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园林树木的习性 “习性是基础”
第一节园林树木的生物学习性 园林树木学习性主要指园林树木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学习性。 生物学习性是树木内在的一种特性,即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 园林树木学习性主要指园林树木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学习性。 生物学习性是树木内在的一种特性,即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 树木的生命周期:树木从播种开始,经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至衰老、死亡的全过程,称为生命周期。(包括树木的外形、生长速度、寿命长短、繁殖方式、开花结实等特性。)
树木的生命周期 一、树木的生命周期 树木从播种开始,经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至衰老、死亡的全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1、幼年期 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 2、成年期 第一次开花——开始出现向心更新 3、衰老期 开始向心更新——死亡
4、营养繁殖树的生命周期 无明显幼年期,开花结果受营养面积的控制。 二、各生命周期的生长特点及变化规律 1、幼年期 ⑴顶端优势特强,无分枝或少分枝。 ⑵不开花结果。 ⑶幼年期后期,很多树种的分枝习性逐渐改变,分枝渐多。 2、成年期 ⑴离心生长旺盛。 ⑵开花结果高峰。 ⑶成年期后期,形成离心秃裸。
树木的年周期 3、衰老期 ⑴树体自身的调节,形成自然更新现象。 ⑵更新渐向基部靠拢(即向心更新、向心枯亡)。 在一年中,树木每年随季节周期变化而出现形态和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变化,称为树木的年生长周期。 树木的各个器官随季节性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变化称为树木的物候。物候是树木年周期的直观表现,是树木年周期划分的重要依据。
一、落叶树的年周期特点 具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外观形态变化。 从春季开始萌芽生长,至秋季落叶前为生长期。树木落叶后至翌年萌芽前为休眠期。在生长期和休眠期之间又各有一个过渡期。 1、休眠转入生长期 这是落叶树从休眠期转入生长期前的一个过渡时期,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以上起到芽膨大待萌发为止。 (1)外部形态:外观上看无明显的变化。 (2)内部生理:这段时间树木的内部生理活动由弱转强,树液开始流动。 (3)特点:抗寒能力减弱,遇突然降温,易发生寒害或冻害。
2、生长期 从树木萌芽生长到落叶 (1)外部形态:变化极大,经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过程,不同树种,所展现的过程又不同,园林树木的观赏性集中在此阶段。 (2)内部生理:物质的转化、分配、生长发育、花芽分化、内源激素的变化等等。 3、生长转入休眠期 (1)外部形态:树叶变色并逐渐自然脱落。 (2)内部生理:养分的转化,贮藏,细胞液、原生质膜等的变化。 (3)特点:不当的管理手段或不良环境,会影响休眠期的正常转入。
依休眠状态的不同,又分为自然休眠期和被迫休眠期。 园林树木学 4、休眠期 抗性强,生命活动较微弱、缓慢。 依休眠状态的不同,又分为自然休眠期和被迫休眠期。 自然休眠:是由于树木的生理过程或树木的遗传特性决定的,此期即使给予适合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也不能萌芽生长。 被迫休眠: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而造成的。
2、树叶的寿命:树种不同变化较大,从1年至10年以上;落叶期也不同,多数在新叶萌发期落叶。 园林树木学 二、常绿树木的年周期特点 1、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外观形态变化。 2、树叶的寿命:树种不同变化较大,从1年至10年以上;落叶期也不同,多数在新叶萌发期落叶。 3、生长发育表现出多次性,如多次开花,多次抽梢。果实发育期长等。 4、无自然休眠期,但会因高温或低温而被迫休眠。 三、园林树木的物侯观测 (一)物候观测的意义
