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 创新培养模式 丁 德 全 Tell:0314-215 6006 cdddq@126.com 2012年7月25日
研 讨 目 录 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二、高等学校的“顶层设计” 三、专业顶层设计要研究的四个问题 四、高职教育专业顶层设计的现代教育理念 五、高职教育专业顶层设计的建设目标 六、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方案 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单元课程开发 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1、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给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新思考 2、国家《纲要》给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从“高碳”到“低碳”、经济从失衡到协调、产业转移从“浅层”到“深度”。各国都把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纷纷颁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战略。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经济大国变经济强国,都对高职教育提出新要求。 2、国家《纲要》给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 《国家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都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给教育提出新课题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 1、改造提升制造业。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5、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6、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赋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新使命。
(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 。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 ……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 推进专业评价。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问责报告
《教育规划纲要》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普遍要求)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 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 注重因材施教; ……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三) 《教育规划纲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高等职业教育新内涵 《教育规划纲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四)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30条意见,其中26条与高职教育相关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其中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资源共享课等在高职教育中开展 )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 教高[2011]8号)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可用于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要校企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五)教育部最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按照“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二、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4.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三、突出重点,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6.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7.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8.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紧贴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 9.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0.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完善机制,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二、协调发展 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三、实施衔接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 四、加强保障 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
教育部教职成〔2011〕11号文件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目标与内容 1、推进校企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探索系统培养: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3、强化实践育人: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 4、转变培养方式: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5、建设教学团队: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 6、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一、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二、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四、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9.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五、改革评聘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六、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七、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八、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六)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计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高职学校建设标准编制(校园功能分区,具有职教特征的建筑风格)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研究) 2、中高职业协调发展推进计划(十个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3、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服务产业发展专业建设 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示范性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建设 技术研发服务能力建设 4、教产对接体制机制创新计划 推进教产合作机制建设、 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推进职业教育行业指导
5、教师队伍“双师”能力提升计划 6、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能力提高计划 7、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计划 8、高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提升计划 完善教师培养使用机制 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加快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6、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能力提高计划 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提高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7、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计划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与社区教育 积极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播 8、高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提升计划 9、院士引领科学发展机制建设计划 10、高等职业教育影响力培育计划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国家和区域“调结构,转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要求; 2、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社会新使命; 3、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新期待; 4、经济全球化、跨国教育发展的新挑战; 5、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新变化,以及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6、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新模式; 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自我发展的能力明显强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的重点工作 1、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健全职业教育的国家体系、国家体制、国家机制和国家政策,国家制度建设基本成型。 2、20个高职教育地市综合改革试点、10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2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1000个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专业、100个国家示范性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3、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 4、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 5、以《采集平台》数据常态监测为手段,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7月12日发布 6、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培养1500万处于产业链顶端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等学校的“顶层设计” 1、“顶层设计”概念 顶层设计(Top—down):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 从工程学角度来讲,顶层设计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例如,要完成某一项工程,就要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系统的统筹考虑。 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顶层设计” 成为中国政治学领域的新名词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要“顶层设计” 2011年3月,“顶层设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顶层设计”更多地被赋予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与总体构想的涵义。 “顶层设计”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完善,要求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中国的发展取向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顶层设计”就是从全局出发,探究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加快落实。 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寄希望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党的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2、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是根本 组织“顶层设计”的核心在顶层,顶层决定底层。 顶层定位的关键: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 学校“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炼。 学校核心理念即教育思想理念。 通过健全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划决策程序来确定。 中国大学制度、治理结构需要完善,体现在章程、管理机构、管理制度。 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应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社会合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有社会合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党委政治核心等内容。
高等学校顶层设计的依据 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性本科学校顶层设计的依据: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二是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对学校的要求, 三是学生培养的需求。 高等学校三大职能中居首位的是培养人才。 培养模式对学校建设是首要的。教育思想理念影响一切。 确定核心理念后,要设计学校发展的主体架构: 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构,使之与顶层对接起来。
3、创新学校管理,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是关键 顶层设计出一系列实现整体框架性规划的手段 学校管理部门(包括系部)根据规划细化并制定严格而周密的工作要点,设定各项工作的目标、内容、起始节点、责任部门、责任人等,逐步完善目标考核以及问责等制度。 依托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作用,构建加强联动、互相补位的机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遇到责任边界不清的区域,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承担,确保学校管理体系无盲区、无漏洞。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部门单位和个人参与管理的力度,重视和强调师生员工的自我管理,才能从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上保证改革的成果为全体师生员工所共有。 各构件的实践方案必须突出重点。可操作可检测!
