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血栓实验 (检验系血液教研室)
束臂试验(一期) 原理: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有赖于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小板质和量的正常,也与某些体液因素有关,当上述因素有缺陷或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就受到破坏,所以束臂试验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即上臂给静脉及毛细血管外加“标准压力”增加血管负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皮肤出血点的数量的方法,这个试验主要反映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也和血小板的质和量及血浆vWF有关。
方法评价:这个试验对检查毛细血管壁的缺陷比检查血小板的缺陷稍敏感,但总体来说是一个粗略的指标。许多有血管或血小板异常并有出血症状的病人本试验可呈假阴性;而许多无症状的人可呈阳性,因而许多实验室已经弃用本试验。国外有一种“瘀点计”可作CFT的定量检测,主要用于新生儿。 参考值:阴性:男性<5个出血点 女性<10个出血点
临床意义:病理性CFT阳性见于 1.毛细血管有缺陷的疾病 ⑴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本试验较有价值) ⑵坏血病,单纯性紫癜 ⑶过敏性紫癜 ⑷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有缺陷的疾病 ⑴ITP ⑵血小板无力症 ⑶血小板增多症 3.vWD
4.其他:偶见严重的凝血异常,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如败血症,尿毒症,肝病,慢性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数正常人CFT也可呈阳性,尤其是妇女,因此CFT临床价值并不大。
方法 1.在系血压计袖带的手臂的肘前窝下方划出一5cm直径的圆圈,并计数圈内出血点。 2.将血压计袖带系于上臂。 3.将血压计充气,使压力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一般为12-13.5Kpa(90-100mmHg)保持8分钟。 4.取下袖带将臂上举待血循环恢复2分钟后计数圈内新的出血点。
出血时间测定(一期) 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即为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 BT受血小板质和量,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和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的影响很小。
方法学评价: BT是筛选试验中唯一的体内试验。传统的方法有Duke法和IVY法,目前推荐使用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 BT影响因素有:皮肤切口深度,长度,位置,方向,毛细血管所受压力,皮肤温度等,但最主要是切口深度。 Duke法是在耳垂采血,虽然操作简便,但整个操作难以标准化,且很不敏感,特别对vWD的检测,故已被淘汰。 IVY法是在前臂掌侧采血,在上臂用压脉带施加固定压力,然后在前臂规定范围内作切口,敏感性较Duke法好,但因切口深度及长度仍未能标准化,故重复性也不太理想。
TBT法是较理想的方法, TBT是在IVY法基础上经改进后最有效的标准化的测定法,由于使用标准测定器,因此能使皮肤切口的深度和长度恒定,使试验重复性比传统方法明显提高,有利于检出血管壁和血小板的质和量的缺陷,且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型号测定器。 测定器法对前臂的切口有二种:刀刃长轴与前臂垂直的为水平切口,与前臂平行的为垂直切口,水平切口敏感性高为首选方法,但对4个月以下的婴儿宜作垂直切口,以免形成疤痕。
参考值: TBT法(simplateⅡ型):2.3-9.5min IVY法:2-7min Duke法:1-3min(不超过4min) 临床意义: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较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病人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斯匹林,抗炎药,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BT延长见于: 1.血小板数量异常 ⑴ITP ⑵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⑶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缺陷 ⑴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⑵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血小板病,MDS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偶见):如F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DIC,也见于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BT缩短:
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 DIC高凝期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方法: 1.在手前臂内侧下三分之一处消毒。 2.在使用测定器前,给血压计袖带充气,保持压力稳定在40mmHg 3.在消毒处避开大血管,使出血器垂直于皮肤表面接触,稍加压力,按下出血器按扭。 4.同时按下秒表,每隔30秒用棉球吸去血液至出血止。记录时间。
血小板计数(一期) 原理: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的基本原理同血液的白细胞计数或红细胞计数法,即用血小板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血小板数,经换算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 方法学评价:血小板由于体积小,易发生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故难以准确计数,目前BPC方法主要有二大类即血细胞分析仪法和目视显微镜计数法。目视显微镜计数法有普通光学显微镜法(又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但后者被淘汰)和相差显微镜法。
1.普通光镜直接计数法:因稀释液不同可分为二类。 ⑴破坏红细胞的溶血法,如草酸铵稀释液法对红细胞破坏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楚;尿素稀释液法因尿素易分解,且有时不能完全溶解红细胞反而对血小板的辨别发生困难;还有用赤血盐(高铁氰化钾)血小板稀释液,此试剂稳定,室温下长期保存不变质,但如稀释20倍或40倍则红细胞破坏不完全。 ⑵不破坏红细胞法:如复方碘稀释液法,因红细胞未破坏,可掩盖血小板,且此液易生长微生物而干扰计数,已被淘汰。
2.相差显微镜直接法。 3.血细胞分析仪法。
参考值: 普通光镜直接计数法: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正常人血小板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低,午后高;春季低,冬季高;平原居民低,高原居民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高10%;月经前低,月经后高;妊娠中晚期高,分娩后低;运动后升高,休息后恢复。
2.病理性: ⑴在临床上,除创伤外,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血小板<100×109/L无异常出血,当血小板<50×109/L时可有出血症状,主要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白,AA;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亢,ITP,SLE;血小板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⑵血小板增多(血小板>400×109/L)主要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粒,真红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及脾切手术后。
方法: 1.取2ml血小板稀释液+10ul全血混匀10分钟后充入计数池中,静置10-15分钟后计数。 2.计数中央一大格内的血小板数(W) 3.计算: 血小板数=W×200 ×10 ×106/L= W×2 ×109/L 注: 200为全血稀释倍数 10为0.1mm3(0.1ul)换算到1ul 106为1ul换算到1L
血块收缩试验(CRT) 原理: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Ca2+或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或完全凝固的新鲜血块在血小板收缩蛋白作用下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束上,当伪足向心性收缩,纤维蛋白网缩小,血块缩小,血清析出,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析出血清的体积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的能力。 CRT与血小板的质和量,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XIII的浓度有关,但主要反映血小板的质和量。
方法学评价: 1.定性法 2.定量法: ⑴全血定量法 ⑵血浆定量法:制备PRP+ Ca2+或凝血酶使血浆凝固,除去血浆凝块,读取血清体积,再计算血块收缩率。由于有更准确的血小板功能试验,所以CRT已少用。
参考值: 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全血定量法:48-60% 血浆定量法:>48-64%
临床意义: 血块收缩率减低即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见于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缺乏pLGPⅡb/Ⅲa);血小板数量减少如ITP;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及异常蛋白血症如MM和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血块收缩过度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及严重贫血。
方法(全血定量法): 1.取静脉血7ml,其中5ml注入到10ml刻度离心管中,余下2ml以肝素抗凝测Hct。 2.用带钩的玻璃棒插于血液中置37℃水浴。 3.血液凝固1h后,将血块提起于管壁轻挤压后3000转/分×5min,除去底部有形成分既为5ml全血的血清量。
计算: 血块收缩率(%)= 血清量 ×100 全血量 × (1-Hct)