树木的物候期:指的是树木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树木有不同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物候是地理气候研究、树木栽培的区域规划等重要的依据。掌握树木的季相变化,可以为园林树木设计、选配树种提供依据,同时为园林树木的繁殖、栽培、养护与育种提供生物学依据,提供科学的指导。
要想正确观察树木的物候期,需要做到以下这些方面: 1. 选定观测点 (观测点要具固定性、代表性,选定后将观测点的详细情况记载) 2 要想正确观察树木的物候期,需要做到以下这些方面: 1.选定观测点 (观测点要具固定性、代表性,选定后将观测点的详细情况记载) 2.选定观测目标(应为发育正常,开花结实3年以上;树冠、枝叶较匀称,体形中庸) 3.固定观测时间(一般3-5天观测一次。但在开花、展叶期要每天观测,一天中最好在下午2-3点观测) 4.选定观测的部位(一般在向阳的一面,最好观测树木的中部枝条和全面观测) 5.固定观测记录的人员(认真、责任心强) 6.观测的内容包括:根系生长期、树液流动期、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生长发育和落果期、新梢生长周期、花芽分化期、叶秋季变色期、落叶期。
根系生长周期——树木根系随气候变化而在根系数量,长度,粗度上有规律的增长的现象称根系生长周期。 树液流动开始期——树木以新伤口出现水滴状分泌液为标志称树液流动开始期。 萌芽期——指芽萌动至芽膨大这一时期。 1)芽膨大始期 2)芽开放期或显蕾期(花蕾或花序出现期) 展叶期——从芽苞中伸出卷曲或按叶脉褶叠着的小叶至春叶特有色彩在整体上消失这一时期。 1)展叶开始期 2)展叶盛期 3)春色叶呈现始期 4)春色叶变色期
开花期——指观测株上5%的花瓣完全展开至残留约5%的花这一时期。 1)开花始期 2)开花盛期 3)开花末期 4)多次开花期 果实生长发育和落果期——从座果至果实或种子成熟脱落止。 1)幼果出现期 2)果实生长周期 3)生理落果期 4)果实或种子成熟期 5)脱落期 新梢生长周期——由叶芽萌动开始,至枝条停止生长为止。 一次梢(春梢) 二次梢(夏梢) 三次梢(秋梢)
花芽分化期——指花芽分化始终这一时期称花芽分化期。不同树木花芽分化期不同。单性花树种,其雄花芽和雌花芽分化期亦有差异。 叶秋季变色期——指由于正常季节变化树木出现变色叶,其颜色不再消失,并且新变色叶在不断增多至全部变色的时期。 1)秋叶开始变色期 2)秋叶全部变色期 3)可供观赏秋色叶期 落叶期——观测树木秋季开始落叶至树上全部叶子落尽时止。 1)落叶始期 2)落叶盛期 3)落叶末期
树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一、根系的生长 (一)树根的分布 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树木的多数根集中分布在地下40~80cm深范围内;具吸收功能的根,则分布在20cm左右深的土层内。 深根性树种:根系垂直向下生长特别旺盛,根系分布较深,如直根系和多数乔木树种。 深根性树种能更充分地吸收利用土壤深处的水分与养分,耐旱、抗风能力较强,但起苗、移栽难度大。生产上,多通过移栽、截根等措施,来抑制主根的垂直向下生长,以保证栽植成活率。
浅根性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水平方向生长旺盛,大部分根分布于土上层的树木,如部分须根系和灌木树种。 园林树木学 浅根性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水平方向生长旺盛,大部分根分布于土上层的树木,如部分须根系和灌木树种。 浅根系树种则起苗、移栽相对容易,并能适应含水量较高的土壤条件,但抗旱、抗风及与杂草竞争力较弱,其中有部分树木根系因分布太浅,随着根的不断生长挤压,会使近地层土壤疏松,并向上凸起,容易造成路面的破坏。 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在正常情况下,多数与树木的冠幅大小相一致。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除取决于树种外,还受土壤条件、栽培技术以及树龄等因素影响。 园林树木学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除取决于树种外,还受土壤条件、栽培技术以及树龄等因素影响。 (二)树根的生长动态 1、生命周期 一棵植株上的根,寿命由长至短的顺序大致是,支持根、贮藏根、运输根、吸收根。
根系的年生长呈现为曲线型,并与地上器官的生长互为影响; 2、年生长周期 根系的年生长呈现为曲线型,并与地上器官的生长互为影响;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在一年中,根系生长出现的高峰次数、强度、时间与树种、树龄、环境条件等有关。
