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概论 苗群爱
第一节 概论 粘膜(mucosa):是口腔、鼻腔、肠道、 阴道等与外界相通的体腔的湿润衬里。 正常的口腔粘膜:湿润、光滑、呈粉红色, 第一节 概论 粘膜(mucosa):是口腔、鼻腔、肠道、 阴道等与外界相通的体腔的湿润衬里。 正常的口腔粘膜:湿润、光滑、呈粉红色, 除皮脂腺外,没有其它附件。 如果达不到此标准,就会发生疾病。如口干 症、口腔粘膜溃疡、粘膜白斑、肿瘤等。
内容 只发生在口腔粘膜上: 同时发生于皮肤或单独发生于口腔粘膜上的皮肤疾病 合并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疾病:发生多窍性的损害 全身或系统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
特点 性别特点: 发病频率;病变的愈后 年龄特点:鹅口疮、疱疹性龈口炎 部位的特点:RAU、疱疹性口炎
口腔内的危险区: 口底―舌腹的U型区 颊粘膜内侧三角型口角区 软腭复合体: 软腭―咽前柱―舌侧磨牙后区
病损的特点: b、部位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在口腔粘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c、病损的共存性: a、更迭与重叠性:每一种口腔粘膜病都有其特殊的损害特征 同一种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的损害 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 b、部位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在口腔粘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c、病损的共存性:
诊断方法的特点: a、横向比较 b、病理学检查 c、免疫组织化学 d、分子生物学 e、治疗性的诊断
治疗上的特点: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的全身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转归上的特点: 大多数预后良好
分类
口腔粘膜病学 diseases of the oral mucosa 定义: 是研究口腔粘膜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 的学科 oral medicine
沿革 古代: 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素问篇》“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东汉时期:《伤寒论》 “狐惑病” 宋、元、明、清各代名著作对口腔粘膜病都有需多描述 现代: 1978 全国性口腔粘膜病研究组成立(“两病”协作组) 1988 中华医学会口腔粘膜病学学组成立 1998 中华医学会口腔粘膜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学习方法:
第二节 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 上皮层: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 层;角化层 基底膜:口腔粘膜上皮与固有层结缔组织 连结处。上皮钉、结缔乳头 固有层:乳头层;网状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基质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腺体、血 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
1、角质形成细胞 基底细胞:最底层、立方形或柱状。分裂繁殖 棘细胞:多边形、细胞之间通过桥粒相联接 颗粒层:2-3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有退化的趋势 角化层:最表层、扁平的六角形鳞状、细胞核消失、 充满嗜酸性颗粒 正角化 orthokeratosis:细胞核消失 不全角化 parakeratosis:细胞核存在而发生皱缩
2、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 上皮的基底部、树枝状、上皮基 底细胞与黑素细胞之比7:1 朗汉斯细胞:基底层或基底层的上份,是上皮 的调节细胞。调节上皮细胞的分 裂和分化。与免疫提呈功能及 上皮角化亦有关系 梅克尔细胞:可能为感觉感受器(触觉受体) 炎症反应细胞:
基底膜的功能: 通透屏障; 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上皮与结缔组织的亲和力。
(二)口腔粘膜的功能 1、屏障保护功能 2、感觉功能 3、其它功能 唾液屏障:粘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 上皮屏障: 免疫细胞屏障: 免疫球蛋白屏障:又称体液免疫屏障,SlgA形成 “抗菌涂层”,抗菌作用、消化 水解酶的蛋白降解作用。 2、感觉功能 3、其它功能
第三节:口腔粘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 能源代谢:较为活跃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组织更新 在正常情况下,由基底层、颗粒层而至角质层所产生的新细胞数与由于正常摩擦而导致的角化层细胞数量保持动态平衡,保持整个上皮结构的稳定。 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上皮更新时间:它是指组织中全部细胞脱落并 补充相等量新生细胞所消耗的 时间。 人类上皮更新时间: 小肠上皮:2-14天 颊粘膜:5-16天 牙龈上皮:28-40天 表皮:28-75天
第四节 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 一、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 萎缩、变薄、苍白及弹性降低
上皮层的变化: 结缔组织的变化: 厚度、细胞密度、细胞层次、基底膜带、 上皮钉突、舌乳头的变化。 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体积、数目、胶原 纤维增多、胶原变性断裂、动脉变性伴毛 细血管网减少。舌腹静脉出现曲张。
二、口腔粘膜功能的变化 屏障功能的变化: 唾液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减少。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各种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增殖反应逐渐减少。屏障功能的增令性变化---口腔粘膜对外界刺激因素的抵御能力下降,愈合修复功能降低 ,某些感染性粘膜病和肿瘤的易感性增高。
感觉功能的变化: 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域值增高、味觉乳头及 味蕾减少萎缩、饮食及咀嚼效率、大脑中 枢味觉核的敏感性下降。
涎腺在生理状况下的分泌: 正常人:600-700ml 峰值5:00pm
口腔粘膜病损的基本特点
坏死和坏疽(necrosis and gangrene) 实质性: 斑(macul);丘疹(papule); 丘斑(patch);结节(nodule); 疱性: 疱(vesicle);大疱(bulla);脓疱(pustule) 溃烂性: 糜烂(erosion);皲裂(rhagades);溃疡(ulcer) 膜性: 假膜(pseudomembrane);痂 坏死和坏疽(necrosis and gangrene)
阿狄森氏病
粘膜色素沉着
小肠息肉综合症
口腔粘膜病的检查与诊断 病史 检查 口腔粘膜检查
唇颊粘膜 口底及舌腹 舌 腭 咽 牙龈
舌下肉阜
舌乳头 (丝状乳头、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轮廓状乳头) 舌根部的淋巴滤泡
腮腺导管口(腮腺乳头) 皮脂腺颗粒-迷脂症
辅助检查 血液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活检 脱落细胞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多聚酶链反应(PCR),印记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