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既是外來宗教, 為何盛行於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直沒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 比較可信的是在兩漢之間,即是公元前後,隨著漢代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全面展開,佛教沿著商道開始傳入中國。 根據三國時代《魏略.西戎傳》的記載,西漢哀帝元壽元年(2B.C.)博士弟子景盧得中亞大月氏國王的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
佛教傳入中國 大月氏在公元前二世紀己接觸佛教,而她和漢朝的交往頻繁,所以在西漢哀帝時由使者把佛教傳入中國是有可能之事。 當時佛經沒有成文經書,只憑口傳,與此記載吻合。 漢楚王劉英信奉佛教,以及漢明帝感夢派遣使者去求法的事跡,說明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應在東漢時期。
佛教傳入中國 至於中國人正式皈 (音:歸) 依佛教,則始於東吳孫權時代。 當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兩個重要的中心。 第一個中心位於北方的曹魏,這裏的佛教是由西域傳入中國。 另一個中心則位於江東的孫吳,其佛教是來自中原或由南方的交州傳入。
佛教傳播軌跡 (資料來源: 燦爛的中國文明 )
佛教的發展 東漢 佛教開始東傳至中國。 晉/五胡 政局不穩,佛圖澄以佛法感化執政者,救人無數。 南北朝 達摩祖師遠來東土傳化,傳法於慧可,是為中國禪宗之始。 隋/唐 政局穩定,宗教包容而有蓬勃發展。 禪、淨、律、密、天台、華嚴、唯識、三論等大乘八宗皆大成。 五代十國 各宗皆沒落,唯禪宗一支開為五宗。
佛教的發展 宋朝 理學諸子如朱熹、二程等思想受佛法之影響甚鉅,但其表面上卻排斥佛法,一時儒子排佛成為風氣。 元朝 喇嘛教(藏密)為國教,諸家不振,唯禪宗、淨土宗維持。 明朝 佛、道、儒三者彼此互融。 清朝 清政府讓宗教與民間隔離,佛法因而衰落。 近代民國 民國初年高僧輩出。西方國家覺悟到精神層面須要提昇,許多人迫切渴求學習佛法。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一.教義方面 為了使佛教適合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環境,它適當地改造其教義。魏晉時,它與儒家思想融和,如「外俗禮教」和「出家修道」兩類。 「外俗禮教」強調遵守儒家的道德標準,而「出家修道」卻「不違其孝」及「不失其敬」,把佛教出家修行和儒家孝親敬君結合。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一.教義方面 隋唐佛教亦自南北朝的發展,分宗立派,又通過「判教」成立她們各自的教義。 「判教」的意思是把各派思想在各種情況下區別高下等級。 這樣使各宗派互研對方的經典,令各派的教義理論漸趨精密。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一.教義方面 禪宗提出「即心即佛」,即是當自己覺悟出佛性時,自己便成佛。 這種理論能與儒家「天人合德」的人道教人格教和人文教有相似的地方,能與中國文化的精神互相融和。 另外,此理論亦省去繁複的修煉方法,實有助佛教盛行於中國。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一.教義方面 南朝的竺道生則強調「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使其普及化,信眾自然增加,亦為佛教興盛的原因。 另外,它鼓吹人民向善,因此提出「因果報應」的理論,強調「種善恩,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令社會更和諧以及有秩序。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二.政局不穩 東漢時,土地兼併嚴重,政局動盪,農人失去土地,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和帝以後,戚宦交替專權,其後又有黃巾之亂以及州牧割據。 魏晉以後國家長期分裂,戰爭頻仍。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二.政局不穩 到了唐代中晚期的時候,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外族如吐蕃、契丹等崛起,對唐室構成威脅。 人民生活在亂世當中,佛教為百姓提供了心靈和精神上的寄託,固然受群眾的支持。