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矩 阵 §1 矩阵概念的一些背景 §2 矩阵的运算 §3 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秩 §4 矩阵的逆 §5 矩阵的分块 §6 初等矩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Advertisements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5.3 常系数线性方程组.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 本节主要讨论 (5.33) 的基解矩阵的求法.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1 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2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3 向量组的秩 §4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五章 二次型 §5.1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 §5.2 标准形 §5.3 唯一性 §5.4 正定二次型 章小结与习题.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第3节 二次型与二次型的化简 一、二次型的定义 二、二次型的化简(矩阵的合同) 下页.
§1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二元线性方程组与二阶行列式 ★三阶行列式
*第七节 二元高次方程组 主要内容 两个一元多项式有非常数公因式的条件 二元高次方程组的一个一般解法.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第五章 矩阵与行列式 §5.4 逆矩阵 §5.5 矩阵的初等变换.
§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线性空间的定义 ★线性空间的性质 ★线性空间的子空间 线性空间是线性代数的高等部分,是代数学
第一章 行列式 第五节 Cramer定理 设含有n 个未知量的n个方程构成的线性方程组为 (Ⅰ) 由未知数的系数组成的n阶行列式
§3.4 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 这一节将在上一节建立的概念基础上,转 而讨论 中两个向量组 , 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研究在一向量组中,哪
第四章 函数的积分学 第六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一、变上限定积分 二、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第二节 函数的微分法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复合函数的微分法.
第 11 章 矩 阵 上一章讨论的线性方程组,未知数的个 数与方程的个数相等,且系数行列式不等于 零。但是再实际应用中,还会出现未知数的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第二章 矩阵(matrix) 第8次课.
元素替换法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推论)
第2讲 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 主要内容: 1. 线性方程组的解 2.线性方程组的同解变换与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 请记住:矩阵是否等价只须看矩阵的秩是否相同。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第四章 矩阵 §1 矩阵概念的一些 背景 §6 初等矩阵 §4 矩阵的逆 §5 矩阵的分块 §2 矩阵的运算 §3 矩阵乘积的行列 式与秩
第四章 矩阵.
第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 §1 线性方程组和矩阵 §2 矩阵的运算 §3 逆矩阵 §4 克拉默法则 §5 矩阵分块法.
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实数与向量的积.
第8讲 逆矩阵 主要内容: 1. 逆矩阵的定义及性质 2. 求逆矩阵的伴随矩阵法 3.求逆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法.
线性代数 第二章 矩阵 §1 矩阵的定义 定义:m×n个数排成的数表 3) 零矩阵: 4) n阶方阵:An=[aij]n×n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特 征 值 与 特 征 向 量 一、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 二、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复习.
第十章 双线性型 Bilinear Form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网址: gdjpkc.xmu.edu.cn
第三章复习及习题课.
第16讲 相似矩阵与方阵的对角化 主要内容: 1.相似矩阵 2. 方阵的对角化.
§3 向量组的秩.
§8.3 不变因子 一、行列式因子 二、不变因子.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4) 若A可逆,则 也可逆, 证明: 所以.
线性代数 第十一讲 分块矩阵.
2.2矩阵的代数运算.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5月12日4时19分 / 45.
A经有限次初等变换化为B,称A与B等价,记作A→B.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五节 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 一、线性方程组的向量表示形式 二、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 三、一般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四、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步骤.
第三章 矩 阵的秩和线性方程组的相容性定理 第一讲 矩阵的秩;初等矩阵 第二讲 矩阵的秩的求法和矩阵的标准形 第三讲 线性方程组的相容性定理.
在发明中学习 线性代数概念引入 之四: 矩阵运算 李尚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定义5 把矩阵 A 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矩阵,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四章 函数的 积分学 第七节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与分部积分法 一、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第一节 矩阵的初等变换 一、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二、矩阵的初等变换 三、初等矩阵的概念 四、初等矩阵的应用.
§4.5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Ⅱ ).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4 n维向量及其线性相关性(续7)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四 章 矩 阵 §1 矩阵概念的一些背景 §2 矩阵的运算 §3 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秩 §4 矩阵的逆 §5 矩阵的分块 §6 初等矩阵 第 四 章 矩 阵 §1 矩阵概念的一些背景 §2 矩阵的运算 §3 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秩 §4 矩阵的逆 §5 矩阵的分块 §6 初等矩阵 §7 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应用举例

第一节 矩阵概念的一些背景 主要内容 前 言 矩阵应用举例 矩阵的表示和相等

一、 二、矩阵应用举例 引例 1 坐标变换矩阵 在解析几何中考虑坐标变换时,如果只考虑坐 标系转轴 (反时针方向转轴),那么平面直角坐标变 引例 1 坐标变换矩阵 在解析几何中考虑坐标变换时,如果只考虑坐 标系转轴 (反时针方向转轴),那么平面直角坐标变 换的公式为 其中  为 x 轴与 x 轴的夹角. 显然,新旧坐标之

间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公式中系数所排成的如下 2  2 矩阵 表示出来. 通常,矩阵 (2) 称为坐标变换 (1) 的矩阵. 在空间的情形,保持原点不动的仿射坐标系的变换 有公式

同样,矩阵 就称为坐标变换 (3) 的矩阵.

