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代 政 治 经 济学 陈波 主讲 现代政治经济学 主讲教师:马艳 现 代 政 治 经 济 学
导 引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丁佰根也指出,“人类幸福会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而经济政策则依靠经济学形成了它的洞察力。”理论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是很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由于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经济范畴、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变革,从而成为完整、严密、科学的理论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的含义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一、经济学的含义 中国古书 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古希腊(色诺芬) 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 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4、节约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 中国古代食货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产生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产生 西方古希腊的经济思想的产生: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西方神学泰斗阿奎那的经济思想 结论: 人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生产力概念:人们利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存在基础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实践活动 2 、 生产力概念:人们利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3、生产力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力(A):体能、智能。 劳动对象:自然物、加工物。 生产资料(Pm) 劳动资料:工具、一切物质条件。
关系: A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B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条件。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 A 科学技术本身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B 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要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C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生产关系概念: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内容 人们在直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关系 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社会生产方式 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关系: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结论: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 政治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 生产力 ——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结论: A 生产关系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加以研究 B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 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经济运行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西方经济学: 研究人与物或人与人的表象关系;缺乏历史高度和辨证思维。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 而分配、交换、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用。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观点如下: “生产方式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依据有三: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观点如下: “生产方式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依据有三: A.生产方式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总和,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研究这对矛盾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 B.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把生产方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列在研究对象之内,并且摆在首位,表明政治经济学不限于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方式。 C.生产方式是中介性经济范畴
“生产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依据: A.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如果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包括进来,乃是用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来否定科学研究对象合理区分的可能性,没有弄清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关系,也没搞清研究对象与必须联系的对象的关系。 B.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依据有四: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依据有四: A.政治经济学不单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它同时需要研究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因为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和物质技术属性。 B.揭示与阐明特定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C.《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 D.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实际是将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1、产生和消亡。2、作用的发挥。 特点: 1、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 2、经济规律作用的实施必须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 受利益关系的制约 经济规律的作用发挥 受认识能力的制约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 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 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历史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1、矛盾抽象法 2、科学分析法 3、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但是,马克思在探讨方法论时的观点与众不同。
那当然是显微镜或化学试剂。但是,这些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研究是根本无用的 在生物学或化学中常用的分析工具是什么? 那当然是显微镜或化学试剂。但是,这些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研究是根本无用的 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是科学抽象力 对商品形式的分析也要象分析显微镜的细胞那样过细? 马克思与库格曼医生 交谈 是的,分析商品形式好象是琐事,但确实是如显微镜下的剖析那样的琐事。
案例:关于数学方法 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 马克思自己就曾经想运用数学方法来说明经济危机的规律性。 但马克思提出了运用数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 自从19世纪以后,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大量地运用数学,他们所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遍及纯数学的各主要分支。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然而,当前西方经济学似乎越来越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微观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甚至比物理学家使用的还多。过去使用数学工具较少的宏观经济学,现在也连篇累牍地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 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西方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采用很深的数学方法,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经济学的数学化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吗?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有激烈的争论。
案例分析: 1。数学是辅助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很有益的方法。 2。数学在经济学中地位日益重要的原因: 首先,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经济变量可以定量化,这就为经济学的数学化提供了可能。 其次,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使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达的更为准确和精确,可以更好地检验结论和前提是否一致或矛盾,可以更有力地增强研究成果中的结论。 最后,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工具所建立的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能滥用数学: 1。数学不是经济学本身,而是一种工具。数学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经济理论,不能创造任何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 2。数学是从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时,要结论正确,首先要求前提正确。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不管用了多少数学和多么复杂的数学,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数学可以给错误的经济理论披上科学的外衣,但不可能赋予错误理论以科学的内容。 4。离开了思想,工具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经济学分析的工具也不只是数学一种,应提倡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阶级性: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一、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和人文性 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阶级性: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2。首先主要是指经济方面是含义,其次才是指由这种经济含义所决定或派生的政治含义和意识含义。 人文性:1。国度性、阶段性和历史性。 2。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二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社会经济革命的指导思想 2、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人类知识结构的理论依据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1 背景资料 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经济理论的阶级性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无阶级的。因此,不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见樊纲:《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中国书评》1995年5月。 另一种观点认为:“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等于该理论已经有了普遍性。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尚且有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波兰学派等等,难道经济学家们比数学家还更容易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吗?”见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刚先生商榷》《中国书评》1995年9月。
背景资料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2 马克思指出: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论》中出现的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必然会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39个信条中的38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1/39进行攻击。
第一章 商品 (W) 第一节 商品价值 一 商品的两个因素 劳动的两重性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四 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概念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两因素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是属性 特点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知识、信息、科技与价值 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效用、供求、知识和商品决定价值的理论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特点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抽象劳动 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剩余价值奠定了基础 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结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条件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 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前提条件:社会分工, 条件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决定: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社会劳动特性 矛盾解决:交换
商品两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商品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论 决定 决定 使用价值 决定 决定 商品两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商品 (质)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 (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论 1。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 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此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在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表现为公有制企业的局部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四 、商品拜物教 概念 根源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物化以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念反映。 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容—劳动 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间接劳动社会性质 原因 商品经济存在——客观原因 人的观念——主观原因
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拜物教 1。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仍然具有两重的社会性质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仍然起支配作用 4。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客观经济现象 自私人的假说是片面的理论,因为各种公有制及其市场经济中,人的经济行为有利己性也有利他性
五、商品价值量决定 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概念: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
六、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概念 区别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区别 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 换算 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是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七、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劳动生产率 决定因素 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决定因素 科技发展和应用、生产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效能、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组织、生产资料的质量个供应
关系 结论: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生产该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图例: 劳动时间 (价值) 鞋(使用价值) 鞋 / 分 甲 60 分钟 60双 1双 / 1分钟 1倍 A` 乙 60 分钟 120双 1双 / 0。5分钟 结论: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生产该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补充材料: 谷书堂、钱伯海的价值见解: 谷:认为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共同创造价值,而工资、利息、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作贡献给予这些贡献者的报酬 钱:认为生产诸要素(科技、先进设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所以按资分配不存在剥削社会产品价值分解为V+M。 两位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2、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 3、收入分配是否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
补充材料: 吴易风价值的见解: 他们与斯密和李嘉图弟子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斯密虽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是却陷入了三个理论陷阱使他的理论矛盾重重,无法贯彻始终。 由于资本积累和私有产权出现后,资本、土地及其收入这些市场经济的现象严重困饶了他,使得他乱了思路,不得不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应简单商品经济而不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一部分用来支付工资,一部分用来政府利润,一部分用来支付地租,于是他就认为全部私人分解为这三部分而漏掉了不变资本,著名的“斯密教条。 工资、利润、土地是一切收入的源泉,彻底违背了劳动价值论”,从而引出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可见,谷、钱的价值新见解不是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斯密和萨伊的理论的翻版
第二章 货币 第一节 价值形式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形式的发展演变 简单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不同阶段相适应
简单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与简单的、偶然的物物交换相适应 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共同的内容
等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 被动 地位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涵义与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性质: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 被动 等价形式 地位作用 相对价值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涵义与关系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表现价值的商品 关系是对立统一 相对价值形式性质: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相对价值量(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P35 四种不同情况 等价形式特征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局限性:同一人类劳动的本质没有充分表现
二、扩大价值形式 概念 等式 特点: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的价值形式 2把斧子 80斤粮食 1只绵羊= 60尺布 5张兽皮 1克黄金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等式 特点: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三、一般价值形式 概念 等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2把斧子 80斤粮食 60尺布 =1 只绵羊 5张兽皮 1克黄金 60尺布 =1 只绵羊 5张兽皮 1克黄金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特点: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物物交换发展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公式 W —W W — 羊 — W 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
四、货币形式 2把斧子 概念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80斤粮食 60尺布 =1克黄金 5张兽皮 60尺布 =1克黄金 5张兽皮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等式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结论(1)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本来不是货币,但金银具有最适宜于充当货币之用的特点,货币形式的发展必然要以金银作为货币的材料; 2、金银的自然属性适于担任货币的职能; 3、金银的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材料,但金银之所以成为货币却并不是由它的这些天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造成的。
W 使用价值 ——商品 价值 —— 货币 (2)货币是唯一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满足人的某种需求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使用价值 货币(G)特殊商品 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内在矛盾外在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使用价值 ——商品 W 价值 —— 货币
五 货币形式发展 1.实物货币阶段:米、布、贝壳、家畜等 2.贵金属货币阶段:金、银 3.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价值符号 五 货币形式发展 1.实物货币阶段:米、布、贝壳、家畜等 2.贵金属货币阶段:金、银 3.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价值符号 4.信用货币阶段:现代货币(流通中的现实货币和银行存款) 5。电子货币阶段:信用卡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货币 货币的衍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五种职能是有机的联系的
价值尺度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只是想象的或者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而是由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派生的,二者存在着3点区别
流通手段 商品交换过程由(W—W)变为(W—G—W) ,分解为“卖”和“买”两个阶段 充当流通手段的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但可以由纸币等价值符号来充当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孕育了危机的可能性
储藏手段 执行储藏手段的只能是金属货币,纸币是不能执行储藏手段职能的 货币从流通环节退出来 “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
支付手段 在赊购赊销的交换中,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买卖之间成为债权债务关系 观念的货币 “三角债”问题 加剧可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 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在前面四种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货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因素:流通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价值的决定;2、价值的实现;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 竞争机制的巨大作用 价值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三、人力资本 四、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循环形式不同 运动目的不同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资本总公式:G —W—G’ 循环形式不同 运动目的不同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资本流通公式:G —W —G’(运动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资本总公式:G —W—G’ 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必须在流通中产生” 流通过程中购买到一种商品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Pm G——W …… W`——G`(G+△G) A
二、劳动力的买卖 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完全自由的人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 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1、有一个最低限度2、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3、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三、人力资本 概念: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特殊形态的非物质资本 质与量 质:教育与培训 量:劳动力人数 特点: 1、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 有转让和继承的属性。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来配置
四、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 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 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就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 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第二节 剩余价值源泉与资本属性质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四、资本特征与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1、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A、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B、劳动产品对资本家所有 3、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 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商品生产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24) 劳动过程 付 价值(24)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 商品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24) 劳动过程 付 价值(24)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 商品 本 劳动 生产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值 价值 (3) …………(3) 价值形成过程 ( 27) (27) 劳动 劳动力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48) 劳动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48) 劳动过程 付 价值(48)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本 资 主义 本 劳动 生产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值 价值 (3) …………(6) 价值增殖过程 ( 54) (51)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二、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点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点 劳动过程考察: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商品生产过程考察: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关系角度考察: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点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点 总体劳动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划分标准:价值增殖中作用。 划分意义: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这一原理在现代社会不会改变: 1、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4、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是超额价值。
四、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1、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结合,性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或公有制主导下的私人资本,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一般属性: A、垫支性 B、运动性 C、增殖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四、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五、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2、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两个因素: 公式: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两个因素: M= m’·v 可变资本总量 剩余价值率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 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 12 3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劳动日的最低限度:1、生理界限;2、道德界限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延长工作日的意义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前者是个别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后者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前者是后者获得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结果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前者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后者的起点 后者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四、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1、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2、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3、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
五、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通过扩大和增加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手段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 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 三、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一、简单协作 二、工场手工业 三、机器大工业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 业主制 合伙制 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 公司制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 三、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2、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3、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法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社会主义市场性按劳分配和结果和实现形式,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三、社会主义工资形式及其变动 主要形式: 其他形式: 变动趋势: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 其他形式: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
四、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其他转化形式 奖金: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 津贴: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额外劳动和某种艰苦劳动的补偿。 联产承包计酬: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
案例 南昌市,2001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其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等3 8 个通用工种的劳动力价格。劳动部门是在调整了200多家企业,118个工种和10万在岗职工工资情况以后,制定出此工资指导价的。这种指导价分配列出了各类工资的高、中、低三档不同工资标准。由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商定。 你如何评价这一作法?