1、芽的异质性:树木同一枝条上的芽,常常由于芽形成的时间、着生的部位以及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即芽的异质性。 园林树木学 根系的活动除受树木体内机制控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土温的影响。一般根系生长的最适土温为20~28℃,低于8℃或在38℃以上,根的吸收功能基本停止,不能再生长新根。 二、枝、干的生长 (一)芽的特性 1、芽的异质性:树木同一枝条上的芽,常常由于芽形成的时间、着生的部位以及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即芽的异质性。 2、芽的早熟性与晚熟性: 按形成的时间和萌发的速度,芽可分为早熟性芽与晚熟性芽。
芽萌发的能力,除因芽的类型间有差异外,还受树种及品种特性影响。 (二)枝、干的生长特性: 枝、干的生长包括加长与加粗生长两个方面。生长的快慢,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长度或粗度,即生长量来表示。生长量的大小及其变化,是衡量、反映树木生长势强弱和生长动态变化规律的重要指标。 加长生长主要是枝、茎尖端生长点的向前延伸(竹类为居间生长),生长点以下各节一旦形成,节间长度就基本固定。 加长生长按慢~快~慢的节律进行,生长曲线呈“S”型。
加长生长的起止时间、速增期长短、生长量大小与树种特性、年龄、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增粗生长是树木形成层细胞分裂的结果。 增粗生长与加长生长同步进行,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只是增粗生长的高峰稍晚于加长生长,生长持续期也较长。 (三)树体骨架的形成: 枝、干为构成树木地上部分的主体,对树体骨架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1、单干直立型 具一明显的,与地面垂直生长的主干。它包括乔木及部分灌木树种。
这类树木顶端优势明显,由骨干主枝、延长枝及细弱侧枝等三类枝,构成树体的主体骨架。 2、多干丛生型 以灌木树种为主。由根颈附近的芽或地下芽,抽生形成几个粗细接近的枝干,构成树体的骨架,在这些枝上,再萌生各级侧枝。 这类树木离心生长相对较弱,顶端优势也不十分明显,植株低矮,芽抽枝能力强。 3、藤蔓型 有1至多条从地面生长出的明显主蔓,它们的藤蔓兼具单干直立型与多干丛生型树木枝干的生长特点。但藤蔓自身不能直立生长,因而无确定冠形。
三、叶的生长 叶由叶芽发育而来,一棵树上的叶芽是逐渐开展成叶的,其开展速度与树种特性、营养及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初展的叶片薄而小,叶形有变化,幼嫩,色浅,叶绿素浓度低,光合产量低。 但许多树木的新叶,特别是新叶为非绿色者,往往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随叶龄的增加,叶面积增大,光合能力增强,生理上也处于更活跃状态,直到达一定成熟度为止,然后又开始逐渐降低。树叶的生长量与种类有很大关系。 同一树种,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株以及树冠不同部位的叶片大小、重量等均有较大差异。
研究树木的开花结实,在树木的观花赏果,种子经营,杂交育种等方面有实际意义。 园林树木学 四、开花与结实 研究树木的开花结实,在树木的观花赏果,种子经营,杂交育种等方面有实际意义。 (一)花芽分化 成功地完成花芽分化是树木能正常开花的前提。 花芽分化受树种遗传特性、年龄、树体结构、生长状况、营养、光照、温度、水分等诸多因素影响,情况十分复杂,但树木自身特性起决定性作用。 1、花芽分化期: (1)生理分化期:由叶芽的生理代谢向花芽的生理代谢转化的时期,形态上无变化。
(2)形态分化期:花或花序的各个花原始体的发育过程,显微可见。 园林树木学 (2)形态分化期:花或花序的各个花原始体的发育过程,显微可见。 (3)性细胞形成期:此期因树种不同而变化较大,有的在较高温度下形成,有的则需要低温处理。 2、花芽分化的类型: (1)夏秋分化型:主要分化期在6~8月,部分延续到9~10月,此类树木花芽的进一步分化与完善还需经过一段低温,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完成性器官的分化。如梅、牡丹、樱花、玉兰、海棠等。 (2)冬春分化型:主要分化期在11~4月。如柑、桔、龙眼、荔枝等。
(3)当年分化型:当年分化,当年开花。主要分化期在5~6月。如木槿、紫薇、夹竹桃、槐等。 园林树木学 (3)当年分化型:当年分化,当年开花。主要分化期在5~6月。如木槿、紫薇、夹竹桃、槐等。 (4)多次分化型:一年中多次分化,多次开花。如月季,西洋杜鹃、三角梅等。 (5)不定期分化型:花芽分化时间不确定,只要营养供给满足要求,既可分化、开花。如香蕉、番木瓜等。 3、花芽的类型: (1)混合芽 (2)纯花芽 (3)顶生花芽 (4)腋生花芽
(二)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 1、花芽分化理论 (1)碳氮比学说 (2)内源激素平衡说 2、影响因素 (1)营养生长 (2)矿质营养 (3)光照 (4)温度 (5)水分 (6)栽培技术
(三)开花 1、开花类别 (1)先花后叶类
