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安神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和 解 剂.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王 付 制作.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清热剂.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王 付 制作.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安 神 剂.
七、结胸证.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月经先期.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概说 大病新差,体力未复,余邪未尽 当慎起居、节饮食、避劳累 阴阳易: 指大病初愈阴阳不足,因房事而使病情复发, 也称“房劳复”。 差后劳复病:有因病后劳累使病复发者,名曰“劳复”; 食复: 有因饮食不节使病复发者,名曰“食复”。 此外,还有发热、腰下水气、气逆欲吐、胸上有寒等差 后诸证的辨证治疗。

第一节 阴阳易证 【原文】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392/P234) 【提要】阴阳易的证治。 【分析】 伤寒热病初愈,余邪未尽,因交合而传病 阴阳易 伤寒大病初愈,更行交合,病情发生变化

第一节 阴阳易证 【原文】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392/P234) 【提要】阴阳易的证治。 【分析】 身体重、少气——精气不足 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津被耗,筋脉失养 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毒热上冲 病机:气阴两虚,精神不安,气机逆乱。 治法:安神定志,条畅气机。 方药:烧裈散

刘渡舟教授在所著《伤寒论诠解》一书中,记述山西 名医李翰祥先生辨治阴阳易经验,提出其临床表现有三个 特点: 一是 “头重不欲举”,头抬不起来; 二是“少腹拘急”抽搐且引阴中拘挛; 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 学者对阴阳易究竟是什麽病,有不同看法: 有认为属于男女生殖器官炎症、某些性传播疾病者; 有认为属性神经官能症者; 也有认为是性病型Reiter综合征(眼炎-关节炎-尿道炎 综合征)者。

烧裈散方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 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虽阴阳易之治疗用方尚难索解,不作深究。但本条可有 3点积极提示: (1) 通过性生活可以传播疾病,如AIDS、淋病等; (2)房事过度,最易伤人精气; (3)烧裈散能起安神定志(心理暗示)作用。

第二节 差后劳复证 一、差后劳复证治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差后劳复的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P235) 【提要】大病新差后劳复的证治。 【分析】 主证:大病(热病)差后(初愈) 劳复——因劳而余热复作 发热、心烦、脘腹胀满(补) 病机:余邪未尽,妄劳而复聚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行气 方药: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香豉一升(绵裹) 方解:本方是栀子豉汤豆豉增量,加枳实而成。 枳实—宽中行气 栀子—清热除烦 清热除烦 豆豉—宣散透邪 宽中行气 清浆水—性凉善走,清热除烦, 调中开胃,生津消食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

本方与栀子厚朴汤的比较 组成 功用 适应症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 豆豉(清浆水) 清浆水煮药和中开胃。 重在清宣胸膈之郁热。 脘痞食少纳呆 差后复热, 烦闷懊憹, 栀子厚朴汤 栀子、枳实、 厚朴。 重在行气宽中,消胀除满。 卧起不安, 心烦,腹满, 以腹满为主。

(二)小柴胡汤证(差后更发热的证治) 【原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P236) 【提要】伤寒差后更发热的辨治。 【分析】差后更发热的原因: 病后体虚调护不当而复感外邪 饮食不节而积滞内生 大邪虽去而余邪未尽 举脉定证,随证施治 脉弦(邪在少阳)—疏利和解,扶正祛邪 脉浮(邪在表)—以汗解之 脉沉实者(里有积滞)—以下解之

(二)小柴胡汤证(差后更发热的证治) 【原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P236) 【提要】伤寒差后更发热的辨治。 【分析】差后更发热的治法: 脉弦(补,邪在少阳)—疏利和解,扶正祛邪 伤寒差以后 小柴胡汤 更发热 脉浮(邪在表)—以汗解之 脉沉实者(里有积滞)—以下解之 【释疑】本条举脉定证,旨在强调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做出相应的处理。说明伤寒差后发热,证候不一,当据证 而辨,随证施治。

(三)牡蛎泽泻散证(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的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395/P236) 【提要】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的证治。 【分析】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的证治: 主证:大病差后 从腰以下有水气 气化不利,湿热壅滞, (腰以下肿满) 停聚于腰以下 二便不利,口渴,脉沉(补) 病机:湿热壅滞,水气不行,停蓄于下 治法:逐水清热,软坚散结 方药: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海藻(洗,去碱)栝蒌根各等分。 牡蛎泽泻散方解: 牡蛎、海藻—软坚、散结、行水 葶苈子、泽泻—宣泄上下,通调水道以利水 逐水清热 蜀漆、商陆根—祛逐水饮,破水热之互结 软坚散结 瓜蒌根—生津止渴,伍牡蛎能行津液,散结滞

(四)理中丸证(虚寒喜唾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396/P237) 【提要】病后虚寒喜唾证治。 【分析】 脾阳虚则涎液不收 脾肺虚寒 喜唾,胸寒 肺寒则水聚为饮 涎唾稀薄,口不渴,喜温畏寒,小便清白(补) 温运脾肺,摄津敛液 理中丸