案例分析 据统计研究证明,我国现在劳动力商品的市场化程度大约是在70%左右。在劳动力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于,特别是受到户籍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劳动力还没能实现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而由政府部门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确定劳动报酬提供了较合理的市场参考依据,有利于正确确定新工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补充材料 从其货币财富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居民由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因此成为资本家。 从其货币财富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些人通过自身劳动能力与智力的超常发挥。在合乎社会市场经济规范的条件下,取得了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量,这些收入资本化后就变成了资本家。 一些人通过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垄断性地取得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而成为资本家。 一些人通过社会不允许的欺诈、阴谋盘算、巧取豪夺等不道德、不仁义的手段,占有或是剥夺了他人的财产而成为巨富的资本家。
计算题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 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计算题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题解: 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24元=1,351.58% 答: (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 (2)剩余价值率是1,351.58%。
计算题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题解: 1、 ∵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 ∵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题解: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3、∴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三、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形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概念:按照原有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存在的意义: 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二、资本价值再生产 价值再生产揭示出不同社会生产过程的特征: 资本主义条件下: 社会主义条件下: 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 全部资本也是工人创造 工人不仅创造剩余价值,还创造自身的价值 工人不仅创造了自身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全部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上缴国家,由所有劳动者共同使用。 社会主义公有资本也是工人创造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三、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劳动者间接结合 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 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家 生产和再生产雇佣劳动者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体现劳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摆脱剥削和贫困地位,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一、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转变 三、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一、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关系: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 实质 无偿占有M 扩大剥削、资本规模 榨取更多M 实质 关系: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源泉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转变 1、商品所有权规律:按等价交换原则实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 2、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特点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 3、关系:所有权规律转变为占有权规律没有破坏等价交换规律。占有权规律是在所有权规律基础上生成,是对所有权规律的应用。 4、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占有权规律是转变为公有制企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规律:
三、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1、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大小 D、预付资本的多少 2、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 A、所用资本: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 B、所费资本在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 一、相对人口过剩的形成 二、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三者的逻辑关系图: 技术构成: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 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A 劳动力蓄水池 B 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 形式:A 流动 B 潜在 C 停滞 社会主义失业及治理: 加快发展经济 发展教育 计划生育
资本构成 物质形态 价值形态 基础决定 技术构成 价值构成 反映 密切联系 决定 反映 有机结合 表现 资本有机构成
二、资本积聚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 资本积累的两种方式: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积聚的限制:A、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的限制 B、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合并而形成的较大的资本。途径:兼并和联合。杠杆:竞争和信用。 积聚与集中的关系: 区别、联系 并购:一家企业利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份的方式,来实现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或两家企业相互联合的行为。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当代效应 二、中外原始资本的积累 三、资本积累的不同历史作用
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当代效应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表现:A、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B、实际工资下降 C、 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中国贫困人口:A原因 B消除贫困的三阶段
“美国‘联合争取公平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11年间,美国企业总裁的工资增长幅度高达571%,而普通工人工资的增长水平只有37%,扣除10年来的通货膨胀幅度32%,工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无几。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目前美国老板的平均工资薪水是一般工人平均薪水的531倍! 据计算,如果工人的工资从1990年开始也像企业领导那样增长,今天工人的平均年薪就应该是120491美元,而不是目前可怜的24668美元。该研究所认为,美国的经济制度应该对那些低收入者更公平些。
二、中外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实质:暴力剥夺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三个阶段: 消灭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国有和集体所有制。 苏联的援助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三、资本积累的不同作用 资本积累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资本主义积累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积累的作用:实践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真理,即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社会主义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区别:社会主义积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案例1 在过去5年中,全球企业并购高潮迭起,总额近5兆亿美元。但是,并购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神话。据KPMG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表明,在1997年至1999年的合并案例中有40%e没有起色,而30%的合并适得其反,仅有30%产生了积极影响。 A 1994年,宝马以高价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罗弗汽车公司,但此后罗弗连年亏损,仅去年就给宝马造成了12亿美元的损失。无奈之下,宝马2001年5月10日宣布,以象征性的10英镑作价,向凤凰财团出售罗弗车厂。据宝马估计,在收购罗弗的6年中共花去46亿欧元,其中包括购人价、国家补贴、重组及投资的费用与损失。
B全球一是一家由法国电信、德国电信和美国斯普林特公司三方出资于1996年1月组建的一家从事语音和数据传送服务的公司。成立之初,公司主席威廉·伊斯雷踌躇满志,声称“世界上没有别的公司能提供如此独一无二的服务”。不出3年,合作三方却陷入了为挽救这一垂危新生儿的泥潭。在此紧急关头,三方相互推卸责任,明争暗斗,最终三方中止合作。改由法国电信经营。 C美国在线与贝塔斯曼公司曾于1995年组建一家在线服务公司,目标是瞄准欧洲市场,但随着美国在线战略的改变,与时代华纳的联姻,昔日的朋友成为竞争对手,双方的合作在2000年瓦解。 D福特汽车与德国大众1994年决定各持股50%在葡萄牙合资生产豪华轿车,但时隔不久福特改变战略,认为自己单独生产更有利,于是合作不到4年双方便分道扬镳。
案例分析 企业不能盲目做大,并购成功的关键是组建新公司的运行质量。全球一的问题出在公司的决策体制上,官僚的组织机构使得公司决策缺乏民主。例如1999年6月,德国电信在没有向其合作伙伴法国电信通气的情况下,报价1250亿美元向意大利电信竞标,问题就随之而来了。结果,德国电信投标不但没有成功,德法电信之间的不信任反而异常凸显。看来要使企业间的并购产生积极的效应,各方联手后能否在资产和市场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管理层之间能否坦率沟通,在重大问题上能否达成一致,并进而制订一体化战略,寻求核心竞争优势,兑现最初的承诺等等。
案例2 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总面积3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万亩,人口45.5万(1997年统计)。可是农业人口却占全县总数的85.2%。198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7元,1990年仅增为363元。截止1997年底,中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367万元,但是,同年该县财政赤字高达4930万元。虽然定西县每年从中央获得了大量的补助,但这种长期依赖援助的经济却一直未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地政府仍然主要是通过创建淀粉、地毯、矿产等加工企业来带动全县经济的增长,而且由于土地产出率和企业生产率都很低下,这些企业并未能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难以实现县政府的经济增长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定西县委、县政府按照"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思路,决定走政府组织输出、“能人”带队输出、群众自谋输出的三结合路子,全面实施劳务输出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97年全县有劳动力资源22.1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8.1万人,当年全县共输出剩余劳动力6.6万人,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81.5%。其中组织输出18801人,自谋输出47396人,全县共输出女劳力10082人。劳务纯收入达6596.2万元,输出人均996.5元,全县户均劳务收入825元,人均169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8%。1997年,全县依靠劳务输出脱贫5119户20476人。同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99元。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在全国建立劳务基地236个,劳务网点已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新疆、内蒙等14个省(区、市)和省内的兰州、酒泉等20多个县(市)。
案例3 上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1998年末宝钢集团重组前,上海地区的钢铁企业主要有三家。一是宝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属于中央企业。二是上海冶金控股公司,辖下有一钢、二钢、浦钢、五钢等企业。三是上海梅山钢铁公司,下属有钢铁企业和矿山企业。后两家企业都属上海市地方企业,但又是完全独立的两家企业。由于三家企业自成体系,分别存在着不同的隶属关系,条块分割,弊端很多,集中表现在钢铁业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重复建设和淘汰落后难的问题上。从国内外钢铁市场来看,我国普通钢材同国际钢材市场一样供大于求,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的自给率仍然较低,仍需大量进口,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的突出反映。
至2000年底,集团公司实现合并销售收入706.7亿元,实现合并利润32亿元,分别较1998年的481.9亿元和11.46亿元有大幅增长。 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后,中央专门成立了联合筹备组,着手实施宝钢集团的战略重组工作。1998年11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组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做出了对上海地区钢铁工业国有资产进行战略重组的果断决策,即上海市政府将上钢和梅山钢铁公司的固定资产全数无偿划拨中央,由国务院委托宝钢经营,成立上海宝钢集团公司。11月17日,宝钢、上钢、梅钢终于实现了大联合。 至2000年底,集团公司实现合并销售收入706.7亿元,实现合并利润32亿元,分别较1998年的481.9亿元和11.46亿元有大幅增长。
计算题 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19:1。 试计算: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口成果减少了就业人口造成工人失业,数量若干?
第一节:资本循环 第五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第五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第一节:资本循环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货币转化为商品) Pm 公式: G — W (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 A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 Pm 公式: W …P…W`(生产剩余价值,决定性阶段 ) A
产业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商品转化为货币) 公式:W`— G`(实现剩余价值) 结论: 产业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Pm 公式:G — W …P…W`— G` A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的统一
图式 : (GK) (PK) (WK) 过 程 G—W P… W' —G' 阶 段 购买阶段 流通过程 生产阶段 生产过程 出售阶段 图式 : 过 程 G—W P… W' —G' 阶 段 购买阶段 流通过程 生产阶段 生产过程 出售阶段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职 能 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生产剩余价值 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 (GK) (PK) (WK)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态 货币资本循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G —W… P…W`— G` 特点: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 P…W`—G`· G — W…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循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 W`— G`· G — W…P…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条件: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指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产业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指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关系: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结论: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四、资本循环时间 概念:资本循环一次需要的全部时间,包括两个部分,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 资本生产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生产一种产品所经历的劳动过程的全部时间,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一起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处在生产领域,但是没有和劳动力结合。包括:A 备料时间 B 停工时间 C自然力作用时间 资本流通时间:是资本在流通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出售时间。 结论:1。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相互排斥。 2。缩短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和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能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
资本循环时间图表 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 购买时间 劳动时间 A与Pm相结合 非劳动时间 原料储备,停工,自然力作用 出售时间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周转时间和次数 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速度:用资本周转时间长短和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周转时间是资本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 公式:n(周转次数)=U(年)/ u(周转一次的时间) 关系: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增殖资本,必须尽量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增加资本周转次数,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商品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 固定资本是一次投入,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流动资本是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中完全消失其原有的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关系: 区别:(1)依据不同(2)构成不同 (3)目的不同 联系:是同一资本,只是角度不同。
固定资本价值补偿:折旧 —— 折旧费 — 折旧率 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有形)和精神磨损(无形) 使用 物质磨损 自然力作用 固定资本的磨损 劳动生产率提高 精神磨损 科学技术进步 固定资本价值补偿:折旧 —— 折旧费 — 折旧率 结论: 1。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 2。制定合理的折旧率,以避免精神磨损的损失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公式: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 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值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速度慢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 结论 :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比。
四、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可以节省预付资本 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 M量:剩余价值率和预付可变资本量及其周转次数的乘积 意义: 可以节省预付资本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 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M`) M量:剩余价值率和预付可变资本量及其周转次数的乘积 公式:M=m`·v· n M`: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M`=m`n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72页—173页 途径 缩短周转时间 加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五、资本的筹集和运用 企业资本筹集途径: 自有资本 信用资本 直接融资 吸引外资 投资决策的注意事项 投资项目选择要考虑行业的成熟程度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 考虑投资的风险性
案例1 日本的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年龄为10年,美国为17年;美国现有机床的34%使用年限超过20年,日本使用年限在10—20年的占35%,在10年以内的占61%. 我国在1979年以前,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仅在2.9%—3.7%之间, 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在25年.但是, 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工业企业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几乎一半以上普遍被挪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所以,实际上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在30年以上. 改革后,1992年后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逐年提高,以工业企业为例,1982年为4.3%,1985年为5%,1988年提高到5.3%,1989年达到5.5%。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平均折旧率为5.5%.
