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第十一章 人格與測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榮格的發展心理學. 榮格童年 瑞士山區的湍急河流,目睹死亡。 父母親不合,抵制父親的宗教信仰。 做無法解釋和帶有濃厚象徵意義的夢, 並在他神智清醒時,經歷可怕的幻覺。
生 长 发 育. 教学内容 本课程讲述人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过程,人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 生理、心理特点 包括两大部分: 胚胎学:受精卵 → 胎儿娩出前 生长发育:出生 → 死亡.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人格心理學 人格的定義 人格的理論 人格的衡鑑.
第12章 人 格 黃 囇(ㄌㄧˊ) 莉 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二 音名、唱名.
第5讲 人格心理学.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組別 ; 第二組 組員 ; 17 ; 26 ; 28 ; 32 ; 34 ; 38 ; 41 餐一甲.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 第 26 讲 主讲教师: 孙 虹.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Bandura的 社會認知論.
台首大幼教系104(上)教學大綱 學科名稱:教育心理學 授課教師:曾火城.
17 類別資料的分析  學習目的.
CH2性格理論 李志鴻.
咨询心理学 卫 博.
濫用藥物 姓名:林鴻源 下6B.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Enzyme Inhibition (Mechanism)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記憶體的概況 張登凱.
医 学 心 理 学 (medical psychology) 心 理 评 估.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
第 一 單 元 不定積分.
CH03 資訊管理的智慧觀點:技術篇.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今日香港 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雙非」兒童問題.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現象學人格理論 --- 自我理論與個人建構.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信度分析 (11/7~11/13) 1.何謂『信度』 2.信度分析步驟.
初接班級時,可實行之輔導活動 1.畫人測驗 2.家庭動力畫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統計學應用~~ 學生心目中的老師.
Men Women and the Loss of Faith in “young Goodman Brown”
葉育婷 Tina Yeh 美國兒童華語教學課室活動設計 葉育婷 Tina Yeh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資訊安全和資訊倫理宣導 永康區復興國小教務處.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題目:心中最討厭的…… / 我喜愛 /理想的風景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教材大綱 心理學導論.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 遠離危險關係 ~ 打不是情, 罵不是愛 !. 警 訊 警訊一. 旋風般的激烈開端 警訊二. 占有慾 警訊三. 極端情緒 警訊四. 歸罪他人 警訊五. 言語暴力 警訊六. 冷漠 警訊七. 過去和現在的暴行.
優質形象建立與溝通技巧 魏麗敏.
Test for R Data Processing & Graphics
一 可靠度問題.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AA 有毛 Aa 有毛 aa 無毛 BB 圓滑 Bb 圓滑 bb 皺縮 AABB × aabb AB ab AB Ab aB ab AB
兒童文學批評理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普通心理學第十一章 人格與測量

人格(Personality)指得是存在於個體之內的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持久性心理傾向與特徵 此種傾向與特徵與外在環境互動而決定個人的思考、慾望、情緒和行為等 其他的心理學領域專注於人的某個面向,而人格心理學注重全人的描述。 人格特質論認為人的不同可由數個重要的行為傾向加以描述

這個取向的研究主要是找尋精簡的向度以描述多樣的人格。 本章介紹三種人格理論取向: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習論和認知及人本論 自陳式人格量表(self-report personality tests)及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s) 自陳式人格量表由許多關於習慣、情緒、反應傾向等描述句或問句所構成

受測者須從有限的固定答案選項中(如是/否、同意/不同意)選擇最貼近自己的狀況 投射測驗根據投射假說(projective hypothesis)發展出來 投射假說主張當個人必須面對曖昧不明的刺激賦予意義時,他所做的反應會反映出他的感覺、態度、渴望、需要。