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三.儒家地位動搖 西漢末期,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標準的察舉制度破壞,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抱朴子‧審舉 》)的情況。 朝政混亂,儒家思想不能維繫人心,所以學者吸收各家思想以為己用,佛教開始為知識份子關注。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三.儒家地位動搖 隋唐初期儒者治經,注重疏訓詁之學,比較忽略思想體系和建立的發揮。 唐太宗修定《五經定本》及《五經正義》,作為「明經」的考試標準。自此以後再無創新的意圖,有礙儒學的發展。 由於儒學發展困難,才智之士轉研佛理,如玄奘出身儒學世家,但受兄長影響而出家。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四.帝王提倡 佛教既然能令國人心靈上得到安慰,君主亦可利用它治國。 魏晉時,佛教教義漸合統治者的要求。如在《 沙門不敬王者論 》中,北朝僧人法果認為皇帝是「當今如來」,並說「我非拜天子,乃是佛禮矣。」(《魏書‧釋老志》) 這與南朝道安所說的「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相互對照,所以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四.帝王提倡 隋唐時,佛教已納入統治者控制之下,統治者亦可放心推崇佛教。 如沙門面見帝王,自稱「沙門某」。至於僧尼犯罪,國家以法律嚴懲他們。另外,僧尼再沒有司法特權。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四.帝王提倡 因為佛教得到帝王的支持,不但令佛教易於傳播,而且有助寺院經濟的發展。 例如寺院經營工商雜業,甚至當舖、碾磑以及「長生庫」的放貸事業,所以在(《新唐書‧辛替否傳》)指出「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可見當時佛教的經濟相當豐厚。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五.傳播方式 東漢時期,由於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所以在中國宣揚教義時,須依附當時流行的神仙方術和黃老道術,藉此令國人認識佛教,從而招攬信徒。 為了鞏固佛教的地位,在南北朝時,通過當時盛行的清談玄學風氣,與上層人物接觸,藉此獲得縉紳的認同和宣揚佛教。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五.傳播方式 如康僧會與名士殷浩談玄學,其他僧侶遂與名士討論玄學,令玄學家對佛學產生興趣,從而打入上層社會的知識份子之中。 隋唐佛教宗派有自己的組織體系,如天台宗以浙江和湖北一帶為重點。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五.傳播方式 華嚴宗以山西五台山和陝西終南山為根據地。 唯識宗則盛行於長安和洛陽。 由於佛教宗派散佈中國各地,所以有助佛教盛行於中國。 佛教各宗派各自編撰本宗的譜系和歷史,構成「法統」,有助佛教的傳播。
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原因 五.傳播方式 南北朝時,西域來華僧人漸多。自從中國僧侶法顯以後,中國僧人西行求法的增加,如唐代的玄奘和義淨等。 據梁啟超考證,其中超過五十人。自此以後,印度佛典帶至中土者日多,譯經事業亦隨之出現,對佛教的傳播起了積極的作用。
以上五種因素,何者最為重要? 佛教教義 佛教教義必須符合中國文化(儒家)的精神,否則難以在中國屹立不倒,所以我們知道為何佛教要與儒家思想融和的原因。 如果教義不能吸引統治者,統治者不會極力提倡佛教和以此治國。
以上五種因素,何者最為重要? 佛教教義 倘若教義不能符合百姓的需要,即使僧侶極力傳播佛教,只能得到暫時的興盛,不可達到佛教歷久不衰的局面。 佛教在亂世下無疑能為百姓提供了心靈和精神上的寄託,並得到群眾的支持。可是,其他宗教,如道教,亦因為政局不穩而興盛起來,所以這個因素不能成為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
教義/政治背景/儒家地位動搖/君主提倡/傳播方式/其他因素 問題討論 ? ? 1. 佛教乃外來宗教,但能興盛於中國,你認為以上五個因素中,那一個最為重要﹖為甚麼﹖ 註﹕同學可舉出其他因素並解釋其重要性 教義/政治背景/儒家地位動搖/君主提倡/傳播方式/其他因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