园林树木学 (三)开花 1、开花类别 (1)先花后叶类 (2)花叶同放类
园林树木学 (三)开花 1、开花类别 (1)先花后叶类 (2)花叶同放类 (3)先叶后花类
2、花期 单朵花花期:短的几小时,长的可维持十几二十天。 植株的花期:短的几天,长的可持续200多天以上。 多数树木一年只开花一次,少数可一年开花数次,从而成为著名的观花树木。 花期的长短,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树种的遗传特性 (2)营养水平:营养好,花期长。 (3)环境条件:适当遮荫,可延长花期;较低环境温度,花期延长;
城市生态环境 一、城市气候因子 1、城市的光因子 园林树木学 城市生态环境 一、城市气候因子 1、城市的光因子 市区的光因子变化很大,由于空气污染,太阳辐射强度明显减弱,光质亦有变化,所以市区内的树木生长量偏小,花芽数偏少,果色偏浅。 市区内不同地点的受光量与光质同建筑物的大小、方向、街道的宽窄等因子密切相关,对树木的生长有极大的影响。 此外,市区内的各种灯光,对其周边树木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城市的温度因子 城市中大量存在的硬铺装的街道、广场、以及由砖头、水泥、钢铁、玻璃等构成的建筑群,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放热的速度也快,加上工厂、人群释放的大量热量,所以市区温度比郊区温度一般要高1~2℃;因此,树木的生态习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城市的水分因子 由于街道和建筑物的封闭,城市中自然降水的大部分被排水系统排走,树木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补充。水分平衡经常处于负值。 市区内的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比郊区低。
市区内的水体常有污染,来源主要是工矿废水、生活污水及空气污染物的降落等 园林树木学 市区内的水体常有污染,来源主要是工矿废水、生活污水及空气污染物的降落等 4、城市的空气因子 城市建筑群影响到空气的流动,即风速和风向。市区内的风速一般小于郊区,夏季不利于树木的蒸腾,冬季却可以减轻冻害。 市区内空气最主要的特点是污染大,目前已了解的大气污染物有100多种,主要为粉尘、SO2、Cl2、氟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等。 二、城市土壤因子 1、城市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质地差别较大,如人为原因造成土中含大量残砖、石灰、水泥及城市垃圾等,影响树木生长。 园林树木学 土壤质地差别较大,如人为原因造成土中含大量残砖、石灰、水泥及城市垃圾等,影响树木生长。 市区土壤结构破坏严重,践踏过度,通气不良。 2、城市土壤化学性质 市区土壤组成差,缺乏矿质营养,矿质营养元素的释放量也小。 枯枝落叶被扫走,营养的循环被破坏。 污水、废水的影响,造成土壤中有毒物质积累过多。 3、城市土壤生物学性质
园林树木学 市区土壤由于物理性质差,有机质含量低,pH值变化大和含有有毒物质等,致使土壤中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多种有益微生物不能生存,导致营养元素的转换受阻,对树木生长发育不利。 4、城市土壤肥力
植物与环境 植物————(1)—————环境 (1)植物生长离不开环境; (2)环境对植物起综合的生态效应; (3)植物长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对 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 (2) (3)
第二节 园林树木的生态学习性 生态习性: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生态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态习性的一类(群)植物。如耐水湿植物。 第二节 园林树木的生态学习性 生态习性: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生态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态习性的一类(群)植物。如耐水湿植物。 生态因素大致分为四大类: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
环境因子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及土壤理化性 质和土壤微生物。 树木生活的地面和空间称为环境。构成树木生活环境的因子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通常有下列5类: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及土壤理化性 质和土壤微生物。 地形因子:包括山岳、平原和坡向、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人为因子:包括人对树木资源的利用、发展、保护与破坏 等作用。
