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中国饮食文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供瘤动脉超选插管 的临床价值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介入科 顾建平 年 5 月 · 上海 在肿瘤的介入性诊疗工作中, 供瘤动脉的超选插管有其重要的 临床意义。
(请分别点击菜名) 川菜主要由重庆、成都及川北、川南的地方风味名 特菜肴组成,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 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 浓郁的地方风味。川菜的味型之多,居各大菜系之首。 川菜主要由重庆、成都及川北、川南的地方风味名 特菜肴组成,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
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杨荣. 你知道什么是 视觉 文化 吗 视觉文化 ( Visual Culture ):以图像为构成元素,以 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现形态的文化。 文化.
園藝植物與資材識別 雲林縣 101 學年度國中技藝競賽 【農業職群】術科題庫. 蔬菜 豇豆 四季豆.
spinach 菠菜 romaine 生菜 leek 韭菜 broccoli 西兰花 cauliflower 菜花 mustard leaf 芥末.
学习要求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 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 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 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Food and Beyond. 第三单元 Objectives * explore the rich and diverse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food.
鲁菜 川菜 闽菜 粤菜 浙菜 鲁菜: 宋以后鲁菜就成为 “ 北食 ” 的代表。 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 菜演化而成的。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
第二章 中国菜 知识点:了解中国菜流派 能力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中国菜肴菜肴的认 知能力 素质点:进一步加强酒店专业素质的提升.
组名:审美组 组员:王炯熙 罗丹萍 沈珏 何侠宾 赵书莹 吴嘉静. 简介 山东菜简称鲁菜,有北方代表菜 之称,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也是 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绝大多数人都 认为,鲁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原料多 选畜禽、海产、蔬菜, 善用爆、熘、扒、 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偏重于.
地域性的飲食 ~~ 中國八大菜系 周元如老師 中國菜系演變 中國菜之發展已有四、五千年歷史,它是由歷代宮廷 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三系組成,而主體是各地方的 菜系。 中國菜由於自然環境、生活習慣、生產原料、烹飪方 式等因素的差異,逐漸形成具地方色彩的飲食文化系 統,我們稱為「菜系」。
六大类 第一类 蔬菜类 第二类 油脂类 蔬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六大类 第一类 蔬菜类 第二类 油脂类.
湘 菜 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管理系 白琳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中國八大菜系.
第一章 食品科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食品科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食品科学的任务 第三节 食品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单元 中餐服务 主题一 中餐简介.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 尹笑非.
中国食物 民以食为天 Chinese cuisine includes styles originating from the diverse regions of China, plus styles of Chinese people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在广东 广东饮食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七章 中国烹饪主要菜系 江浦职教中心 芈大进.
清末农民造反被抓,审问中: Q:你造反想干什么? A:想当皇帝! Q:当皇帝再干什么?
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中国菜系 第二节 中国的酒 第三节 中国的茶 第四节 河北政法学院.
苏州之游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美誉。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 ,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苏州是江苏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江苏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
3.2.2 西式菜肴介绍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与管理 W-1.
中华 美食 名扬天下.
美食与营养.
新莊國小菜色參考照片.
中国的工业.
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菜系介绍.
第十四讲 中国饮食文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营养午餐 作课教师:董若茜.
第三单元 中 餐 服 务.
中国食物 民以食为天 Chinese cuisine includes styles originating from the diverse regions of China, plus styles of Chinese people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PPT特产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 第七单元 特产.
中国八大菜系 Chinese 4 AP&IB.
六大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分析 姓名:刘雨琪、石馨悦、何沂恬、QQ、刘天怡、高锦辉.
两晋与南朝.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第四单元 西餐服务 主题一 西餐简介(一).
第 六 章 菜单设计 菜单设计.
人数 挑食 偏食 爱吃肉不爱吃青菜 不吃早饭 有时间才吃早饭 暴饮暴食 口味偏咸 喜欢吃油炸的食品 以水果代替蔬菜 爱喝饮料.
植物和我们.
吃货的自我修养 民以食为天 民间从吃穿两个字的排列顺序我们就发现 中国人就算没有衣服穿 也要有东西吃 吃饱穿暖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菜肴烹制技术.
展厅一: 西风东渐下的社会生活之服装篇.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 组员:黄逸舟、薛昊悟、阮鑫敏、高逸洲、薛桢容.
营养配餐 学习目标 1、经历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营养配餐的过程,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 2、通过营养配餐的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欢 迎 您 新昌城西小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五讲:饮 食 民 俗 教学目的: 一、了解各民族的饮食贯制. 二、饮食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民族的饮食民俗. 教学安排:4课时.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项目四任务三 知晓丰富的餐饮知识 ——中餐菜肴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
中国之八大菜系 The Eight Famous Culinary Schools in China
世界美食之经典 异域风味 中华美食.
                                                                                                                                                                
