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艾滋病自然史、诊断与分期 艾滋病自然史、诊断与分期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蔡卫平 Tel: Tel:
Advertisements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DC-CIK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 北京五康新兴科技有限公司. 以肿瘤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生物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放疗 和化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 DC-CIK 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 治疗的首选方案。 DC-CIK 细胞治疗,是在体外培养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C.
《株洲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应急预案(试行)》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庞力娟 2009 年 7 月.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第六章 病 毒 (virus) 体积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 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 ;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一类非细 胞型微生物。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免疫系统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 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所出现的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产品类型:功能性保健食品 保健功能:增强免疫力 适用人群:免疫力低下者 纽崔莱薄荷香蒜片. 蒜素的生理作用 (一)增强免疫 1 )作用于 T 细胞: 大蒜素溶液可促进 T 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主题二 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化学组成 功能 成分 结构 基质 细胞器 结构 功能.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最常见的原因。目前 已经确定肝炎病毒有 5 种:甲型( HAV )、乙型( HBV ) 丙型( HCV )、丁型( HDV )、戊型( HEV )。妊娠任 何时期都有被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最常见。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肝炎病毒.  熟悉肝炎病毒的类型;所含核酸除乙型肝 炎病毒为 DNA 外,其他型均为 RNA ;熟悉 5 个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 5 个型肝 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掌握乙型肝 炎病毒的抗原组成;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 微生物学检查法;掌握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和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熟悉 5.
病毒性肝炎 中山医科大学附三医院感染科 谢奇峰.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甲、乙、 丙、丁、戊型 -A 、 B 、 C 、 D 、 E )引起的一组 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和 肝功能异常为其特点,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 症状感染多见。 甲、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
阴道炎妇女的护理. 学习目标 1 、熟知常见阴道炎的种类。 2 、能准确对阴道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3 、能及时正确采取护理措施。 4 、能正确进行阴道炎专科护理操作。 5 、能对阴道炎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科学认识肝炎 ,健康幸福生活 制作:.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平凉医专内儿护理教研室.
创三甲综合医院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吕梅芬.
認識食品標示 東吳大學衛生保健組製作.
第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强欣.
传染病疫情报告 年 7月.
医疗执法实践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医疗执法监督处 2010 ·03 黑龙江.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学(tumor 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抗原性质、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科学.。   第一节 肿瘤抗原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肿瘤逃逸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及预防.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黄芪多糖粉 ----控制细菌病毒复合感染的传染性疾病药物
婴儿肝炎综合症的护理 儿科 罗浩

第二十一章 口腔癌与免疫 陈万涛 教授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第十四章病毒学总论.
經歷復活的愛 約翰福音廿一1-23.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 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教授 徐爱娣
第八章 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 急性病毒性肝炎 贫血 肺结核
第二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教学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第四节 免疫调节 HIV.
1.还原糖 2.脂 肪 3.蛋白质 10叶绿素 4.质流动 5.分 裂 6.酶温度 7.酶- PH 8.酶效率 9.酶水解 11.分 离 12.复 原 13.取DNA.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山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陈幼明.
登 革 热 Dengue Fever.
李明远 教授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免疫 前言 天生的免疫力 後天的免疫力 免疫作用造成的不適 免疫學的生物技術應用   B 蔡政村.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mRNA 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区别 细胞核 细胞核 转录 翻译 DNA复制 场所 模板 原料 信息传递 时间 产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传染病学教研室 蒋就喜教授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共刺激分子 ——(B7/CD28家族成员).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医院.
· 全球变暖 · 臭氧的破坏与保护 · 酸雨危害与防治
第四章病毒感染实验诊断 一般原则是特异敏感、快速和简 便。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 点,初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病毒。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理) 教师姓名:葛红.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谭德明.
医学病毒总论.
民法第四章:權利主體 法人 楊智傑.
第十四章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7 生物的演化.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感染与免疫、病毒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般特性: 单体分子; 四个亚类; 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 半衰期最长(21-23天);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第四节 遗传信息的表达 —RNA和蛋白质合成
习题课 《医学遗传学基础》 (第二版) 王静颖 王懿 主编 科 学 出 版 社.
T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C型肝炎病毒假想圖:最外層為套膜,內包裝有一單股之RNA分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学习要求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 2)熟悉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 3)了解特殊的抗病毒免疫。