特質論的研究取向 特質(trait)指的是得以區分個體與他人的一致性思考、感覺或行動 特質論(trait theories)的觀點強調個別差異源自個人行為傾向(特質)的強度或數目多寡的不同 特質具有持久而穩定的特性,此外對個人的行為有一般性、一致性的影響 以特質的觀點來解釋人的行為,由來已久

既然個別差異來自個人特質的不同,要研究人格就必須先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如何測量特質? 該測量什麼樣的特質? 特質論測量人格的方式大致採用下述兩種方式:請熟人評量受測者,或請受測者自己評量。

Allport和Odbert(1936)首先從英文字典下手,搜尋描述行為特性的辭彙,經過刪除含糊不清及同義字得到4500個性格特質形容詞 之後人格心理學者就利用這些形容詞來評量個人的人格 R.Cattell(1957)進一步將性格特質形容詞濃縮為200個詞 透過因素分析Cattell得出16個人格向度

而H.Eysenck(1947)則得到兩個向度 內向性─外向性(introversion-extraversion) 情緒不穩定─穩定(emotion instability-stability或稱neuroticism,神經質) 現今對人格結構的看法則傾向於五個向度的分類系統,稱為五大向度(Big Five)

Eysenck的理論 Eysenck(1947)透過分析人格量表而提出兩個向度的人格結構理論 內向性─外向性 情緒不穩定─穩定 外向性指得是善於外交的、主動的、小心謹慎的、喜歡獨來獨往的 情緒不穩定-顧名思義是個情緒向度,不穩定的一端會表現焦慮、緊張、憂鬱

而穩定的一端則是顯現出沉著、適應良好 第三個精神向度精神病,精神病向度指的是缺乏同理、敏感度低、缺乏情感 Eysenck認為這三個向度反應遺傳的生物機制 較外向的人他的網狀活化系統的閾值較高,所以會尋求高度激起(arousal)的活動,喜歡複雜、令人興奮的刺激,以提升其激起的程度

而神經質則與邊緣系統的活動有關,面對壓力或威脅情境會表現出情緒反應 精神病則與賀爾蒙機制有關 Eysenck首開以生物取向研究人格的風氣 他將外向性與生理激起連結的想法,引發後來許多學者的進一步探索

五因素模式(The Five Factor Model , FFM) McCrae和Costa(1987)為五個向度的命名最具代表性 這五個向度分別是: 開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負責性(Conscientiousness) 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悅性(Agreeableness) 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 取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則成一個易記的英文字「OCEAN」。

人格五因素模式 人格向度有下列5項與其代表性特質 開放性:愛幻想、喜愛藝術、敢於挑戰的、自由主義思想的 負責性:有責任感、深思熟慮的、追求成就、律己的、有能力的 外向性:溫暖、合群、自信、活躍、愛好刺激、正向情感

和悅性:利他的、謙虛的、慈悲的、率直的、可信任、順從的 情緒穩定性:焦慮、憤怒敵意、憂鬱、自我意識、衝動性、易受傷害

五大基本人格向度的研究是根據「基本語彙假說」(fundamental lexical hypothesis)(Goldberg, 1981) 此假說認為重要的個別差異會出現在語言中,所以分類性格形容詞,可以浮現基本人格向度 依據這個假說,分析並比較不同語言系統,可以得知各文化的基本人格向度是否相似。

楊國樞(1999)以台灣和大陸地區華人常用的410個人格形容詞,請大學生和社會人士進行自評 透過因素分析卻得到七個因素,稱為「華人基本性格向度」分別為: 「精明幹練:愚鈍懦弱」 「勤儉恆毅:懶散放縱」 「誠信仁慈:狡詐殘酷」 「穩順隨和:暴躁倔強」

「外向活躍:內向沉靜」 「豪邁直爽:計較多疑」 「淡泊知足:功利虛榮」 這七個因素只有部分與前述五大人格向度對應。

心理分析論 Freud原是個神經科學家,它使用傳統的醫學療法治療歇斯底里症病人,也嘗試採用催眠療法,但效果都不佳 最後他發展出「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讓並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無須自我過濾或隱瞞 透過他的臨床經驗和自我分析, Freud建立了他的心理分析王國。