4、顶层设计需要师生参与,管理创新需要底层实践 管理创新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而且需要底层实践,需要底层技术创新! “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概念,可以在各个领域当中运用,各个地方各个时段都要讲究顶层设计。 一个部门、一个专业,一个人发展都可搞“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 要自上而下,也必须有自下而上的动力。 要通过学校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激发起来自基层的动力,来自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动力。 子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二级,三级,一直到底层。 底层设计一直贯通到顶层设计。 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主流价值观不能游离。
三、专业顶层设计要研究的四个问题 溯源性思维必须清楚的四个问题 1、培养哪些人? 生源基础和特点 2、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1、培养哪些人? 生源基础和特点 2、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3、如何培养?学习何种课程? 培养过程和方法 4、培养保障条件? 师资 设施 环境 经费 从事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教育都必须研究这四个问题!
1、高职教育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我们大多数学生在学科教育中不够成功,他们的特点: 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性课程的学习不太适应; 学科性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高。 具有适应形象思维的特点,适于“在做中学”。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学习类型和方法,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怎样促进每一个人实现其自己最好的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某行业或职业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某类具体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首先会“怎么做”(经验) ,“怎样做得更好”(策略),然后知道 “是什么” (概念) ,“为什么” (原理) 。 首先是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经验),然后是理论知识。
3、目前大多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现状—— 基本是学科中心的学问导向课程模式为主 按照学科分类确定课程门类, 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 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学习起点, 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组织教学内容, 以课堂学习为课程主要学习方式, 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4、传统高职专业课程必须改革 传统课程的严重不足: 1)只关注教学内容本身,基本没有岗位任务内容。 直接叙述知识 、人为分割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2)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符号的讲授,符号化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载体。 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记忆和理解为个体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 3)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非职业工作实用性。 迷信系统地讲述知识的作用,轻视实践教学
5、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1)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局部调整?根本变革? 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局部调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课时、增删教学内容、增设课程等。 改革主流思路:降低理论深度,加大实践学时。以“数量”变化为主,仍遵循传统学科思路。 应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和分析学生状况决定如何设置课程。 2)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 引进国外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MES模块课程模式、北美的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向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发展。
抽象的岗位职责任务不是实际的职业岗位任务 3)能力本位课程实际是任务本位课程。 从CBE课程开发DACUM表看,并不是从“具备什么能力”入手,而是用“会做什么”入手。依据的是岗位工作任务。 特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了原有的学科知识。 4)任务本位课程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往往是岗位职责任务。 是对具体任务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课程存在严重缺陷: 依据抽象的任务选择知识,则所获得的只是具有普遍性的原理知识和工艺知识,学生真实职业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
要让学生完成真实的或贴近实际的工作任务 5)任务本位课程往往对职业岗位的任务进行逐层分解。 只会完成一个个割裂的工作任务的人,能够“做事”,却不易“做成事”。 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对于培养现代企业组织模式的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为何学生对实践动手也不感兴趣? 问题的关键是给学生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实践,能否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把经过抽象的工作任务进行回归——加入体现任务的学习载体: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真正“做中学”? 7)如何“做中学”?做什么?学什么?? 把“做”仅作为使技能更加娴熟的途径是十分肤浅的,“做”也不仅仅是通往“学问”的阶梯, “做” 是按照工作的要求进行实践性学习,学生自己设计及实施工作过程,学习工作本身的知识。 确定“做什么,取得什么工作成果”的问题 需要载体:项目。 做项目工作,学习如何工作。 这是目前阻碍一体化教学得以实施的障碍。
高职课程体现较为复杂的职业情境 8)从学习情境的角度设计课程。 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设计的,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从在“什么条件下”转向在“什么场合下”思考课程知识的整合。 9)本科和高、中职课程如何区分? 高职课程在内容层次上如何高于中职课程?增加理论难度? 如何避免本科压缩型?增强职业性、实践性,与中职课程趋同? 高职的“高” 体现在项目任务的复杂程度。
四、高职教育专业顶层设计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终身 学习的教育观 (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知识观 (四)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理念 1、 “设计导向”的职教观 2、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3、过程导向的课程观 4、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一)树立终身 学习的教育观 终身学习不能是一种终极性学习方式,而应该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人一生的学习方式。 终身学习必须要求打破某一种教育机构垄断教育的局面,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社会无处无教育的学习化情景。 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的自己的教育。要求由传统教育中重视人的“受教育权”向重视人的“学习权”转变,以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 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 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实行新的功能定位(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使“教学”向“学习”转换,“让青年为进行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而有所准备”。
