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妊娠期药物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 梁雪芳. 中药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干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 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十六单元 补阳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诸证。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实验五. 根及根茎类 -4 ( 1 )掌握当归、柴胡( 2 种)、龙胆、天麻、白 术、苍术的组织构造特征 ( 2 )掌握当归、龙胆、黄芩、柴胡、天麻、白术 粉末特征 ( 3 )掌握当归等 10 味药材性状鉴别点 实验目的.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第十节 止血药 定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适应证: 出血证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 为咯血、咳血、鼻出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 可分为: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虚寒性 出血;出血兼有瘀滞。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第三节 补阴药及方剂. 阴虚证 表现为两类见症: 表现为两类见症: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二是阴虚生内热,出现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 颧发红;或阴虚阳亢,出现头晕目眩。
痹 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治要点                         分证论治.
第四章 袪风湿药.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九章 祛湿药 掌握化湿药藿香、苍术的功效、主治和特点。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叫祛湿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祛风湿药.
第八讲: 祛风湿药 功效:祛风湿药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此外,部分药物还分别具有舒筋活络、止痛、强筋骨等作用。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蓼 科Polygonaceae.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痹证乃经络气血为邪气闭阻,营卫运行凝涩不畅所致之病。 包括风寒湿痹、脏腑痹等,较之今天单指关节病变的痹证,含义更广。
第九章 清 热 药.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含义】祛风湿—指以苦燥之性的药物祛除流于 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的风湿之 邪,用治风湿痹痛的方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王 付 制 作.
第二十一章 安 神 药.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介绍 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国内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规模最大的大型金牌制药企业之一,公司于2010年1月6日在美国成功上市。 公司厂房、设施均按GMP标准进行设计建造、购进,已于2004年6月一次性通过了GMP认证验收,并与2009年再一次通过验收.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清热药.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痹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祛 湿 剂.
利水渗湿药.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活血化瘀药.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16

秦艽 辛苦平 胃肝胆 根 17

秦艽 辛苦微寒 肝肾胃胆 一、祛风湿——痹证。 二、舒筋活络——中风不遂。 三、退虚热——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四、清湿热——湿热黄疸。 为“风药中之润剂”。性偏寒凉,尤宜于热痹。 二、舒筋活络——中风不遂。 三、退虚热——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为治虚热要药,如秦艽鳖甲散。 四、清湿热——湿热黄疸。

防风 祛风解表、止痉、止痒 祛风湿止痛 风药中润剂 秦艽 舒筋活络、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 苦辛寒 膀胱肺 根 19

防己 苦辛寒 肝肾膀胱 一、祛风湿,止痛——痹证。为治热痹要药。 二、清热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长于泄膀胱湿热而利水退肿,用于下焦湿热壅盛 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如己椒苈黄丸。 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

汉防己(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 木防己(广防己)——偏于祛风湿止痛。 防己 利水消肿  祛风湿止痛  防风 祛风解表、止痉、止痒

1.特点:多辛、甘、苦,性温或平,主入肝、肾经。为强壮性祛风湿药。 2.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1.特点:多辛、甘、苦,性温或平,主入肝、肾经。为强壮性祛风湿药。 2.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3.主治:痹证兼有肝肾虚损,筋骨不健。亦可治疗肝肾虚损之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 29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根皮 30

五加皮 辛苦甘温 肝肾 一、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痹证,筋骨痿软,小儿行迟。 二、利水消肿——水肿。如五皮散。 五加科 刺五加 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起痿弱的要药。 二、利水消肿——水肿。如五皮散。 五加科 刺五加 五加皮(南五加) ——以补肝肾强筋骨见长。 萝摩科(北五加) 香加皮——有毒,以强心利尿为优。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带叶茎枝 31

桑寄生 辛苦甘平 肝肾 一、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痹证,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二、【补肝肾养血】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功似五加皮,祛风湿之力稍逊,长于补肝肾强筋腱骨,对于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如独活寄生汤。 二、【补肝肾养血】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桑寄生 补肝肾养血安胎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五加皮 利水消肿

狗脊 苦甘温 肝肾 根茎 33

祛风湿药学习要点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特点:湿痹(木瓜、苍术、薏苡仁);行痹(威灵仙、蕲蛇);热痹(防己、秦艽);寒痹(川乌、草乌);痹证兼肝肾不足(五加皮、桑寄生、狗脊);上半身痹痛(羌活);下半身痹痛(独活)。 3.功效比较:羌活独活,桑寄生五加皮,防风秦艽,防风防己。 4.品种:防己(汉、木);五加皮(南、北) 5.特殊功效:威灵仙(消骨鲠) 6.配伍禁忌: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