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十二五” 规划课题第二批课题 开题报告会
敬请批评指正 《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 开题研究报告 汇报人:刘平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本课题的界定及研究背景 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两难,意思是面临困难的选择,进退都难(choice dilemma;be in a dilemma)。 (2)两难问题,之所以称其为“两难”,难就难在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让人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1、本课题的界定及研究背景 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3)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特点: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初中生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 高二时期已进入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个性智力差异也基本定型。个体智力层次、智力品质基本稳定。因而训练、培养的难度加大。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本课题的界定及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两难问题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无处不在、层出不穷。思想激荡、观念碰撞,两难问题无法回避。
本课题主要将研究的视角放在高中教育实践的两难问题,主要研究当前高中学生的生活现状和教育活动实践中的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与高中学生相关的文化、社会领域两难问题对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例:教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学生能否带手机到学校的两难;学生专心于功课学习和参与社区活动的两难;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两难;公开学生成绩(诚信监督)和学生隐私保护两难;贫困生获救助后是否应该感谢资助人的两难;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等等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 (1)龚世星《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 (2)周险峰《科尔伯格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启示》 (3)赵芙苏《萨特伦理两难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 (4)胡华敏《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研究》 (5)张丽玲《两难问题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6)彭蕾《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外研究: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研究(参考论著《儿童的道德判断》、《10-16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 (2)美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Mence Kohlberg) 的研究 (3)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存在主义中的选择学说提出的伦理两难困境研究 (4)马丁•柯亨的《101个两难的哲学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意义: ①促进高中学生发展。 有利于高中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利于学科思维、道德、心理、哲学、伦理、法律和管理认知和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他人,考量社会的理性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②转变高中教育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知识可以百度,但创新思维不能百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百度,自我认知行为不能百度。 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④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探寻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包括对高中学生学习(尤其是学科思维)、道德、心理、世界观、伦理观念、法律观念、管理认同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希望通过研究发现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影响的规律,探究在教学中驾驭这种规律的方法,实现培养追求卓越、具有理性精神的健康公民的教育目标。
㈡研究内容 1、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影响研究的缘起 (1)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形势 (2)两难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必须面对的教育资源 (3)教育改革催生两难问题教学 ①高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催生两难问题教学 ②教师实践困惑和教师智慧成长催生两难问题教学 ③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为两难问题教学提供契机 2、国内外学者蕴涵“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影响研究”的尝试
㈡研究内容 3、不同类别内容的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1)学科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学科思维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2)道德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3)法律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法治精神养成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4)哲学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相应行为的影响研究; (5)中学校园管理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管理认同的影响研究; (6)中学校园心理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㈡研究内容 4、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发展阶段的影响研究 (1)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影响研究; (2)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行为发展阶段的影响研究
㈡研究内容 5、教师教学能力与两难问题选择应用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1)两难案例选择研究; (2)两难问题影响的评价研究
(三)创新之处 突出人的发展:本课题希望以两难问题为抓手,充分利用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的阶段特点,达到培养健康、理性、杰出公民的目的。 关注社会发展:本课题也希望利用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对两难问题的分析、总结和思考,探寻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理性发展方向。 填补研究空白:皮亚杰、维果斯基、范梅南、叶澜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儿童的阶段,对高中阶段又可称为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就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而言,科尔伯格也没有太多的涉猎。 突破知识和校园象牙塔樊篱 ,让高中教育更关注人和社会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略)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 观察法。 (5)行动研究法
全体成员参与(见前文“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 结题报告(主持人执笔)各成员撰写的论文等 四、进度安排、人员分工 1、进度安排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设计申报、开题阶段 2013、8—2013、11 全体成员参与,主持人执笔 申请评审书1份,开题报告一份 实施阶段 2013、11—2014、11 全体成员参与(见前文“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 各种资料积累、整理、 分析、归档 中期评估 2014、11 中期评估报告等 总结阶段 2015、11 结题报告(主持人执笔)各成员撰写的论文等
四、进度安排、人员分工 姓 名 所在单位 职 称 课题组分工 朱志平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授(博士) 课题指导导师 刘 平 省常中 高级 2、人员分工 姓 名 所在单位 职 称 课题组分工 朱志平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授(博士) 课题指导导师 刘 平 省常中 高级 课题组负责人,全面负责主持课题工作 许中华 中学校园管理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管理认同的影响研究 黄荣平 经济、文化生活两难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马维骏 哲学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相应行为的影响研究 谢晓虹 道德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四、进度安排、人员分工 陈 枚 省常中 高级 法律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法治精神养成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虞 俊 陈 枚 省常中 高级 法律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法治精神养成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虞 俊 物理两难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欧阳林 语文两难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黄天庆 一级(博士) 历史两难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朱 珏 一级(国家级心理咨询师) 中学校园心理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两难问题对高中学生认知和行为发展阶段的影响研究 潘正凯 一级(研究生) 英语学科两难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唐 涛 两难案例选择研究和两难问题影响的评价研究