案例点评 1, 固定资本的折旧关系到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固定资本的更新又影响到企业和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固定资本的折旧关系到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 ,又影响到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因此,确定合理的折旧率至关重要. 2, 资本主义各国的固定资本更新速度不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因素之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削弱,而日本的经济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其中的原因之一,日本的各个经济部门的装备设施得到及时更新,固定资产使用年份远比美国要短得多,甚至是世界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6倍.
案例2 我国国有企业在总体上,资本的使用效率很低.以流动资本为例,80年代我国流动资本周转一次平均需要110天以上,而美国为50天,日本为47天,这些国家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高于我国一倍以上. 案例点评: 企业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速度问题, 企业资本周转越快,增值的价值也就越多.加快企业资本周转的速度,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假定我国每百元固定资产的产值能提高1%,用同样的固定资产就可以多生产近百亿产值的商品;每生产一百元产值的流动资本能节约1%,生产同样产值的商品,一年就可以节约40多亿元的流动资本.
案例3 无锡小天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陶瓷厂,1979年转产洗衣机,取名“小天鹅”,以后,在1995年11月8日无锡市“小天鹅”电器工业公司改制为无锡小天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发起人无锡市“小天鹅”电器工业公司以经营性净资产7789.04万元1∶08的比例折为6231.4万元,其中,国家股5768.8万股,向公司内部职工筹资250万股,募集资金1亿元.改制后,总股本达10231.4万股.改制后,公司总资产达3.53亿元,较改制前增长161.89%;净资产达2.22亿元,增长405.45%;资产负债率由改制前的67.41%降至37.10%. 1995年"小天鹅"又通过配股权转让,成功地吸引国际财团资金4.6亿元.配股后, 至1995年末, 资产负债率由37.10%降至26.44%,总资产增长了135%,净资产增长了174%,每股净资产在股本扩大的情况下,由改制前的2.17元增长到4.20元,增长了93.5%.
1996年5月, “小天鹅”转为社会公众公司,它通过发行7000万股B股,又募得资金3亿多元 1996年5月, “小天鹅”转为社会公众公司,它通过发行7000万股B股,又募得资金3亿多元.同年6月,它成功地向国外投资者发行7000多万股B股,共募得资金31248万元人民币.B股发行后,到1996年7月末,公司总资产已达12.06亿元,比1995年末增长45.34%;净资产达9.52亿元, 比1995年末增长56.09%;资产负债率由1995年末的26.44%降到21.06%. 1997年3月18日它又向社会公开发行了6000万股A股,每股发行价达12.24万元,市盈率为13.6倍.A股发行后,公司总资产已达20多亿元, 净资产达18亿元,每股净资产达5.9亿元.这样, 通过上述"融资四步曲","小天鹅"迅速壮大了资本实力,有能力进行多样化经营,如它在1995年利用配股的资金,与西门子公司合资成立了博西威家用电气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滚动式洗衣机.它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已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列
计算题 某企业年产9,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月平均工资5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 试计算: 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 (30×9,000)W-(5万×12/3+10万/10年)C (100人×50元×12月)V =6万/6万元=100% 题解 依据关于预付资本总周转和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影响的原理进行计算: 1、 m´=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 (30×9,000)W-(5万×12/3+10万/10年)C (100人×50元×12月)V =6万/6万元=100% 2、年预付资周转速度=10万元×1/10+5万元×12/3 =1·4次 10万元+5万元 3、M`= m´ ·n=100% ×12/3=400% 答:1、剩余价值率为100%;2、年预付资本周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400%。
社会资本运动: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总资本 概念 个别资本: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运动及其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共同点:内容、过程、目的 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商品、剩余价值流通 既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
二、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是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构成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1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Pm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I 实物形态 构成 Am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 II 价值形态 C + V + m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实现 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的原因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 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实物构成(Pm+Am)和价值构成(c+v+m)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 从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上看: 实物构成(Pm+Am)和价值构成(c+v+m) 2。从社会生产上看:按产品最终用途划分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Ⅰ;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为Ⅱ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与产业结构的划分:依据不同 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1。各个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是否均衡发展 2。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3。产业结构十分实现了高度化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式 假定前提 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三大交换) Ⅰ内部交换:Ⅰ 40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 Ⅱ内部的交换: Ⅱ 500V+ 500M(生活资料),通过Ⅱ内部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 ⅠⅡ之间 交换:Ⅰ1000V+1000M Ⅱ20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ⅡC 表明: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 (C+V+M)= Ⅰ(V+M) +Ⅱ(V+M) 表明: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固定资本的补偿 特点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是同时进行 具体条件 全社会一年间的实物形式上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应当等于当年在货币形式上积累的折旧基金总额 要求 时间上相互衔接、数量上相互平衡 社会总产品(价值得到补偿实物得到更替)全部实现 ,简单再生产可以正常进行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 ⅠC+ Ⅰ (V+M)> ⅡC+ ⅠC Ⅱ (C+V+M) > Ⅰ(V+M/X) +Ⅱ(V+M/X) 或Ⅱ (C+M-M/X) > Ⅰ(V+M/X)(M/X:个人消费, M-M/X:积累)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 假定 1、Ⅰ:(M-M/X)`=50% C:V=4:1 2、Ⅱ:根据Ⅰ确定C, C:V不变 3、M`=100%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 750V+7 50M =3000 图式
重组图式(年初)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社会资本三大交换过程 Ⅰ内部:Ⅰ 44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 Ⅱ内部: Ⅱ 800V+ 600M/X(生活资料)Ⅱ内部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 ⅠⅡ之间 :Ⅰ1100V+500M/X与Ⅱ16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年底 图式 Ⅰ4400C+1100V+1100M =6600 Ⅱ1600C+ 800V+ + 800M =3200 实现 了扩大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V+ △ V+M/X)=ⅡC+ △C 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C+ⅡC+△C 表明: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C+V+M)= Ⅰ(V+△V+M/X) +Ⅱ(V+ △V+M/X) 表明: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前提: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图式第1年Ⅰ4000C+1000V+1000M =6000 重新组合:有机构成增加: Ⅰ9:1 Ⅱ5:1 Ⅰ4000C+450 △C+1000V+50 △V+500M =6000 Ⅱ1500C+50 △C+ 750V+10 △V + 690M =3000 Ⅰ4450C+1050V+1050M =6500 增长9·15% Ⅱ1500C+ 750V+ + 750M =3070 增长3·33% 年底 Ⅰ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受Ⅱ 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
案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北京:高新技术在北京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性日益突出,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点。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565亿元,比1998年增长26。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9%。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销售额为840。7亿元,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9%,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上海:2000年12月22日,上海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36家,年产值1008亿元,年创利税200亿元;其中属于通信、生物医药技术和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企业668家,产值679亿元,占全部产值的49。1%。信息产业在“九五”期间,年均增长30%,2000年产值达到1300亿元,已经取代传统的汽车而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1/7和1/5。
案例 深圳:1992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47亿元;1994年达146亿元;1999年高达819亿元,2000年跃升至1160亿元。从绝对数量上看,列全国第二。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占比率,1992年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2。5%,1994年上升到15。2%,到了1999年则高达40。5%。从增长速度上看,从1994年到1999年,产值五年增长了4。6倍,年均增长达50。29%。2000年12月深圳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42家,当年创产值620亿元,平均每家为4。3亿元,规模属全国各城市之首。其中,产值超过100亿元的1家,过40亿元的3家,过20亿元的13家,过10亿元的19家,过亿元的63家。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市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增长点”
案例评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的发展,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都依赖于或者说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尤其在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和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传播和转化为生产力的今天,一个国家经济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从上述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科技实力的比较中看出,上海的高科技产业规模产值最大,北京的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深圳的高科技发展速度最快,各有特点和优势。
计算题 社会两大部类予付资本情况是: Ⅰ24,000 c +3,000v; Ⅱ6,000c+1,500 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各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m‘ 为100%。 试计算: (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均为60%,第Ⅰ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11 :1,则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 (3)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
题解 1、∵w=k+m ∴ Ⅰw=(24,000c×50%)/5+24,000c×50%+3,000v+3,000m=20,400 2、先求Ⅰ(v+△v)+m/x=3,000+3,000×60%×1/(11+1)+3,000×(1-60%)=4,350; ∵ Ⅰ(v+△v)+m/x= Ⅱc+ △c ∴Ⅱ△c =4,350- Ⅱ3,600c =750 又 ∵ m- m/x = △c +△v ∴Ⅱ△ v =1500 m ×60/100-750c =150 ∴ Ⅱ△c :△ v=750:150=5:1
题解 3、先求Ⅰc和 m, Ⅱ c和 m? Ⅰc =[(24,000c+1650 △c )×50%] × (1+1/5)=12825 ×6/5=15390 Ⅱ c =[(6,000c+ 750 △c )×50%]+(1+1/5) =3375 × 6/5=4050 Ⅰm=Ⅰ(3000v+150△v)×100%=3150 Ⅱm= Ⅱ (1500v+150△v)×100%)=165 ∴ Ⅰ 发展速度=15390c+3150v+3150 m =106· 32% 14400c+3000v+3000 m Ⅱ发展速度=4050c+1650v+1650 m =111·36% 3600c+1500v+1500 m
第七章 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市场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 第二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 第三节 市场规则与交易费用 第七章 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市场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 第二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 第三节 市场规则与交易费用 第四节 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矛盾和经济周期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 一、市场、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的概念 二、供求机制与市场均衡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强点 四、市场机制的功能弱点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 一、市场、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的概念 二、供求机制与市场均衡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强点 四、市场机制的功能弱点 五、市场经济的共性与制度特征
一 市场和市场机制、市场经济 市场 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 是指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一 市场和市场机制、市场经济 是指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市场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各自利益的竞争、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也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和调节人们关系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 联系 生产者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 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商品经济:A 相对于自然经济的概念 区别 B 反映的是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 C 是社会经济本质层次的规定 市场经济:A 对应于计划经济的概念 B 体现劳动社会性的实现或交换过程 C 是社会经济现象形态的规定 结论: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二 供求机制和市场均衡 需求 需求规律: 需求决定因素: 消费者有购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愿望 消费者要有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 二 供求机制和市场均衡 消费者有购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愿望 需求 消费者要有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 需求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反方向变动 需求决定因素: A 商品价格的高低 — 成反方向变化 B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成正方向变化 C 相关商品的价格 — 成反方向变化 D 消费者的偏好 — 成正方向变化 E 消费者的预期 — 成正方向变化
供给 供给规律: 供给决定因素: 生产者有出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愿望 生产者要有供应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和其价格是同方向变化 供给决定因素: A 商品自身的价格 —— 成正方向变化 B 生产要素的价格 —— 成反方向变化 C 生产的技术状况 —— 成正方向变化 D 相关商品的价格 —— 成正方向变化 E 生产者对未来预期 —— 成正方向变化
市场均衡 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 概念:一定时期内提供市场销售的商品数量与消费者对市场的需求量之间的相对平衡 表现:均衡价格上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处于均衡状态所形成的,在没有外部力量影响时不会自行变动的价格 均衡数量: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一致的数量 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 A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动实现 B 发挥国家调控功能,尤其是发挥财政和货币的调节作用 C 建立基本商品储备制度,从使用价值上调节流通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强点 1. 微观经济均衡功能; 2. 资源短期配置功能; 3. 市场信号传递功能; 4. 科学技术创新功能; 1. 微观经济均衡功能; 2. 资源短期配置功能; 3. 市场信号传递功能; 4. 科学技术创新功能; 5. 局部利益驱动功能。
四、市场机制的功能弱点 1. 市场调节目标偏差; 2. 市场调节程度有限; 3. 市场调节速度缓慢; 4. 市场调节成本昂贵。
五、市场经济的共性与制度特征 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性 1. 独立的市场主体 2. 完备的市场体系 3. 价格基本由供求调节 2. 完备的市场体系 3. 价格基本由供求调节 健全的法规体系 经济活动的开放性 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性 1、公有制为主体 2、按劳分配为主体
第二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 一、市场体系的结构 二、市场组织