意識有三種層次: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潛意識 (unconscious) 意識是當下知覺的前意識是現在未覺知但隨時可以調用的訊息 潛意識是非理性的,充滿衝動與慾望,無法覺察卻影響我們大部分的想法和行為 Freud將人的心靈比喻為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如同意識只佔全部冰山的一小部分。

人格結構 原先只用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來描繪人格,但隨後發現這個模式太簡單,所以他進一步用三個系統: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來描述人格結構。

本我 新生嬰兒的心理過程都是本我的過程,充滿待滿足的衝動 如吃、喝、性慾、避免痛苦等 本我的運作依循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不顧客觀的現實,要求立即滿足

自我 自我和超我都是由本我發展出來的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不是所有的衝動都能立即得到滿足 學會考慮現實的要求,此時自我就開始發展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在外界不允許的情況下,設法延遲需求的滿足或尋找社會許可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慾望

超我 超我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良心,他是內化的社會道德與價值,負責判斷行為的對錯 超我的發展是透過認同,將父母的訓誨和信仰轉化成自我控制 原先父母的命令「你不能」、「你應該」變成「我不能」、「我不應該」 一旦違反超我的標準,個人會經驗到焦慮。

個人行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互相作用的結果 當本我過於強大,自我和超我都無法控制時,會產生病態或犯罪行為 如果超我太強,則會充滿罪惡感,慣於用道德迫害別人 在健康的人身上,自我能以彈性方式掌控大局,一方面滿足本我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讓超我能夠接受

人格動力 Freud是個徹底的決定論者,他認為每個行為都有其潛藏的原因 說錯話或遺忘了事物並非是簡單的偶發事件而是潛意識運作的結果 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為生存本能(Eros)、死亡本能(Thanatos) 生存本能就是他所說的性驅力(sexual drives)

包含愛、溫暖、情感等,生存本能使有機體得以存活 他是精神的主要動力,Freud稱之為慾力(libido) 死亡本能主要表現在攻擊和自我毀滅 Freud認為每個人慾力的總量是固定的,得不到滿足的慾望,蓄積的能量會轉移到另一個可接受的活動中 能量不會無端消失或增加,而是保持一定恆定的狀態

夢和心理疾病症狀都是無法表達的慾力,透過另一種形式發洩出來

防衛機轉 當面對本我與超我的衝突時,個人會經驗到焦慮 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是一種自發而無意識的反應,透過一種偽裝的方式表達衝動,以降低衝動所帶來的焦慮

常見的防衛機轉 潛抑:將引起焦慮的慾念或不能忍受的記憶從意識排除,進入潛意識中 例如:不記得創傷經驗。 替代:把潛抑的感覺導向一個較不危險的對象身上 例如:過度依戀父親的女人,和一個年齡與父親相當的人結婚

投射:將個人不承認的感覺或衝動歸因於他人 例如:有外遇的丈夫,指責自己的妻子不夠體貼 反向作用:完全顛倒自己的感受,並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一個憎恨孩子的母親,潛意識地以溺愛來轉換自己的恨意

否認:拒絕承認不愉快的現實 例如:親人死亡卻不承認,而拒絕為親人辦喪事 理智化:將壓力情境視為需要分析的抽象問題而隔絕伴隨該情境的焦慮 例如,等待處決的囚犯,聳聳肩說:「他們要殺死我,就是這樣。」

抵消:藉著從事某種彌補行為來解除先前行為所帶來的焦慮 例如,早上和太太吵架,下班時送束鮮花給太太 合理化:給予行為一個看似合乎邏輯的解釋,以避免不舒服的感受 例如:考試作弊卻說因為這門課沒有讀的價值 退化:退回到發展早期較不成熟的行為反應 如:剛入學的小孩出現尿床行為