(二)多元智能理论冲击传统智能理论和IQ方法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人的智能包括: 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 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 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表明:1、智能需要有具体的生活情境才能表现;2、智能的核心能力是个体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性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 其中,开启经历和关闭经历就是两个重要的变化过程,是个体智力发展的转折点。 前者起到开启智慧的作用,激励人争取成功的欲望;后者起到扼杀智慧的作用,通常与耻辱、内疚、恐惧等消极经历有关,它会中断一个人某种智力发展的路程。 不要让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再次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享受智慧开启经历。 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把学生造就成自信、有创造性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2、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3、学习是一个协作的过程。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 4、学习是一个个人活动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制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四)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设计导向”的职教观: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各个社会领域工作和技术设计、创造的潜在参与者,学习内容不局限在技术的功能方面,一般是职业实践中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专业核心课程回归社会职业,课程方案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导向或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任务陈述)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学生是的行动主体,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合作,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1、课程开发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设计导向”的职教观) 设计导向(或称创新导向、构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及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必须关注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再仅仅是未来作为“工具”的技术工人,而是在各个社会领域里技术设计和创造的潜在参与者。 学习内容不再局限在技术的功能方面,而是涉及技术发展的社会过程,一般是职业实践中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
2、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社会需要“岗位人才”、“职业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 。要突破“知识、技能”取向,课程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 职业技能:注重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职业能力:注重内化。 培养的从业者应该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能力从内容角度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从性质角度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专业和职业特有的能力)和关键能力(跨行业、跨职业、跨专业的能力)。 职业能力的发展始于个人经验,最终还要回归到个人经验。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系统的专业知识,才能达到专家的技术水平。
3、课程方案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模式(过程导向的课程观) 专业核心课程回归社会职业,课程方案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的方案是工作过程导向的。 课程方案对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内容以及安全技术、经济、法律规章、企业管理和生态观点的教学,是采用一体化方式进行的。 目前,多数专业课程适宜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方案,师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程内容(任务陈述)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 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5、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 在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的合作,学生经历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自己“做”的实践中,习得职业技能、掌握实践知识,从而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有优质的教师资源,才能有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
五、高职教育专业顶层设计的建设目标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目标: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 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条件 社会服务能力等 目标表述不能只采用文件化、理论性、普适性语言,目标要有量化指标和质量描述,须可实施、可检测。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案参考模板)
具有工作过程特征的项目课程将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主体 本科教育课程改革:回归工程; 探索“做中学”的CDIO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 Conceive ——design——implement—— operate 把产品、 过程或系统的生产周期(构思、 设计、 实现和运作)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 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重点是实施、运行)导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项目课程、任务本位课程、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都是需要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应该是多元的。 切忌不分课程门类、课程类型都牵强地搞成一种模式。
六、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 1.行业和区域背景分析 主要是本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背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本专业高职教育的要求。 2.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含数量需求,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3.专业建设基础 校企合作基础、师资力量、实践条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现状、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专业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可以融合在一起,也可分别撰写;包括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条件、社会服务等。
(三)专业建设内容(附相关建设进度表) 1、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建设 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组织和运行机制。 2、学生培养规模和专业方向设计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描述:三年的培养过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4、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教学模式应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有企业评价内容。 ) 2)教学管理改革(刚性管理与柔性化管理)