一 市场体系的结构 市场体系 特征 市场体系结构 一 市场体系的结构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各种商品经济经济关系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是各种市场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共生中发展而成的有机统一体。 特征 1、统一性 2、完整性 3、竞争性 4、开放性 市场体系结构 主体结构 客体结构 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
二、市场组织 市场流通组织:具体经营各种商品的流通组织机构 市场管理组织:市场管理的组织系统和手段体系 市场调节组织:制定调节目标和具体实施调节目标的政府机构
第三节 市场规则与交易费用 一、市场规则 二、交易费用
一 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 特点 种类 就是国家凭借政权力量而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所制定的市场活动主体都必遵守的规章制度。 一 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 就是国家凭借政权力量而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所制定的市场活动主体都必遵守的规章制度。 特点 科学性 系统性 强制性 公平性 开放性 1、市场出入规则 2、市场竞争规则 3、市场交易规则 4、市场仲裁规则 种类
二 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 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以及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与交易费用相对应的生产费用则是指为执行合同本身而产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包括 (1)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质量和劳动投入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主和卖主,。(2)当价格可以商议时为确定买主和卖主的真实要价而进行的讨价还价的过程。(3)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的过程。(4)监督合同的签订者,了解他们是否遵守合同上的各个条款。(5)当合同签订者不承担他们所承诺的义务时,强制执行合同和要求赔偿。(6)保护产权,以防止第三者的侵犯。
第四节 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矛盾和 经济周期 一、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矛盾及其根源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经济危机 三、中国的经济波动
一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矛盾和经济周期 经济危机实质 根源 直接原因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一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矛盾和经济周期 经济危机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根源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 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2、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二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一般原因 经济危机四个阶段 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危机阶段 萧条阶段 复苏阶段 高涨阶段 二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一般原因 (1)经济结构的状况(2)资本与投资的结构和水平(3)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情况(4)市场环境的制约(5)国际经济环境(6)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危机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 萧条阶段 复苏阶段 高涨阶段 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1、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小;2、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3、危机期间物价反而上升;4、周期的各阶段标志不明显
三 中国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波动性 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过程。 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出现一定的波动 我国的经济波动的原因
案 例 2001年初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油价和油价期货市场价格一路下跌,并跌到了每桶25元以下这个欧佩克内部参考价。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最近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增长放慢,尤其是美国经济低迷和亚欧天气转暖,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近期恢复到较正常的水平,即每天达210万桶。 由于国际石油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价格上升,欧佩克采取减少石油的供给量,以保持石油价格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
案例分析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升降。国际石油供求变动引起库存增加,油价下跌,而油价下跌又引起供给减少,油价上涨这样一个过程足以说明这样一条经济规律。 商品的需求是由商品的供给来满足,供给是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或能够出售的能力。市场的供给量除了取决于供给者生产能力,也取决于卖者的数量,如果卖者数量增加,供给量也增加。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和其供给量是同方面变动。就国际石油而言,如果油价较高,石油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就大,因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高,提供的石油数量也高,反之亦然。
第八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节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第三节 商业利润和平均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与利润 一、 成本价格 二、 利润 三、 利润率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一、成本价格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成本价格与西方成本概念比较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利润 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符号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 m p 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三、利润率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关系 影响利润率因素 公式: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K量 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第二节 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 第二节 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 四、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五、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100%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1、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 2、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 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3、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生产价格与价值区别: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W=c+v+m W=k+p 质: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 量: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 起作用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意义 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揭示了雇佣工人和资本家阶级的对立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 概念 市场价值即商品社会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即由占生产显著大量的中等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的 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家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以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 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企业条件类别 产量 个别价值 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优等 10 8 80 100 中等 800 劣等 12 120 总计或平均 1,000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作用 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促进企业改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调节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分配 生产价格规律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发生作用
五、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原因: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结果:1、可变资本是总资本中比重相对减少 2、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比重增大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1、不意味利润量绝对减少,还可能增加。 2、不表明剩余价值率降低。 3、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和表现。 影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M`提高 C价值降低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对外贸易发展
第三节 商业价格与平均利润 一、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二、商业利润的质与量 三、利润率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第三节 商业价格与平均利润 一、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二、商业利润的质与量 三、利润率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四、商业资本周转特点及对价值影响
一、商业资本形成和作用 概念 形成 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必要性:产业资本减少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要求有专门从事销售的商业资本存在 可能性: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 条件:商品销售成为商业投资者的独立业务,商业资本家必须有独立投资 作用 效率 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 加速资本周转发展分工扩大生产
二、商业利润的质和量 概念 来源 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并通过价格差价途径实现。 商业资本对商业员工的剥削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背景条件: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图式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则:W=720c+180v+180M=1080,P`=180/900=20% 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为1000.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 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出, 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出。 商业资本周转次数为10·62次,即分10·62次购买价值1062的商品
三、商业费用及其补偿 概念 分类 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商品在流通中耗费的费用 1、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 2、纯粹流通费用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补偿 1、生产性流通费用增加价值,是通过商品加价实现 2、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加价值,是通过剩余价值扣除实现,并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增加投入50纯粹流通费用,这时可分配的剩余价值为:180-50(纯粹流通费用补偿)=130 P`=(180-50) /(900+100+50)=12·38% 产业利润P=900×12·38%=111·43 商业利润=h(100+50) ×12·38%=18·57 出厂价:720C+180V+111·43=1011·43 零售价: 720C+180V+111·43+18·57=1080
三、商业资本周转的特点 特点 作用 1、只有流通过程 2、不直接增加剩余价值 3、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 1、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 2、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提高利润率
案例 1 彩电降价到底了没有?《深圳商报》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彩电企业领导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彩电业平均利润为6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在这个有康佳、TCL、创维等著名彩电企业首脑们参加的企业会议上,这一利润率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表示异议。据称,现在25英寸、21英寸彩电已经是“亏本赚吆喝”,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企业还要倒贴成本。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是29英寸、34英寸大彩电及新推出的数字电视机。 时间倒退到十年前,中国彩电生产企业平均利润曾经达到50%以上。这使中国彩电行业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向规模和质量要效益。
案例1分析: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规律,但平均利润率是否能发挥作用,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资本自由流动的程度。家电行业是我国实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较早市场化的行业,由于当时我国处在短缺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彩电等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达50%甚至更高。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的引人,资本不断向高利润率部门流入(包括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使彩电等行业由一只独秀到百花齐放,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利润率不断下降,甚至已降到使某些企业产生亏损。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行业开放,可想而之凡是存在超额利润的行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也将更明显。
案例 2 洛杉矶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对全球28个国家的160家大公司所作的调查,随着全球网上销售日趋兴旺,传统的采购运作方式受到了冲击。根据这家公司的调查报告,这160家大公司年采购总额为5200亿美元。虽然目前这些公司的网上采购只占全部采购的2%,但在今后两年内,这一比例将增长到25%。 接受调查的公司表示,由于因特网提供了新的采购方式,它们的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的数量将在今后两年内平均减少四分之一。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将与别的公司组成采购联合体。 调查报告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努力通过减少供应商、节省时间和改善服务来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水平。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更新了采购方式的公司利润率比其他公司高三分之一,销售产品的成本低20%。
案例 2 江苏省充分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网上农产品虚拟大市场初见雏形。该省已有1161个农产品上网销售,网上销售额达7.7亿元。近年来,江苏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正逐步显现,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特别是网上市场的欢迎。以此为契机,全省各地积极构筑网络销售平台,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对接。通过互联网,宝应县的大米远销到了广西等地,一时卖不出去的蔬菜也找到了销路,农民初步尝到了网络的甜头。如今,网上销售已成为江苏各地农产品流通的新方式。徐州丰县的“中华果都咨询网”建立1年来,已有1500多人次在网上信息中心发布信息,销售以特色果品为主的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突破了5000万元,全县出现一批营销规模较大的农民网上经纪人。大丰市农业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200多个特色农产品常年在网上发布,网上成交额达3000多万元。
案例2分析: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降低商业流通费用,是增加商业利润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商业流通费用,降低了商业预付资本,加速了商业资本周转。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物流方式突破了传统商业的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节约了许多传统商业所必须投入的资本,例如:店面、店员等,同时又可以实现一般商业企业难以实现的零库存经营。另外,由于网络的受众面广泛,销售渠道宽,企业可以节省诸如广告等费用,加速了商业资本周转。
计算题 部 门 不变资本(万元) 可变资本(万元) 计 其中固定资本 (使用年限5年) 甲 5600 5000 400 乙 8100 产业资本各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预付资本有机构成情况如下:计算各部门生产价格为多少? 部 门 不变资本(万元) 可变资本(万元) 计 其中固定资本 (使用年限5年) 甲 5600 5000 400 乙 8100 6500 900 丙 2500 1750 500
题解 20% 8= Σ6/ Σ 1+5 平均利润率 2950 2650 3200 1200 2800 800 400 600 1000 5000 5600 甲 350 1300 3 折旧 总额 750 1600 4=1-2 流动资本 13250 1750 6500 2 固定资本 总计 11000 3600 1800 16200 合计 2200 2600 500 2500 丙 900 8100 乙 10=3+4+5+9 9 =8×(1+5) 7=3+4+5=6 6 5 1 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部门
计算题 设产业部门予付不变资本16,2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13,250元,使用年限为5年;可变资本1,80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200%。商业部门设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相等,剥削生产性工人的剩余价值率也为200%,予付资本的情况是:购进商品资本1,000万元;保管费用300万元(其中:200c,100v);运输费用500万元(其中:400c,100v);纯粹流通费用200万元。 试计算:(1)平均利润率为百分之多少?(2)产业资本家集团获得平均利润是多少?(3)商业资本家集团获得平均利润是多少?(4)产业部门商品出厂价格是多少?(5)商业部门售卖商品生产价格是多少?