在研究树木与生态因子关系时,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观念。 在环境因子中,对树木生活有直接、间接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对于树木生活必不可少的因子称为生存条件。树木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研究树木与环境关系时,不仅要了解树木本身各方面的特性,还应了解它们生活的环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树木与生态因子关系时,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观念。 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紧密联系着,综合起作用。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可引起温度、湿度因子的变化。 2.主导因子 所有生态因子都是树木生活所必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导作用的,这就是主导因子。在树木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导因子不是不变的。
3.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 生态因子对于树木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随便缺少哪一个都会引起树木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到阻碍或死亡。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不能由另一个生态因子来代替。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有所不足时,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并仍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生态因子对于树木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短日照是导致落叶树木秋季落叶的主导因子。 5. 生 态 幅 各种树木对生存条件及生态因子变化强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长不适或死亡。
一)、温度因子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光、水分、空气和风 1、温度变化规律 (1)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2)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纬度 海拔 一年有四季温度变化; 一天有昼夜变化。
(3)对植物的主要作用: 节律性变温:一年四季的变化,昼夜的变化。植物的感温性和物候。 非节律性变温:温度无规律的变化。 树木的各个器官随季节性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变化称为树木的物候。
物候观测的意义 物候是地理气候研究、树木栽培的区域规划等重要的依据。掌握树木的季相变化,可以为园林树木设计、选配树种提供依据,同时为园林树木的繁殖、栽培、养护与育种提供生物学依据,提供科学的指导。
要想正确观察树木的物候期,需要做到以下这些方面: 1. 选定观测点 (观测点要具固定性、代表性,选定后将观测点的详细情况记载) 2 要想正确观察树木的物候期,需要做到以下这些方面: 1.选定观测点 (观测点要具固定性、代表性,选定后将观测点的详细情况记载) 2.选定观测目标(应为发育正常,开花结实3年以上;树冠、枝叶较匀称,体形中庸) 3.固定观测时间(一般3-5天观测一次。但在开花、展叶期要每天观测,一天中最好在下午2-3点观测) 4.选定观测的部位(一般在向阳的一面,最好观测树木的中部枝条和全面观测) 5.固定观测记录的人员(认真、责任心强) 6.观测的内容包括:根系生长期、树液流动期、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生长发育和落果期、新梢生长周期、花芽分化期、叶秋季变色期、落叶期。