注意事项: 1.本试验结果与血小板功能障碍程度不一定平行,必要时可作阳性对照。 2.严重贫血时影响结果, Hct越小析出的血清越多,但血浆定量法可避免这一影响。 3.试验温度务必在37℃。
血小板第三因子有效性测定 原理:血小板第三因子(PF3)是内源凝血系统的重要凝血成分,是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膜表面磷脂(即磷脂酰丝氨酸),当PF3缺乏时复钙时间延长,本试验是利用正常人和病人的PRP和PPP相互配合以白陶土为活化剂,促使PF3形成,再测定各组标本的复钙时间比较各组差异从而了解PF3是否缺陷。
方法: 1.静脉采血4.5ml以0.109mol/L枸橼酸钠0.5ml抗凝(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注意患者与正常人同时采血。 2.分离PRP:以800-1000转/分离心5分钟,用吸管吸取上层血浆于另一塑料试管即为PRP。 3.分离PPP:将剩余的血标本以3000转/分离心15分钟,用吸管吸取上层血浆于另一试管即为PPP。 4.分别计数患者与正常人的PRP和PPP的血小板数, PPP的血小板数要求在20×109/L以下, PRP的血小板数用自身的PPP调整血小板数到200-350×109/L之间。
5.按下表操作: PF3aT的测定操作表 组别 患者血浆 (ml) 正常人血浆 PRP PPP Ⅰ 0.1 Ⅱ Ⅲ Ⅳ
6.在每组加0.04%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0.2ml ,置37℃水浴中20分钟(期间摇动数次)然后加0.025mol/LCaCl2溶液0.2ml ,同时开动秒表,混匀,将试管浸入37℃水浴中,30秒时取出试管观察,记录出现纤维蛋白丝(凝固)的时间。
参考值: 第一组比第二组的结果延长不超过5秒为正常,若延长超过5秒,则为PF3aT有效性减低。第三组和第四组为对照,血友病时第三组也会延长。
临床意义: PF3aT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以及肝硬化,尿毒症,异常蛋白血症,MDS,SLE,血小板减少症,急性白血病,AA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
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原理:利用血小板可粘附于带负电荷的非生理性物质表面(如玻璃珠等)特性将血液通过玻璃珠柱,血小板就可粘附于玻璃珠上,通过测定血小板粘附于玻璃珠前后的血小板数,可了解血小板的粘附功能。又称血小板滞留试验(因包括血小板的集聚功能)。
方法学评价:本试验为血小板功能检查的基本试验之一,但不是十分敏感,不能准确反映体内情况,试验结果与全血粘度有一定关系,当红细胞压积增高时粘附率也会增高。试验前应选好静脉穿刺,要求血流畅通不应混有气泡和产生凝块,要控制好血液通过粘附管时的速度。过慢粘附率增高;过快粘附率减低;粘附管应干燥,如受潮后粘附率也会减低。血小板计数要准确,宜作2-3次后取平均值。
参考值: PAdT粘附率45.34-79.78%
临床意义: PAdT粘附率减低,反映血小板粘附功能低下,见于 1.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 2.vWD(vWF缺陷),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PAdT粘附率增高,反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方法: 1.玻璃珠柱管(内径3mm长9.4cm)与注射器连接。 2.选取肘正中静脉,常规消毒作静脉穿刺,当血液接触玻璃珠时按下秒表,掌握好血液通过玻璃珠柱的速度,在四等分的玻璃珠柱刻度上每段通过的时间为5秒,共20秒。经过玻璃珠柱后再按原来速度抽血5秒。 3.取通过玻璃珠柱前后塑料管内的血液,作血小板计数。 4.计算 血小板粘附率(%)= 粘附前BPC-粘附后BPC ×100% 粘附前BPC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原理: 用比浊法作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PRP透光度为0%,PPP透光度为100%,在PRP中加入血小板致聚剂,由于血小板的聚集,使受检血浆浊度发生改变,透光度增加且其增加程度与血小板聚集反应程度成平行关系,而这种浊度改变可通过光电池用电讯号的方式记录下来,根据描记下来的曲线可推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方法学评价:本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试验方法,在疾病的诊断中,至少要使用二种致聚剂,特别是胶原和花生四烯酸,在测定时花生四烯酸和瑞斯托霉素聚集试验应先进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对血浆的pH变化较敏感。抗凝剂不宜使用EDTA-Na2(因EDTA对Ca2+的整合作用强)否则诱聚效果差,最好使用枸橼酸钠。这是一个检查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功能的试验,但由于不同仪器和诱聚剂或不同浓度的诱聚剂可以有不同的参考范围。对本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宜空腹采血,避免气泡,溶血及混入组织液。 2.试验宜于室温3小时内完成。 3.试验前十天必须停用一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斯匹林,肝素,双香豆素,潘生丁,试验前一天也不能食用牛奶,豆浆等高脂肪性食物以免人为降低透光度。 4.调整PRP的血小板浓度(250×109/L左右)。 5.注意诱聚剂的保存,肾上腺素宜避光保存以减少分解,ADP宜保存在-20℃。
