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1 Chap12 免疫系统之免疫分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Advertisements

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 19 )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 allergy , anaphylaxis ) 某些物质某些个体致敏 allergy * 病理性免疫应答 该物质.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免疫系统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 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所出现的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固有免疫细胞及固有免疫 一、固有免疫系统及组成 ( 重点介绍固有免疫细胞 ) 二、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三、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农林与工程系 讲授人:张晓燕 抗 体 ( antibody , Ab )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 抗体的概念 31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33 抗 体( antibody , Ab )
固有免疫 本科免疫学 powerpoint 讲稿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本 章 小 结本 章 小 结.
第四章. 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 单核 ⁄ 巨噬细胞 粒细胞 肥大细胞 NK 细胞 树突状细胞 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第六章章 补 体 系 统 complement system 主讲 孟学平 教授 淮海工学院生物技术系.
兽医应用免疫学 ——兽医专业重要基础课 黄青云 唐满华 谢安新 编制
细胞因子、黏附分子、CD抗原.
小 结 概念 基本结构 水解片段 功能区 生物学活性 免疫原性 人工制备的抗体.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学(tumor 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抗原性质、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科学.。   第一节 肿瘤抗原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肿瘤逃逸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及预防.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医学免疫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第六讲 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Back.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分子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non-specific immunity
免疫系统 陈保国 学号
Chap1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第十一、十二章 抗体、疫苗与基因治疗.
免疫球蛋白.
第二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教学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英国医生 Jenner 在 1796 年首创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第十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医学免疫学 自身免疫性疾病 Back.
李明远 教授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免疫 前言 天生的免疫力 後天的免疫力 免疫作用造成的不適 免疫學的生物技術應用   B 蔡政村.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B lymphocyte)简称B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一部分B细胞成为免疫记忆细胞(它们是长寿细胞),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 答细胞: B淋巴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the Complement System 补 体 系 统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T淋巴细胞.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王 辉.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 与 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Immunoglobulin,Ig.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Molecular Genetics of Immunoglobulins
Antibody Molecules, Their Genes and B Cell Development
第十八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临床免疫室 黄卓春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Immunotolerance and Immunoregulation)
UNIVERSITAS AMOIENSIS
第十三章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表达.
第3讲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B淋巴细胞介导的 体液免疫应答 1/17/2019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MHC分子.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Immune Regulation Xiao Jian.
4 天然免疫应答和炎症.
第十九章 免疫学概论 授课教师:房志家.
第三章 免疫分子.
一般特性: 单体分子; 四个亚类; 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 半衰期最长(21-23天);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免疫学概述.
T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II-1 Chap12 免疫系统之免疫分子

§1 免疫球蛋白(Ig, immunoglobulin) §2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C) §3 细胞因子(cytokines, CKs) §4 膜型免疫分子

§1 免疫球蛋白 (Ig, immunoglobulin)

Gerald Edelman Rodney Porter 前 言 Gerald Edelman Rodney Porter Nobel Prize in 1972 Contribution:Chemical structure of Ab

与抗体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 von Bering 血清治疗 1908 Ehrlich & Metchnikoff 抗体生成、吞噬 1972 Edelman & Poter 抗体分子结构 1977 Yallow 放射免疫测定 1984 Koler,Milstein & Jerne 单克隆抗体 1987 Tonegawa Ig基因结构

Susumu Tonegama Nobel Prize 1987

区别几个概念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化学结构 抗体(antibody,Ab)——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功能性 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之为免疫血清。 1890年,德国学者培林和日本学者北里用白喉杆菌外毒素免疫马匹,制备抗毒素。这是在血清中发现的第一种抗体。 Ig ≠Ab,Ig >Ab

Ig 分类 根据位置分 根据结构分 分泌型(secreted Ig, sIg):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膜型(membrane Ig, m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BCR) 根据结构分 IgG, IgM, IgA, IgE, IgD

一、Ig 基本结构 N端 VH VL CH1 CL 木瓜蛋白酶作用处 CH2 胃蛋白酶作用处 CH3 *IgM, IgE还有CH4 C端

Ig单体结构 Heavy chain(H链)两条 Light chain 轻链(L链)两条 450—550个Aa组成, 55-75KD。据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5类,对应分为五种Ig: IgM(μ链)、IgG(γ链)、IgA(α链)、IgD(δ 链)、IgE(ε链)。 Light chain 轻链(L链)两条 约214个Aa, 25KD, 分为κ、λ两型 各类球蛋白在正常人血清的κ:λ为2:1 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H、L链靠近N端约110aa变化大,约占1/4、1/2。VH、VL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CH1, CH2, CH3 铰链区:两条H链CH1和CH2之间的十几个aa,富含Pro和-S-S-,富有弹性,易于伸展弯曲。