学习内容 病毒的感染 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和病毒的排泄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的致病机制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

何谓病毒感染? 病毒以一定的方式侵入宿主后,在宿主的易感细胞中进行复制和基因表达,并在宿主机体中进一步扩散,引起不同程度病理损害的过程。 病毒的致病力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环境因素 显性感染 机体的免疫力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 病毒感染的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慢性感染者;动物源性病毒感染人。

二、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一般指病毒通过皮肤和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在人群机体间传播。 2、垂直传播:指病毒从母亲通过胎盘、产道、哺乳等传给子代。在其它微生物感染中较少见。

(二)感染途经——水平传播 1.呼吸道传播 流感病毒 鼻病毒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2.消化道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 轮状病毒 HAV(甲肝病毒) HEV(戊肝病毒)

3.血液传播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BV乙型肝炎病毒 HCV丙型肝炎病毒 CMV巨细胞病毒

4.眼及泌尿生殖道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疱疹病毒 肠道病毒 腺病毒

5.破损皮肤 脑炎病毒 出血热病毒 狂犬病毒

(二)感染途经——垂直传播:胎盘、产道等 风疹病毒 HBV CMV HIV 可造成死胎、流产、早产、先天畸形。

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与排泄 体 内 播 散 病 毒 排 泄 播散形式 播散的靶组织 呼吸道飞沫 唾液 粪便 其他:尿液、精液、乳汁等 局部播散:鼻病毒、轮状病毒 血源性播散:脊髓灰质炎病毒 神经性播散:狂犬病毒,水痘带状病毒 播散形式 体 内 播 散 皮肤 中枢神经系统 肝脏 免疫系统 其他 播散的靶组织 病 毒 排 泄 呼吸道飞沫 唾液 粪便 其他:尿液、精液、乳汁等

播散的靶组织

三、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 1、隐性感染:形成原因及意义 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且被机体清除的感染。 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伤;或最终不能侵入靶细胞。 意义: (1)获得免疫力; (2)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2、显性感染(重点持续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从病毒进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称为潜伏期。病毒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在潜伏后期和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时期。 (1)按感染部位分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 (2)按症状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 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快;恢复后病毒被彻底清除,机体获得免疫力。如流感,甲肝等。 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有病毒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一旦发病呈急性进行性。如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慢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出现或不出现急性症状,病毒持续存在可检出,病程长。如HBV。 持 续 性 感 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如 HSV、VZV。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潜伏期长,数月至数十年,发病后为呈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慢发病毒感染: 如HIV,朊病毒。 急性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一旦发病呈急性进行性。如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 1、病毒杀细胞或致细胞病变感染的机制: ——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 1、病毒杀细胞或致细胞病变感染的机制: (1)细胞骨架改变: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和形态 (2)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将合成装置占为已有 (3)裂解细胞:无包膜病毒的裂解释放; (4)造成细胞膜功能障碍:出现新抗原或膜融合; (5)形成包涵体:概念,意义 (6)诱导细胞凋亡:感染细胞和免疫细胞

溶(杀)细胞性感染 多见于裸露病毒。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并于很短时间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 CPE),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正常细胞 CPE细胞

病毒致细胞病变感染 多见于出芽释放的包膜病毒 机制:1)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功能受损。 2)宿主细胞膜表面抗原改变:病毒增殖,改变宿 主细胞膜成分→自身免疫,→宿主细胞死亡。

包涵体 (概念、意义) 概念: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光镜下可见细胞浆或细胞核内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 其本质为: ① 病毒颗粒的堆积;② 病毒抗原组成; ③ 病毒增殖的场所;④ 细胞的反应产物。

细胞凋亡 概念: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生物学现象。细胞受到诱导因子作用,激活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出现细胞膜鼓泡、细胞核浓缩并出现凋亡小体,使染色体DNA降解,细胞死亡。 病毒感染可启动此过程,如HIV感染CD4+T细胞,导致其凋亡。