2、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树木的分布 表1 温度与树木的水平分布 2、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树木的分布 表1 温度与树木的水平分布 气候带 年均温℃ 最冷月℃ 最热月℃ ≥10℃的 生物学零度 生态类型 植被区域 寒温带 -2.2~-5.5 -28~-38 16~20 积温 <5 最耐寒树种 针叶林 温带 2-8 -10~-28 21~24 1100~1700 5 耐寒树种 针阔混交林 暖温带 9-14 -2~-13.8 24~28 1600~3200 10 中温树种 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 14-22 2.2~-13 28~29 3200~4500 15 喜温树种 常绿阔叶林 热带 22-26.5 16~21 26~29 4500~8000 18 喜高温树种 雨林和季雨林
垂直分布(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5.5℃) ———冰川(终年积雪带) 寒温带 ——高山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温带 ——高山灌丛带 山地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更替着不同的植被带,形成植被的垂直分布。(模拟热带高山) ———冰川(终年积雪带) 寒温带 ——高山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温带 ——高山灌丛带 ——亚高山针叶林带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 ——热带亚热带雨林带 热带 海洋 图2 植被垂直分布模式图
2)温度因子与园林树木的应用 A、 催延花期 抑制花期:桂花,国庆。 促成栽培:牡丹(谷雨三朝看牡丹),春节。 B、引种驯化 引种: 驯化: 南树北移(解决越冬问题) 北树南移(解决越夏的问题)
二)、光照因子 1、植物生长离不开光(光合作用) 2、光的性质与变化 (1)光的性质: (2)光的变化: 可见光: 380~760 nm之间 光强还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 光强随纬度增加而减弱; 光强随时间而变化:一年与一天的变化。
(3)以光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2)阴性树种: (耐荫植物) 1)阳性树种(喜光植物)落叶松、水杉、杨、柳、木棉、椰子 2)阴性树种: (耐荫植物) 耐荫性较强的树种:云杉、冷杉、矮紫杉、粗榧、罗汉松、金银木、天目琼花、珍珠梅、绣线菊、常春藤等。 3)中性树种: 中性偏阳的树种:榆、朴、樱花、碧桃、山桃、月季、木槿、石榴、黄刺玫、榆叶梅; 中性稍耐荫的树种:圆柏、槐、七叶树、太平花、丁香、黄花茶镳子、红瑞木、锦带花;
树木的耐荫性受下列因素影响: 年龄:幼苗阶段耐荫性强; 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树木的耐荫性强,寒冷干旱的环境下,趋于向光; 土壤:肥沃湿润土壤下,树木耐阴性强。
3、应用 (1)配置: (2)引种:植物南移 (3)利用光照调节花期 一品红,短日照植物。 “十一”开花
三)、水分因子 水分的主要作用: (1)是植物的主要组成成分,60~80%; (2)植物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水分参加; (3)水分能使树木的组织保持膨胀状态,使器官 维持一定的形状和活跃的功能; (4)水有较大的热容量,能缓和温度巨变带来的 伤害。
1、水对树木的生态作用 1、土壤含水量 2、空气湿度 在潮湿的土壤中,多为浅根性植物; 在土壤干燥的地区,多属深根性植物。 植物插条时需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60~90%。 植物要求最适土壤含水量。过干,萎蔫;过湿,烂根。 2、空气湿度 气插生根的植物要求100%空气湿度。 引种中限制树木生长的因子主要是空气湿度,如竹子,南树北移和高海拔引到低海拔。
2、以水分因子为主导因子的树木的生态类型 (1)旱生树种:为通常在土壤水分少、空气干燥的条件下生长的树种 特点: A、减少蒸腾量 B、根系发达。 具极强的耐旱能力,这类树种的根系通常极为发达,其叶常退化为膜质鞘状或叶面具发达的角质层、蜡质及绒毛,如梭梭树、沙拐枣、木麻黄及相思树等; (2)湿生树种:需要生长在潮润多湿环境中的树种. 特点: 在干燥的或中生的环境下常致死或生长不良,这类树种的根系短而浅,在长期淹水条件下,树干基部膨大,具有呼吸根,如水松、落羽杉及红树等;