引例 2 二次曲线的矩阵 二次曲线的一般方程为 ax2 + 2bxy + cy2 + 2dx + 2ey + f = 0 . (5) 引例 2 二次曲线的矩阵 二次曲线的一般方程为 ax2 + 2bxy + cy2 + 2dx + 2ey + f = 0 . (5) (5) 的左端可以用表 x y 1 a b d c e f 来表示,其中每一个数就是它所在的行和列所对应

的 x , y 或 1 的乘积的系数,而 (5) 的左端就是按这 样的约定所形成的项的和. 换句话说,只要规定了 x , y , 1 的次序,二次方程 (5) 的左端就可以简单地 用矩阵 来表示. 通常,(6) 称为二次曲线 (5) 的矩阵.

从方程到矩阵的过程如下: 方程 ax2 + 2bxy + cy2 + 2dx + 2ey + f = 0 x y 1 a b d c e f 研究 抽象 x y 1 a b d c e f 以后我们会看到,这种表示法不只是形式的. 事实上,矩阵(6)的行列式就是解析几何中二次曲线的不变量 I3,这表明了矩阵(6)的性质确实反映了它所表示的二次曲线的性质. 表格 简 化 矩阵

引例 3 经济中的矩阵 在讨论国民经济的数学问题中也常常用到矩阵. 例如,假设在某一地区,某一种物资,比如说煤, 引例 3 经济中的矩阵 在讨论国民经济的数学问题中也常常用到矩阵. 例如,假设在某一地区,某一种物资,比如说煤, 有 s 个产地 A1 , A2 , … , As 和 n 个销地B1 , B2 ,…,Bn , 那么一个调运方案就可用一个矩阵 来表示,其中 aij 表示产地 Ai 运到销地 Bj 的数量.

引例 4 向量是特殊的矩阵 三、矩阵的表示和相等 n 维向量也可以看成是矩阵的特殊情形. n 维 行向量就是 1  n 矩阵. 引例 4 向量是特殊的矩阵 n 维向量也可以看成是矩阵的特殊情形. n 维 行向量就是 1  n 矩阵. n 维列向量就是n  1 矩阵. 三、矩阵的表示和相等 以后我们用大写的拉丁字母 A,B,…,或者 ( aij ) , ( bij ) , … 来代表矩阵. 有时候,为了指明所讨论的矩阵的级数,可以

把 s  n 矩阵写成 Asn , Bsn , … , 或者 ( aij )sn , ( bij )sn , … ( 注意矩阵的符号与行列式的符号的区别 ) . 设 A = ( aij )mn , B = ( bij )lk , 如果 m = l , n = k , 且 aij = bij ,对 i = 1, 2, … , m; j = 1 ,2 … , n 都成立, 则称矩阵 A 与矩阵 B 相等,记为 A = B . 只有 两个完全一样的才叫相等.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第二节 矩阵的运算 主要内容 加 法 乘 法 数量乘法 转 置

现在我们来定义矩阵的运算,它们可以认为是 矩阵之间一些最基本的关系. 下面要定义的运算是 矩阵的加法、乘法、矩阵与数的乘法以及矩阵的转 置. 为了确定起见,我们取定一个数域 P,以下所 讨论的矩阵全由数域 P 中的数组成的.

一、加法 1. 定义 定义 1 设

是两个 s  n 矩阵,则矩阵

注意 称为矩阵 A 与矩阵 B 的和,记为 C = A + B . 1) 相加的矩阵必须有相同的行数和列数; 1) 相加的矩阵必须有相同的行数和列数; 2) 矩阵的加法是两个同型矩阵对应位置上 的元素相加.

Osn , 在不引起含混的时候,可简单地记为 O . 2. 零矩阵和负矩阵 定义2 元素全为零的矩阵称为零矩阵,记为 Osn , 在不引起含混的时候,可简单地记为 O . 矩阵 称为矩阵 A 的负矩阵,记为 -A .

3. 运算规律 1) 结合律 A + ( B + C ) = ( A + B ) + C ; 2) 交换律 A + B = B + A; 3. 运算规律 1) 结合律 A + ( B + C ) = ( A + B ) + C ; 2) 交换律 A + B = B + A; 3) 零矩阵的运算 A + O = A; A + ( - A ) = O; 4) 减法 A - B = A + (-B ) . 5) 和矩阵的秩 秩 ( A + B )  秩 ( A ) + 秩 ( B )

二、乘法 1. 两个引例

2. 定义 定义 3 设有两个矩阵 A = ( aik )sn , B = ( bkj )nm , 那么矩阵 C = ( cij )sm , 2. 定义 定义 3 设有两个矩阵 A = ( aik )sn , B = ( bkj )nm , 那么矩阵 C = ( cij )sm , 其中 称为 A 与 B 的乘积,记为 C = A B .