题解 1、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部门生产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纯粹流通费用)/(产业予付资本总额+商业予付资本总额) =[1,800×200%+(100+100)×200%-200]/(16,200+1,800+1,000+300+500+200)=19% 2、产业平均利润=(16,200+1,800)×19%=3,420万元 商业平均利润=(1,000+300+500+200)×19% =380万元 3、出厂价格=(16,200-13,250×4/5)+1,800+3,420=10,820万元 4、商业售卖商品生产价格=出厂价格+商业利润+保管费+运输费+纯粹流通费用=10,820+380+300+500+200=12,200万元
第九章 生息资本和利息 第一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第二节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第三节 股份资本与股息 第四节 信用
第一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一、 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二、 利息与企业利润 三、 利息率
一、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概念: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生息 资本 借贷资本 高利贷资本 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 来源不同 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 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 生息 资本 区别 积累中折旧费 闲置待用流动资本 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 1、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 2、所有权资本(财产资本) 3、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G—G`) 形成 来源 特点 资本循环和周转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借贷资本
概念: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二、利息与企业利润 概念: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实质:是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 表现特点:资本商品的价格 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采取货币支付 在货币市场上,利息与一般商品价格有相同之处: 1.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一样受竞争和供求的调节 2.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调节借贷资本的供求
三、利息率 概念: 利率的界限:最高界限:平均利润,最低界限:零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平均利息率:是把不同时点上的利息率加以平均 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 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利率的界限:最高界限:平均利润,最低界限:零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供求习惯、法律和传统因素 平均利息率:是把不同时点上的利息率加以平均 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
第二节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三、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四、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 概念: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业务 银行资本 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资本 资产业务:进行贷款和运用资本的业务 经营结算业务:代替职能资本经营存、支款和进行非现金结算 业务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概念 来源: 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形成,但利润量与平均利润量要相等,否则会发生银行资本转移。 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发工资后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概念 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 中间业务的手续费 对外投资获得的股票红利和证券交易收益 来源: 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形成,但利润量与平均利润量要相等,否则会发生银行资本转移。 银行资本瓜分产业工人剩余价值是通过直接剥削银行店员的剩余劳动实现的
银行自有资本10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经营银行业务费用,100亿元用于贷款;吸收存款650亿元用于贷款,存款利息为3%,贷款利息为5%,用于经营存贷款业务8亿元。 求:银行利润是多少?银行利润率是多少? 解: 银行利润:105-5×5%+650 ×(5%-3%)-8=10亿元 银行利润率=10亿元/105亿元 通过资本转移和竞争银行也可获得平均利润
三、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体系 德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体系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美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德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 金融工具 金融风险 金融活动中与资金融同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载体。主要是股票和证券 内容: 发行者 投资者 期限 价格和收益 流通性 金融风险 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在资金筹措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对银行机构的监管 风险管理 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股份资本与股息 一、 股份资本及其性质 二、股票和股息 三、虚拟资本与创业利润 四、现代股份制的特点和作用
革命意义: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一、股份资本及其性质 股份制: 是不同所有者通过认购股票共同出资创建企业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或企业组织形式 萌芽:古罗马 确立与发展:15世纪末至19世纪 高潮期:19世纪下半叶(信用) 现代股份制:19世纪末(垄断) 形成 原因 发达的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催化剂:信用竞争 形式 股份无限 股份有限 股份两合 有限责任 革命意义: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获得的收入 二、股票和股息 股票 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的凭证,也是取得一定权利的所有权证书。特点:没有价值,有价格 权利 自益权和公益权。 特征 要式证券 永久性证券 有价证券 权利证券 分类 优先股和普通股 股息 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获得的收入 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股票市场:买卖股票的场所
三、虚拟资本与创业利润 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区别 股票、证券的投机 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 一定收入的资本。 质:前者本身没有价值,不在生产过程发挥;后者有价值,在实际生产过程发挥作用。 量:两者总量不一致,前者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量,前者增长速度日益快于后者 创业利润 股份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价格总额与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股票、证券的投机
四、现代股份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新变化 加速资本集中 重新配置资本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过渡形式 规模日益扩大金融财团跨国公司股权多元分散化法人互相持股参股 加速资本集中 重新配置资本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过渡形式 作用
第四节 信用 一、 信用的形式和本质 二、信用的作用
一、信用的形式和本质 概念 形式 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活动的总称,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特殊运动形式 概念:用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 工具:商业票据—借者与贷者之间的债务凭证 形式 特点与局限 概念:银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用 银行信用 特点
二、信用的作用 加速利润率的平均化 节省流通费用 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 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信用的负面效应:加剧矛盾,加深危机,
案例: 吴敬琏教授认为,中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泡沫。理由是,1999年5月18日,沪市收盘指数是1059.87点。其后,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股市出现了媒体所谓的“进喷”行情,大涨特涨;半年后,又来了一次“网络股”潮,股指又开始大涨,没有多久,股指就顺利地实现了翻番,跑到2100点之上。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几乎可以省略不计。这种股指脱离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上涨产生了相当多的泡沫。吴教授还认为,中国股市从总体上看是一种“零和游戏”。因为,在股票炒作过程中,挣钱的人所挣的钱不是基于生产发展中创造出的财富得来的钱,即不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优良业绩,而是将别人口袋里的钱转到自己的口袋里,也就是你的所得是别人的所失。整个股市上一些人炒股挣的钱,和一些人炒股赔得钱正好相抵消。 有五名经济学家则认为:只要是股市就不能没有泡沫。只要是股市就不能没有投机行为。就像再健康强壮的人体内都有细菌一样。由于人体内部都有白血球和红血球,能够把细菌活动抑制在能够接受的程度。中国股市不是“零和游戏”,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发展股市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案例分析: 按照国际标准,通常由股市的市盈率来衡量股市的泡沫。在国际上,各国考虑到银行利率、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以及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等因素,一般认为,20倍上下的市场盈利率属于正常的范围。中国目前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大约为60倍左右。因此,中国股市泡沫较多,应该挤压。否则不仅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至于中国股市是“零和游戏”,还是“正和博弈”(包括“双赢”和“多赢”)就是看股民赚得的钱是否来自上市场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如果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较高,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率都很高。股民普遍都能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那肯定就是“正和博弈”。反之大多数家上市公司都亏损,或微利,不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那就只能是“零和游戏”。因为没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做支撑,靠人为地炒作抬高的股价,不可能长期得到维持,早晚会下跌。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股市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股市上投机成份较大,泡沫较多。这需要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来解决。也需要增强股东的投资意识,挤压股市泡沫。
案例: 具有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曾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的业绩,其雄厚的资产实力使它在世界证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巴林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一座耀眼辉煌的金字塔。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 那么,这个金字塔怎样就顷刻倒塌了呢:究其原因还得从1995年说起,当时担任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执行经理的里森,同时一人身兼首席交易员和清算主管两职。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交易员,因操作失误亏损了6万英镑,当里森知道后,却因为害怕事情暴露影响他的前程,便决定动用88888“错误帐户”。而所谓的“错误帐户”,是指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纪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帐户(作备用)。以后,他为了私利一再动用“错误帐户”,创造银行帐户上显示的均是赢利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备用帐户使用后的恶性循环使公司的损失越来越大。此时的里森为了挽回损失,竟不惜最后一博。由此造成在日本神户大地震中,多头建仓,最后造成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这笔数字,可以称是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233年历史的老店就这样顷刻瓦解了,最后只得被荷兰某集团以一英镑象征性地收购了。
案例分析: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巴林银行倒闭确实应归罪于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不严格。尼克·里森有集交易员与资金安排巨大权力于一体。, 巴林事件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金融监管系统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一个银行分行的交易员可以毫无阻碍地卖掉一家银行。这足以说明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是十分软弱无力的。 巴林事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的性质。“金融衍生产品”是以“虚拟资本”为衍生基础的,这种衍生品源于一般的金融投资工具,如股票、外汇、利率等。巴林事件涉及的投资对象就是金融衍生产品,与基础金融工具相比,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更加远离现实社会生产与流通的特征,也就是具有更大的投机的特征。本来,股票等基础的金融投资工具,尽管它们与现实的社会生产和流通相关,它们代表着现实的资本。但是,它们不是真实资本,在货币投资以它们为投资对象时,就已经有了巨大的投机的可能性。历史上已经有过的股票市场的危机与动荡,无不与股票等金融投资工具的巨大投机性有关。
计算题 某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11.5万元;吸收存款10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3%;除银行业务开支各5,000元外,其余全部贷出,贷款利息率为5%。银行资本家用获得的利润创办股份公司,以票面额100元一张发行股票,按股息6%向外抛售。试计算:(1)银行利润是多少?(2)银行利润率是百分之多少?(3)每张股票价格是多少?(4)通过抛售股票又捞取多少利润?
题解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经营业务费=(115,000-5,000)×5%+1,000,000×(5%-3%)-5,000=20,500元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银行自有资本总额=20,500/115,000=17.8 % 股票价格=股息量/利息率=股票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100元×6%/3%=200元 抛售股票取得的利润额=抛售额/票面额×(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额)=20,500/100×(200-100)=20,500元 答:(1)银行利润是20,5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8 %; (3)每张股票价格是200元; (4)通过抛售股票又捞取利润20,500元
第十章 垄断资本和垄断利润 第一节 一般垄断资本 第二节 垄断利润 第三节 一般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第一节 一般垄断资本 一、垄断形成的基本动因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及新发展 四、金融资本及其战后金融统治形式发展 第一节 一般垄断资本 一、垄断形成的基本动因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及新发展 四、金融资本及其战后金融统治形式发展 五、资本输出及战后新特点 六、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七、殖民地垄断与战后新殖民主义
一、垄断的形成 概念:即独占,是指少数几个大资本联合控制了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得垄断利润 垄断的形成 垄断的动因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 会形成垄断 垄断的动因 1、资本的本质特征 2、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 3、规模经济效益
二、垄断组织的形式 名称 关系 经营 独立性 卡特尔 同类产品 协议产量、市场份额、价格 生产、商业法律 辛迪加 统一采购原料、销售 生产、法律 托拉斯 生产有密切联系的企业 统一生产、财务、销售 无 康采恩 多部门 大垄断企业为核心 形式上的独立性 混合联合公司 无关系 无长期经营主体
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新发展 经济基础: 表现: 新发展: 垄断 1.生产集中引起垄断 2.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起来形成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 4 .际垄断同盟经济上瓜分世界5.国际垄断同盟重新瓜分世界领土 新发展: 1、垄断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2、混合联合大公司成为现代垄断企业的核心 3、跨国兼并成为垄断企业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
四 、金融资本及其战后发展 银行垄断形成 银行资本集中 垄断银行的新作用 万能的垄断者 金融资本形成途径 资本相互参与 人事结合 银行垄断形成 银行资本集中 垄断银行的新作用 万能的垄断者 金融资本形成途径 资本相互参与 人事结合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和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最大的金融资本家或金融资本家财团。 金融寡头统治 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 战后新发展:实力增强 法人持股 网状控制