昇華:將不接受的需求轉換成可接受的活動 例如:將攻擊性轉化為運動競賽 防衛機轉是正常行為的一部分,他是我們因應本我和超我衝突的方式 適度的防衛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困擾,但是長期使用防衛機制逃避問題,就會導致不良

人格發展 Freud認為兒童處理慾力的方式對人格有重大的影響 成人行為的基本型態在生命早期就建立了,其後的發展或多或少受早期發展的影響 他提出五個階段的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每個階段本我的衝動集中在身體的特定部位 每一階段的經驗都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調適

口腔期(oral stage) 從出生到一歲半,嬰兒從吸吮獲得滿足,會將各種物品放入口中 如果口腔的需求無法滿足或太過放縱,則會產生所謂的「固著」(fixation)現象,即過了一歲半仍在尋求口腔需求的滿足 固著於口腔期的人會極端的依賴,過度需求讚許和愛 另外,吸吮手指及抽煙行為也都可視為此階段的固著行為

肛門期(anal stage)約在二到三歲,慾力能量會轉移到排泄器官 兒童會由糞便的排泄與保留獲得快感,因此,會與父母的大小便訓練產生衝突。這些衝突影響我們對秩序、整潔和施予的態度 固著於肛門期者會過度講求秩序、秩序、清潔、準時或極端邋遢、固執或老是遲到。

性器期(phallic stage) 在性器期(約為三到六歲),兒童從撫摸性器官甚至是自慰獲得快樂 此時小男孩會渴望獨占母親,而小女孩則會希望獨占父親,因此兒童傾向視同性父母為競爭對手 在男孩就是所謂的戀母情節(Oedipal complex),在女孩則為戀父情節(Electra complex)

在希臘神話中Oedipal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害了父親而與自己的母親結婚,故已之命名 由於戀母情節的作用,男孩害怕父親的力量,潛意識裡擔心會被閹割 所以他們潛抑對母親的慾求而認同(identify)他們的父親,因而獲得父親的行為態度及價值

女孩也透過相似的機制認同母親 如果戀母情節未能獲得解決,則會道德感低落、與權威相處困難 潛伏期(latency stage) 從七歲一直到青春期,性需求被壓抑,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適應環境所需的技能。 生殖期(genital stage) 性需求再度浮現,能夠以較成熟的方式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心理分析論的修正 Freud一些同事和追隨者因為不同意Freud過度重視性慾 所以他們強調性慾以外的動機歷程,開創了新的理論,即所謂的新佛洛伊德學派(Neo- Freudianism) 他們大都接受潛意識歷程以及心理內在衝突等概念,但反對慾力說

這些學者包括Carl Jung(榮格)、Alfred Adler(阿德勒)、Karen Horney、Harry Stack Sullivan(蘇利文)、 Erich Fromm(佛洛姆)、Erik Erikson。

Jung不同意Freud有關精神病的性慾起源理論 他認為精神病是當前適應不良的現象而非生命早期的創傷所引起的 人格包含三種意識:意識的自我(conscious ego)、個人潛意識 (personal unconscious)、集體潛意識 (collective unconscious) 意識的自我包括我們可以意識到的知覺、思考感受、記憶等

個人潛意識則我們無法立即覺察的心理意象,不同於Freud的潛意識 Jung的個人潛意識不僅貯存過去的經驗,也能預期未來 同時,個人潛意識可以透過夢或幻想幫助我們意識的態度不至於過於偏頗 Jung認為集體潛意識,會代代相傳,我們的行為與思考都受到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某些符號之所以會出現在所有文化中,是因為他們反映了從集體潛意識獲得的天生傾向,這些即是所謂的原型(archetypes) 人格中四種重要的原型分別為面具(persona)、陰暗面(shadow)、陰質(anima)與陽質(animus)