注意 1) 只有当第一个矩阵(左矩阵)的列数等于第二 个矩阵(右矩阵)的行数时,两个矩阵才能相乘. 2) 三个矩阵的行列数之间关系为 1) 只有当第一个矩阵(左矩阵)的列数等于第二 个矩阵(右矩阵)的行数时,两个矩阵才能相乘. 2) 三个矩阵的行列数之间关系为 乘积矩阵的行数 = 左矩阵的行数; 乘积矩阵的列数 = 右矩阵的列数; 3) 乘积矩阵的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等于左矩阵 的第 i 行与右矩阵的第 j 列的对应元素乘积的和.

例 1 利用下列模型计算两个矩阵的乘积.

例 2 已知 求 AB. 解 因为 A 是 2×4 矩阵, B 是 4×3 矩阵, A 的列数等于 B 的行数, 所以矩阵 A 与 B 可以相乘, 其乘积 AB = C 是一个 2×3 矩阵, 由矩阵乘积的 定义有

例 3 求矩阵 的乘积 AB 及 BA. 解 由定义有

例 4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形式,设有方程组 若令

AX = B. AX = B. 3. 运算规律 则上述线性方程组可写成如下矩阵形式: 3. 运算规律 1) Ok×mAm×p=Ok×p , Am×pOp×n=Om×n ; 2) 结合律 ( AB )C = A( BC ); 3) 分配律 A( B + C ) = AB + AC, ( B + C ) A = BA + CA;

证明 只证结合律 设 A = ( aij )sn , B = ( bjk )nm , C = ( ckl )mr , 下面我们证明 ( AB ) C = A ( BC ) . 令 V = AB = ( vik )sm , W = BC = ( wjl )nr , 其中

因为 ( AB ) C = VC 中 VC 的第 i 行第 l 列元素为

证毕 而 A( BC ) = AW 中 AW 的第 i 行第 l 列元素为 由于双重连加号可以交换次序,所以 (7) 与 (8) 的 结果是一样的,这就证明了结合律. 证毕

4. 单位矩阵 定义 4 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是 1,其余元素 全是 0 的 n  n 矩阵 4. 单位矩阵 定义 4 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是 1,其余元素 全是 0 的 n  n 矩阵 称为 n 级单位矩阵,记为 En,或者在不致引含混 的时候简单写为 E .

n 级单位矩阵 E 在矩阵代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的作用与 “1” 在初等代数中的作用相似.如 EA = AE = A .

5. 方幂 1) 定义 如果 A 是 n  n 级矩阵, 那么, AA 有定义, 也有意义, 因此有下述定义: 5. 方幂 1) 定义 如果 A 是 n  n 级矩阵, 那么, AA 有定义, 也有意义, 因此有下述定义: 定义5 设 A 是 n  n 级矩阵, m 是正整数, m 个A相乘称为 A 的 m 次幂,记为 Am , 即 另外还规定, A0 = E.

2) 运算规律 设 A 为方阵, k, l 为正整数, 则 AkAl = Ak+l , (Ak)l = Akl . 2) 运算规律 设 A 为方阵, k, l 为正整数, 则 AkAl = Ak+l , (Ak)l = Akl . 又因矩阵乘法一般不满足交换律, 所以对于两个 n 级矩阵 A 与 B , 一般来说 (AB)k  AkBk .

三、数量乘法 1. 定义 定义 6 矩阵 称为矩阵 A = ( aij )sn 与数 k 的数量乘积,记为 kA. 1. 定义 定义 6 矩阵 称为矩阵 A = ( aij )sn 与数 k 的数量乘积,记为 kA. 用数 k 乘矩阵就是把矩阵的每个元素都乘以k.

2. 运算规律 ( k + l ) A = kA + lA , k (A + B ) = kA + kB , 2. 运算规律 ( k + l ) A = kA + lA , k (A + B ) = kA + kB , k ( lA ) = ( kl ) A , 1 A = A , k ( AB ) = ( kA ) B = A ( kB ) .

3. 数量矩阵 定义7 矩阵 称为数量矩阵.

设 A 是一 n  n 矩阵,则有 kA = ( kE ) A = A ( kE ) . 这个式子说明,数量矩阵与所有的 n  n 矩阵作乘 法是可交换的. 可以证明:如果一个 n 级矩阵与所 有 n 级矩阵作乘法是可交换的,那么这个矩阵一定 是数量矩阵. 关于数量矩阵,还有以下运算性质: kE + lE = ( k + l ) E , ( kE ) ( lE ) = ( kl ) E , 这就是说,数量矩阵的加法与乘法完全归结为数的 加法与乘法.

四、 转置 1. 定义 定义 8 设 所谓 A 的转置就是指矩阵

矩阵 A 的转置矩阵也可记为 AT . 例 6 利用下列模型求矩阵的转置矩阵.