五、课题预期成果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结题报告1份 数字化平台建设1个(优秀教学课件、设计、互动研究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资源) 论文集1册 拟出版书籍1册 完成申请评审书 中所列的目标 主持人执笔 课题组全体成员 本课题拟完成的时间:2015年11月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部分课题成员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 课题导师朱志平,中学特级教师,教授,博士,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博士是国内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在课程与教学方面颇有建树,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主编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专著在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部分课题成员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 课题负责人刘平,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全国千名优秀班主任,江苏省教育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曾主持课题《政治学科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自主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国家级,已结题);主持课题《基于校园数字化平台的政治学科学习评价研究》(市级,已结题)。参与课题《如何发挥电化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国家级,已结题)、《信息技术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级优秀课题,已结题)、《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设计研究》(国家级,已结题)、《网络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资源整合》(省级,已结题)、《中学思想政治课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省级 ,已结题)、《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省级 ,已结题)。发表论文十余篇。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部分课题成员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 许中华,男,1966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先后参加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参加市级课题《中华精神》的开发与培养研究,主持了省级课题《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完成结题并获省评比三等奖。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部分课题成员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 黄荣平,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已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工作,主持研究常州市立项课题——《高中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心理品质相关性研究》,并于2004年10月结题。发表论文十余篇。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有着多年的科研合作经历,科学研究团队有着诸多理论与实践成果,团队成员都是目前都在高中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其工作内容与本项目研究有高度一致性,从而时间上可以保证课题顺利完成。课题主要骨干力量集中在一个学校,便于在研究中彼此沟通合作。 本课题团队是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理论工作者、教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技术的专业工作者相结合的“三结合”队伍 从专业学术背景来看,课题成员有教科院专家、教授、特级教师,有大量在一线工作的中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课题组有两位博士,中级教师基本都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中国教育部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为我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江苏省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首届高级研修班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高平台,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及院长本人为本课题提供指导。 我校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校,学校的教研氛围较浓厚,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愿从物质、人力、学术等各方面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晋宽.学校道德教育管理两难问题的理论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6,01:22-23+35. [16]肖静,潘泽江.论"道德两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330-332. [17]张建珍,刘星喜.通过两难问题教学法进行环境道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41-43.
[18]张玉强,于德刚.从“胯下之辱”谈两难问题的抉择[J].安徽决策咨询,2004,06:47-48. [28]赵修义.能力与道德: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的个案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0:5. [29]骆东风.中小学教师管理中两难问题研究[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2007:9. [30]胡华敏.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 [31]董玉来,孟庆梓,孔维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两难问题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52-55. [32]胡丽艳.思品教学中两难问题的设计要求[J].小学教学研究,2003,08:33-34. [33]潘旭.思品课两难问题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1996,Z1:27-28. [34]鲁艳.论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J].上海教育,2000,11:30-31.
[35]谭加颖.教学实践中的两难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2,10:19. [40]赵芙苏.萨特伦理两难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 [41]苗萌.故事两难法在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借鉴性运用初探[D].苏州大学,2011. [42]李剑军.论教师的道德“两难”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9,03:19-21. [43]翟晓静.“两难”问题在政治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0,22:117. [44]赵文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两难问题[J].教育评论,1997,05:54-55. [45]王晞.教育民主化发展中的两难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8,01:59-61. [46]吴志宏.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教育评论,1998,03:3-5. [47]刘源.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及其对于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8. [48]武艳英.社会两难情景下自我效能感、反馈与奖励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9]龚世星.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 [50]彭卓.对我国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两难”问题的分析和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1]王立岩,于合乐.巧设道德两难问题促进道德判断发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2:86. [52]钱源伟,刘茂祥.基础教育改革中“两难问题”初解[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1,02:16-21.
[53]赵修义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能力与道德: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N].文汇报,2000-09-20011. [54]邬亚军.略谈运用“两难问题”发展学生道德认知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3,13:61-62. [55]宋新宇.如何处理管理两难问题[N].中华合作时报,2012-03-16B04. [56]代德伟,赵达薇.基于建模的杜威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5:129-132. [57]宋方青.人权立法的两难问题[J].现代法学,2013,02:23-26. [58]周鹏生.青少年两难决策的困难认知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3,01:1-5. [59]叶飞飞.“道德两难法”在中职德育课堂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5:27+36. [60]胡传鹏.情绪与认知在不同道德领域道德判断中的作用[D].湖北大学,2012.
欢迎不吝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