Ig可变区的结构 超变区:VH、VL各有三个区域变化更大,受链内二硫键影响形成一定空间构型,决定了和Ag的互补性。 CDR1~3 骨架区:超变区外其他 部分,维持空间构型。 FR

连接链和分泌片 连接链(Joining chain,J链):由浆细胞合成的多肽链。 主要功能:在Ig羧基端连接Ig单体,如双体sIgA或五聚体IgM,起稳定多聚体结构及参与体内运转的作用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的多肽 作用:介导SIgA主动运输到粘膜上皮外,保护SIgA抵抗蛋白酶的降解。

二、Ig功能区及生物学活性 抗原结合部位 抗原结合部位 N端 补体结合部位 淋巴细胞受体结合部位 C端

功能区与活性 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 ,结合抗原 CL和CH1带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结合部位,参与补体激活 IgG通过CH2通过胎盘 CH3是免疫细胞的Fc受体结合部位,介导调理吞噬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IgE通过Ig的Fc段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铰链区富含Pro和-S-S-, 易弯曲伸展,利于抗原的结合,并利于补体结合位点的暴露(IgM 和IgE 无铰链区 )

生物学活性 特异性结合抗原,起中和作用 激活补体,发挥溶菌溶细胞、联合调理作用。 通过与细胞的Fc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 1、抗体的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增强其吞噬能力) 2、ADCC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4、选择性传递IgG

调理作用 是指抗体、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主要是通过 IgG(IgG1 和 IgG3)、IgM 的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 IgGFcR 结合,从而增强其吞噬作用的。

ADCC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 )作用。是指表达IgGFcR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Ig结构的多种画法

Ab生物学效应模拟

三、抗体分子的酶切片段 木瓜蛋白酶作用于IgG分子重链间二硫键的N端侧,将其裂解为Fab段和Fc段。胃蛋白酶则切在该二硫键之C端侧,产生F(ab’)2和若干pFc段。 应用于精制抗毒素

四、不同类型Ig的特点 (一)类和型 类:根据H链分五类 亚类:根据H链AA和二硫键区别 型:根据Ig轻链C区的抗原性分为链和链。天然Ig同一类的:约2:1 亚型:链有多种亚型 *天然的球蛋白单体结构中, 两条重链同类,两条轻链同型。

五类 根据H链分五种Ig

亚类 根据同一类Ig内的aa序列及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分为亚类。 IgG—IgG1、IgG2、IgG3和IgG4 IgA—IgA1和IgA2 IgM—IgM1和IgM2

(二)各类Ig的特点 IgG IgM IgA IgE IgD

1、IgG 是血清Ig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量的75%。全身的IgG有40~50%分布于血清中,其余存在于组织中。 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使用的丙球主要为IgG,作为被动免疫,一般2-3周注射一次为宜

2、IgM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 mIgM是B细胞最主要的BCR成分,在细胞膜上为单体,在血清中为五聚体形式。 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Ab。 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出现的Ab。 激活补体、凝集能力强。 人体天然血型抗体为IgM。 临床诊断意义: 胎儿或初生儿血液内出现IgM抗体,提示 可能有子宫内感染的可能性;因IgM半衰 期较短,应答早期出现,若血清中出现 IgM特异性抗体,表示有近期感染。

3、IgA 血清型IgA是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IgA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 sIgA是人体分泌液和黏膜免疫中的主要抗体,包括唾液、泪液和乳、胃肠液、尿液、汗液、鼻、支气管分泌液。 sIgA在局部抗感染、新生儿抗感染(初乳)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可参与补体激活和 Ⅲ型超敏反应。

4、IgE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 具亲细胞性,通过CH2、CH3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Ⅰ型变态反应 与抗寄生虫感染密切相关。

5、IgD IgD含量很低,为单体。 半衰期短。 IgD功能尚不清楚 B细胞膜上的IgD是B细胞成熟的主要标志,未成熟B细胞表达mIgM,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 和mIgD。 与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五、人工制备抗体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刺激一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主要包括: 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抗体等