2. 运算规律 ( AT )T = A , ( A + B )T = AT + BT , ( AB )T = BTAT , 2. 运算规律 ( AT )T = A , ( A + B )T = AT + BT , ( AB )T = BTAT , ( k A )T = k AT .

例 7 设 验证 ( AB )T = BTAT . 解 因为 所以

又 故 ( AB )T = BTAT .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第三节 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秩 主要内容 矩阵乘积的行列式 矩阵乘积的秩

一、矩阵乘积的行列式 定理 1 设 A,B 是数域 P 上的两个 n  n 矩 证明 阵,那么 | AB | = | A | | B | , (1) 即矩阵乘积的行列式等于它的因子的行列式的乘 积. 证明 这个定理就是第二章第八节的

推论 1 设A1, A2 , … , Am是数域 P 上的 n  n 定义 9 数域 P 上的 n  n 矩阵 A 称为非退 用数学归纳法,定理 1 不难推广到多个因子的 情形,即有 推论 1 设A1, A2 , … , Am是数域 P 上的 n  n 矩阵,于是 | A1 A2 … Am | = | A1 | | A2 | … | Am | . 定义 9 数域 P 上的 n  n 矩阵 A 称为非退 化的,如果 | A |  0;否则称为退化的. 显然,一 n  n 矩阵是非退化的充分必要条件 是它的秩等于 n .

推论 2 设 A,B 是数域 P 上的 n  n 矩阵, 矩阵 AB 为退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 中至少有 一个是退化的.

二、矩阵乘积的秩 定理 2 设 A 是数域 P 上的 n  m 矩阵,B 是 关于矩阵乘积的秩,我们有: 数域 P 上的 m  s 矩阵,于是 秩( AB )  min[ 秩( A ) , 秩( B ) ] . (2) 即乘积的秩不超过各因子的秩.

证明 为了证明 (2),只需要证明 秩( AB )  秩( A ) 与 秩( AB )  秩( B ) 同时成立即可. 现在来分别证明这两个不等式. 设

令 B1 , B2 , … , Bm 表示 B 的行向量,C1 , C2 , … , Cn 表示 AB 的行向量. 由计算可知,Ci 的第 j 个分量 和 ai1B1 + ai2B2 + … + aimBm 的第 j 个分量都等于 因而 Ci = ai1B1 + ai2B2 + … + aimBm (i = 1,2, … , n), 即矩阵 AB 的行向量组 C1 , C2 ,…, Cn 可经 B 的行向 量组线性表出. 所以 AB 的秩不能超过 B 的秩,即 秩( AB )  秩( B ) .

证毕 同样,令 A1 , A2 , … , Am 表示 A 的列向量,D1 , D2 … , Ds 表示 AB 的列向量. 由计算可知, Di = b1iA1 + b2iA2 + … + bmi Am (i = 1,2, … , s). 这个式子表明,矩阵 AB 的列向量组可以经矩阵 A 的列向量组线性表出,因而前者的秩不可能超过后 者的秩,这就是说, 秩( AB )  秩( A ) . 证毕

推论 3 如果 A = A1 A2 … At , 那么 用数学归纳法,定理 2 不难推广到多个因子的 情形,即有 秩( A )  秩( Aj ) .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第 四 节 矩阵的逆 主要内容 引例 逆矩阵的定义 矩阵可逆的条件 可逆矩阵的性质 克拉默法则的另一证法 矩阵乘积的秩的性质

一、引例

二、逆矩阵的定义 1. 可逆的定义 定义 10 n 级方阵 A 称为可逆的,如果有n 定义 11 如果矩阵 B 适合 (1),那么就称为 A 1. 可逆的定义 定义 10 n 级方阵 A 称为可逆的,如果有n 级方阵 B,使得 AB = BA = E , (1) 这里 E 是 n 级单位矩阵. 定义 11 如果矩阵 B 适合 (1),那么就称为 A 的逆矩阵,记为 A-1 .

2. 逆矩阵的唯一性 证明 证毕 若方阵 A 可逆,则其逆矩阵唯一 . 设 B 和 C 都是 A 的逆矩阵,则由定义 2. 逆矩阵的唯一性 若方阵 A 可逆,则其逆矩阵唯一 . 证明 设 B 和 C 都是 A 的逆矩阵,则由定义 有 AB = BA = E,AC = CA = E, 于是 B = BE = B( AC ) = ( BA )C = EC = C . 所以逆矩阵唯一. 证毕

三、矩阵可逆的条件 1. 伴随矩阵 定义 12 设 Aij 是矩阵 现在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矩阵 A 是可逆 的? 如果 A 可逆,怎样求 A-1 ? 为此先引入伴随 矩阵的概念. 1. 伴随矩阵 定义 12 设 Aij 是矩阵

中元素 aij 的代数余子式,矩阵 称为 A 的伴随矩阵.

