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吐酸.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郁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概 述概 述 【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以心情抑郁、情绪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 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 病证。
消化性溃疡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 许尤佳 教学目的: * 了解本病的范畴及临床流行病学情况。 * 熟悉本病病因病理及临床功能检查方法及意 义 * 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及病中医辨证论治要点 及西医治疗要点。
学习目标 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熟悉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理解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螺杆菌属.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一节 妊娠恶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了解:妊娠恶阻鉴别诊断、其它 疗法。 熟悉:妊娠恶阻的定义、病因病 机、预防与调摄。 掌握:妊娠恶阻的中医的辨证论 治、西医诊断及西医治疗。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湿 阻.
泄 泻.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痤 疮.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妊娠恶阻.
恶阻 目的要求: 掌握 恶阻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 恶阻的病因病机。.
恶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 科 教 研 室 陶莉莉.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胃 痛 Stomachache.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内科。脾胃.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46、 痹 证.
痞 满.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腹 痛.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月经不调.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祛湿药对.
乳衄.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一、概述 定义: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呕- 吐- 干呕-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泄泻.
如何调理慢性胃炎 参考资料: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积 滞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五章 化湿药.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附] 吐酸

一、概 述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的症状,轻者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称为吐酸。常与胃痛兼见,亦可单独出现。

吐酸病名首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本病证多属热。《证治汇补·吞酸》曰:“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说明吐酸不仅有热而且亦有寒,并与胃有关。《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说明与肝气有关。 吐酸与西医之胃酸过多所产生之吞酸、吐酸含义大致相同。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二、病 象 以酸水由胃中上泛,或随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为主要表现,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嗳气兼见。 三、病 位 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四、病 类 分寒证、热证二类。 五、病 性 有寒性、热性之分。 六、病 程 单独发病,病程短,随他病而发,病程长。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肝气犯胃。 本证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其中有偏寒、偏热之不同。属于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而致;属于寒者,可因寒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寒而成;饮食停滞而泛酸噫腐者,是由食伤脾胃之故。 1.饮食失调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醇酒煎炸食物,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食不消化,胸膈郁塞,胃气不和而致吐酸。 2.寒邪犯胃 暴受风寒,寒邪犯胃,胃阳被遏,湿浊内停,郁而成酸。或过食生冷,中阳受伤,寒滞客于脾胃,而成本证。

3.七情内伤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逆乘脾胃而致吐酸;或因思虑伤脾,脾胃受损,中阳不足,痰浊内聚,酿而成酸。 4.脾胃虚弱 禀赋不足,劳倦内伤,脾胃受损,食少运迟,形成吐酸。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吐酸以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为主要诊断依据。 2.与胃痛、嗳气兼见。热证吐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寒证吐酸,舌质淡,苔 薄白,脉沉迟或缓弱。 3.上消化道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 与嘈杂鉴别:吐酸是以肝气犯胃为主要病机,吐酸与嘈杂,在病因病机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临床表现不一致。吐酸是胃中不适,口吐酸水。嘈杂是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胃脘作胀。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明辨寒热 吐酸在临床上有偏寒、偏热之分,除了吐酸的主要症状及兼症外,主要从舌脉上辨。热证吐酸,多见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寒证吐酸,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二)治疗原则 吐酸的治疗原则有二:一是泄肝和胃,苦辛通降。二是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三)分证论治 1.热证 临床表现: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方剂:左金丸加味。 加减:①为增加和胃制酸作用,可酌加乌贼骨、瓦楞子。②兼食滞,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等。

2.寒证 临床表现: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吐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为主方。 加减:如脾虚不运,湿浊留恋中焦,舌苔白腻不化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以化湿醒脾。

(四)其它疗法 1.煅牡蛎、煅鸡蛋壳等分。共研末,每服4.5g,1日3次。治胃酸过多。 2.海螵蛸120g,砂仁30g。共研末,每服3g,开水送服。治胃寒、吐酸。 3.吴茱萸(开水泡去苦水)9g。水煎服,亦可加生姜3g,共煎服。治恶心吐酸。 4.胃苏冲剂也可用于吐酸病人,其功能是理气和胃。

十、转归与预后 吐酸若单独发病,经正确治疗,多能向愈。倘若吐酸随其它疾病而发,则其转归及预后,又常与它病的进退关系密切。 十一、预防与调护 注意饮食有节,保护脾胃,还应情志调达,解除七情致病的因素。对于频频吐酸而饮食减少者,应少量多次进食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若属虚寒病人,可加生姜适量同煮粥,以宣通脾阳,调和胃气。病情较重者,适当休息。

十二、小 结 吐酸即泛吐酸水,有寒热之分,发病与饮食、情志、寒邪、脾胃虚弱有关。病位在胃,与肝关系密切,以肝气犯胃为主要病机。临床分热证、寒证,治法有苦辛通降、泄肝和胃及温中散寒,和胃降气之法。前人曾提到“酸久成噎”的论点,告诫后人不要因为吐酸是小疾而延误治疗,以致日后变为噎膈反胃,故应重视本证的及时治疗及护理。

第二部分 临 床 海贝散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所致的泛酸、上腹痛等症状有效。方药组成:海瓢蛸0.33克,浙贝母0.07克。 第二部分 临 床 海贝散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所致的泛酸、上腹痛等症状有效。方药组成:海瓢蛸0.33克,浙贝母0.07克。 三黄片治疗吞酸。三黄片源于《金匮要略》的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功能泻火、燥湿、泄热。 以狗胃为主治疗胃酸过多症,主要适用于寒证吐酸。狗胃1只,白胡椒5g,糯米150g,姜 3片。先将胡椒研末,糯米浸湿,加生姜纳狗胃内,。外用针线缝合,蒸奉2小时后,分3~ 4次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