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五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 Ⅹ Ⅹ 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 ( + ) 凝 血凝 血凝 血凝 血 纤 溶,抗凝 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 激活物 血栓形成 ( Ca 2+ ) 血栓溶解.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抗磷脂综合征 (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 APS ). 一.概论 定义:由于磷脂抗体存在引起临床出现 的一组征候群 主要症状: 血管栓塞 自发性流产 血小 板减少 ……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生理学 --- 血液 Physiology--- Blood. 白细胞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定义 --- 为一类有核血细胞。 ×10 9 /L( /ul) 。 WBC 大于 1 万增多。 WBC 分类: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ffecting Blood  Thrombosis  Platelet inhibitor  Anticoagulants  Thrombolytic agents  Treatment of Bleeding  Treatment of Anemia.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生物技术制药 张子欣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合作研究项目 日期 中国科学院 2002 合作单位 项目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二十四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掌握丹参、川芎、延胡索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熟悉益母草、莪术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BLOOD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2 血细胞生理 § 3 生理性止血 §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作用于血液及 造血器官的药物 药学院 陈百泉.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止血与血栓系统的平衡 凝血因子 血小板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挖掘市场预期分布 建立有效投资策略 权证市场2006年中期投资策略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厚厚的气体包围坚实的土地,养育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为大气层。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胡翊群.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出血性疾病概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第十四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抗血栓药.
第二节、血友病 甲型血友病 乙型血友病 丙型血友病.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Systems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 临床合理应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博学社 主讲:王海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抗磷脂综合征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生物固氮) 一、固氮微生物 二、固氮酶 三、影响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1 内皮细胞与血栓形成 正常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能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与血管壁成分发生反应 当内皮细胞受损后皮下暴露的胶原促使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并可激活凝血因子而触发凝血

2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生存期为7-14天。 动脉血栓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1)血小板粘附 2)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3)凝血机制激活

3 血液凝固性、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4 血流状态与血栓形成 血流缓慢→ ←血液粘度增高 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流缓慢有密切关系

已有的抗血栓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 a.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磷脂酶抑制剂、环氧酶抑制剂(阿斯匹林)、TXA2合成酶抑制剂等。 b.增加血小板cAMP 的药物:前列环素(PGI2)及类似物、PGE1及类似物、潘生丁、双嘧达莫。 c.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受体有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凝血酶、血小板激活因子、TXA2、纤维蛋白原受体等。 d.特异性抗血小板聚集:噻氯匹啶

2)抗凝血药物:凝血酶和凝血因子抑制剂。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硫酸皮肤素、水蛭素 肝素与AT-Ⅲ结合后即使AT-Ⅲ的反应部位(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3)溶栓药物:为纤溶酶原激活剂 链激酶(SK) 茴香酰化SK纤溶酶复合物 尿激酶(UK) 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tPA) 单链尿激酶纤溶酶激活剂(scu-PA)

微生物来源的凝血酶抑制剂:R009-1679、Bacithrocins A-D。

微生物来源的XIIIa因子抑制剂: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网 菌种SIP-94-1129发酵液分离到的N-乙酰诺胺具有XIIIa因子抑制作用

XIIIa因子抑制剂的筛选模型: 纤维蛋白原(+ XIIIa因子酶原)+筛选样品 凝血酶+Ca2+ 单级纤维蛋白(凝块状,脲素可溶解) 纤维蛋白-γ-谷氨酸-ε-赖氨酸-纤维蛋白 5M脲素 凝结溶解 XIIIa因子被抑制

微生物来源的血小板凝集抑制剂: 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由链霉菌A7498产生的PI-200、PI-201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剂: 真菌茎点霉产生的Sch47918、49026-49028

微生物来源的溶栓活性物质 溶栓药物可来源于 人体:尿激酶 (UK)、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动物:腹蛇抗栓酶、蚓激酶 微生物:是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

微生物来源的溶栓活性物质 从作用机理来讲微生物来源溶栓药物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 (SK)、葡激酶 (SaK) 另一类是纤溶酶类物质:来源于芽孢枯草杆菌的纳豆激酶 (NK),以及来源于芽孢杆菌、粪链球菌、链酶菌等的纤溶活性物质。

链激酶 (SK) 早在1949 年, 从溶血链球菌的发酵代谢产物中发现了, 最早用于临床的溶栓剂 SK 进必须与纤溶酶原( PLG )以1:1比例 结合形成PLG-SK 复合物, 复合物中纤溶酶原活化位点通过三维结构的改变暴露在分子表面, 从而能激活纤溶酶原使其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

链激酶 (SK) 由于天然产生的SK 具有抗原性, 严重的免疫反应时有发生、SK半衰期短, 影响了药效的发挥。 有研究者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SK 单克隆抗体( mAb), 通过竞争性结合实验, 研究其分子结构与免疫原性之间的关系

葡激酶 (SaK)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胞外蛋白质 是由四种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构成的蛋白质家族,分别是 STAN、STA-CM-I、STA-CN-Ⅱ、STAR-C,它们的分子量均为16.5 KD。 葡激酶的作用机制与SK有相似之处,也是一“间接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葡激酶 (SaK) 体内实验证明SaK有极强的纤维蛋白特异性 SaK来源于细菌,有着潜在的免疫原性 最近科研工作者已尝试用蛋白质工程的手段来降低其免疫原性

纳豆激酶 (Nattokinase,NK)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新一代溶栓药物,由纳豆枯草杆菌 (Bacillus Subtilis)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纳豆激酶具有纤溶活性,可治疗和预防血栓病,它还可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从而增加内源性纤溶酶的量与作用。

纳豆激酶 (Nattokinase,NK 基于纳豆激酶是来源于一种食源性的溶栓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不易引起出血倾向还具有药效时间长、无免疫原性的特点,因而有很大的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