(四)理中丸证(虚寒喜唾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396/P237) 【提要】病后虚寒喜唾证治。 【分析】 主证:大病差后 喜唾,久不了了—肺脾虚寒,津液不摄 涎唾稀薄,口不渴,喜温畏寒,小便清白(补) 病机:胸上有寒(肺脾虚寒,气不摄津,寒饮聚于胸膈) 治法:温运脾肺,摄津敛液 方药:理中丸

【释疑】 (1)证属虚寒,治疗宜缓不宜急,故用丸不用汤。 (2)理中丸中人参、干姜,不仅能温补足太阴,亦能温 补手太阴。 (3)喜唾非皆属寒,亦有属阴虚有热者,则应治以培土 敛阴清热,如《千金要方》:“口干喜唾,或咽痛,用大枣 10枚,乌梅3个共搗,蜜丸枣核大,食口中,徐徐咽下”, 即属之。更有习惯性喜唾,临床当注意辨证。

(五)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P237) 【提要】病后余热未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分析】 虚羸少气—形伤精伤,形气两伤 气逆欲吐—余热未尽,上干胃腑,胃失和降 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舌红苔少,脉虚数(补) 病机:余热不清,气液两伤 治法:清虚热,益气阴 方药:竹叶石膏汤 (即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麦 冬、半夏而成)

(五)竹叶石膏汤证(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P237) 【提要】病后余热未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分析】伤寒解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主证:伤寒解后 虚羸少气—气液两伤 气逆欲吐—余热未尽,胃失和降 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补) 余热未尽 舌红苔少,脉虚数 病机:余热不清,气液两伤 治法:清虚热,益气阴 方药:竹叶石膏汤(即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麦 冬、半夏而成)

配伍特点: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清补并用之剂。 竹叶石膏汤的方解: 君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竹叶—清热除烦 臣 人参—甘温益气 麦冬—甘寒滋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粳米—益胃生津 使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半夏为辛燥之品,在大队清润之品作用下则不嫌其燥,只取其降逆之功,且可防补药之滞,使之补而不壅。配伍上麦冬与半夏比例是2:1 佐 配伍特点: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清补并用之剂。 方药加减: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加石斛、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加知母、花粉。

竹叶石膏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共药/共症 石膏、人参、粳米、炙草 发热、汗出、 口渴、小便赤、舌红脉数 竹叶石膏汤证 竹叶、麦冬、半夏 育阴降逆 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气耗伤,虚气上逆 虚羸少气、 气逆欲呕、 纳呆、心烦喜呕、脉细 白虎加人参汤证 知母 清热力宏 无形邪热充斥阳明,津气耗伤 汗出多、口渴甚、背微恶寒、时时恶风

竹叶石膏汤的适应证: 组成:竹叶6g 石膏50g 半夏9g 麦冬20g 人参6g 甘草6g 粳米10g 服法:先煎六味药,去渣取汤再加粳米,煮米熟,取汤温服日三次。 余 身热汗多-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 热 心胸烦闷 余 未 虚烦不寐 热 清 欲呕—余热内扰,胃气不和, 热未 气 气逆—肺失肃降 病清 津 口干喜饮-热伤阴津 之气 两 舌红苔少 后津 伤 脉虚数 两 证 伤 热淫于内,热扰心神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体征

【释疑】 (1)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 (2)临床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 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或气阴两 虚者,去半夏加知母、天花粉、沙参、生地。 (3)胃阴不足、胃火上炎之口腔疾病。 (4)红斑狼疮加黄连、石斛、玄参、水牛角等。 (5)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二、 差后饮食调理 【原文】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398/P239) 【提要】论差后微烦的机理及调治法。 【分析】病人脉已解(病脉已解,脉象平和)—大病已去 日暮微烦 以病新瘥,人强与谷, (轻微心烦或烦热) 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 病机:大病初愈,脾胃虚弱,不能消谷,食积生热 治法:损谷则愈 (控制饮食即可,当然也可适当用些健脾 和胃消食药,如保和丸之类)

【释疑】 (1)此条示人要注意病后的饮食调护,并以此作为全书 的结尾,突出《伤寒论》始终重视胃气的思想,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 (2)本章强调,对于瘥后诸证,必须重视慎起居、节饮 食、禁劳作、忌房事等调摄法的运用,一旦出现差后劳复诸 病证,又当以脉证为依据而随证施治,而不可妄投温补或滋 腻。这些病后调摄的理论,不限于伤寒,对一切疾病的病后 调养都具有指导意义。

小结 烦热、痞满——枳实栀子汤 发热 和法——小柴胡汤 汗法 下法 水肿(湿热)——牡蛎泽泻散 偏实(热) 调治 偏虚(寒) 发热 和法——小柴胡汤 汗法 下法 水肿(湿热)——牡蛎泽泻散 偏实(热) 调治 偏虚(寒) 喜唾—理中丸——温中健脾(虚寒)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 生津(虚热) 损谷——节制饮食,保护胃气 节欲——节制房事,保护肾精 护理

复习思考题 试述差后劳复的概念及其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