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 社會化 10/8&10/9/2007
阿米須人(Amish)
阿米須人(Amish)
阿米須人(Amish) 早期由瑞士分出的的再洗禮教派(16世紀) 之後轉為更保守的教派,在歐州宗教迫害後於十七世紀移居至美國賓州及加拿大等地 篤信樸實的生活,不使用科技 不照相(遵從聖經的不塑造偶像) 相信在自家禮拜與受教育
社會化的角色 環境:孤立的影響 早期社會化經驗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只關心嬰兒的生理需要是不夠的,身為照顧者必須孩子們的社會化發展 伊莎蓓兒的案例(六歲前與世隔絕,母親為聾啞) 只關心嬰兒的生理需要是不夠的,身為照顧者必須孩子們的社會化發展 哈爾洛(Harlow)的靈長類研究
社會化的角色 遺傳影響 雙胞胎研究 在大致相似的社會環境下,雙胞胎們呈現相近程度的智力 生長在極端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的雙胞胎,則會呈現出不同的資質
自我與社會化 社會學對於自我研究的方法 庫利(Cooley): 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我們透過與其他人的接觸來了解自己 我們不只直接從自己的個性來了解自己, 也可從別人對於我們的印象中得知 自我是我們與其他人社會互動的產物
自我與社會化 社會學對於自我的研究方法 米德(Mead,互動論的肈建者): 自我的階段 預備階段:兒童只會模仿身旁的人,並會運用符號(symbols)與他人溝通 遊戲階段:兒童學習如何透過符號來溝通後,開始注意社會關係,角色扮演(role taking)開始發生 遊戲比賽階段:大約在8-9歲,兒童開始注意到真實的挑戰以及同時存在的關係 概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s)讓孩童的行為會考量社會態度及期望
自我與社會化 社會學對於自我的研究方法 米德: 自我的階段 符號(symbols):形成人類溝通的最基本動作、事物與語言 角色扮演(role taking):透過大腦想像成為他人的過程,使之能夠從想像觀點中有所反應 概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s):代表孩童會考量的態度、觀點以及社會期望
自我與社會化 社會學對於自我的研究方法 米德: 自我的理論 自我起源於以個人的世界為中心利益 隨著年齡成長,自我中心有所改變,我們會開始注意到其他人的反應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對個人自我發展具有重要性的人物,比如說年輕人會被與父母相同的職業所吸引
自我與社會化 社會學對於自我的研究方法 高夫曼(goffman): 自我表現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為了表現良好以及滿足某一些人,個人會傾向於著重自我的表現 擬劇法(dramaturgical approach): 人們如同劇中演員在演戲一樣,比如說單身女性在餐廳中假裝等人,讓人覺得她不是孤單的 保面子(face-work):在社會互動中,設法維持一個適當的社會形象,如「他和我分手是因為他知道他配不上我」
自我與社會化 心理學家對於自我的研究方法 皮亞傑(Piaget) 佛洛依德(Freud) 發展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 of development),主張兒童思想過程的發展分為四階段 感覺運動(sensorimotor),觸摸 前運思(preoperational)時期,文字與符號 具體運思(concrete operational)時期,邏輯 形式運思(formal operational),抽象概念,道德發展會成為社會化重要的部份 佛洛依德(Freud) 佛洛依德相信自我是社會下的產物,一個人的個性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特別是父母)
自我與社會化 表4-1: 自我發展的各種理論途徑
社會化與生命歷程 生命歷程 過渡儀式(rites of passage): 代表某些人某一段身分地位的改變與結束,比如說迎新、送舊、畢業典禮 這些特殊儀式標示生命歷程中的各種階段 我們在生命的後期會經歷一些最艱困的社會化挑戰(和通關儀式),比如說年老(aging)、退休(retirement)、死亡(death)
社會化與生命歷程 生命歷程中社會化有二種 預期社會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一個人自述未來的社會地位、職位與社會化關係的社會化過程 比如說想唸那一家學校,從書本、同學、老師,或網際網路了解學校
社會化與生命歷程 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放棄先前的行為,並接受新的模式以作為生命中轉型的階段 其中高夫曼創造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s)名詞,形容運用單向權力規範人們生活的場所,如監獄、軍營、精神病院及女修道院 單向權力管理 進入與其他境遇相同 不與參與者討論規則 以滿足機構為目標
社會化的機構 家庭 迷思:「同儕團體」和「媒體」在養育我們的下一代嗎? 家庭是社會化最重要的途徑 家庭的社會化在出生不久之後展開 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化機構,但未必都是正面的 我的爸爸喝酒,我的媽媽抽煙
社會化的機構 家庭 文化影響,如「體罰」 種族與性別的影響,如非裔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重視家庭 性別角色,男性特質VS女性特質
社會化的機構 學校 學校教導學生社會的價值觀以及習俗 學校會讓兒童學習傳統的性別角色 功能論—學校教導兒童社會價值與習俗;衝突論—學校加深社會區隔,尤其是社會階級的區隔 學校的負面影響 校園暴力、威脅、性騷擾
社會化的機構 同儕團體 當兒童慢慢長大以後,同儕團體逐步擔負起米德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可以減緩年輕人轉型到成年人所增加的責任感壓力 能夠鼓勵兒童尊敬或違反文化的規範與價值觀 可以是鼓勵,也可能是騷擾的來源 自殺或憂鬱症的偵測者 喝酒、抽煙、吸毒、性行為(社交期望:我希望能更受歡迎)
你受歡迎嗎? 受歡迎的男大學生 應該有那些特質? 受歡迎的女大學生 應該有那些特質?
社會化的機構 表4-2: 中學生在學校受歡迎的原因
社會化的機構 大眾傳播媒體與科技 美國12歲到18歳的年輕人53 %有自己的電視 電視容許模仿與角色扮演,但並不鼓勵更複雜的學習型態 科技讓家庭生活將多任務處理視為社會規範 邊騎車邊使用手機 生活的品質? 生活充滿危機還是成長?
社會化的機構 圖4-1: 媒體使用, 2-18歲 Source: Based on Rideout et al. 1999..
社會化的機構 職場 學習如何在職場中有適當的表現是人類社會化過程中相當基礎的部份 職場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四個面向: 職業選擇,興趣或是賺錢 預期社會化,成就、受歡迎 職場年輕化,學習終身化? 穩定還是學習新知?
社會化的機構 國家 國家取代許多傳統上屬於家庭的功能 藉由重新制定過渡儀式,對人們的生命歷程造成顯著的影響 比如說貧窮、弱小、年老者的社會照護 醫院、警局、工會、政黨等組織的保護與協商功能 藉由重新制定過渡儀式,對人們的生命歷程造成顯著的影響 喝酒、開車、選舉、結婚、 退休、 超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