Zhōnɡ ɡuó yǐn shí 中国饮食(一) Food and dining.
中国饮食文化.
How to Order Food in Restaurants in China
10/25 今天的学习目标 (Today’s Learning Objectives)
西藏 Tibet.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实训项目五:上菜与分菜服务 Title Slide: “Keys to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Members”
中华饮食文化 วัฒนธรรมอาหารจีน 刘英、刘秋君、詹玲霞、张博、张丽洁.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中式烹调技艺 第七章.
中国人大菜系:闽菜 The eight cuisines of China: 闽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四讲 中国饮食文化

一、中国古代饮食习俗 中国上古的部族首领都是伟大的发明家,犹其是在生活方面,虽非个人,却代表先进生产力。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黍、麦、菽、麻。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莲即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炊具 炊具通过烹、煮、蒸、炒等手段,用以将食物原料加工成可食用物品的器具就是炊具。这类器物包括灶、鼎、鬲、甑、甗、釜、鬶、斝等类别,而以灶为核心用具。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始于清代中叶,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巨型筵宴。既有宫廷肴馔之特色 ,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作的一种全席。最好的公开使用场合,是科举考试结束后地方官史宴请主考官的时候。主人是地方上最高官员,客人是钦差大臣;主客之间往往又是“门生故旧”,因此满汉全席上的菜点都是菜其精细而丰盛的。

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擅于烧烤、火锅、涮锅,又显示汉族烹调特色,扒、炸、炒、溜、烧等皆备,菜品口味也极丰富。        满汉全席滥觞于京,推及各地,天津、广东、湖北、东北、四 川、扬州等地都有满汉全席。

1 四到奉:什锦头盒—个、下马点二式(粉果、烟麦)、 上汤片儿面每位—盆。  2 四热荤:鸡皮鲟龙、蟹黄鲜菇、玉簪出鸡、夜合虾仁  3 四冷荤:酥姜皮蛋、京都肾球、酥炸鲫鱼、凤眼腰。  4 四双拼:菠萝拼火鹅 北菇拼猪腰 青瓜拼腰花 露笋拼鸡肉  5 四大碗:一品官燕 凤尾大裙翅 象拔虞琴 金钱豹狸  6 四中碗:虎扣龙藏、仙鹤烩熊掌、银针炒翅、鼎湖上素。  7 四小碗:炒梅花北鹿丝、红炉烘雪衣、干烧网鲍片、凤入竹林。  8 匹每位:月中丹桂、舌战群懦、清汤雪耳、鹿羧水鸭。  9 四烧烤:烧乳猪全体、如意鸡—对、冶尔巴—札、挂炉片皮鸭—对。  10 四冷素:斋扎蹄、素笋尖、斋面根、素白菌。

11 四座采:清蒸海鲜、广肚乳鸽、乌龙肘子、灯烧羊腿。  12 八咸点:母子鲜虾饺、 鸡肉拉皮卷、 云腿馅儿府、 蟹肉海棠果、 鲜虾扒水饺、百花酿 鱼肚、 芙蓉鸡粒饺、 酥炸鲈鱼条。  13 八甜点:改瑰煎蛋糕、 脆皮菠萝球、 奶油灯香酥、 莲子蓉方脯、 得汁鸳鸯筒、 芝麻凤 凰卷、 七彩冻香糕、 水晶鲜奶冻。  14 二甜菜:西瓜盅、雪冻杏仁豆腐。  15 —面:干烧伊面九寸  16 —干饭:白饭。  17 —稀饭:白粥。  18 四饭菜:咸蛋、牛乳、咸鱼、炒菜。  19 —汤:草菇蛋花汤  20 四跟汤:酸辣牙(跟外猪)、 火腿上汤(跟第一道甜点)、 长春汤(跟片皮鸭)、 草丛上汤(跟 伊面)。

21 四跟面制品:于层帘(跟乳猪)、 片儿烧(跟如意鸡), 粑粑(跟片皮鸭)、 如意卷(跟哈尔巴)  22 —百子桃包:雀鹿蜂猴百子寿桃全座。二分手:大红瓜子、炸银杏仁。  23 四京果:提子干,酥核桃、杏脯肉、桂园干  24 四糖果:糖莲子、糖冬瓜,糖菊饼,糖椰角  25 四蜜果,蜜金钱桔、蜜柚皮、蜜枣子饯饯枇把  26 四酸果:酸沙利、酸荞头、酸子姜、酸青梅  27 四生果:苹果、甜橙、荔枝、沙田柚  28 四水果:马蹄、莲藕、菱角、望强,望强犬  29 四看果:象生香蕉、象生雪梨、象生四季橘、象生潮州柑

二、八大菜系

鲁菜 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川菜 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

徽菜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时的著名菜肴了。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

闽菜 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 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湘菜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著名菜肴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粤菜 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 火局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浙菜 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

■饮食禁忌 ■饮食与养生观 ■饮食与审美观 ■饮食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