已在欧美得到批准上市的治疗用抗体 商品名 类型 适应症 靶 点 批准日期 OKT3 小 鼠 移植排斥 CD3ξ链 1986 Simulect 靶 点 批准日期 OKT3 小 鼠 移植排斥 CD3ξ链 1986 Simulect 嵌合体 IL2受体 1998 Zenapax 人源化 1997 Remicade RA 膜TNFα 1998、1999 Rituxan 淋巴瘤 CD20 Herceptin 乳腺癌 HER2 Reo-Pro 抗血小板 GpIIb/IIIa 1994 Synagis RSV感染 RSV Panorex 大肠癌 17-1A 1995 Mylotarg AML CD33 2000 CAMPATH CLL CD52 2001

六、Ig的产生 Ag与其受体部位特异性结合 B cell分化增殖 浆细胞 (一般存活2天) Bm(记忆细胞,一般存活>100天) 分泌Ab 体液免疫 有何规律?

Ig产生规律 p393 1、Ag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进入体液; 2、初次免疫应答,先产生IgM,随后才出现IgG,Ab总量在血清中的滴度低,与Ag亲和力低,维持时间短; 3、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Ab主要是IgG,潜伏期短且滴度高,持续时间长,与Ag亲和力较高;(直接刺激Bm) 4、实际应用:免疫接种时可采用多次接种加强免疫。

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的特性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应答B细胞 静息B细胞 Bm 高 所需Ag浓度 低 Ag类型 TI-Ag或TD-Ag 延迟相 4-7天 1-3天 高峰浓度 较低 较高 Ig类别 主要为IgM IgG、IgA等 亲和力 低 高

课后复习题 1、名词解释:单克隆抗体(McAb),多克隆抗体(PcAb), 2、常见缩写:Ig,Ab,McAb,PcAb,MAC,ADCC 3、Ig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生物学活性。 4、两种酶对抗体分子的酶切情况及应用。 8、Ig有几种?各自结构有何区别?有何特性? 9、Ig的产生有何规律?

§2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C)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1894 Bordet 发现绵羊抗霍乱血清能够溶解霍乱弧菌,加热56°C 30 min 阻止其活性;加入新鲜非免疫血清可恢复其活性。 Ehrlich 在同时独立发现了类似现象,将其命名为补体(Complement) 解释: 正常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补充了抗体作用的不足,称之为补体。有协助、补充、加强抗体的免疫作用 Jules Bodet (Belgium, 1870-1961)

一、补体概念及组成 概念: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不耐热并具有酶活性,能协助抗体发挥溶细胞效应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组成 固有成分:C1~C9,B因子、P因子、D因子 调节蛋白:备解素、C1抑制物、促衰变因子、I因子、H因子 补体受体(CR,complement receptor):CR1~5,C3aR,C2aR,C4aR等

补体系统各成分命名 ①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 C1q、C1r、C1s、C2~C9 ②替代途径的补体成分:B因子、P因子、D因子 ③补体受体: CR1~5,C3aR,C2aR,C4aR ④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断: C3a、C3b ⑤具酶活性的补体成分或复合物:C1、C3bBb ⑥已失活的补体成分: iC3b

二、补体的特点 血清中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抗原刺激)而改变 绝大多数固有成分以酶原或非活化形式存在 补体成分为球蛋白 补体性质极不稳定 具有非特异性:可与任何Ag-Ab作用

三、补体系统激活 启动阶段 活化阶段 攻膜阶段 补体成分C1~C9等在受到激活物质(Ag-Ab复合物、 脂多糖等)作用后,按一定顺序发生连锁酶活性生物 学反应,依次从酶原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的复合物的活 化过程。 包括: 经典激活途径(C1结合免疫复合物而启动激活) 旁路激活途径(病原微生物提供接触表面使C3启动激活) MBL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表面起动激活) 启动阶段 活化阶段 攻膜阶段

(一)经典激活途径 参与成分: C1~C9 激活物质: IC(免疫复合物Ag-Ab) 激活过程: 启动阶段 活化阶段 攻膜阶段

C1q为六聚体,呈球形,每一亚单位头部是C1q与Ig结合部位,C1r和C1s与C1q相连。 1、经典激活途径—— 启动阶段 IgM IgG C1q为六聚体,呈球形,每一亚单位头部是C1q与Ig结合部位,C1r和C1s与C1q相连。 C1分子结构 启动:Ag-Ab复合物产生补体结合部位暴露 C1q结合Ig(>2) C1r活化 C1s活化 C1qr2s2 (C1)