由行列式按一行(列)展开的公式立即得出: (2) 其中 d = | A | . 如果 d = | A |  0,那么由 (2) 得 (3)

2.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定理 3 矩阵 A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非 证明 退化,且 2.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定理 3 矩阵 A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非 退化,且 证明 当 d = | A |  0,由 (3) 可知,A 可逆 且

证毕 反过来,如果 A 可逆,那么有 A-1 使 AA-1 = E . 两边取行列式,得 定理 3 不但给出了一矩阵可逆的条件,同时 也给出了求逆矩阵的公式 (4) ,用公式 (4) 求逆矩 阵的方法叫伴随矩阵法. 下面利用伴随矩阵法求逆阵.

例 1 用伴随矩阵法求下列矩阵的逆阵 单 击 这 里 开 始

四、可逆矩阵的性质 设 A, B, Ai (i =1, 2, …, m) 为 n 级可逆方阵, k 为非零常数,则 A-1, kA, AB, A1A2…Am , AT 也都是可逆矩阵,且 (1) (A-1)-1 = A; (2) (3) (AB)-1 = B-1A-1, (A1A2…Am)-1 = Am-1…A2-1A1-1 ;

证明 我们只证(3)和(4). 证毕 (4) (AT)-1 = (A-1)T ; (5) (6) (Am)-1 = (A-1)m , m 为正整数. 证明 我们只证(3)和(4). (3) (AB)(B-1A-1) = A(BB-1)A-1 =AEA-1 =AA-1 = E. (4) AT(A-1)T = (A-1A)T = (E)T = E, 所以 (AT)-1 = (A-1)T . 证毕

五、克拉默法则的另一证法 利用矩阵的逆,可以给出克拉默法则的另一种 推导法. 线性方程组 可以写成 AX = B . (6)

如果 | A |  0,那么 A 可逆. 用 X = A-1B 代入 (6),得恒等式 A( A-1B ) = B,这就是说 A-1B 是一解. 如果 X = C 是 (6) 的一个解,那么由 AC = B 得 A-1( AC ) = A-1B , 即 C = A-1B . 这就是说,解 X = A-1B 是唯一的. 用 A-1 的公式 (4) 代入,乘出来就是克拉默法则中给出的公式.

六、矩阵乘积的秩的性质 定理 4 A 是一个 s  n 矩阵,如果 P 是 s  s 证明 联系到可逆矩阵,关于矩阵乘积的秩有: 可逆矩阵,Q 是 n  n 可逆矩阵,那么 秩( A ) = 秩( PA ) = 秩( AQ ) . 证明 令 B = PA , 由 秩( B )  秩( A );

证毕 但是由 A = P -1B, 又有 秩( A )  秩( B ) . 所以 秩( A ) = 秩( B ) = 秩( PA ) . 另一个式子可以同样地证明. 证毕

例 2 设方阵 A 满足 证明 都可逆,并求 解 变形所给的等式,得 移项 得 分解因式 得

两边取行列式得 由方阵的行列式的性质得 所以 故 可逆. 又因为

变形 得 由逆矩阵的定义知 现再证 可逆. 移项 得 两边取行列式得

所以 可逆. 在等式 两边左乘 得 再两边右乘 得

例 3 设 求 B. 解 已知方程变形 得 分解因式 得 两边左乘 得

单击这里可求逆 用伴随矩阵法求逆, 得 所以

例 4 解下列矩阵方程 AXB = C 其中 解 由已知易得 X = A-1CB-1 , 下面求 A 和 B 的逆阵. 单击这里可求逆

单击这里可求逆 所以

证 将 A-1 + B-1 表示成已知的可逆矩阵的乘积: 例 5 设 n 级矩阵 A, B, A + B 均可逆, 证明 (A-1 + B-1)-1 = A(A + B)-1B = B(B + A)-1A. 证 将 A-1 + B-1 表示成已知的可逆矩阵的乘积: A-1 + B-1 = A-1(E + AB-1) = A-1(BB-1 + AB-1) = A-1(B + A)B-1 . 由可逆矩阵的性质可知 (A-1 + B-1)-1 = [A-1(A + B)B-1]-1 = B(B + A)-1A. 同理可证另一个等式也成立.

例 6 设 A 为 n 级方阵( n  2 ) ,证明 证 由于 AA* = A*A = |A|E , 所以 |A*| = |A|n-1. |A| |A*| = |A|n (4) 下面分三种情形讨论: (1) |A|  0, 即 A 可逆, (4) 式两端除以 |A| 即 得 |A*| = |A|n-1. (2) |A| = 0, 且 A = O, 则 A* = O, 结论显然成 立.

(3) |A| = 0, 但 A  O, 反设 |A*|  0, 则 A* 可逆, 因而 A = (AA*)(A*)-1 =(|A|E)(A*)-1 = |A|(A*)-1 = O, 故 A = O, 与 A  O 矛盾, 所以, |A*|=0=|A|n-1.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第 五 节 矩 阵 的 分 块 主要内容 矩阵分块法 分块矩阵的运算

一、矩阵分块法 1. 定义 对于行数和列数较高的矩阵 A, 运算时常采用 分块法, 使大矩阵的运算化成小矩阵的运算. 我们 1. 定义 对于行数和列数较高的矩阵 A, 运算时常采用 分块法, 使大矩阵的运算化成小矩阵的运算. 我们 将矩阵 A 用若干条纵线和横线分成许多个小矩阵, 每一个小矩阵称为 A 的子块,以子块为元素的形式 上的矩阵称为分块矩阵.