(3)中生树种:介于上两者之间,绝大多数树木都属此类,这类树种多生于湿润的土壤上,如油松、麻栎、杉木及枫杨等。 不少树种对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如旱柳、柽柳、紫穗槐及沙柳,在干旱与低温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另一些树种如杉木、白玉兰等则既不耐干旱又不耐水湿,对水分条件要求较为严格。 中生耐干旱:具有旱生植物的特点。 中生耐水湿:具有湿生植物的特点。
四)、空气因子 空气中的各种主要元素成分如氮、氧、氢和二氧化碳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其它成分如灰尘、煤烟及微生物等则随时间、地点而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工业建设的蓬勃发展,由大气污染造成对人类与森林植物的危害日益严重。不同树种对大气污染的抗性不同,同时烟尘的成分因厂矿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树木受害的反应也有各种变化。抗性强的树种有臭椿、构树、悬铃木、早柳及加杨等;抗性弱的树种有油松、侧柏、雪松及梅等。
不同树种对有害气体反应不一样,有些树种对有害气体抗性小,而另一些树种具有吸收某些有害气体的能力或称抗性强。 抗二氧化硫树种:银杏、侧柏、日本黑松、构、皂英、臭椿、沙枣、榆、旱柳、刺槐、海州常山等。 抗氯化氢树种:合欢、五叶地锦、黄檗、伞花胡颓子、构、榆、接骨木、紫荆、槐、紫藤、紫穗槐、木槿、杠柳等。 抗氟化氢树种:白皮松、侧柏、杜松、构、榆、槐、丝棉木、黄檗、伞花胡颓子、紫荆、紫穗槐、臭椿、泡桐、悬铃木、山楂等。
五)、风 风 温度、水分 树木的生长发育。 改变 影响 风有利于风媒花的传粉及种子、果实的散播,有利于森林的更新。 风 温度、水分 树木的生长发育。 改变 影响 风有利于风媒花的传粉及种子、果实的散播,有利于森林的更新。 风对树木的不利方面为生理与机械伤害,长时间的早风会加强蒸腾作用,导致枯萎,大风或台风吹折大枝或主干,削弱树木的高径生长,形成偏冠、偏材。 具强大直根系、材质坚韧的树种如马尾松、木麻黄等的抗风力强;刺槐、泡桐等浅根性树种的抗风力弱。 同一树种其抗风力的大小又因繁殖方法、立地条件和栽植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由于树木有减小风速,削弱风蚀,降低蒸腾等作用,有计划地科学地种植农田防护林带可充分发挥防风因沙、保土、保水、保肥、改良土壤、改善农田小气候、美化环境、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作用。
二、土壤因子 1、土壤性质 1)土壤物理性质: 指质地、结构、孔隙度等状况。 砂土: 壤土: 粘土: 2)土壤化学性质: 1)土壤物理性质: 指质地、结构、孔隙度等状况。 砂土: 壤土: 粘土: 2)土壤化学性质: (1)酸碱度(pH): (2)土壤矿质营养: 大量元素(N、P、K、Ca、Mg、S、Fe)和微量元 素(B、Cu、 Mo、Zn等)。
土壤的物理性质决定其水分、肥力、空气、温度及微生物活动等条件,而这些条件都影响着树木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有些树种要求在深厚、湿润的土壤上才能生长良好,如橡胶树、杉木、樟树及毛白杨等。这类树种在条件适宜时不仅生长迅速,而且干形通直高大,在干旱瘠薄条件下则生长缓慢,干形不良。有的树种极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在造林上常被选为荒山或沙漠造林的先锋树种,如马尾松、樟子松及云南松等。
土壤酸碱度以pH值表示,有的树种要求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一般以pH值小于6 土壤酸碱度以pH值表示,有的树种要求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一般以pH值小于6.8为宜,如马尾松、杜鹃等,称为酸性土树种,这类树种在盐碱土或钙质土上则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有的树种在钙质土上生长最佳;常见于石灰岩山地,如侧柏、柏木及青檀等;有的树种则耐pH值7.2以上的盐碱土,如柽柳、紫穗槐、棱梭树及胡杨等;有的树种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如苦楝、乌柏、黄连木、刺槐及木麻黄等,它们既能较好地生长在酸性土壤上,也能较好地在中性土、钙质土及轻盐碱土上生长。
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1)根据树木对酸碱度的反应,划分为: 酸性土树种(pH<6.5):如杜鹃、桂花、 茉莉、含笑。 总结 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1)根据树木对酸碱度的反应,划分为: 酸性土树种(pH<6.5):如杜鹃、桂花、 茉莉、含笑。 碱性土树种(pH>7.5):如文冠果、丁香、 黄刺玫、柽柳、杠柳。 中性土树种(pH6.5~7.5):多数植物。