活化的C1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 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 2、活化阶段 活化的C1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 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 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

攻膜复合物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3、攻膜阶段 攻膜复合物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C5b~8复合物,与12~15个C9分子联结成C5b~9(MAC), 电镜下C9多聚体为中空的多聚体C9(poly-C9),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形成内径为10nm小孔,造成免疫溶血、免疫溶菌等

补体激活 C3 C5 旁路激活途径 滚雪球似的链式反应 Ag-Ab MAC Ba 膜攻击复合物 LPS、真菌多糖等 C1qr2s2 C4b2b C4b2b3b (C3转化酶) (C5 转化酶) C4a C3a C3 C5 C5b C3b C6C7C8C9 C3a C5a C3a MAC 膜攻击复合物 B Ba C3 C3b C3bBb C3bBb3b 稳定 Factor D Factor P LPS、真菌多糖等 旁路激活途径

(二)旁路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微生物细胞壁成分、凝聚的IgA和IgG4、眼镜蛇毒素等。 参与成分: C3、B、D、P、(H、I)因子 越过C1、C4、C2,从C3开始  C3b正反馈途径(放大机制)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不依赖于Ag-Ab,在感染早期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三)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与经典途径相似,但不依赖于Ab、IC MBL是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期蛋白,结构与C1q相似

(alternative pathway) LPS、肽聚糖、真菌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 不同激活途径比较 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旁路激活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主要激活剂 Ag-Ab LPS、肽聚糖、真菌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 参与成分 C1~C9,Ca2+,Mg2+ C3,C5~C9, B,D,P,Mg2+ 启动成分 C1启动 C3启动 C3转化酶 C4b2b C3bBb(P)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P) 生物学作用 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

四、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调理作用:C3b、C4b、iC3b等,与相应受体结合 抗体仅能使细胞膜发生改变,而不发生破坏,只有加入补体,细菌才被破坏、溶解(如沙门氏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 机体抗G-菌的能力常与血清中C3含量有关。临床上见到原发性或继发性C3缺乏的个体,易患肺炎,脑膜炎与败血症 肿瘤细胞有抗体单独存在时,不受影响,而加入补体可使某些肿瘤细胞死亡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调理作用:C3b、C4b、iC3b等,与相应受体结合 2、介导炎症反应: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特性 3、清除免疫复合物 4、免疫调节作用 5、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3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s, CKs)是由多种细胞活化后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 §3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s, CKs)是由多种细胞活化后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 如:白细胞介素/白介素(IL) 干扰素(IFN) 集落刺激因子(CSF) 肿瘤坏死因子(TNF) 生长因子(G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课后复习题 1、名词解释:补体的激活,细胞因子 2、常见缩写:补体系统的各成分缩写及激活途径中的缩写 3、补体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 4、补体有何特点?补体系统的活化分哪几个阶段? 5、图示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6、旁路激活途径与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7、补体活化后有何生物学活性?

§4 膜型免疫分子

前言 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或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其他活性分子介导的作用 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是膜型免疫分子,参与抗原识别、信号转导、细胞活化等多种效应。细胞表面标志——免疫细胞表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膜分子,包括受体(或配体)和抗原等。 重要的几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MHC Ag) (Chap12, p346) 反应强而迅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反应弱而缓慢: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的发现 1939年, George发现小鼠的与抗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 相关的抗原(H-2)。1948年,C.Snell证明了H-2基因 复合体,并陆续发现了其他动物的MHC。 1958年,法国Dausset发现人的与移植排斥反应相关的 抗原——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类白细 胞抗原)。 1960~1970年间,Benacerraf发现MHC基因控制机体的 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Benacerraf、Dausset和Snell分享了1980年度的诺贝尔 生理学奖。

(一)MHC复合体 编码▪▪▪抗原的基因群 ——▪▪▪复合体 注意: 人类的MHC复合体:HLA复合体 小鼠的 MHC复合体:H2复合体 人类HLA复合体的表达产物是白细胞分化抗原(HLA抗原) 注意: 提到抗原或分子指的是“编码产物” 提到复合体指的是基因 编码MHC抗原的基因群具有高度多态性,人类HLA复合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为复杂的基因系统。

人类HLA复合体 第六号 染色体短臂上 Class II Class III Class I Class III Class II DP DQ DR C4B C4A B1 C2 HSP TNF B C A E F MIC G H RING DP DM LMP2 LMP7 DQ DR B2 A2 B1 A1 A B TAP1 TAP2 B2 A2 B3 B1 A1 B* A