例如将 3×4 矩阵 分成子块的分法很多, 下面举出三种分块形式:

分法 (1) 可记为 其中 即 A11, A12, A21, A22 为 A 的子块,而 A 形式上成为 以这些子块为元素的分块矩阵. 分法 (2) 及 (3) 的 分块矩阵可类似写出, 这里略.

2. 常用的分块法 设有 s  n 矩阵 A = ( aij )sn , 则对 A 有以下三 种最常用的分块方法: 1) 按行分块 2. 常用的分块法 设有 s  n 矩阵 A = ( aij )sn , 则对 A 有以下三 种最常用的分块方法: 1) 按行分块 即把 A 的每一行当作一个子块,这时每个子 块为一行向量,也就是说,矩阵 A 是由一个行向 量组组成:

角矩阵(准对角矩阵) . 2) 按列分块 即把 A 的每一列当作一个子块,这时每个子 块为一列向量,也就是说,矩阵 A 是由一个列向 2) 按列分块 即把 A 的每一列当作一个子块,这时每个子 块为一列向量,也就是说,矩阵 A 是由一个列向 量组组成: 3) 分块对角矩阵(又称准对角矩阵) 当 n 级矩阵 A = ( aij )n 中非零元素都集中在主 对角线附近时,有时可将 A 分块成下面的分块对 角矩阵(准对角矩阵) .

其中 Ai 是 ni 级方阵 ( i = 1, 2, … , l ) .

二、分块矩阵的运算 1. 加法运算 分块矩阵的运算规则与普通矩阵的运算规则 相类似, 分别说明如下: 1. 加法运算 设矩阵 A 与 B 的行数相同、列数相同, 采用 相同的分块法, 有

其中 Aij 与 Bij 的行数相同、列数相同, 那么 2. 数乘运算 设  为常数,那么

3. 分块矩阵的乘法运算 设 A 为 m×l 矩阵, B为 l×n 矩阵, 分块成

其中 Ai1 , Ai2 , …, Ait 的列数分别等于 B1j , B2j , …, Btj 的行数,那么 其中

例 1 设 求 AB. 解 把 A、B 分块成

则 而

于是

4. 分块矩阵的转置 设 则

5. 分块对角矩阵的运算 设 A 为 n 级矩阵,且 A 可分成如下分块对角矩 阵.

分块对角矩阵的性质: 1) |A| = |A1| |A2| … |Al| ; 2) 若 |Ai|  0 ( i = 1, 2, … , l ) , 则 |A|  0, 且

设 A,B 是两个 n 级矩阵,且采用相同的分法 可把它们都分成分块对角矩阵: 则有

例 2 设 n 级矩阵 D 分块为 解 其中 A,B 分别是 k 级和 r 级的可逆矩阵,C 是 r  k 级矩阵,O 是 k  r 级零知阵,求 D-1 . 解 因为 | D | = | A | | B | , ( 证明见第二章第六节 ) 所以当 A,B 可逆时,D 也可逆.

设 于是

由此可得 X11 = A-1 X12 = O X21 = - B-1CA-1 X22 = B-1 所以

例 3 设 用矩阵分块的方法:(1) 计算 A2 ,AB;(2) 求 A-1 . 解 把矩阵 A,B 进行如下分块

并令

其中

则 1) 其中

其中

所以

2) 因为 所以 求 逆 由 求 逆 由

所以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第六节 初 等 矩 阵 主要内容 初等矩阵的定义 初等矩阵的性质 两个矩阵的等价关系 求逆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法

一 、初等矩阵的定义 定义 13 由单位矩阵 E 经过一次初等变换得 这一节我们来建立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矩阵乘法 的联系,并在这个基础上,给出用初等变换求逆矩 阵的方法. 一 、初等矩阵的定义 定义 13 由单位矩阵 E 经过一次初等变换得 到的矩阵称为初等矩阵. 三种初等变换对应着三种初等矩阵.

1. 对调两行或对调两列 把单位矩阵中第 i , j 两行对调 ( ri  rj ), 得初 等矩阵, 记为 P( i , j ) . 1. 对调两行或对调两列 把单位矩阵中第 i , j 两行对调 ( ri  rj ), 得初 等矩阵, 记为 P( i , j ) . 第 i 行 第 j 行

2. 以数 c  0 乘某行或某列 以数 c  0 乘单位矩阵 E 的第 i 行 ( ri  c ) , 得初等矩阵, 记为 P( i(c) ) . 第 i 行

3. 以数 k 乘某行(列)加到另一行(列)上 去 以 k 乘 E 的第 j 行加到第 i 行上 ( ri + krj ) [或以 k 乘 E 的第 i 列加到第 j 列上 ( cj + kci ) ], 得 初等矩阵, 记为 P( i , j(k) ) .

