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第1课)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第2课)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第3课)
1.春秋战国的历史概念: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2.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大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探究问题1 1. 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生产力的发展对当时的生产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上层建筑 (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有何影响? 4. 各国为什么选择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大发展 大动荡 大变革 决定 铁器、牛耕使用 生产力 经济基础 私田增多 决定 井田制瓦解 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 私有制确立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 要求变革 上层建筑 决定 各国开展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各国变法共同背景)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各国变法共同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探究问题2 吴起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运动?请结合课文制作各国变法情况简表,项目包括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和影响。 战国形势图 李悝 吴起
战国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最早; 秦国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的大成,取得的效果最大; 赵国赵列侯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楚国的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立稷下学宫,以孙膑为军师); 燕国乐毅改革。 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
探究: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性 (经济) 新兴地主的需要——必要性 (政治) 兼并战争的需要——必要性 (军事) 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能性 (文化) 2、风起云涌的各国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秦孝公求贤令 探究问题3 1.秦国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改革有哪些有利条件? 2.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而言,秦孝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探究: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二)秦国小环境: 迫切性 条件 机遇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性 (经济) 新兴地主的需要——必要性 (政治) 兼并战争的需要——必要性 (军事) 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能性 (文化) 2、风起云涌的各国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二)秦国小环境: 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 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迫切性 有利因素: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 民风:质朴、尚武; 条件 其 他: 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孝公雄心 机遇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商鞅(约前390-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学思之窗: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大王:依我们法家的观点,要称霸天下,就要发展经济,实行强兵政策,要… 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大王:治理国家, 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哈哈!先生之言正合寡人之意,来来,靠近些,给寡人细细道来。 (1)战国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当时形势。 (3)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变法改革,以法治国),符合孝公称霸需要。 有没有搞错,现在可是打仗的年代呀,这些迂腐的话语,寡人听了直想打瞌睡. 哈…啊…欠。 旁白:前两次会见,商鞅所谈并非本意,他是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不久,商鞅又第三次求见秦孝公。 啊?尧(鸟)、舜(树)、禹(鱼),这是什么玩意儿。 旁白:孝公对商鞅的富国强兵之术,听得津津有味,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公元前359年,孝公起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 秦孝公 旁白:开始的两次会见
变法前的准备工作 启示: 改革要有充分的舆论准备; 要讲究策略,要取信于民。 ①与旧贵族论战 祖宗之法不可变。 变法前的准备工作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①与旧贵族论战 ②南门徙木: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商鞅舌战图 启示: 改革要有充分的舆论准备; 要讲究策略,要取信于民。
埋下后世君主专制祸根 总体评价: 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措施 作用及局限性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加重剥削与压迫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文化 习俗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总体评价: 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军事 埋下后世君主专制祸根 政治
历史现场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最欢迎?理由是什么?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大声宣读变法法令: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最欢迎?理由是什么?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看法如何 对改革表示欢迎。 因为国家重视农业,奖励耕织,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地损害了我的利益。
4号同学,你怎么看? 历史遗风 从当时来看: 执行变法 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排斥儒家 “焚烧诗书” 有效 商鞅认为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从当时来看: 执行变法 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排斥儒家 “焚烧诗书” 有效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44号同学,你怎么看? 重农抑商 其深远影响有: 历史遗风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极: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重农抑商 其深远影响有: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极: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1、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①变法的指导思想? ②目的? ③性质? ④核心内容? ⑤特点? 农战和法治 总结: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级改革运动 措施 经 济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军 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政 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 制定秦律 文 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习 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推 行一夫一妻 富国强兵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级改革运动 农战和法治 措施最全面、实行最彻底、历时最久、对旧贵族的打击最严重、成效最明显、影响最深远;以法律形式固定改革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用史实说话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教材,试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一: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货志》 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统一度量衡
“燔诗书而明法令” 废除世卿世实禄制,奖励军功 实行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废除世卿世实禄制,奖励军功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实行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材料三: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材料四:商鞅认为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影响
探究: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一、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二)历史意义(积极性)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2、经济: 3、军事: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4、总体: 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局限性: 埋下土地兼并祸根;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埋下后世君主专制祸根;思想文化专制;剥削沉重和轻罪重罚激化社会矛盾等。
历史广角镜 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时代要求与出发点 新旧势力存在激烈斗争 变法者的阶级属性 ……
二、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探究:依据教材内容归纳商鞅死亡的原因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贵族凶) (2)实行的酷刑也加剧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商鞅严)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支持者(后盾失)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 关于商鞅的死因还有几种说法: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2)苏轼:“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3)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 (4)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思路提示: 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思路提示: 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变法本身是成功的)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中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不同意。 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要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 商鞅个人悲惨结局原因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贵族凶) (2)商鞅实行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商鞅严)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支持者。 (后盾失)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 2.变法结局:成功 3.成功原因: (1)顺应了历史潮流。(根本原因) (2)秦孝公有变法图强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政治保障) (3)个人努力:既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又有改革的智慧。 (4) 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5)三家分晋,大环境有利。(外部环境) 4.启示:1,2,3,4,5……
(1)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认识: (1)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2)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有种种守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 (3)改革也是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单元小结 富国之法 秦 国 的 强 大 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 探究】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春秋改革 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实质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战国变法 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 特点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实质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核心内容 性质 结果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
高考链接 (2013年文综历史)(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9分)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