面具是呈獻給他人看的人格 陰暗面則是人格中的黑暗、動物性本能、邪惡的一面 陰質是男人女性化的一面 而陽質則是男人女性化的一面 所有的人有相同的集體潛意識,不過個人對情境的反應除了受到原型的影響外也受個人經驗的影響,所以每個人在相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行為

Adler認為人的一生都為了優越感(felling of superiority)而努力,一種自我改善與追求完美的動力 這種優越桿的需求是為了克服兒童時期所產生的自卑感(felling of inferiority) Adler認為兒童時期發現許多事別人能做,但自己卻不會做,自然就產生了自卑感

Sullivan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不同於Freud的生物決定論 他認為社會文化、與照顧者的互動都會影響個人的人際關係和自己的看法 另外,Erikson理論也是強調人類發展的人際本質

對心理分析論的評價 心理學者對Freud的心理分析論呈現兩極的評價 有些學者認為Freud的許多觀點仍然是現今心理學的焦點 又如心理分析論認為生物驅力是人類的主要動機,現今的演化觀點或社會生物學都承襲生物因素對人類影響的重要性。

性和攻擊仍然是現今社會重要的議題。 另一方面,有些學者主張Freud雖然對二十世紀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他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個心理學家而是個作家 Freud的人格發展觀點、戀父情節等想法都未能得到證據的支持 至於他所提出潛意識的觀點與現今心理實驗室有關內隱記憶等潛意識的研究是兩回事

從科學的角度,心理分析論最大的致命傷是理論的概念定義模糊,難以客觀測量 因而無法由理論推論何種現象會發生 例如,什麼時候一個人表現出愛,其實是內心的恨的反向作用的表現? 此外,心理分析的許多命題是無法否證的

例如,依其理論口腔性格的人依賴性高,如果研究發現口腔性格者表現出高依賴特性,是支持他的理論 不過如果口腔性格者是獨立的也無法推翻其理論,因為他可能使用反向作用的防衛機轉 另一個受到批評的是心理分析論的性別偏見 Freud將男人視為理想人格,女人則是次一等的。

社會學習論和認知論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或稱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有時也稱認知社會理論(cognitive-social theory) 受到行為論與認知論的雙重影響 不同於行為論者只研究可直接觀察的外顯行為 而社會學習論者除了外顯行為,也探討內在行為如預期、價值等

認知論者則進一步認為認知結構才是個別差異的重要來源 社會學習論者認為人格的發展和改變是學習和經驗的結果 個人的行為反映的是情境的要求及個人學來的行為傾向互動的結果 學習的種類可分為三種分別為正統條件化學習(如情緒反應的學習)、操作條件化學習及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人們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以及行為的後果而學習 行為的表現也可透過三種不同的方式增強: 直接的增強(如實質的獎勵)、替代性的增強(觀察他人行為所得到的獎賞或處罰)、自我增強 社會學習論的代表性學者有Julian B. Rotter、Albert Bandura和Walter Mischel

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 Bandura強調觀察學習對人發展和改變的重要性 學習不一定要透過直接經驗,僅是觀察他人便能學到新事物 觀察學習深受替代性後果(vicarious consequences)的影響 替代性後果指的是楷模的行為的後果,如果行為獲得獎賞,增加觀察者表現該行為的機率

反之,若楷模行為受到處罰,則會抑制該行為的表現 Bandura讓托兒所的幼童觀看一段五分鐘的影片,影片中有一男子攻擊塑膠不倒翁 攻擊之後,男子的行為後果分為三種: 一是沒有後果,二是受到處罰,三是得到獎賞 之後,幼童被帶到一個有塑膠不倒翁、木槌、木栓版、塑膠動物等玩具的房間,在那兒待上十分鐘

結果觀看男子行為沒有後果或得到獎賞的幼童表現較多的示範攻擊行為 Bandura認為人格的發展是透過一個相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的歷程 個人、行為和情境因素三者相互影響決定我們做什麼、想什麼 行為受到態度、信念或過去經驗的影響,也會受到情境中刺激的影響 同樣的,行為本身會影響環境也會對個人的認知造成影響