第 i 行 第 j 行 第 i 列 第 j 列

二、初等矩阵的性质 引理 设 A 是一个 s  n 矩阵, 对 A 施行一次 证明 初等行变换, 相当于在 A 的左边乘以相应的 s 级初 等矩阵; 对 A 施行一次初等列变换, 相当于在 A 的右边乘以相应的 n 级初等矩阵. 证明 我们只看行变换的情形,列变换的情 形可同样证明. 令 B = ( bij ) 为任意一个 s  s 矩阵, A1 , A2 , … , As 为 A 的行向量. 由矩阵的分块乘法,

第 i 行 第 j 行 特别,令 B = P( i , j ) , 得 这相当于把 A 的 i 行 与 j 行互换.

第 i 行 令 B = P( i (c) ) , 得 这相当于用 c 乘 A 的第 i 行. 第 i 行 第 j 行 令 B = P( i , j(k) ) , 得 这相当于把 A 的 j 行的 k 倍加到 i 行.

推论 初等矩阵都是可逆知阵, 且 1) P( i, j )-1 = P( i, j ); 2) 推论 初等矩阵都是可逆知阵, 且 1) P( i, j )-1 = P( i, j ); 2) 3) P( i , j(k) )-1 = P( i , j(-k) ). 在第二章第五节我们看到,用初等变换可以化 简矩阵. 如果同时用行与列的初等变换,那么还可 以进一步化简. 为了方便,我们引入:

三、两个矩阵的等价关系 1. 定义 定义 14 矩阵 A 与 B 称为等价,如果 B 可以 2. 等价关系的性质 1. 定义 定义 14 矩阵 A 与 B 称为等价,如果 B 可以 由 A 经过一系列初等变换得到. 记为 A ~ B . 2. 等价关系的性质 (i) 反身性 A ~ A; (ii) 对称性 若 A ~ B, 则 B ~ A; (iii) 传递性 若 A ~ B, B ~ C, 则 A ~ C.

4. 矩阵与其标准形的关系 定理 5 任意一个 s  n 矩阵 A 都与它的标准 证明 形等价,并且其标准形的主对角线上 1 的个数等于 4. 矩阵与其标准形的关系 定理 5 任意一个 s  n 矩阵 A 都与它的标准 形等价,并且其标准形的主对角线上 1 的个数等于 矩阵 A 的秩 ( 1 的个数可以是零) . 证明 如果 A = O,那么它已经是标准形了. 以下无妨假设 A  O . 经过初等变换,A 一定可以 变成一左上角元素不为零的矩阵.

当 a11  0 时,把其余的行减去第一行的 ( i = 2, 3, … , s ) 倍,其余的列减去第一列的 然后,用 乘第一行,A ( j = 2, 3, … , s ) 倍. 就变成

证毕 例 1 任意输入一个矩阵,用初等变换把它 A1 是一个 ( s - 1 )  ( n - 1 ) 的矩阵. 对 A1 再重复以 上的步骤. 这样下去就可得出所要的标准形. 显然,标准形矩阵的秩就等于它主对角线上 1 的个数. 而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所以 1 的个 数也就是矩阵 A 的秩. 证毕 例 1 任意输入一个矩阵,用初等变换把它 化为标准形. 单 击 这 里 开 始

5. 两个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 根据引理,对一矩阵作初等变换相当于用相应 的初等矩阵去乘这个矩阵. 因此,矩阵 A,B 等价 5. 两个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 根据引理,对一矩阵作初等变换相当于用相应 的初等矩阵去乘这个矩阵. 因此,矩阵 A,B 等价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初等矩阵 P1 , … , Pl , Q1,…,Qt 使 A = P1 P2 … Pl B Q1 Q2 … Qt . (1) n 级可逆矩阵的秩为 n ,所以可逆矩阵的标准 形为单位矩阵; 反过来显然也是对的. 由 (1) 即得

定理 6 n 级矩阵 A 为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推论 1 两个 s  n 矩阵 A,B 等价的充分必 它能表成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 A = Q1 Q2 … Qm . (2) 由此即得 推论 1 两个 s  n 矩阵 A,B 等价的充分必 要条件是,存在可逆的 s 级矩阵 P 与可逆的 n 级 矩阵 Q 使 A = PBQ .