五、资本输出及战后新特点 概念:是资本家、资本家集团或国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息或利润,对国外进行的贷款或投资。 必要性: 可能性 国内垄断资本大量过剩,需要到国外寻求有利投资场所 为商品输出开路 加强对国外资源的控制和掠夺 争夺霸权地位 可能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许多国家商品经济已发展
战后新特点: 私人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发达国家之间双向直接投资成为主流 资本输出的双重作用 对输出国的双重作用 对输入国的双重作用
六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概念 形成 必然性:各国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争夺投资场所、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竞争与斗争的结果 六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国际性垄断经济同盟。 概念 形成 必然性:各国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争夺投资场所、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竞争与斗争的结果 必要性:各个垄断资本势均力敌,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结成同盟。 本质 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 主要形式: 20世纪 60年代前:国际卡特尔 20世纪 60年代后:1、国际康采恩式的跨国公司;2、国家国际垄断同盟
七 殖民地垄断和战后新殖民主义 殖民地垄断的特殊作用 新殖民主义: 即表面承认殖民地、附属国在政治上的独立,实际通过各种手段间接控制这些国家 七 殖民地垄断和战后新殖民主义 殖民地垄断的特殊作用 1、是重要原料产地 2、是最有利的投资场所 3、是最有利的产品销售市场 4、有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作用 新殖民主义: 即表面承认殖民地、附属国在政治上的独立,实际通过各种手段间接控制这些国家 新殖民主义经济掠夺的表现和后果: 1、通过各种资本输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掠夺 2、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增大 3、影响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垄断利润 一、垄断价格 二、垄断利润的来源 三、利润率作用的变化
一、垄断价格 概念: 形成途径: 客观性:不是任意制定,而受客观条件限制 是指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形成途径: 1、价格领头制:是一个垄断企业率先确定一个价格,其它垄断企业追随其后。 2、目标利润定价法:先确定标准产量,算出全部成本,再加上一个预定利润幅度定出的价格 客观性:不是任意制定,而受客观条件限制 1、受价值基础的支配和调节 2、受市场供求和成本的限制
二、垄断利润来源 概念 来源 途径:1、垄断高价和低价2、操纵和控制股市3、国际垄断组织 客观性:垄断资本的市场结构和对市场价格的垄断力量 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广义包括平均利润及其超过部分 来源 1、是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非 垄断企业部分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 3、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部分价值 4、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部分价值 途径:1、垄断高价和低价2、操纵和控制股市3、国际垄断组织 客观性:垄断资本的市场结构和对市场价格的垄断力量
三、垄断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是作用形式的变化来源 新变化: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分别在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两个层次范围发生作用 垄断部门之间存在利润率平均化趋势的客观原因 1、科技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客观要求垄断资本在垄断部门之间相互渗透以获长期稳定的垄断利润 2、现代垄断企业跨国联合经营方式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推动垄断资本在垄断部门之间相互流动,促进了利润率平均化趋势 非垄断部门利润率平均化趋势新特点: 1、受垄断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影响和干扰 2、低于剩余价值的总量与各部门总资本比例
第三节 一般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一、自由垄断与垄断竞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竞争特点
一、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 自由竞争:是指这样一种市场结构中的主体行为 垄断竞争:不同独家垄断和自由竟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资本集中度低 资本进入堡垒低 产品同类同质无差别 信息完备 垄断竞争:不同独家垄断和自由竟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资本集中度相对较高 产品有差异 存在一定的资本进入堡垒
二、垄断资本主义下竞争特点 垄断不会消除竞争 特点 1、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2、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垄断 3、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会突破垄断界限 特点 1、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2、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3、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纽约时报》报道:“欧佩克上周不能就减少生产达成协议使石油市场陷入了混乱……并导致了国内原油价格下降到自199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为什么欧佩克成员国力图对减产达成协议? 你认为为什么欧佩克不能就减产达成一致?为什么由此石油市场陷入了“混乱”? 用这一案例说明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理。第十章 垄断资本与垄断利润
问题:列宁指出,自由竞争走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的结果。通过自由竞争形成的垄断是一国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达的具体表现。既然如此,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都制定各类反垄断法呢? 垄断企业形成后,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这在一定程度扼制了非垄断企业发展,减弱了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产业的发展和降低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制定反垄断法来促进市场竞争。美国政府早在1890年通过著名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项法案规定对进行市场垄断的责任人判处最高5000美元的罚款和最高1年的徒刑。自然,随着美国垄断公司规模扩大,这一法案的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强。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少案例的实际处罚情况已破除了最初规定的罚款和最高限额。
微软垄断案: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这一协议获得美国地区法官杰克逊批准,10月,微软公司开发名为“探索者”的互联网浏览器,将其浏览器与视察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出售。2000年4月3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宣布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其主要认定以下方面:其一,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垄断市场严重违反反托拉斯法。其二,企图垄断浏览器市场。其三、将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搭售,微软公司行为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条。在2000年6月7日,杰克逊法官对微软公司安作出最终判决,将其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经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经营此外的应用软件,“探索者”浏览器等其他业务。在拆分微软的计划之外,政府还将在微软公司上诉期间对该公司行动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以保护市场竞争。对此裁决。微软公司自然会不遗余力地上诉,以而延缓了公司被分拆的可能。 但微软的垄断事实仍被确认。因此,微软仍然存在再遭起诉的可能。
微软垄断案评价:在拆微软垄断案的起诉和判决的过程,让人具体地感受到经济垄断和政府反垄断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确实如此。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依然要运用反托拉斯法来调节社会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的反托拉斯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垄断条件下竞争。特别在信息产业中美国政府更难容忍因为垄断而削弱信息业的国际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谁处于最新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谁就是世界经济的强者。因此,在新科技领域、新兴产业,政府的反垄断仍不会停止。 五、案例讨论:1、美国地方法院宣布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微软采用视窗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捆绑”销售手段的目的是什么? 3、微软是对美国九十年代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通过微软垄断案你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垄断与竞争有何新的认识?
第十一章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 第二节 级差地租 第三节 绝对地租 第四节 垄断地租与其他类型地租 第十一章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 第二节 级差地租 第三节 绝对地租 第四节 垄断地租与其他类型地租 第五节 土地价格与地租变化的作用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 一、土地制度和土地所有权 二、不同土地所有权形态下的地租 三、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四、中国社会主义土地所有
一、土地制度和土地所有权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 法律实现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经济实现形式 地租:是土地使有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质 公平利用土地 有效利用土地 永续利用土地 土地制度 小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 土地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质 公平利用土地 有效利用土地 永续利用土地
二、不同土地所有权形态下地租的区别 地租存在的前提:A土地所有权垄断 (可能) 地租本质: 不同所有制下的地租: B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现实) 地租本质: 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一种收入 不同所有制下的地租: 封建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 社会主义地租 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产品 平均利润(产业p,h,利息,银行利润) 超额利润(地租) 成本价格(C+V) 产品 平均利润(产业p,h,利息,银行利润) 超额利润(地租)
租地农场主和地主谈判,租用地主的土地。 租地农场主雇佣农业工人。 租地农场主组织农业工人生产。 租地农场主向地主交地租
第二节 级差地租 一、级差地租的形成 二、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 三、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一、级差地租的形成 概念: 条件: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地块、地理位置、连续投资 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与所有权无关 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A超额利润B优、中等地可得C个别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的差额 条件: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地块、地理位置、连续投资 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与所有权无关 土地有限 价格由劣等土地产品价格决定 超额利润稳定广泛 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我的地很肥沃,得到10万利润和180万超额利润(级差地租) 我的地比较肥沃,我可以得10万元利润和120万元超额利润(级差地租)
我这块地太差了,只得10万利润,不产生超额利润,所以没有级差地租。 我的地比较肥沃,我可以得10万利润和60万超额利润(级差地租)
市场上小麦每斤1.5元,D地有人耕种了 市场上小麦每斤20元,C地有人耕种了
市场上小麦每斤30元,B地有人耕种了 市场上小麦每斤60元A地有人耕种了
二 、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 级差地租I 是由肥沃程度较高和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形成 D 800 15 240 土地级别 投入资本 平均利润(元) 产量(千克) 个别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 级差超额利润(元) 级差地租Ⅰ (元) 级差地租Ⅱ (元) 全部产品(元) 每百千克(元) A 100 20 400 120 30 B 500 24 150 C 600 180 60 D 800 15 240 追加1 追加2
三、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关系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联系 1.级差地租Ⅰ先于级差地租Ⅱ。 1.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耕种方式造成。 2.它们为谁占有也有所不同。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有效期间归农业资本家所有,续约时才可能归土地所有者成为地租,级差地租Ⅰ直接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联系 1.级差地租Ⅰ先于级差地租Ⅱ。 2.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 3.两者的本质相同都是超额利润
第一次投100万元,产量近100公斤,没有超额利润。第 二次投100万元生产200斤,得到30万元超额利润。第三次投100万元生产300斤,得到60万元超额利润。第四次投100万元生产400斤,得到90万元超额利润。
不行 地租是不是与产品价值无关的加价? 那你得把地租定的低点 那不行,再差也要交地租,现在粮食供不应求,我怕租不出去! 你的地那么差就别要地租了,白让人种算了
第三节 绝对地租 一、绝对地租的形成和特点 二、绝对地租的趋势
一、绝对地租的形成 概念 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条件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并形成绝对地租 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条件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5元1把 咱们的成本就是5元啊? 没有办法现在市场上的生产价格就是5元,否则咱们就卖不出去! 在我土地上生产的产品就可以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卖
绝对地租的形成 生产部门 资本有机构成(元) 剩余价值(元) M`=100% 平均利润P`=20% 产品价值(元) 产品社会生产价格 (元) 工业 80C+20V 20 120 农业 60C+40V 40 140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的情况也存在绝对地租。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时绝对地租的来源: 1.农业租地经营者的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部分工资 2.农产品的垄断价格 3。政府的补贴
城市经济中绝对地租的特点 1。主要是由使用城市土地的工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等提供的 2,地租量是由毗邻城市或城市边缘地区的地租量调节的 3。城市最低等地的评价具有相对性
第四节 垄断地租与其他类型地租 一、 垄断地租和垄断价格 二、建筑地段地租 三、矿山地租
一、垄断地租和垄断价格 垄断地租: 形成条件: 原因: 基础 是地租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由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缺性 原因: 土地的经营垄断,土地所有权不起作用 基础 垄断价格。与一般垄断价格不同: A 是以特殊土地经营垄断为前提 B 垄断价格是由购买者的欲望和支付能力所决定 建筑地段地租和矿山地租
第五节 土地价格与地租变化和作用 一、 土地价格的决定及其趋势 二、现代农业与土地关系的演进 三、地租的双重作用
一、价格土地决定及其趋势 土地特点: 土地价格 形成原因 土地价格决定:地租和其他收益 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价格。 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是土地在使用中所能提供的长期地租价格。 可以看作是按利息率计算的地租价格 是地租资本化的年限,是一定年限的年地租的乘积。 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定期地获得地租收入。所有者出卖和出租土地实际是将获得地租收入的权利出卖或出租。 形成原因 土地价格决定:地租和其他收益 土地价格发展趋势:上涨趋势
它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什么是土地价格?
资本化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种货币收入,可以被看作一个想象资本的利息
可以啊! 能不能举个例子?
假定平均利息率是5%,那么一个每年200镑的地租就可以看作是4000镑资本的利息 就是说土地的价格就可以按若干年内可以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的数量来计算了? 是这样!
三、地租的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A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自然生产力 B 保证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实现
计算题 设农业部门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相等,与工业部门剩余价值相同。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为8C:2V;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为6C:4V。社会平均利润率为20%。并设追加投资产生的超额利润全部转化为地租。各 农业资本家共租种1万亩土地,投资情况如下: 优等地 中等地 劣等地 初级 追加 投资(万元) 产量10万斤 10 7 8 5 6 4 试计算:级差地租Ⅰ是多少?级差地租Ⅱ是多少?绝对地租是多少?存款利率为3%时每亩土地价格是多少?