Bandura主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一個重要的個人變項 人們面對事情會採取何種措施和個人的自我效能能息息相關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知覺自己是否能成功達成某項任務 心理治療即是透過改變個人的自我效能而達到人格改變的目標 Bandura也認為自我調節(self-requlation)和目標設定(goal-setting)是重要的行為動機

對社會學習論與認知論的評價 社會學習論與認知論對人格研究的重要貢獻是讓人們瞭解到思考與記憶如何影響人格 同時,他們的理論可經由實驗加以驗證,許多的認知構念都經實驗研究加以驗證 學習原則結合認知的改變在臨床上成功地改變許多不適應的行為

對他們而言,情緒是思考的副產品 認知論者也不重視潛在動機對行為和情感的影響 他們假設人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能清楚陳述自己的狀態 另一個主要的批評是社會學習論與認知論對於人格的發展著墨較少 個人建構和能力是如何產生的缺乏清楚的解釋 他們通常著重對現刻行為情境的知覺,較少論及個人歷史

Rotter將認知變項與行為論取向結合 Mischel讓我們更清楚人與環境互動的本質 而 Bandura的想法促成教育及治療方法的改善 kelly則影響無數的認知治療師 對於社會學習論和認知論的主要批評為理論過度強調人類理性的一面而忽略人格的情緒成分

人本論 二十世紀上半葉,心理分析論與行為論是心理學的顯學 到了一九六O年代人本心理學崛起成為所謂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 人本論(humanistic theories)主張現象的真實在於他們如何被知覺,對個人而言只有個人的內在參考架構(in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或主觀世界才是真實的

心理學者應該研究人們如何經驗自己、他人與世界,並協助個人達到自我實現 不同於心理分析論與行為論的決定論觀點,人本論強調自由意志與理性,人不是受制性或攻擊或其他生理本能,而是的基本動力是自我實現 Carl Rogers和Abraham Maslow是人本論的代表性人物 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請參見情緒與動機一章。

Rogers 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person-centeres theory) Rogers相信所有的行為都是受到實現傾向(actualizing tendency)所影響 實現傾向是「有機體天生的傾向,以能夠維持或提升有機體的方式發展各種的能力」 實現傾向使自我朝向成熟,自己、擴展經驗、成長的方向發展 Rogers對實現傾向的信念使他發展出以人為主的心理治療法

自我(self)當嬰兒逐漸能區分自己與外在世界,他的自我開始發展 在 Rogers自我和自我概念兩者是相同的,都是指我們對自己的知覺與評價 人們的行為會受到自我概念的影響,他會表現出出與自我概念一致的行為 由於人們傾向得到他人的積極關懷(positive regard) 即覺得他人接受、喜愛並尊重自己,所以有些時候會表現一些符合他人要求的行為,以得到正向關懷。

這種只有表現某種特定行為、感覺或想法,才能得到的關愛,稱為有條件的積極關懷(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如果父母只給予有條件的正向關懷,可能會造成孩子自我與經驗的衝突 而衝突會帶來焦慮,為了減低焦慮,孩子或是扭曲經驗以符合自我概念,或是否認經驗的存在 當自我與經驗的不一致程度過大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心理治療是提供一個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的環境 也就是說即便個人的行為、思想或感受都不理想,仍能感到到他人的尊重與喜愛 唯有無條件正向關懷的環境可以減低自我和經驗的不協調,進而讓自我實現傾向重新主導生命。

對人本論的評價 人本論主張人性本善,對人性抱持樂觀的看法,認為人是生命的主宰,人會主動追求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 這些主張為人格注入光明的一面,同時,人本論所激發的研究甚至少於心理分析論 他的理論太過簡化又不可檢驗,對於人格的核心概念-動機,以先天傾向一筆帶過 對於人格發展的歷程缺乏適當的解釋。

人本論的人格理論偏重於人格的描述而非解釋 人本論者會說「小美看書,因為看書符合他的自我實現傾向」 但我們如何知道看書是自我實現傾向的一部分? 人本論者解釋因為我們看到小美在看書 結果我們又回到原點,還是不能解釋何以小美看書?