血小板聚集仪种类较多如MG-196型血小板聚集仪,SPA-Ⅲ型血小板聚集仪,Chrono-Log560CA型血小板聚集仪(威士达医疗有限公司) ,LG-PABER-Ⅰ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等目前我们使用LG-PABER-Ⅰ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方法:(以LG-PABER-Ⅰ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为列) ⑴ 静脉采血2.7ml以枸橼酸钠抗凝(置塑料管中) ⑵ 分离PRP (置塑料管中)和PPP (置玻璃管中) ⑶ PPP(300ul) (空白管), PRP (300ul) (测试管)+(磁珠一粒)实验: ⑷ PRP (300ul)+ADP(15ul) 自动测量 曲线 报告 打印
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 ⑴高凝状态 ⑵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⑶高β-脂蛋白血症 ⑷糖尿病 ⑸脑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形成 ⑹口服避孕药,人工瓣膜移植术及吸烟等。
血小板聚集率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见于: ⑴血小板无力症 ⑵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⑶血小板贮存池病 ⑷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⑸ITP AA 肝硬化 尿毒症 急白等。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 原理:(酶联双抗体夹心法 ELISA)以PAIgG为例 将抗人IgG抗体包被在酶标反应板孔内,加入受检者血小板溶解液,若血小板溶解液中存在IgG抗体(PAIgG)便与包被在酶标反应板孔内的抗人IgG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与结合在板上的PAIgG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颜色的深浅与血小板溶解液中PAIgG含量成正相关。将已知的PAIgG标准参考血清以同样方法测定作为对比,求出PAIgG的含量。
方法:(略)
参考值: PAIgG:0-78.8ng/107血小板 PAIgM:0-7.0ng/107血小板 PAIgA:0-2.0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PAIgG增高见于ITP,胶原性疾病如SLE,淋巴组织恶性增生性疾病如慢淋 恶性淋巴瘤 慢活肝等。
血浆抗凝血酶Ⅲ测定(AT- Ⅲ) 原理:(发色底物法) 受检血浆中加入已知过量的凝血酶,使AT- Ⅲ与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TAT),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S-2238(Fg-PNA)释放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的深浅与剩余的凝血酶呈正相关,而与AT- Ⅲ呈负相关,根据受检者血浆吸光度值(A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AT- Ⅲ的含量。
试剂盒组成 1. 25×缓冲液:6×1ml 2. 凝血酶(FT):3×1支 3. 发色底物:3×1支 4. 标准血浆:3×1支 5. 终止液:3×1ml
方法 1. 采取静脉血2.7ml加入到含0.3ml0.109mol/L枸橼酸钠的塑料管中,混匀,离心3000转/分×10分钟,吸取上层血浆于另一试管中待检(或置于2-8℃可保存12小时;-20℃可保存1个月)。 2. 将每支安瓶中的缓冲液用24mlH2O稀释。 3. AT- Ⅲ活性标准曲线制备:标准血浆用2ml缓冲液溶解(稀释了20倍),设定此时AT- Ⅲ活性为200%,按下表加入到酶标板孔中。
孔号 2 3 4 5 6 200%标准血浆(ul) 20 40 50 60 80 缓冲液(ul) AT- Ⅲ活性(%) 100 120 160
4. 将待检血浆用缓冲液作40倍稀释(取50ul待检血浆+1950ul缓冲液)。取100ul加入到酶标板孔中。 5. 用10ml缓冲液将凝血酶溶解,取50ul加入到加有标准血浆和待检血浆的孔中,混匀,37℃湿盒中保温30分钟。 6. 取50ul发色底物, 加入到加有标准血浆和待检血浆的孔中,混匀,置于室温约1-3分钟(具体时间由各实验室根据具体温度条件决定)。 7. 加30ul终止液终止反应,以空白孔(230ul缓冲液)调零,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A405值。
以A405值为纵座标, AT- Ⅲ活性为横座标作标准曲线,待检血浆的AT- Ⅲ活性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 数据处理 以A405值为纵座标, AT- Ⅲ活性为横座标作标准曲线,待检血浆的AT- Ⅲ活性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 A405 0.8 0.6 0.4 0.2 AT- Ⅲ活性(%) 40 80 100 120 160
参考值: 87.2-113.8%
注意事项 1. 本试剂盒可作3×20孔实验,试剂一经启用,应一次用完。 2. 本法线性范围为 0-160%,正常血浆标本稀释20倍应在此范围。如不在此范围,则应视显色深浅将标本作适当稀释。 3. 保温时间可视标准品显色深浅作适当延长或缩短。 4. 冷冻标本复溶时应置37℃水浴快速融化。 5. 加入发色底物后,显色时间较快,各实验室应根据自己情况摸索具体条件。
血浆蛋白C活性(PC:A)检测 原理:(发色底物法) 受检血浆中加入蛋白C激活剂(从蝰蛇毒中提取)。蛋白C(PC)被激活为活化蛋白C(APC), APC作用于发色底物Chromozym PNA(S-2366,Ⅴa-PNA),释放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PC的活性成平行关系。根据受检者血浆吸光度值(A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 PC:A。
