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免疫学应用
第一部分 免疫学诊断 1、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2、免疫细胞的检测 3、细胞因子检测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血清学反应
应 用 1、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1)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相应抗体以辅助诊断疾病: 伤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AIDS病等。 应 用 1、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1)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相应抗体以辅助诊断疾病: 伤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AIDS病等。 (2)检测自身抗体——诊断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1)鉴定病原菌:诊断疾病 (2)检测肿瘤相关抗原:检测甲胎蛋白以诊断肝癌 (3)检测血型抗原、HLA抗原:鉴定血型,亲子鉴定 (4)检测药物半抗原: 确认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s)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乳胶颗粒等)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1 、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s) 玻片凝集、试管凝集
2、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s) 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乳胶颗粒或红细胞表面,与相应抗 体混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抗O试验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s) 可溶性抗原(免疫球蛋白、细胞裂解物、组织浸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 形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出现不透明的沉淀物。 多在半固体琼脂凝胶上进行,形成白色的沉淀。 1、单向免疫扩散(single immunodiffusion):常用于测定IgG、IgM、IgA、C3、C4、AFP等。 沉淀环 抗体混于琼脂凝胶中制板 环的直径与抗原含量成正相关
2、双向免疫扩散(doule immunodiffusion):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组成和两种抗原相关性分析。
对流免疫电泳
3、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 常用于血清蛋白种类分析,以观察Ig的异常增多或缺失。如骨髓瘤及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诊断
4、免疫比浊法(immunonephelomtry):快速简便。用于血清IgG、IgA、IgM、 补体C3、C4含量测定
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ing techniques) 用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借以提高免疫学诊断的敏感性 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硷性磷酸酶 放射性同位素: 125I、131I 荧光素 :异硫氰酸荧光素(黄绿色荧光)、藻红蛋白、 罗丹明(红色荧光) 酶免疫检测法(EIA) 免疫荧光检测法(IFA) 放射免疫检测法(RIA) 液相(ELISA)、固相(免疫组化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
肠道病毒71型(EV71)IFA鉴定
胶体金标记技术
Western blotting
二、免疫细胞的检测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类型鉴定 1、淋巴细胞的分离: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单核细胞 吸附分离 白膜层 B 淋巴细胞 T
(1)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的群、亚群。 2、淋巴细胞的类型鉴定: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检测、 记数 (1)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的群、亚群。 用CD3、CD4、CD8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相应抗原 CD3+ ——T细胞,计算T细胞总数。 CD4+ —— CD4+T细胞,计算CD4+T细胞数 CD8+——CD8+ T细胞,计算 CD8+T细胞数 计算CD4+ / CD8+比例 正常人PBMC中T细胞占65~75% CD4+ / CD8+约为1.5~2 用mIgM、mIgD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外周血B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受体可检测B细胞的数量 正常人PBMC中SmIg+ 细胞占8~12% (2)磁珠分离法:用抗CD4交联的微珠可将T细胞 中的CD4+T细胞与CD8+T细胞分开。 (3)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流式细胞仪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1、T细胞功能测定 (1)T细胞增殖试验(淋转):丝裂原、抗CD3单克隆抗体 巴母细胞转化率(正常值65~80%) 。 (2)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LMC) ——检测CTL、NK、 LAK、TIL细胞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2、B细胞功能测定 (1)B细胞增殖试验:LPS、SPA刺激,检查浆细胞数目 (2)抗体形成细胞测定:溶血空斑试验 (hemolytic plaque assay)
3、体内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皮肤试验 (1)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菌素试验 (OT/PPD) 皮试(+)—— 有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 皮试(+)—— 有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 皮试(-)—— 细胞免疫功能缺损 (2)速发型超敏反应:青霉素皮试、 异种血清皮试
三、细胞因子检测 鉴定分离淋巴细胞亚群,监测某些疾病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IL-2、IL-12、IFN-γ 等检测 ① ELISA法 ② 生物活性测定法 ③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
第二部分 免疫学防治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与种类 二、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介绍 三、免疫治疗
一、人工免疫 概念:根据特异性免疫原理,采用人工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方法。 分类: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一)人工自动免疫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概念:用疫苗、类毒素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常用生物制剂 1. 死疫苗: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2. 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 3. 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
新 型 疫 苗 (1)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2)合成肽疫苗 (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优点:免疫效果高, 不良反应少 (2)合成肽疫苗 (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将具有保护性免疫力的人工合成肽与适当载体结合后,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 乙肝病毒多肽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DNA 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 (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 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优点: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 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肝炎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 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疫苗株)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 如果将多种病原体的有关基基因插入载体,则成为可表达多种保护性抗原的多价疫苗。 载体:痘苗病毒