人格測量 現有的人格測驗種類繁多,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其中較常見的方式為自陳式量表簡稱為自陳量表與投射測驗 以下介紹國內外著名的人格測驗

自陳量表 在國外最常用的自陳式人格量表為MMPI(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經修定,現在用的是MMPI-2) 國內臨床用的最多的為柯氏性格量表(最新版本為柯氏性格量表(1998)) 兩種量表的編制方式都是以實徵效標計分法(empirical crterion keying)為主

所謂實徵效標計分法是以題目能否有效區分一般組和效標組作為選題與計分的標準 例如:在發展憂鬱量表時,將題目分給正常人和憂鬱症者兩組人作答,只有兩組人作答比例呈現明顯不同的題目才加以保留 在計分時也根據兩組的作答情形,決定計分方向

例如,「你是否睡不安穩?」這個題目一般人回答「是」的比例為20% 而憂鬱症者回答「是」的比例為80%,那麼這個題目會被保留下來 而且如果受測者回答是「是」,則在憂鬱量表記為得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憂鬱傾向

MMPI MMPI是心理學者Starke Hathaway和精神科醫師J. R. McKinley所發展 原始的目的是協助精神疾病的診斷,但其用途不斷擴張 現在在諮商、雇用、醫療、軍事和法庭情境都使用此一測驗 MMPI目前有兩種版本:MMPI-2和MMPI青少年版 (簡稱MMPI-A)

MMPI-A是專門給青少年使用,針對年輕族群調整部分題目 MMPI-2共有567題,構成10個臨床量尺和3個效度量尺(validity scales) 各量尺名稱請參見下表。

MMPI-2量尺名稱 臨床量尺分為下列十種,逗號右邊是縮寫。 1.慮病(Hypochondriasis, Hs) 2.憂鬱(Depression, D) 3.歇斯底里(Hysteria, Hy) 4.精神病態(Psychopathic Deviate, Pd) 5.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 Mf) 6.妄想(Paranoia, Pa)

7.心理衰弱(Psychasthenia, Pt) 8.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 Sc) 9.狂躁(mania, Ma) 10.社交內向-外向性(Social 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Si) 效度量尺,分為以下3種 Ⅰ.說謊分數(Lie, L) Ⅱ.罕見分數(Frequency, F) Ⅲ.矯正分數(Correction, K)

效度量尺的目的是想知道受測者是否仔細、誠實作答 如果效度量表的得分過高,必須十分小心解釋測驗分數或者將測驗結果視為無效 MMPI-2重新建立量表常模,新常模樣本雖希望反映美國人口組成,不過代表性仍舊受到質疑

MMPI-2和MMPI-A目前希望能夠以較少的向度數解釋測驗結果,同時也以發展出電腦適性版本

柯氏性格量表 柯氏性格量表示柯永河根據臨床工作經驗並參考MMPI於民國66年編制而成 該量表於民國87重新修訂,修訂後稱為柯氏性格量表(1998) 柯氏性格量表(1998)共含300個題目,可得出38個量尺分數,各量尺名稱請參見下表 柯氏性格量表可用來測量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瞭解受測者主要的心理問題及性格傾向 協助受測者建立適當的輔導或臨床治療計畫 國內許多研究曾使用此一量表測量心理健康,因而累積了不少效度研究證據,是國內使用頻率相當高的人格測驗