解题 1.先求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每斤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2.求级差地租Ⅰ =单位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优中等土地初次投资比劣等土地超产数 =3×(7+5-4×2)=12万元 3.级差地租Ⅱ=单位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追加投资比劣等土地超产数 =3×(8+6-4×2)=18万元 4.绝对地租: (1)根据工业情况,求剩余价值率:
(2)单位农产品的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总额 4.土地价格 (1)计算地租总量:=12级差地租Ⅰ+18 级差地租Ⅱ+15绝对地租=45万元 (2)土地价格总额= (3)每亩土地价格=
案例: 从土地肥沃程度看,甘肃省1979年全省平均亩产小麦221斤,而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酒泉地区平均亩产584斤,中等的庆阳地区214斤,临夏自治州249斤;而干旱缺水的定西地区只有102斤。 从1979年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梯度,可以看出土地位置差别的影响:省会兰州市(按三县六区)平均92.57元,陇南地区的武都县,只有27.27元。兰州市郊各区依次排列是城关区233.50元,安宁区201.39元,西固区145.80元,白银区131元,红古区125元。表现为离市区距离递进收入递高。
案例分析: 级差地租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土地的差别,包括土地丰度、地理位置等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地丰度、地理位置等的不同,等量劳动投入面积相等的土地上,会有不等量的收获;等量物品位置转移时,会消耗不等的劳动。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建立,虽然为土地的改良,经济位置的改善提供了条件,使土地总面积的绝对丰度有可能提高,进入市场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可能会降低,但土地的等级差别、各块土地的相对丰度和位置的差别并不会因此消失。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国民收入 第二节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 第三节 居民消费 第四节 阶级
第一节 国民收入 一、 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二、 决定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三、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核算体系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 国民收入 一、 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二、 决定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三、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核算体系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五、国民收入分配的制衡机制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MPS SNA 社会总产品:社会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 C+V+M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别) GDP既定时期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市场价格 (国土) SNA NNP:GNP-折旧 NI:NNP-间接税-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PI:NI-未分利润-所得税-保险+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
二、决定国民收入的因素 1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生产劳动的投入量 3、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4、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SNA 核算 两个核算体系的区别 SNA合理性与缺陷 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C+I+G+X -M 增加值法:将社会所有经济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收入法:要素报酬+非公司收入+税前利润+折旧 SNA 核算 两个核算体系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内容不同 3. 税收处理不同 MPS(NI)=SNA(NI)+生产部门间接税-(政府部门+劳务部门)收入 SNA(NI)= MPS(NI)-生产部门间接税+(劳务部门+政府部门)收入 SNA合理性与缺陷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范围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 税金 —— 国家收入 利润 —— 企业收入 工资 —— 个人收入 企业基金 —— 发展、奖励、福利基金 结果 必要性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 建立社会保障和后备金 范围:全社会 途径:国家财政预算 (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 再分配
五、国民收入分配的制衡机制 价格:包括股票价格通过商品买卖关系调节 财政:通过不同的支出项目及转移支付调节 税收:通过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形成赋税调节 银行信贷:通过利率的高低调节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居民收入 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以货币计算的收入和以实物计量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的收入 劳动收入 个人资产收入 福利收入 经营是收入 其他收入 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 国民收入总量 投入劳动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数量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制度 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因素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储蓄 居民收入未被消费的部分 (用于未来消费) 储蓄动机 储蓄形式: 银行存款 购买证券 保险动机 个人负担动机 提高生活水平动机 盈利动机 储蓄形式: 银行存款 购买证券 经济因素:收入 利率 价格 供求 心理因素:消费偏好和未来预期 社会因素:居民自然情况 储蓄机构设置 社会安定 影响储蓄因素 积极储蓄与消极储蓄
第二节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 一、 市场型按劳分配 二、 按资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 关于“三位一体”公式 四、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概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 进行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作为个人消费品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产品型按劳分配 条件:1、生产资料公有制;2、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发展;3、社会分工存在以及劳动是人类的谋生手段 特点: 1、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具有社会统一性; 2、社会依据社会平均劳动确定劳动者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所得的份额 ;3、 按劳分配是实物不存在货币;4、 按劳分配是社会唯一的消费品分配方式 市场型按劳分配 条件:商品经济;除公有制还有其他所有制;社会不是统一的生产单位,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 特点:1、 按劳分配不是社会统一和唯一的分配原则,仅局限在公有制经济内部; 2、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3、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 4、借助货币进行。
二、按资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是依据所有权和投入经济活动的资本数量,按一定比例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按要素分配: 意义与原则 形式 资本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购买股票和证券取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等 职能资本所有者依法获得的收入,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 按要素分配: 是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 依据 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 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意义与原则
三、关于“三位一体”公式 三位一体公式 错误原因 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1、 把在分配领域获取收入的原因,当成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源泉 2、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四、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公平的涵义: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效率的涵义: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 效率的涵义: 经济学意义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互促进 相互矛盾 我国公平与效率原则: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第三节 居民消费 一、 居民消费及其性质 二、 消费水平 三、 消费结构 四、 消费方式
一、居民消费及其性质 生产消费:生产经营者消耗要素生产出一定 产品的活动 消费 生活消费: 劳动者或居民消耗物质产品或接 生活消费: 劳动者或居民消耗物质产品或接 受服务,以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活动 自然性质:纯生理意义上的消费,是人的再 生产过程 消费的双重性质 社会性质:在实际支配或取得生活资料的过 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消费水平 宏观:社会平均达到的物质和精神 文明需要的满足程度 消费水平 微观:消费者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 满足程度 人均价值消费量 衡量标准 人均实物消费量 人均服务消费量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三、消费结构 四、消费方式 概念: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A 居民的收入水平 B 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 C 产业结构的变动 D 人口总量及其构成 四、消费方式 概念:消费者个体或群体与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 决定和影响消费方式的主要因素: A 自然地理因素 B 经济因素 C 社会因素
第四节 阶级 一、阶级的经济涵义 二、 当代资产阶级国家阶级的变化 三、 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
案例讨论 小王前年大学毕业分配在内地某大型国有企业工作,两年下来除了日常开支还剩下5000元存款,在朋友的怂恿下,小王将5000元投入股市,恰好赶上今年的“2.19”行情,到6月份小王通过炒股赚了10000多元,小王感慨地说:“同样是按劳分配,为什么单位赚得那么少,股市却赚得这么多!”你能解答小王的困惑吗? 在上海一个大学教师的月工资为1000元,可同样一个人到深圳从事同样的工作收入却翻了一翻,是因为在上海工作的劳动少,而到了深圳劳动多吗? 社会贫富差距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福利状况,有人这样比喻:如果一个人把头放在冰里,而把脚放在火里肯定不如把两头的温度平均一下舒服,你如何看这个问题?将社会财富平均分给不同的人一定意味着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吗?
案例 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包括从单位得到的工资和货币性福利收入,这一部分被称为“制度内收入”,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红色收入”。但是根据有关数据来衡量,目前人们工资的绝大部分均支付到食物方面。换句话说,人们几乎很难通过“制度内”收入获得储蓄。因此,庞大的消费能力和银行储蓄,基本上是通过“制度外”实现的。有人将“制度外”收入形象地称之为“灰色收入”。它有多种类型,包括单位大面积的“创收”所得,个人提供的服务收费(如高级专门人才的专题报告费),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得的回扣和非法收入。“制度外”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关注到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据齐鲁晚报报道,有一些“制度外”的收入几乎与“制度内”工作没有多少联系。其结果是人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制度内”工作,使管理的难度加大,对正常的工作甚至于造成危害。当然,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有一部分人“制度外”的收入来源与以权谋私和腐败现象有关。此外,由于中国不存在公开的收入申报制度,有关“制度外”收入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无法进行统计。
案例讨论 有人认为灰色收入是非完全市场机制的润 滑剂,只要政府还掌握干预市场运作的权利, 寻租行为与灰色收入就不会消失,你怎么看?
第十三章 国家调节微观经济 第一节 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实践
第一节 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必要性 一、公共供给的需要 二、公共引导的需要 三、公共管理的需要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为社会公共生活所需要,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劳务 公共产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一个人对这种产品消费的增加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难以排除或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获得好处。 国家提供的公共及半公共产品 1.完全的公共产品:交通、邮政、通讯、电力、自来水物质设施;教育、文化设施;环境设施、国家安全设施 2.半公共产品:公园、公共图书馆、公共住宅、文化体育。
公共引导的原因及方式 市场失灵 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不完善性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引导方式 产权、产业、产品、技术、信息等
公共管理的需要 外部性:一个主体单位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根据这种影响从其他经济主体获得报酬或向其他经济主体支付赔偿。 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 个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公共管理内容:自然资源、环境管理、行业管理、市场管理、价格管理等
第二节 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实践 一、资本主义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特点 三、国有经济的范围、功能与效率
资本主义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的身份来调节微观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是以执行经济活动规则的仲裁者来规范和管理市场交易和市场运行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的角度对微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引导; 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控制微观经济。
案例内容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和阿尔钦(A·A·Alchian)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
案例分析1 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在庇古所看到的情况下,铁路公司列车运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并不由铁路公司和客户承担,而由既不经营列车又不用列车的农民承担,即存在负外部性,有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化工厂、造纸厂对河流或空气的污染,吸烟者对环境和非吸烟者的危害。 在施蒂格勒和阿尔钦所看到的情况下,列车运行在客观上直到了“稻草人”的作用,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铁路公司并不能对此收费,利益由与列车运行无关的农民无偿获得。这就存在正外部性,有外在收益或社会收益。类似的例子,如,蜜蜂为果树传授花粉,替果园经营者带来增量收益,却没有增加他们的成本。又如,一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可增加个人的收益,而且因增强了他的劳动能力与社会公德等,也使别人从中受益。
案例分析2 根据经济学原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通过价格的协调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就是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的观点。但是,在存在外部性时,这种市场机制完善性的观点遇到了挑战。在不存在外部性时,生产者为了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消费者为了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消费者为了效用最大化进行消费。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等时,生产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即整个社会就实现了经济福利最大化。但当存在外部性时,它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产生种种扭曲,其结果是不可能自动形成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因为,任何生产都将涉及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在不存在外部性的场合,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然而当存在外部性时,不管是负外部性还是正外部性,都会引起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一致,价格的自发调节不能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或资源配置最优化。
案例分析3 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价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失灵。 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成为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内容。例如,利用政府力量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征税或者罚款,以提高该产品的私人成本,使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相等;或者政府直接限制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的产出量,直至禁止它的生产活动。 案例讨论 举出日常生活中外部性问题事例,讨论它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第一节 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必要性 一、概念: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在生产各环节的运动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二、必要性 1、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2、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3、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4、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
第二节 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目标 一、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 二、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体系 三、社会总供求均衡目标的调节
二、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体系 1.保持总供求平衡与适度增长的目标; 2.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 3.控制失业率的目标; 4.基本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目标; 5.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6.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7.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的目标。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和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体系 二、宏观经济调节的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在一定时期国家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调节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整使之增加和减少的政策。(税收、财政支出、预算 货币政策:通过国家(央行)为影响信贷费用(利率)信贷条件和货币供给量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手段、存款准备金手段。 收入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产业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调节产业结构所采取的政策。
案例1 1929年-1933年美国出现了大萧条。其主要表现是:一是产量和物价大幅度下降。1929年中期,美国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设业,都在大幅度减少。从1929年到1934年,美国GDP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期间下降了24%。而消费价格指数在萧条期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二是股市爆跌。在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期间,股市爆跌85%。股市崩溃只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表现。随后,证券市场终于走向下跌。经过9月份逐步下跌和10月初局部上升之后,到10月末,证券市场陷入了混乱。10月24日,即著名的“黑色星期四”那天,证券交易额达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记录。三是畸高的失业率。大萧条带来大量失业。1929-1933年,GNP下降近于30%,失业率从3%升至25%。从1931年-1940年的10年间,失业率平均为18.8%,其范围从1937年底的14.3%到1933年高达24%之间。现在国际上通常将12%的失业率作为临界线,因而大萧条时期持续10年之久接近20%的失业率确实称得上奇高的失业率
案例1分析 大萧条彻底暴露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据此,凯恩斯倡导国家干预经济,摒弃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提出国家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主张,如指出应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抗需求不足,而货币政策不重要。 而弗里德曼提出了不同意见,弗里德曼认为。对于大萧条美联储的政策负有重大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出现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银行倒闭的最坏的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因此一方面由于银行的大量倒闭,破坏了存款货币存量;另一方面,倒闭造成了部分存款人信心的动摇,导致更高的流通现金―存款比例的要求,尚若没有倒闭的银行,只能通过持有相对于存款来说增加的准备金,来减少挤兑的可能。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币乘数,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由于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应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案例2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但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生态环境问题愈益突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4%,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并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万亩以上,并加剧了河湖泥沙淤积,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路网规模小,铁路密度、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箱等现代化运输手段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案例2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证实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基础设施与经济产出是同步增长的——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因此,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考虑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现状,国家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案例2分析 年份 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农业所占份额 1980 2.9% 1985 1.6% 1990 1.4% 1995 1% 1997 1.5% 1998 1.8% 评价:国家财政基本投资中,20多年来用于农业投资的份额总体上是下降的。显然与农业的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第十五章 国家垄断 第一节 国家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形式 第二节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垄断经济 第三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垄断经济
第一节国家垄断经济形成的原因和形式 一 国家垄断经济形成的一般原因 国家垄断经济形成的一般形式
一、国家垄断形成的一般原因 概念 原因 国家垄断经济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的经济形式。 首先,国家垄断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的产物。 其次,国家垄断经济的产生也与“市场失灵”直接相关的。
