氏之儒,……有孙氏之儒,……。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 同,而皆自谓真孔墨。”荀子到底跟谁学习儒 家,只字不提。大概是向很多家的老师学习。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荀子》与诸子的关系 现在流传的《荀子》有32篇,由刘向编订。 《荀子》一书,大多数的文章是托荀子之名 的。 从《天论》、《解蔽》、《非十二子》可见 《荀子》与诸子关系:“荀子的主体思想属于儒 家,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看起 来有点杂,但杂而不乱,反而显得浑厚、充实、 容量大。”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比如,《解蔽》:“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 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 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 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勢谓 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 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3.荀子的命运 司马迁说:“孟子、荀卿之烈,咸遵夫子之 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 列传》) 刘向说:“惟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 (《孙卿新书叙录》)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徐干:“荀卿生乎战国之际,而有睿哲之 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明拨乱之 道,然而列国之君以为迂阔不达时变,终莫之肯 用也。”(《中论·审大臣》) 正如《荀子·成相》:“虽有贤圣,适不遇 时孰知之?”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宋代的理学家基本上是贬荀子。明代学者基 本上又扬荀。清代学者对荀子有抑有扬。 推崇荀子,认为他深得孔学的精髓,至少可 与孟子比肩。 诋毁荀子的有两点:一是背叛儒家,开启了 臭名昭著的法家;二是与实际的君主专制联姻。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贬荀的比如,谭嗣同:“悲夫!悲夫!民生 之厄,宁有已时耶!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 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 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梁启超也认为,《荀子》一书:“尊君权。 其徒李斯传其宗旨,行之于秦,为定法制。自汉 以后,君相因而损益之,二千年所行,实秦制 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概要 1.性恶论 (1)人“最为天下贵” 其一,“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 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有“辨”或“别”的能力。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 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其三,能“群”与“分”。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 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人何以能群?曰:分。(无分则争,争则 不能群也。) ” “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 (言分义须也。义,谓能裁断也。)和则一,一 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 也。(物不能害,所以安居。)故序四时,裁万 物,(裁,亦成也,)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 之分义也。(以有分义,故能治天下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人性:从无所谓善恶到恶 其一,从自然性出发,人具有“情”和“欲” “性者,本始材朴也。(朴者,素也。言性 本质素)”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由“性”而发生出来:“情”和“欲”。 “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 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具体来说,有 四个方面的“情”、“欲”: 1)感官欲望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 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 休,此人之情性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好利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 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 不知不足(当为“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3)排他性和妒忌心 “生而有疾恶焉。” 4)喜欢名誉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天下之人应之 如景向,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以上四点,作为人来说,无一例外,都是 “无待而然”的本性,没有善恶是非之分。 其二,现实的人都是争权夺利的,也就是说, 他们可能是恶的。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 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 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意思是说,如果完全按照人的本性去发展, 就要与“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发 生冲突。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人性是恶的。 任由人性发展,社会秩序将处于无休止的争 斗中:“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荀子的性恶说,针对孟子的性善说:“孟子 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 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是善恶之分也已。”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王霸之辨 在荀子看来,王与霸虽有原则的差别,但不 是截然对立的。他在王霸之下做了更细致的区分: 王、霸、强、安、亡 。 对外来看:“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 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 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 危。”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所谓“夺之人”,是指争取人心。“夺之 与”,是指同其他国交好,建立信用。“夺之 地”,指占领他国土地。 “霸道”是“王道”的候补者。王、霸可以 相通:“上可以王,下可以霸。” 对内之表现,以对人民的态度作区分:“王 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 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 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 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如何才能“王”、“强”、“安”、“亡” 呢?荀子说:“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 安,聚敛者亡”。 3.圣王:正名和化性起伪 (1)为何崇“圣王”?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法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 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 以务象效其人。” (2)为何要圣王来“正名”?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 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 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 名。”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3)为何要“圣王”来“化性起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 生于伪。”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 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4)如何正名? 其一,“立隆正” “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 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故所闻曰:“天下之大 隆,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 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王之分,荣辱 是也。” 其二,“齐一”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 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谓之大本。 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 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 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其三,正名的功效 “制名以指实,上以别贵贱,下以别异同。”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4.隆礼重法:有治法无治人 (1)援法入礼 其一,什么是“礼”?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 师,是礼之三本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礼是有关“生”、“类”、“治”的若干规 定的总和。 其二,“礼”“法”的关系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 就是说“法”要以“礼”为根据:“故非 礼,是无法也。” 其三,“礼(法)”的起源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 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 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礼”(包括“法”)起源于物质生产 (“物”)与消费(“欲”)的冲突。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四,“礼(法)”的特征 等级性:“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 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客观性:“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 丈检式也,人伦尽矣。”“礼者,节之准也。” 其五,“礼(法)”的功用 总体而言:“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具体而言有三—— “养”:“故礼者,养也。” “辨”或“别”或“分”:“人之生,不能无 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 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 以管分之枢要也。”“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正国家”:“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 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 成,国家无礼不宁。”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先礼后法 其一,“礼”“法”的内容是否相同? “礼”的核心和实质是人伦道德规范: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 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贵贵、尊尊、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 之得其节,礼之序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法”的内涵有四: 总的政治原则或者政治传统或被模式化的历 史经验,即“道法”、“礼法”。比如,“三王 之法”、“千岁之法”、“百法之法”。 一般性的标准、规矩,即“师法”。荀子 说,君子“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国家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即“法度”、 “法数”。