试剂盒组成: 1. 25×缓冲液:3×1ml 2. 激活剂:3×1支 3. 发色底物:3×1支 4. 底物缓冲液A : 3×1支 5. 底物缓冲液B : 3×1支 6. 标准血浆:3×1支 7. 终止液:3×1支
方法: 1. 采取静脉血2.7ml加入到含0.3ml0.109mol/L枸橼酸钠的塑料管中,混匀,离心3000转/分×10分钟,吸取上层血浆于另一试管中待检(或置于2-8℃可保存12小时;-20℃可保存1个月)。 2. 将每支缓冲液用24mlH2O 稀释,然后用稀释的缓冲液1ml将激活剂溶解。将每支发色底物加入1800ul底物缓冲液A振荡溶解,然后再加入200ul底物缓冲液B振荡混匀。
3. PC活性标准曲线制备:标准血浆用200ul缓冲液溶解,设定活性为200%。取100ul用缓冲液作2次倍比稀释,得活性为200%,100%,50%三个标准点(用缓冲液作0%标准点)。 5. 取酶标板,按下表操作:
测定孔 空白对照孔 25ul标准或待测血浆 25ul终止液 50ul激活剂 50ul缓冲液 37℃,10min 100ul发色底物 100ul缓冲液 37℃,30min
6. 以标准系列中的0%标准孔调零点,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A405,然后计算Δ A405 =A测定孔-A空白对照孔。 数据处理 以A405值为纵座标, PC活性为横座标作标准曲线,待检血浆的PC活性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 A405 0.8 0.6 0.4 0.2 PC(%) 80 160 40 100 120
参考值: 60-140%
注意事项 1. 本试剂盒可作3×20孔实验,试剂一经启用,应一次用完。 2. 本法线性范围为 0-160%,正常血浆标本稀释20倍应在此范围。如不在此范围,则应视显色深浅将标本作适当稀释。 3. 保温时间可视标准品显色深浅作适当延长或缩短。 4. 冷冻标本复溶时应置37℃水浴快速融化。
临床意义 1. PC活性增高: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妊娠后期等疾病。 2. PC活性减低:见于反复的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DIC,肝功能不全,术后等疾病。
血浆纤溶酶原(Plg)检测 原理:(发色底物法) 受检血浆中加入链激酶(SK)和发色底物(S-2251),受检血浆中的Plg在SK作用下变为PL,PL作用于发色底物释放出对硝基苯胺(PNA)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Plg水平呈正相关。根据受检者血浆吸光度值(A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 Plg:A。
试剂盒组成 1. 10×缓冲液:3×2ml 2. 激活剂:3×1支 3. 发色底物:3×1支 4. 标准血浆:3×1支(Plg定值120%/ml,100ul) 5. 终止液:3×1ml
方法 1. 采取静脉血2.7ml加入到含0.3ml0.109mol/L枸橼酸钠的塑料管中,混匀,离心3000转/分×10分钟,吸取上层血浆于另一试管中待检(或置于2-8℃可保存12小时;-20℃可保存1个月)。 2. 将每支安瓶中的缓冲液用18mlH2O稀释。 3. Plg活性标准曲线制备:标准血浆用600ul缓冲液溶解,此时Plg活性为200%。取300ul用缓冲液作二次倍比稀释,共得200%,100%,50%三个标准点(用缓冲液作0%标准点)。
4. 将待检血浆用缓冲液作10倍稀释(取100ul待检血浆+900ul缓冲液)。 5. 将激活剂和发色底物用2.0ml缓冲液溶解,混匀。 6. 按下表加入到酶标板孔中。
测定孔 空白对照孔 100ul标准或待测稀释血浆 30ul终止液 100ul发色底物-激活剂溶液 100ul缓冲液 37℃水浴90min
以标准系列中的0%标准孔调零,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A405,然后计算ΔA405=A测定孔-A空白对照孔。
数据处理 以ΔA405值为纵座标, Plg活性为横座标作标准曲线,待检血浆的Plg活性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 1.0 0.8 0.6 0.4 0.2 50 100 200
正常参考值: 80-120%
注意事项 1. 本试剂盒可作3×20孔实验,试剂一经启用,应一次用完。 2. 本法线性范围为 0-200%/ml。 3. 保温时间可视标准品显色深浅作适当的延长或缩短。 4. 冷冻保存标本复溶时应置37℃水浴快速融化。
临床评价 1. Plg主要由肝合成,其次肾脏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也能合成少量Plg,并可在内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表面表达。 Plg在各种PA作用下形成PL, PL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主要功能:⑴ PL和前体纤溶酶原均可与Fg结合在一起并降解Fg,Fb。⑵水解各种凝血因子(FⅡ,Ⅴ,Ⅶ,Ⅷ,Ⅹ,Ⅺ,Ⅻ)补体及Fn。⑶使谷氨酸纤溶酶(原)转变为赖氨酸纤溶酶(原)。另外Plg转变为PL后对排卵,肿瘤细胞生长和炎症反应都有影响。
2. Plg含量减低表明PA活性增强从而使 Plg转变为PL,主要见于⑴原发性纤溶症,DIC,肿瘤播散等。⑵肝硬化,重症肝炎,肝叶切除后等获得性Plg缺乏。⑶先天性或遗传性Plg缺乏症。
3. Plg测定可代替ELT测定和染色法测定PL活性,因PLG测定更可靠,但要注意各厂家提供的发色底物试剂相差较大。所以必须选择特定方法进行测定,不可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