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南方医院血液科 李小芳 出血性疾病 概述 过敏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白血病 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Advertisements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Tests for the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coagulation 诊断教研室 诊断教研室.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第二十五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 Ⅹ Ⅹ 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 ( + ) 凝 血凝 血凝 血凝 血 纤 溶,抗凝 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 激活物 血栓形成 ( Ca 2+ ) 血栓溶解.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 血液 (Blood)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细胞外液的 4/5 在血管外 组织液 1/5 在血管内 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在体内不断循环,是内环境中最活跃 的部分, 是沟通各种组织液与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 气体和物质交换、散热; 参与生理性止血 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病理生理学系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高远生.
第十二章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出凝血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重症医学系.
CHAPTER 3 BLOOD.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ffused 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止血与血栓系统的平衡 凝血因子 血小板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胡翊群.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出血性疾病概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第十四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抗血栓药.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第二节、血友病 甲型血友病 乙型血友病 丙型血友病.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检 验 报 告 PC 15×109/L 一天前, PC 130×109/L CT 20min APTT 95s 正常对照:35s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Systems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止血的过程 抗凝血系统 血管痉挛 抗凝 凝血系统 血小板血栓形成 凝血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纤溶 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原因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抗凝系统功能异常 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类型 血液凝固性/抗凝功能 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性/抗凝功能 止、凝血功能障碍 出血倾向

Disorder of coagulation system 第一节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Disorder of coagulation system

一、凝血系统组成 主要由凝血因子组成 除Ⅳ为Ca2+外,其他均为糖蛋白 除Ⅲ外,其他均在血浆中 多数在肝脏合成 多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二、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 ① 凝血酶原 凝血酶 ②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③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Ⅻ 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TF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三、凝血因子的异常 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与血栓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 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 Vit K缺乏 / 严重肝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 与血栓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凝血因子基因改变致活性 病理因素致凝血因子浓度

Disorder of anticoagulation system 第二节 抗凝系统功能异常 Disorder of anticoagulation system

一、抗凝血系统组成 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类 2.蛋白C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二、抗凝系统的异常 AT-Ⅲ减少或缺乏与血栓形成倾向 PC和PS缺乏与血栓形成倾向

Disorder of fibrinolytic system 第三节 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Disorder of fibrinolytic system

纤溶系统 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保证血流通畅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等 若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可因止血栓的提前溶解而有重新出血的倾向 若纤溶系统活动低下,则不利于血管的再通,加重血栓栓塞

一、纤溶系统的组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二、纤溶的基本过程 纤溶酶的激活 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内源性激活途径: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激活 外源性激活途径:由组织细胞产生的激活物激活 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具有丝氨酸水解酶活性 水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多种凝血因子

三、纤溶因子的异常 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 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

Abnormality of vessel and blood cells 第四节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Abnormality of vessel and blood cells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一、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调节凝血与抗凝功能 调节纤溶系统功能 产生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调节血管紧张度 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维持微循环的功能

血管的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管壁结构的损伤 获得性血管损伤 先天性血管壁异常 Ⅰ型、Ⅲ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损伤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癜

二、血细胞的异常 血小板异常 白细胞异常 红细胞异常

最能典型地反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过程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休克的病理过程。其主要特点为止、凝血功能失常。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s a pathological process caused by disturbance of the kinetic balance between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systems (including fibrinolytic system). Etiologic factors activate extensiv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secondary fibrinolysi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IC are bleeding, shock, organ dysfunction and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一、DIC常见原因 1.感染 2.肿瘤 3.妇产科疾病 4.组织损伤: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 6.其他: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病、毒物

二、DIC的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促凝物质入血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肝功能严重障碍 3.微循环障碍 4.血液高凝状态

四、DIC的分期和分型

DIC分期 1.高凝期 高凝、微血栓 2.消耗性低凝期 消耗、低凝、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亢、出血

DIC分型 1.按病情进展速度 2.按代偿情况 ① 急性型 ② 慢性型 ③ 亚急性型 ① 失代偿型:消耗>代偿 ② 代偿型:消耗=代偿 ③ 过度代偿型:消耗<代偿

五、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典型的DIC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急性、失代偿型DIC: 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Fibrinolysis is initiated by fibrin clot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DIC. Plasmin can degrade fibrin to form a series of protein fragments, calle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FDP may act as antithrombin to inhibit coagulation process.

3P test 3P test is a test for detecting fragment of FDP. Normal serum contains no detectable level of FDP. In patient with DIC, the activated fibrinolysis can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fragment of FDP which usually combines with fibrinmonomer to form soluble fibrinmonomer complex. Fragment may dissociate from the soluble complex and then fibrinmonomers are polymerized to form gelatinous fibrin precipitate in the presence of protamine. The positive result of 3P test indicates the activation of fibrinolysis and the presence of DIC.

五、DIC防治的病生基础 1.防治原发病 2.改善微循环 3.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①早期进行抗凝治疗-肝素 ②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③在肝素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纤溶药 4.脏器功能的维持和保护

凝血重点 DIC FDP 3P test 组织因子 抗凝血酶-Ⅲ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休克与DIC的相互关系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