编码蛋白 (1)经典MHC基因 经典MHC I类相关基因 HLA-A、B、C、 经典MHC II类相关基因 HLA-DP、DQ、DR (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编码补体成分的基因——C2、C4A、C4B、Bf(III类区) 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基因——LMP、TAP、HLA-DM、HLA-DO(II类区) 非经典I类基因——HLA-E、F、G(I类区) 炎症相关基因——TNF、HSP70(III类区)

二倍体(diploid) × 单倍型遗传 共显性遗传 高度多态性 生物的每一个细胞均有两个同源染色体组成,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故子女的HLA单倍型也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这一遗传特点在器官移植供者的选择和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得到了应用。 单倍型遗传 共显性遗传 高度多态性 父 母 A1 A2 A2 A10 × B8 B35 B40 B16 a b c d 1 2 3 4 A1 B8 A10 B16 A1 B8 A10 B16 A2 B40 A2 B35 A2 B40 A2 B35 a d b d c b c a 在中国人群中,非血缘关系HLA配型的概率是1/400—1/10,000,在较为罕见的HLA型中,配型的概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

(二)HLAⅠ类、Ⅱ类分子 1、结构 2 1 1 1 3 2 2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T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部位 有助于I类分子的表达与稳定

2、HLA分子的分布 Ⅰ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 胞表面(除红细胞外) Ⅱ类分子:主要分布于单核/巨噬细胞、 DC和成熟的B细胞等APC表面

HLA-Ⅰ、Ⅱ类抗原的分布 组织 MHC I类分子 MHC II类分子 T细胞 +++ +/- B细胞 巨噬细胞 ++ 其他抗原提呈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肝细胞 肾脏细胞 脑细胞 红细胞

两类MHC分子的主要区别 MHC I类分子 MHC II类分子 α1、α2结构域 α1、β1结构域 α3区——CD8 β2区——CD4 抗原肽结合槽 α1、α2结构域 α1、β1结构域 与T细胞共受体结合 α3区——CD8 β2区——CD4 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主要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Mon/MΦ)、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等APC

3、MHC限制性 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靶细胞相互作用中,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HLA分子。这一现象称MHC限制性。(P351)

(三)MHC限制性(p50)

(三)HLA分子的功能和意义 生物学功能 在医学上的意义 抗原加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MHC I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MHC I类分子) MHC限制性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CTL与靶细胞、APC与Th、Th与B、T与T之间)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个体差异 参与精细的免疫调节:通过细胞因子等对HLA分子表达水平进行调节,进而调节免疫应答 诱导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免疫耐受 在医学上的意义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 决定了不同物种、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 耐受性,并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相关联  应用于法医学鉴定:亲子鉴定、身份鉴定

HLA与器官移植 供受体间HLA的相似性越强,器官移植的成活率越高。 通常最佳的移植物配对关系顺序为同卵双生>同胞兄妹>近亲>远亲>无亲缘者 HLA-II型对器官移植成功率的影响大于I型 目前,肾、肝、心脏移植的一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0~100%、70~75%、80~90%,5年成活率已达到80~90%、60~65%、50~60%。

HLA分子与疾病的关系 (1)HLA分子型别与疾病的关联 群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一种或几种HLA抗原的表达相关 注意: 带有某HLA型别不代表一定会患病

男/女比例4 HLA 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相关性举例 男/女比例0.1

HLA作为一种疾病发生的遗传标志可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预测、分类及预后判断。 SLE患者 脸部蝴蝶斑 HLA作为一种疾病发生的遗传标志可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预测、分类及预后判断。 强直性脊椎炎

HLA分子与疾病的关系 (2)HLA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HLA-Ⅰ类分子的缺失、表达降低、变异,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免疫逃逸: 比如HIV 下调MHC-I类分子表达,这一机制可能保护感染细胞不被CTLs或NK细胞裂解 HLA-Ⅱ类分子表达缺陷,导致严重的免疫缺陷,表达异常往往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 

二、CD分子 以单克隆抗体鉴定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即用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加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三、粘附分子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 , AM),介导细胞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膜表面糖蛋白。 种类: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粘蛋白样家族和钙粘蛋白家族。 CD分子和粘附分子之间有交叉

课后复习题 1、MHCⅠ类Ⅱ类分子的主要区别。 2、HLA复合体的位置。 3、MHC限制性。 4、HLA分子的结构。 5、HLA分子有何生物学功能和医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