“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 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 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 刑法禁令,包括法令、法规和刑罚。比如, “立法施令,莫不顺此”,“刑法有等”。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二者作用的范围相同吗? “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 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 是非不乱。”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 则必以法数制之。”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三,二者运作方式和成效不同。 总体来看,在运作方式上,“礼”是以教化 为主,法是以刑诛为主;一个是疏导,一个是禁 止。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二者的功效也有差别: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礼法并用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一,治国应礼法并用 “治之经,礼与刑。” “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 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 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 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其二,赏庆刑罚与礼义道德结合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 以爱之,尚贤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 事、轻其住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 以定,风俗以一。……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 神,所为者化。” 5.尊君贵臣:有治人无治法 (1)尊君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一,为何要尊君?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 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 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 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 则法虽具,是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 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 乱。”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 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其二,君的职责 职责之一为“能群”,具体化为“四统”。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 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 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 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具,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 “生养人”:解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班治人”:设官分职,使人守职奉公、遵 法安政。 “显设人”:根据德行来排定地位的高低, 根据能力授予官职的大小,尽量做到贤德有爵, 能者有位,各得其宜。 这就是:“无德不贵,无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 幸生。” “藩饰人”:人们的车服、器物的装饰要有 一定的等级。如此可以:“上以饰贤良而明贵 贱,下以饰长幼而明亲疏。” 职责之二为“管分”。 “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具体就是:“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三,君主如何治国? 把握制定用人、治国的大原则: “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夏 之,兼照之,以观其盛者也。” “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 等。” 处理与臣子的关系: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 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诚必 用贤。” 也就是要求君主“兼听”、纳谏。他说: “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兼听齐明而百事不 留”。 要选择好宰相: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 者王。” 分析奸臣产生的原因:“凡奸人之所以起 者,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 其四,要以成为圣王为理想 “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 之所以取天下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 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 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 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 (2)贵臣 其一,臣的职责 “政法令,举措时,听断公,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则、度量、刑辟、 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 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 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 尤其要发挥“相”的职责,因为:“相者, 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 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 于君。”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臣的品分 “内不足以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 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宠乎上,是态臣者 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 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 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 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 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 类接誉,以待无方,曲城制象,是圣臣者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四类:态臣、篡臣、功臣、圣臣。 使用不同的臣,达到的效果不一样:“用圣 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 亡。” 其三,臣如何事君 1)要坚持原则。一条是“忠顺”:“以礼事 君,忠顺而不懈。”何谓“忠顺”呢?荀子说: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逆命而利君谓之忠”。 另一条是“从道不从君”。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事君的行为是具体而灵活的: 忠。分为大忠、次忠、下忠,与“忠”相对的 大坏蛋,荀子称之为“国贼”。 “以德化君者,谓之大忠;以德补君之不足 者,谓之次忠;因诤谏而触怒其君者,谓之下 忠。” 谏。有勇气向君主进言,用则留,不用则去, 叫做谏。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诤(争)。有勇气向君主进言,用则留,不用 则死,叫做诤。 辅。当国家面临大患,能联合群臣,限制君的 权力,最终能够解决国之大患者,叫做辅。 拂。表面上看是抗君、反君,实际上却因此举 使国家转危为安,成国之大利,叫做拂。 以上行为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君主来灵活运用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如果遇着圣君,用不着谏诤,听命顺从而 已,不能私心自用; 如果是中君,应该谏诤,但不要阿谀谄上, 必须是非分明; 如果是暴君,不能谏诤强矫,可以在柔顺和 从的前提下,微谏暗喻,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 曲意逢迎,以便能够尽量弥补缺陷,消除过失。 如果处于乱世,君主又是暴君,身不由己, 这时只好明哲保身,活命要紧。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6.庶民安政 (1)充分认识民的作用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 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 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2)处理好君民关系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 也。”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 安位。马骇舆,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 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 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此之谓也。故君子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 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 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3)富国富民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足富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节用 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裕民则民富。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 役,无夺农时,如此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 民。” (4)安政守分 其一,庶人不安政的表现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不肯 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其二,如何安政?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如 是,则庶人安政矣。” 其三,谨守职分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 器。”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三)简要评析(兼与孟子之比) 1.孟荀之异 “孟子以仁义为说,而荀子则礼乐是隆”; “孟子法先王,荀卿法后王”; “孟子言性善,荀卿则谓性恶”; “故荀卿尤重礼乐,而以礼定分,节人之 欲;以乐兴感,节人之情。”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2.评析 人性恶和人性改造是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 础。 外来的改造与自我修身是进行改造的两条途 径,缺一不可,但外来的改造是主要的。 外来改造的武器是礼,礼既是道德规范,又 是政治制度。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礼这个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由圣人、 君子制造出来的,并肩负在圣人、君子身上。于 是圣人、君子构成了治之原、治之本。 在思想逻辑上,荀子与孔、孟不同:孔、孟 二人强调由己及人,荀子则强调由圣人君子进行 改造。 荀子到底是不是儒家的叛逆?或者说他是不是 法家的同道?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从表面上看,荀子与法家都是尊君的。但 是,“荀子尊君,固有与法家根本不同之点。法 家倾向于以君为政治之主体,荀子则不废民贵之 义。盖荀子尊君之主要理由,为君主有重要之职 务。以今语释之,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高贵 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土众民之所有人。若一旦不 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学诚有与孔孟精神一贯之处,特不在其 论治法而在其重治人。简言之,荀子之政治思想 以法为末,以人为本。故接近申商者其皮毛,而 符合孔孟者其神髓也。……孔孟重君主之道德而 不重其权势,申商重君主之权势而不求其道德。 荀子乃兼重之。集成并美,其说似臻尽善。” (萧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