二、国家垄断形成的一般形式 国家自然垄断经济国家对自然垄断部门,包括公共产品进行的排他性控制的经济形式。 国家市场垄断经济国家对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自由竟争形成的非国有垄断组织进行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控制。 根据国家垄断经济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对于那些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非国有垄断产业和垄断行业,国家直接进行垄断或国有绝对控股,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并不因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别而有所改变。对一些国有企业或非国有垄断企业进行参股(参股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国家垄断资本的意图和利益。国家调节国有垄断经济和非国有垄断经济。 国家行政垄断经济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具有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来维持的排他性控制的经济形式。
第二节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垄断经济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形成途径 原因 (1)将私营企业国有化。 (2)由国家预算拨款直接建立国家垄断企业。 (3)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对私人垄断企业进行兼并、控制和改造 原因 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表现: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矛盾加剧。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矛盾加深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和实质 形式 国家调节经济。 国私合营企业。 国营企业。 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互相结合。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与局限 1、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生产方面 流通方面 分配方面 世界经济方面 2、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和阻碍作用
第三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垄断经济 一 社会主义国家垄断经济的产生 二 社会主义国家垄断经经济形式与特征
一、社会主义国家垄断经济的产生 社会主义战时国家垄断经济 社会主义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垄断经济 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垄断经济
二、社会主义国家垄断经济形式与特征 形式 特征 对象、范围、规模和数量不同 国家直接掌握国有垄断资本,包括国有独资垄断经济、国有控股垄断经济; 国有参股经济,直接参与和影响垄断企业的经济行为; 国家通过对国有的和非国有的垄断企业的调节来引导整个垄断经济的发展; 外国垄断资本接受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制,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包括引进各种形式的外国垄断资本。 特征 对象、范围、规模和数量不同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与局限 生产方面 流通方面 分配方面 世界经济方面
案例 美国目前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是2,250亿美元。在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成员国的研究开发总投资中,美国所占的比例目前为40%。 美国政府投入如此高额的研究开发经费正表明了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科技社会化发展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日趋溶合。
案例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转化为生产力是提高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垄断资本客观上要求国家在社会再生产和国际资本运行中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宏观环境。各国政府作为“总资本家”以本国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研究和开发领域弥补私人垄断资本之不足,以缓和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
第十六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 第二节 国际金融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 二、国际贸易 三、世界市场
国际贸易与市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际分工 有三种形式: 垂直型分工 水平型分工 混合型分工 与国际分工的三种形式相对应,各国参与分工的有三种方式(略)
国际贸易与市场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它是国际分工的具体表现。国际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历史前提,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是: 发展迅速; 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国际贸易与市场——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 是国际间商品交换的领域,是同国际分工相联系的各国间商品流通的总和。 世界市场 是国际间商品交换的领域,是同国际分工相联系的各国间商品流通的总和。 世界市场 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扩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于世界市场的统治地位,并使世界市场具有下列特征 世界市场的不平等性; 世界市场的自发性; 世界市场的不稳定性; 世界市场的垄断性; 世界市场的竞争性。
第二节 国际金融 一、国际货币制度 二、外汇与汇率 三、国际收支和关税 四、国际信贷和国际结算
国际金融——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 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其主要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 国际货币制度 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其主要内容: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货币比价及货币制度的确定; 国际支付与国际结算原则的确定; 黄金、外汇能否自由流动。 国际货币体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 按主要储备资产的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国际金本位制、黄金—美圆本位制和多种储备制; 按不同的历史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可分为: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和区域性货币组织。欧洲货币体系的产生和形成。偶远成为具有独立性、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
国际金融——外汇与汇率 外汇 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在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偿时,为实现国际结算,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兑换的金融活动称为国际汇兑。外汇有动态、静态和广义、狭义之分。 外汇 在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外汇作为国际购买手段,可以避免国际结算中的黄金使用; 外汇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可以补偿国际收支逆差; 调节国际间资金余缺,促进货币信用的国际化。 汇率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汇率有直接算价法和间接算价法。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与关税 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家在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商品、劳务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而且还包括开外军事开支、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军事援助、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收支。 国际收支集中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状况和实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失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关税是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口商或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关税具有双重的经济效应。
国际金融——国际信贷和国际结算 国际信贷是一国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公司企业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另一国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公司企业以及国际机构提供贷款。 国际贸易决定着国际信贷关系的发展。国际信贷可归纳为四种形式: 国际商业信用; 国际银行信用; 国际债券信用; 政府信用 国际结算 包括国际贸易结算和非贸易结算,其方式分为:汇款、托收、信用证 。
第十七章 国际价值规律及其表现 第一节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第二节 国际竞争与国际超额利润 第三节 绝对利益、比较利益与博弈论
一、国际价值 二、国际价格 第一节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第一节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一、国际价值 二、国际价格 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这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 垄断价格的出现不可能使国际市场价格长久地背离国际价值。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国际价值 国际价值 是国际之间的商品在交换中的市场价值。它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它是国别价值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上的转变形式。 影响国际价值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 劳动生产率; 劳动的强度; 国际贸易参与国及其贸易量。
第二节 国际竞争与国际超额利润 一、国际竞争 二、国际超额利润 获取国际超额利润的主要手段: 降低国别价值、不等价交换、超经济强制、两家倾销 第二节 国际竞争与国际超额利润 一、国际竞争 概念:国际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国际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 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相互错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际超额利润 国际超额利润使国别价值底于国际价值的差额。获取国际超额利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国际价值。 获取国际超额利润的主要手段: 降低国别价值、不等价交换、超经济强制、两家倾销
第三节 绝对利益、比较利益与博弈论 一、绝对利益 第三节 绝对利益、比较利益与博弈论 一、绝对利益 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各国应生产成本低,利润高的产品,即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相互交换所获得的利益称为绝对利益。它来源于一国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额,是由先进国际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构成的。
比较利益: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因而各国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尽管一国可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而另一国处在绝对优势,但只要两国能在优势中取最优,劣势中取轻者进行分工和贸易,此时双方多会获得的利益称为比较利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揭示了相对成本的重要意义和贸易的互利性质,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比较利益 商品 国别 布 酒 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1 100 120 90 80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布产量 英国 2.2 220 分工前产量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商品 国别 布 酒 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1 100 120 90 80 分工后产量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布产量 英国 2.2 220 葡萄牙 2.125 170
绝对利益 商品 国别 布 酒 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1 100 120 110 80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布产量 英国 2.2 220 分工前产量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商品 国别 布 酒 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1 100 120 110 80 分工后产量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布产量 英国 2.2 220 葡萄牙 2.375 190
三、国际经济过程中的博弈模型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国际经济决策相互依赖、互相影响。一国经济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本国的经济决策,同时还依赖于别国的政策。经济主体的策略互动就是经济博弈过程。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依据不同博弈模型分析得失,指定相应政策,提高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日渐称为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案 例 背景资料:1997年9月25日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机构受理以美国为首的香蕉出口国联盟对欧盟香蕉贸易政策的起诉,1997年12月23日裁定:给予欧盟15个月的时间修改其香蕉进口制度,之后再行裁定。然而1999年1月1日出台的欧盟香蕉配额制度仍然没有令美国满意,美国于1999年3月3日,美国宣布单方面对来自于欧盟的价值5.2亿美元的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欧盟对此报复性措施相应作出的反应是要求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机构对美国“301”条款的合法性进行审议。最终,世界解决争端机构于1999年4月8日裁定认为欧盟的香蕉进口与销售机制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应予以修改;1999年4月12日又裁定美国可以对欧盟的产品进行制裁,但裁定的制裁金额为1.914亿美元。
案例点评 国际贸易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当代,各国对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是愈演愈烈了。 首先,从以上这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中,我们看到竞争主体已经借助于组成经济贸易集团来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世界市场从来就是不平等的,其秩序通常由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已取得优势的发达国家所操纵。 再次,由于各主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世界市场也不稳定。不仅国家积极参与、介入世界市场的竞争,而且各国为提高竞争力,不断探索使用新的政策手段和竞争方式,竞争手段趋于多样化。
第十八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资本国际化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 第三节 国家经济安全
一、资本国际化的形成和演变 资本国际化的概念:资本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间运动的过程,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现象。 第一节 资本国际化 一、资本国际化的形成和演变 资本国际化的概念:资本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间运动的过程,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现象。 资本国际化的第一阶段: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的第二阶段:产业资本国际化(垄断资本对外扩展)
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1. 国际贸易增长加速,规模空前扩大,国际贸易增长率远远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 2.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日趋高级化。 3. 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 4. 技术贸易和服务迅速增长。 5. 西方大国的科技开发与应用直接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6. 西方大国对处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的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7. 国家对外贸易的干预加强。
三、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1. 国际信贷市场迅速发展。 1. 国际信贷市场迅速发展。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债券市场上不仅融资的规模急剧上升,而且在债券类别结构、币种结构及融资者国别结构方面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3.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推动了货币资本国际流动的加速发展。 4. 跨国银行的崛起是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又一力量 5. 私人借贷资本急剧上升,而国家的借贷资本日趋下降。
四、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 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基中主要是私人对外直接投资额迅猛增长。 2. 跨国公司成为西方对处直接投资的主体。 1. 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基中主要是私人对外直接投资额迅猛增长。 2. 跨国公司成为西方对处直接投资的主体。 3.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看,跨国兼并和收购是跨国公 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4.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转向发达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三、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四、新经济殖民主认的特点 五、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三、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四、新经济殖民主认的特点 五、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国家体制因素 企业趋利动机 技术进步因素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比较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 科技国际合作促进生产力发展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节减和经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仅过得的利益不同,而且承受压力也不同,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第三节 国家经济安全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二、在对个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尾论:经济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一般原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一般原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和竞争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一般原理 一、经济制度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即指具体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一般原理 二、经济制度功能 经济制度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因而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一般原理 二、经济制度功能 经济制度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因而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 西方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样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点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一般原理 三、经济制度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演进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一般原理 三、经济制度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演进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 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三、经济制度转变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可概括为: 制度是可变的; 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 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在制度问题上的不同见解源于经济学两个不同的分析基础和不同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产生过程 二、进步性局限性 三、过渡性与阶段性
二、进步性局限性 从制度内容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进步性在于: 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人。 从制度功能来看,它能比封建制度以更快的速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产生的异化现象,也无法根除内在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三、过渡性与阶段性 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即指其在历史上的暂时性,必须要遵循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化,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揭示资本主义过渡性的根本原因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它所决定的其他矛盾。 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阶段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产生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概括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国家。
进步性与弊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进步性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不长时期内一定会创造处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丰硕的经济和文化成果。 其次,社会主义联合劳动制度的本质一定会发挥其优越性; 再次,社会主义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生产力发展取得了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进步。 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弊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或本性的表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将清除这些弊端。
过渡性和阶段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分析和论述。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极端的学说,并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同时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仍应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基本共识。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 的共存和竞争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 的共存和竞争 一、两种经济制度具有统一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两种制度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存在关系。 二、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对立性 三、两种经济制度具有转化性
二、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对立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本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对立的表现。制度本质的对立必然表现在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各种制度对抗的形式。这种对抗形式时而缓和时而激烈。
三、两种经济制度具有转化性 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时必然规律,但历史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共处和竞争的态势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人均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