2、病毒引起细胞转化或永生化的机制: 细胞转化是指细胞受外界因素影响后在形态学、生物化学以及生长参量上的改变。 永生化则指细胞发生转化后比正常细胞更易突变和发生染色体重排,获得无限生长的能力,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形成。细胞的转化常是永生化和肿瘤形成的第一步。 ①病毒基因组整合入人体细胞基因组,引起细胞转化。如某些DNA病毒和反转录RNA病毒。 ②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阻断细胞凋亡途径,导致细胞无限生长,永生化。如腺病毒、HPV。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 1、T细胞介导的病理损伤:Ⅳ型超敏反应; —— 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 1、T细胞介导的病理损伤:Ⅳ型超敏反应; 2、B细胞介导的病理损伤:Ⅱ 、Ⅲ型超敏反应; 3、自身免疫引起免疫病理损伤:自身隐蔽抗原的释 放或分子模拟; 4、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可抑制免疫功能或杀伤 免疫活性细胞至使整个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缺陷; 5、病毒超抗原:T细胞多克隆激活剂,导致免疫系 统功能紊乱,而引发多种疾病。

第二节 抗病毒的免疫 非特异性 免疫应答 特异性 免疫应答 T细胞 B细胞 抗原 提呈 NK 其它 免疫应答 病毒 免疫系统 补体 细胞 MHC 细胞 因子 抗体 补体 免疫应答 抗原 提呈 T细胞 B细胞 NK 其它 非特异性 免疫应答 病毒 特异性 免疫应答

一、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 分子 皮肤与粘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NK细胞、DC 细胞因子—干扰素 一、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DC 细胞因子—干扰素 固有免疫 分子 防御素 补体

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性免疫细胞 2、NK细胞 1、巨噬细胞 作用对象:NK细胞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或发挥ADCC作用。 作用时间:病毒感染的早期。 直接吞噬:来自感染细胞的病毒和细胞碎片; 调理吞噬:与抗体结合的病毒;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APC 防止病毒血症的发生:肝脏和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可滤过血液中的病毒。

(二)非特性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干扰素 (1)概念:干扰素是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糖蛋白。 (2)种类 IFN类型 主要来源 特点 I型 α-IFN 人WBC 抑制病毒作用I>II β-IFN 人成纤维C II型 γ-IFN 活化的TC 免疫调节和抑制肿瘤作用II>I

(2) IFN的理化特性 为小分子蛋白,对热较稳定,4℃ 可保存较长时间,-20℃ 可长期保存,PH2—10范围内稳定,可被蛋白酶破坏。 (3)干扰素产生机制: 干扰素诱生剂诱生产生少量β-IFN,由β-IFN作用于干扰素受体,激活放大信号通路,产生大量IFN。

(4)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 干扰素与受体结合 ◆ 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 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AVP) 蛋白激酶:能磷酸化真核细胞蛋白合成的起始因子,从而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2’-5’-A合成酶:活化核苷酸酶,降解mRNA。 磷酸二酯酶:去除tRNA的CCA末端,抑制蛋白质的翻译。

(5)IFN抗病毒作用的特性 间接性:干扰素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广谱性:抗病毒作用具有广谱性,发挥作用迅速,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 种属特异性:一般来说只有人的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才能用于人,故限制了人干扰素的大量生产及临床应用。我国已经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通过生产基因工程干扰素,解决了大量生产问题,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多样性: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 1、中和抗体:由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易感细胞,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不能直接灭活病毒。 IgM: 出现早;IgG:主要抗体;SIgA:局部抗病毒作用 2、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CDC或ADCC。 3、抗体介导的促进作用:抗体与某些病毒结合后,可促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复制,机制不明。 4、补体结合抗体: 虽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但能发挥调理作用,也可用于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1、CTL的杀伤作用:在感染后7d左右出现;有病毒特异性;清除靶细胞内病毒,是病毒感染终止的主要机制。 2、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针对非溶细胞病毒和胞膜病毒;当致敏的CD4+TH1细胞再次接触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时,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1)发挥直接杀伤病毒作用如淋巴毒素;   (2)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吞噬杀伤活性;   (3)增强NK细胞杀伤靶细胞作用;       终止病毒感染。

CTL的杀伤作用

三、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 一般认为引起全身感染并有明显病毒血症者可获得持久的甚至终身的免疫力,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病后有牢固免疫,持续时间长。如乙型脑炎病毒。 仅在细胞间扩散,不侵入血液,抗原性容易变异的病毒,感染后只获得短暂免疫力,如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