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重点内容: ⒈了解惊悸、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的概念及合篇理由。 ⒉熟悉惊悸的病因病机和证治。熟悉吐血、衄血和下血的病因病机、预后和治禁。 ⒊掌握瘀血的脉证以及吐血、衄血、下血的辨证论治 重点内容: ⒈吐血、衄血、下血的证治。 ⒉瘀血的脉证。
概 述 一、内容:本篇论述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的辨证论治。 概 述 一、内容:本篇论述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的辨证论治。 惊与悸是两种病证,惊是突然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惊多为一时之变,悸则多为慢性疾患。但惊与悸二者互有联系,所以临床上每多并称。 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同属血证范围,疾病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治疗有温凉补泻之异。 二、合篇意义:上述病证均与心和血脉有密切关系,故合为一篇讨论。
一、惊 悸 1、成因 [原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1) [提要] 本条从脉象论述惊和悸的病因病机。 讲解: [原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1) [提要] 本条从脉象论述惊和悸的病因病机。 讲解: 脉动是指脉搏跳动如豆粒转动一般,是由外界的刺激,如大惊卒恐,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血逆乱所致,属于惊证,故曰“动即为惊”;脉弱是指脉细软无力,重按乃见,是由气血不足,心脉失于充养所致,属于悸证,故曰“弱则为悸”。若寸口脉动弱并见,则是心之气血内虚,又为惊恐所触,症见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是为惊悸证。 本条通过对脉象的描述,旨在说明,惊证多由外界惊恐刺激引起,悸证多因气血不足所致,即惊自外来,悸由内生,惊多实证,悸多虚证,但就临床所见,受惊之人必致心悸,而心悸患者又易受惊恐,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辨证时,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也要注意它们的联系。
1.病机:误用火劫发汗,使心阳受损,神气浮越。 2.主症:心悸、惊狂、卧起不安。 3.治则:宣通心阳,镇惊安神 2、证治 (1)火劫致惊证 [原文]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2) [提要] 本条论述火劫致惊的治法。 1.病机:误用火劫发汗,使心阳受损,神气浮越。 2.主症:心悸、惊狂、卧起不安。 3.治则:宣通心阳,镇惊安神 4.方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水饮致悸证 [原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13) [提要] 本条论述水饮致悸的证治。 1.病机:水饮内停,上凌于心,阻遏心阳。 2.主症:心悸,兼有咳唾清稀涎沫,胸脘痞闷,或喘、或呕等症。 3.治则:宣通阳气,化饮降逆 4.方剂:半夏麻黄丸
二、吐衄下血 [原文]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7) [提要] 本条论述酒客咳血和吐血的病因病机。 1、成因 [原文]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7) [提要] 本条论述酒客咳血和吐血的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嗜酒过度,湿热内盛,灼伤肺、胃血络。 主症:吐血,咳血。
2、辨证 [原文]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3) [提要] 本条论述衄血有表热里热的不同,并与四时气候有关。 春夏衄血多因表热炽盛,灼伤血络所致;秋冬衄血多因里热炽盛,灼伤血络所致。
3、脉证 [原文]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5) [原文]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5) [原文]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8)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血证的脉症。 失血性疾患包括衄血、吐血、咳血和下血。 衄血、吐血、咳血、下血的脉症:面色苍白无华,脉沉弦或虚弱无根,重者可见革脉。
4、证治 (1).虚寒吐血证 [原文]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14)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吐血的证治。 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原文]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14)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吐血的证治。 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主症:吐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或暗红,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治则:温中止血 方剂:柏叶汤
(2)、热盛吐衄证 [原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7) [提要] 本条论述热盛吐衄的证治。 病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主症:吐血,衄血,面赤舌红、烦渴便秘、脉数有力。 治则:清热泻火止血 方剂:泻心汤
(3)虚寒便血证 [原文]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15)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便血的证治。 [原文]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15)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便血的证治。 1.远血是指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远的便血证。 2.病机:脾气虚寒,统摄无权,阴血下渗。 3.主症:大便在先,便后出血,血色紫暗稀薄,腹痛便溏,面色无华,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 4.治则:温脾摄血 5.方剂:黄土汤
三、瘀血 1、瘀血脉证 [原文]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10)) [提要] 本条论述瘀血的脉证。 瘀血脉症:胸满,腹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脉微大来迟。
(4)湿热便血证 [原文]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16) [提要] 本条论述湿热便血的证治。 [原文]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16) [提要] 本条论述湿热便血的证治。 1.近血是指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的便血证。 2.病机:湿热蕴结大肠,灼伤肠络,迫血下行。 3.主症:便血在先,大便在后,血色鲜红,或挟脓液,腹痛,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4.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5.方剂:赤小豆当归散
2、瘀血化热症状 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11) [提要] 本条论述瘀血化热的症状及治法。 [原文]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 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11) [提要] 本条论述瘀血化热的症状及治法。 1.瘀血化热症状:病人自觉发热,胸满,腹满,心烦,口干而渴。 2.病机:热邪潜伏于血分(阴伏) 3.治则:攻下瘀热
结 语 血证是本篇论述的重点,内容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及瘀血,胸满仅是瘀血的一个症状。血证的产生,既可由外感引起,也可由内伤所致,若阳络受伤,血液上溢则吐血、衄血;若阴络受伤,血液下溢则便血;已离经之血,蓄结不散,则成瘀血。关于吐衄下血的治疗,本篇共有方剂四首,由中气虚寒,不能摄血而致吐血不止者,用柏叶汤温中止血;由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者,用泻心汤清热降火止血;由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而致下血者,用黄土汤温脾摄血;由湿热蕴结,灼伤肠络而致下血者,用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活血止血。至于瘀血,本篇论述简略,只论其脉证及治法,未涉及具体方药。瘀血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自觉胸满或腹满。若瘀久化热,可有身热、心烦、口渴等症,其中唇萎舌青一症对瘀血的辨证最有价值。在治疗方面,仲景提出了“当下之”的治疗原则,本篇无方药,可随证选用其它篇章的攻瘀之剂,如大黄 虫丸、下瘀血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
小结 惊悸 火劫致惊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水饮致悸证——半夏麻黄丸 中气虚寒吐血证——柏叶汤 血热妄行吐衄证——泻心汤 惊悸 火劫致惊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水饮致悸证——半夏麻黄丸 中气虚寒吐血证——柏叶汤 血热妄行吐衄证——泻心汤 吐血、衄血、下血 证治 虚寒便血证——黄土汤 湿热便血证——赤小豆当归散 禁忌——禁汗 瘀血 瘀血脉症——胸满,腹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 欲咽,脉微大来迟 瘀血化热脉症——发热,胸满,腹满,心烦,口干而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