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學系:廖肇寧
課程大綱 環境問題的起源-經濟學的觀點 國際的案例 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政府的角色及政策 解決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困境 國內的案例
I. 環境問題的起源 經濟學的觀點 一些名詞解釋 排他性 vs 非排他性 敵對性 vs 非敵對性
I. 環境問題的起源 敵對性(rival):當你消費某種物品時,其他人對於該物品的消費數量將受到影響,則我們稱此種物品具有敵對性。 非敵對性(nonrival):當你消費某種物品時,其他人對於該物品的消費數量若不受到任何影響,則我們稱此種物品具有非敵對性。
I. 環境問題的起源 排他性(excludable):若我們能將某種物品用低廉的成本做選擇性的供應,則我們稱此種物品具有排他性。 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若我們必須花費高昂的成本才能對於某物品進行選擇性的供應,則我們稱該產品具有非排他性。
I. 環境問題的起源 敵對性 非敵對性 排他性 非排他性 不塞車但須收費 的高速公路 珍珠奶茶 私有財 公海中的魚 廣播之無線電波 準公共財
還有哪些東西具有公共財特性 燈塔發出的光亮。 我們所處的環境 - 乾淨的水 - 乾淨的空氣
I. 環境問題的起源 公共財特性引起的財產權 (property right)問題。 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當價格機能無法在市場中正常運作時稱之。 外部性 (Externality):在經濟活動中,某些產品的消費及生產行為,會使交易雙方以外的第三者產生利得或損失,而這些受影響的第三者,或者無須為利得付出任何費用,或者無法舊任何損失而要求賠償,這種造成第三者利得或損失的現象稱為外部效果。
II. 國際的案例 全球暖化問題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紀事(1) 1992: 聯合國地球高峰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對全球「人為溫室氣體」做出管制性的宣示 。 1997: 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規範工業國家在溫室氣體減量上的責任 。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紀事(2) 2001: 美國布希政府在國內生產業者壓力下,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並宣布將推動自己的污染減量政策 。澳洲隨後也追隨美國的腳步,表達不批准的立場 。 2004: 俄羅斯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執行。 2005-2-16: 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紀事(3) 2007-12-3: 澳洲新任總理澳洲新理陸克文宣布簽署京都議定書。 2009: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貝拉會議中心舉行。
全球環境問題的起因 公共財
當某些東西具有公共財特性時,我們就有可能落入 「共有財的悲劇」!
共有財的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當一項資源是為大眾所擁有(或由另一個角度而言,這項資源其實沒有任何人擁有絕對的所有權),則這項資源的下場就是為人們所消耗殆盡 - Hardin(1968)
共有財的悲劇與財產權的另外一個案例 公共場所的二手煙問題
白搭者係指那些不用付出任何好處而享受到利益的人! 白搭者(Free riders) 白搭者係指那些不用付出任何好處而享受到利益的人!
當群體的人數增加時,每一個個體的責任感或道德感會因此而下降 。 為什麼會有白搭者? 當群體的人數增加時,每一個個體的責任感或道德感會因此而下降 。
與白搭者有關的另一個案例 插隊問題
再回到全球暖化問題 共有財的悲劇和白搭者
地球環境面臨的困境 個別生產者心態:我不污染,其他人也會污染。 個別國家的心態:解決污染問題常必需以付出經濟成長作為代價。 個別消費心態: 我對環境保護所做的努力,真的能改善整個地球的現狀嗎? 共同的心態:希望其他人能夠負擔起解決污染的責任,我則只想享受污染降低的好處。
III. 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 小規模的污染 – 各國政府 大規模的污染 – 聯合國 世界貿易組織
III. 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 命令式管制 (command and control) - 排放標準管制 (performance-based standards) - 技術標準管制 (technology-based standards) 經濟誘因式管制 (incentive-based ) - 課稅 (tax) - 補貼 (subsidy) - 可交易排放權 (tradable permit)
III. 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 何謂可交易排放權?
III. 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 排放權交易的運用 - 空氣污染物 - 水資源 - 漁業資源 - 打獵
IV. 解決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困境 如果有許多可行的政策,哪一個政策比較好? 如果只有一個政策選項,這個選項值不值得去執行。 以上的問題都牽涉到貨幣化價值的衡量。 - 有些東西極易賦予其貨幣化價值。 - 但有些較為抽象的東西則貨幣化不易。
IV. 解決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困境
IV. 解決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困境
IV. 解決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困境 由於較為抽象事物的貨幣化價值都牽涉到個人主觀的判斷,故往往社會對於這些事物的價值無法取得共識,這自然會影響到政策的形成。 這也是解決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困境!
V. 國內的案例 中橫公路的重建 國光石化的爭議 蘇花高速公路的興建
V. 國內的案例 – 中橫公路 自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過後,中橫公路遭受巨大的損傷,兩旁邊坡崩塌達80%以上,路基全部流失26處,路面寬度不足有134處。當時公路總局花費了廿多億元進行修復,並預計於2004年六月底重新開通,然而同年七月台灣卻遭受敏督利颱風侵襲,所帶來充沛的雨量瞬間將中橫公路剛修復的道路沖毀,廿多億元付之一炬,八月份行政院經建會舉行「從大甲溪流域的未來,評估中橫公路是否重建」公聽會,決議暫不復建中橫。
V. 國內的案例 – 國光石化
V. 國內的案例 – 國光石化 優點 - 創造就業 促進地方繁榮 - GDP增加 缺點 - 高耗能產業、低GDP貢獻 - 健康影響:國光石化開發將導致每人減少23天壽命 - 石化工業用水量大 造成地層下陷
V. 國內的案例 – 國光石化 中華白海豚
V. 國內的案例 – 蘇花高速公路
V. 國內的案例 – 蘇花高速公路 環境保護議題 - 自然景觀衝擊 - 空氣污染 - 水質影響與水資源流失 觀光產業影響 地方產業發展
如何去解決這些困境?
讓生產者有動機去保護環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瞭解採取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模式其實是有利可圖的。
1. Kodak 及 Fuji 2. Starbucks 3. McDonald 環境保護與生產者利潤 – 一些案例 1. Kodak 及 Fuji 2. Starbucks 3. McDonald
消費者 環境保護與利潤的成長的確是有可能並存的,但這仍然取決於消費者的態度,若消費者沒有相關環境保護的認知,則生產者仍然沒有足夠的誘因去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在牽涉較廣的環境議題上 我們需提升大家對於環境問題的認知!
最後,用一句古諺為結尾與大家共勉之。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