钙质土树种:如南天竹、臭椿、青檀(榆科)、 柏木。 3)根据植物对土壤中含盐量的关系,可划分盐土树种和碱土树种 2)根据树木对土壤中矿质盐的关系,划分: 钙质土树种:如南天竹、臭椿、青檀(榆科)、 柏木。 3)根据植物对土壤中含盐量的关系,可划分盐土树种和碱土树种 耐盐碱树种:绒毛白蜡(天津市树)、夹竹 桃、旱柳、柽柳、丁香。 4)根据土壤的肥力划分 瘠土树种:如豆科的植物,鼠李、金老梅、马尾 松、油松。
三、 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山脉河流走向及地形起伏等。地形因素对树木分布与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地形的变化直接影响气候、土壤及生物等因素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树木生长,这种情况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尤为明显。 海拔高度对树木分布与生长有直接影响。如以安徽省黄山为例,海拔700m以下分布马尾松,700m以上为黄山松。 坡向影响日照的时间和强度,北坡日照时间短,温度低,湿度较大,一般多生长耐荫湿的树种;南坡日照时间长,温度高,湿度较小,多生长阳性旱生的树种,如华北低山地区油松多分布在阴坡或半阴坡,而阳坡仅生长一些耐干旱的灌木。
四、生物因素 树木和其它动、植物、微生物生长在一起,相互问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微生物对树木的分布、生长、繁殖发生着有益或有害的影响。 不同树种之间常因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与适应能力不同而发生相互抑制或促进的作用,即使同一树种组成的单纯林中,不同个体之间及其与杂草、灌木问的关系,也发生着抑制或促进的作用。林业生产中树种混交类型、造林密度、抚育采伐、育苗措施的确定都以树种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为基础。
五、 人为因子 人类是造林和毁林的最重要的因子。
第四章 园林树木的分布及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第一节 树种分布区的概念 1.树种分布区的概念及其形成 1.树种分布区的概念及其形成 每一树种都有一定的生活习性,要求一定的居住场所。每一树种所占有的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即为该树种的分布区。 分布区的大小、类别因树种不同而异,同时,分布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迁与发展的。 树木分布区是受气候、土壤、地形、生物、地史变迁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它反映着种的历史、散布能力及其对各种生态因素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树种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量,受纬度、经度的影响。 除生态因素外,树木的分布还受地史变迁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如银杏、水杉等古老树种在第四纪冰川时由于所处地形、地势优越,在我国得以保存继续生长到现代。 人类生产活动对树种分布区的扩大或缩小影响很大,通过引种驯化有目的的扩大了一些优良树种的栽培区,如水杉 1941 年仅湖北利川水杉坝一带有野生,目前广布于全国20个省(区),并被世界5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
天然分布区 栽培分布区 水平分布区
第二节 中国森林树种分布概况 我国森林树种及森林类型极为丰富。从南到北,由热带雨林一直到寒温带针叶林,包括多种森林类型,其成分有不少是本地特有种,同时也兼有相邻地区的区系成分。如我国东北北部、新疆北有从寒带延伸而来的针叶林,其树种如云杉、冷杉之类,有的属于西伯利亚的成分。内蒙古、新疆、甘肃西部、青海等西北于旱地区则有西亚至中亚区系成分,如梭梭树、骆驼刺、水柏枝、铃铛刺即为其例。西南地区云南、西藏的树种有不少属于印度及喜马拉雅的成分。广东、台湾及云南、广西南部地区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包含有典型的热带科属树种如龙脑香料、肉豆蔻科、番荔枝科及山榄科等,其种类以东南亚热带、亚热带成分居多。辽宁的南部山东半岛以至华东各省又有一些朝鲜、日本的共有种。
从地史方面来看,在新生代第四纪冰期,我国华东、华中、西南的亚热带地区,仅发生局部的山地冰川,广大地区没有遭受到冰川的直接影响,许多古老树种得以保存,如银杉、银杏、水杉、金钱松、鹅掌揪、水青树、台湾杉、苏铁、杜仲、麻栋、栓皮栎、枫香等即为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