柯氏性格量表(1998)量尺名稱 作答可靠量尺 作答不可靠量尺 形象維護量尺 重複量尺 詞疑似意相反量尺 奇異量尺 自評心理不健康量尺 親群量尺

感受似同量尺 獨立量尺 反依賴量尺 正常女性傾向量尺 正常男性傾向量尺 不正常女性傾向量尺 不正常男性傾向量尺 女性傾向量尺 男性傾向量尺

自我強度量尺 正常量尺 神經質因素量尺 精神病質因素量尺 疑心量尺 自信自誇量尺 自卑憂鬱量尺 焦慮量尺 強迫念行量尺

性壓抑量尺 慮病量尺 攻擊敵意量尺 消極攻擊量尺 離群量尺 分裂型量尺 精神病型量尺 歇斯底里型量尺 邊緣型量尺

自戀型量尺 壓性因素量尺 整潔守規量尺

投射測驗 自陳量表假設受測者對自己有充分的瞭解且願意呈現出來 但是研究顯示自陳量表特別易於作假,製造出個人想呈現的形象 此外,受測者也容易選擇社會讚許的答案 這也是為何前述兩個測驗都設計了效度量尺,希望減低這些問題

對心理分析論的追隨者來說,自陳量表不能測到重要的人格面向 在他們看來,潛意識的慾求、動機和衝突,都不是個人能知覺的 只有透過投射測驗隱瞞目的之測驗程序,才能揭露性格潛意識的層面 投射測驗的潛在假設是個人知覺和解釋測驗材料的方式反映出其心理功能的基本層面

個人會將自己特有的思考歷程、需求、焦慮和衝突「投射」到模糊或曖昧不明的測驗材料上 兩種最常用的投射測驗是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s Test)和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羅夏克墨漬測驗 羅夏克墨漬測驗是由瑞士精神科醫師Hermann Rorschach於1921年發展出來的 測驗中含有十張圖片,有些圖片是黑白的,有些則是彩色 受測者每次看一張圖片,說出圖上的墨漬像什麼 等到完成十張卡片,主試者再一一詢問受測者如何得到這些反應

羅夏克墨漬測驗有許多計分系統 不過,瞭解受測者反應時所根據的墨漬部位(location)、決定因素(determinants)和內容(content)則是基本的計分類別 John.E.Exner, Jr於1974年整合各種不同的計分系統,發展出標準化的施測、計分級解釋程序,同時也發展出電腦計分系統

此一計分系統稱為綜合系統(comprehensive system),反應計分的目標在導出結構摘要(structure summary) 目前,綜合系統成為羅夏克墨漬測驗最常用的計分和解釋取向,也提升相關研究的統計檢驗力

主題統覺測驗 主題統覺測驗是由哈佛大學Henry Murray和其同事於一九三O年代發展出來的 他的材料是19張卡片,其中18張是黑白圖畫卡,如圖所示,另一張為空白卡 受測者必須針對每張圖畫卡,編出一個描述圖畫的故事,在說故事時,主試者鼓勵受測者自由地將浮現在腦中的故事說出來

主題統覺測驗的基本假設是透過解釋曖昧不明的圖畫,受測者的動機、需求或人際關係會反覆在故事中出現 主題統覺測驗廣泛地用於人格研究,如成就動機與國家經濟發展,親密動機與婚姻適應,客體關係的臨床評估等。

投射測驗的問題 投射測驗常被詬病的問題是缺乏客觀的常模及信、效度不佳 臨床工作者經常依賴自己的主觀印象來解釋測驗結果 Exner嘗試建立客觀的常模即是希望修正這方面的問題,TAT也建立常見反應的常模

信度問題反映在測驗的結果會因施測者的不同而有相當的歧異的測試結果 也就是說,測驗結果高度依賴施測者本身的臨床訓練 此外,受測者在投射測驗的表現對其行為的預測力通常也不夠理想 心理學者對於投射測驗作為心理測量的工具仍有質疑 不過,在臨床上,投射技術是很好的工具,能夠幫助心理師形成對個案人格的各種假說,找出值得進一步探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