DNA 疫苗(DNA Vaccine) 是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 优点:体内可持续表达,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 缺点:其机制和安全性尚不完全清楚,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转基因植物疫苗 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常用的植物有蕃茄、马铃薯、香蕉等。
疫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抗肿瘤 HPV疫苗→宫颈癌; EB病毒疫苗→鼻咽癌; 肿瘤疫苗 计划生育 避孕疫苗-HCGβ亚单位疫苗等 防止免疫病理损伤 变应原疫苗→过敏性疾病
计 划 免 疫 定义 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我国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 提出“四苗防六病”,即≤7周岁儿童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减毒疫苗。 1992年将血源性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二)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概念: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常用生物制剂 1. 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 2. 丙种球蛋白 3. 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HBIg
二种人工免疫的比较 项目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质 抗原 抗体 接种次数 1-3次 1次 生效时间 2-3周 立即 项目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质 抗原 抗体 接种次数 1-3次 1次 生效时间 2-3周 立即 维持时间 数月-数年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治疗 治疗,紧急预防
二、免疫治疗 immunotherapy 一、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二、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二、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三、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
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一、免疫血清 (多克隆抗体) 1、抗毒素血清: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外毒素所致的疾病,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 2、胎盘(丙种)球蛋白:用于被动预防传染病、治疗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3、抗菌免疫血清:效果不显著 4、抗病毒免疫血清:预防病毒感染 5、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抑制淋巴细胞。用于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二、单克隆抗体(mAb) 1、抗细胞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抗CD3单抗可用于治疗急性移植排斥反应,防止GVHD的发生 2、抗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抗IL-1、抗TNF单抗可减轻炎症反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 3、抗体导向药物治疗(靶向治疗):用特异性单抗作为载体装载化学药物(阿霉素、氨甲蝶呤等)、毒素(蓖麻毒素等植物毒素、白喉毒素等细菌毒素)、同位素(131I、125I、111In)等细胞毒性物质,将其靶向性地携至肿瘤病灶局部,可较特异性地杀伤肿瘤,减少副作用。
三、基因工程抗体:降低抗体的免疫原性 1、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 2、CDR移植抗体 3、人源化抗体 4、单链抗体、双价抗体、双特异性抗体
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疫苗 1、抗原以表位的形式进行免疫治疗:将表位多肽与载体结合作为疫苗 2、抗原以分子或片段的形式进行免疫治疗:表面抗原疫苗、核酸疫苗或DNA疫苗、瘤苗(活瘤苗、减毒或灭活的瘤苗、异构的瘤苗、基因修饰的瘤苗、抗独特型抗体瘤苗、分子瘤苗等。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重组的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应答调变剂(BRM)治疗肿瘤、感染、造血障碍等。如干扰素、IL-2、TNF、CSF、EPO等 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感染性休克等。如TNF单抗、IL-1R拮抗剂等。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细胞因子基因转染技术
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骨髓移植 (1)自体骨髓移植 (2)异体骨髓移植 (3)脐血干细胞移植 2、免疫效应细胞 (1)同种淋巴细胞被动转移:注意配型 (2)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LAK, TIL
LAK(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细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是将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IL-2培养后诱导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杀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瘤特性。其杀伤肿瘤细胞不需抗原致敏且无MHC限制性。主要为NK细胞 TIL(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从实体瘤组织中分离得到的,经体外IL-2培养后获得比LAK细胞更强的杀伤活性。
(一)免疫增强剂(生物应答调节剂,BRM) 免疫增强剂与免疫抑制剂 (一)免疫增强剂(生物应答调节剂,BRM) 免疫因子: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 化学制剂:左旋咪唑、西咪替丁 微生物制剂: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多糖类物质(如脂磷壁酸、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等) 中药制剂: 黄芪、人参、枸杞子等
免疫增强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 适应症: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1)恶性肿瘤 (2)免疫缺陷病 (3)传染病 副作用:较轻
(二) 免疫抑制剂 化学制剂 真菌代谢产物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烷化剂:环磷酰胺 抗代谢药:激素,如糖皮质激素 环孢素A:对T,尤其是Th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FK-506: 其作用强于环孢素A约10-100倍, 且与环孢素A有明 显的协同作用。 雷帕霉素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雷公藤多甙
免疫抑制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 适应症:免疫功能过高引起机体损害的患者 1、抗移植排斥 副作用:明显,主要是骨髓抑制、肝肾毒性等 2、超敏反应性疾病:激素 3、自身免疫病:激素、雷公藤多甙 4、感染性炎症:激素 副作用:明显,主要是骨髓抑制、肝肾毒性等 其抑制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长期应用可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 严重感染 肿瘤
关于实验 实验内容: 时间:实验2/3/4上课时间另定 分组:A-临床101班1-24;B-临床102班1-24;C-其余同学 1、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学时 2、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 3学时 3、免疫标记技术 3学时 4、免疫细胞检测 4学时 时间:实验2/3/4上课时间另定 分组:A-临床101班1-24;B-临床102班1-24;C-其余同学 要求:预习、穿白大衣、实验指导、实验报告等
关于考试 时间和地点:4月25日,与期中考试同步进行; 考试方式:闭卷; 题型: 总评=考试(80%)+平时(10%)+实验(10%) 单选(20%)、多选(10%)、名解(15%)、填空(15%)、问答(40%) 总评=考试(80%)+平时(10%)+实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