推论 2 可逆矩阵总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初等行 证明 证毕 变换化成单位矩阵. 设 A 为可逆矩阵,则由定理 6 知,存 推论 2 可逆矩阵总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初等行 变换化成单位矩阵. 证明 设 A 为可逆矩阵,则由定理 6 知,存 在初等矩阵 Q1 , Q2 , … , Qm 使 A = Q1 Q2 … Qm , 把它改写一个,有 Qm-1 Qm -1-1 … Q1-1A = E . 因为初等矩阵的逆矩阵还是初等矩阵,同时在矩 阵 A 的左边乘初等矩阵就相当于对 A 作初等行变 换,所以结论得证. 证毕

四、求逆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法 当 |A|  0 时, 由 A = P1P2 ... Pl , 有 Pl-1Pl-1-1 ... P1-1A = E, (i) 及 Pl-1Pl-1-1 ... P1-1E = A-1. (ii) (i) 式表明 A 经一系列初等行变换可变成 E , (ii) 式表明 E 经这同一系列初等行变换即变成 A-1 . 用分块矩阵形式, (i)、(ii) 两式可合并为:

Pl-1Pl-1-1 ... P1-1(A E) = ( E A-1) , 即对 n × 2n 矩阵 (A E) 施行初等行变换, 当把 A变成 E 时, 原来的 E 就变成 A-1 . 利用初等行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还可用于 求矩阵 A-1B. 由 A-1(A B) = (E A-1B) 可知, 若对矩阵 (A B) 施行初等行变换, 当把 A 变为 E 时, B 就变为 A-1B.

例 2 设矩阵 用初等行变换法, 判断 A 是否可逆? 若可逆, 求 A-1. 解 单 击 这 里 开 始 所以

例 3 任意输入一个 3 级矩阵 A , 判断其是否 可逆, 若可逆, 求其逆矩阵 A-1 . 解 单 击 这 里 开 始 所以

例 4 任意输入一个 4 级矩阵 A , 判断其是否 可逆, 若可逆, 求其逆矩阵 A-1 . 单 击 这 里 开 始 解 所以

例 5 用初等行变换法解矩阵方程 AX = B , 其中 解 初等行变换 故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第七节 分块乘法的初等变换及应用举例 主要内容 分块初等矩阵 应用举例

一、分块初等矩阵 1. 定义 定义15 把单位矩阵 E 如下进行分块: 等矩阵. 对它进行三种初等变换所得到的矩阵称为分块初 1. 定义 定义15 把单位矩阵 E 如下进行分块: 对它进行三种初等变换所得到的矩阵称为分块初 等矩阵. 分块初等矩阵有以下三种:

1) 分块对换矩阵 对换两行(列)所得到 2) 分块倍乘矩阵 某一行(列)左乘(右乘)一个 矩阵 P 所得到 3) 分块倍加矩阵 一行(列)加上另一行(列)的 P (矩阵)倍数所得到

2. 分块初等矩阵的性质 和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一样,分块初等 矩阵有与初等矩阵类似的性质: 2. 分块初等矩阵的性质 和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一样,分块初等 矩阵有与初等矩阵类似的性质: 用分块初等矩阵左乘分块矩阵 A, 在保证可乘的 情况下,其作用相当于对分块矩阵 A 进行一次相应 的初等行变换; 用分块初等矩阵右乘分块矩阵 A, 其作用相当于对分块矩阵 A 进行一次相应的初等列 变换. 例如,设有如下分块矩阵

分别用三种分块初等矩阵左乘它,其结果如下:

分别用三种分块初等矩阵右乘它,其结果如下:

在 中,适当先择 P,可使 C + PA = O . 例如 A 可逆 时,选 P = - CA-1,则 C + PA = O . 于是上式右端 成为 这种形状的矩阵在求行列式、逆矩阵和解决其他问 题时是比较方便的,因此这种运算非常有用.

二、应用举例 例 1 设 其中 A,D 可逆,求 T -1 . 解 因为

且 所以

例 2 设 其中T1 , D可逆,试证(A - BD-1C)-1 存在,并求T1-1. 证明 因为

因为 T1 可逆,对它进行初等变换后仍可逆,即 可逆,故 (A - BD-1C)-1 存在. 由 解得

再由例 1,得

例 3 证明行列式的乘积公式 | AB | = | A | | B |. 作 设 A,B 为 n  n 矩阵,作 i , j = 1, 2, … , n , 这里 Eij 为 n  n 矩阵,除了第 i 行第 j 列元素为 aij 外,其他元素皆为零. 则由初

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易得下列关系式 又由 Pij 所对应的初等变换是某行加上另外一行的 倍数,它不改变行列式的值,故 (第二章第六节 )

证毕 又因为矩阵 作 n 次列对换可变成矩阵 即 所以 这就证明了 | AB | = | A | | B |. 第 j 列与第 n + j 列对换 j = 1, 2, … , n 所以 这就证明了 | AB | = | A | | B |. 证毕

例 4 设 A = ( aij )n  n , 且 证明 则有下三角形矩阵 Bn  n 使 BA = 上三角形矩阵. 对 n 作归纳法. 既是上三角形又是下三角形,故命题成立.

设对 n - 1 命题为真,我们来看 它仍满足命题中所设的条件. 由归纳法假设,有下 三角形矩阵 ( B1 )( n - 1)  ( n - 1) 满足 B1A1 = 上三角形矩阵.

对 A 作如下分块: 则 再作

这时矩阵已成为上三角形了. 将两次乘法结合起来 就得到: 此即为所要求的下三角矩阵. 证毕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 本节内容已结束 ! 若想结束本堂课, 请单击返回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