5、“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制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标准,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在行业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作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及建设措施。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逐步增加的措施。 师资队伍建设预期目标和监测点要具体。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有新机制、新模式。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设计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教学场所的布局要做根本性调整,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设计实训室,实训室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应能构建职业与学习集成的情境。 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环境建设; 实物模拟仿真(物理仿真,费用很高)实训基地建设; 混合仿真(半物理仿真,费用中等)实训基地建设; 计算机仿真(费用不高)实训基地建设;计算机仿真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媒体,可以改善传统教学,创设探索性学习情境。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名称、数量、功能、生产性或仿真模拟性质等(包括新建实训室主要设备计划) 。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布点合理(成本费用),功能明确,能够实施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主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具体名称、实习内容和学生人数等。 3)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能够提供相应的保障作用。 在课程的实施中,应把实践过程设计成为学习过程,并在工作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工作即课程,课程即工作)。 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工作。 按照工作的要求进行实践性学习,学生自己设计及实施工作过程,在学会工作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7、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联合、共建共享;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 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等方式,为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网络课程具备跨时空、对象广、资源丰富、多媒体、教学情境多样、学习方式多样、师生角色多样、信息更新发布迅速等特点,优点是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别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8、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社会服务要明确具体服务内容(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及效益。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简要介绍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运行管理、建设资金等保障措施。 对专业教学改革和特色建设的支持政策措施 。 五、专业建设经费预算 包括建设项目所需经费预算的说明
七、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单元课程开发 开发主体 开发过程 开发成果 专业调研机构 专业市场调研 教学实施及评估 教学资源建设 单元课程设计 职业岗位分析 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调研报告 行业实践专家 岗位分析小组 职业能力标准 专业教师为主 课程开发机构 专业课程计划 行业实践专家 课程开发机构 资深专业教师 课程标准及情境 专业专任教师 行业企业专家 教材、资源 任课专业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 学生学习结果 开发主体 开发过程 开发成果
(一)实践专家研讨会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学术课程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基础和智能特点,不适合培养企业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并不必然具备能力; 实践专家的知识量可能还不如毕业的大学生。 企业实践专家的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特点: 1)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 2)是按照工作逻辑与真实的完整工作任务有机联系的, 3)是取得工作结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打破学科系统化束缚, 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1)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动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或能力点; 2)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 3)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 主要由职业界、用人的行业企业来决定,而不是全部由学校决定; 实现真正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做中学”; 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二)实践专家研讨会工作任务分析的程序 对研讨会实践专家和主持人的规定选聘要求。 制订《实践专家研讨会工作程序及要求》 步骤一:实践专家填写个人职业历程 步骤二:陈述职业历程 步骤三:汇总专家职业发展的任务实例和描述工作任务 步骤四:各组工作任务汇报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类 步骤五: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分析 步骤六: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级别 步骤七: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责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研讨会的工作分析成果是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和主干课程开发的基础。成果实例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模式 实践专家 熟练者 有能力者 进步的初学者 初学者 定向和概况性知识:在不太明确的工作情境中利用与复杂规律相联系的职业经验性知识。 关联性知识:通过工作经验以及对在职业任务情境下的很多事实、模式和规律的关注和分析所获得的知识。 细节与原理性知识:面对无固定答案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而获得的与之相应的专业系统化知识。 基于经验的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通过非明显结构化任务获得的知识,这些任务要求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掌握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 能力发展阶段 专业知识类型与学习内容
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 应用模式 建筑学的基础论 建构模式 生物学的基础论 由原来的从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模式”,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模式”。 课程体系的切入口由原来的宽泛、抽象变得狭小、具体,而出口由原来的狭小、具体变得宽泛、抽象;整个课程体系结构由封闭形态走向开放形态。切入点小而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早安排学生职业实践,尽早学习专业课程。
对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真知灼见 温家宝总理: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 桥梁建筑学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先生: 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一个阶段里不能不有一定的次序,于是发生学和习的先后问题。 这里主张的,是先习实践课程,后学理论课程,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 欲避免空而且泛的毛病,惟一方法即是先习而后学,所学的以所习的为依据。
(三)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与单元课程开发 1、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准备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现场调查和研讨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的汇总和整理 4、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成果转化为课程的项目任务 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
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的几点看法 建议认真学习德国职业教育首席专家F.劳耐尔教授主编,高林、赵志群副主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借鉴德国BAG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技术,开发适于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实际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 目前许多“学习领域”概念的运用不符合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内涵。 进行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改革应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 任何课程模式都不是万能的!目前条件下,将专业所有课程都改为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是难以做到的,也是不必要的。 学科课程必要开设的要坚持开设,但也必须改革! 应对学科课程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部分内容放在的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学习,实施课程合作模式。 打破学科体系,但不是不要学科课程。 理想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是行动导向课程与学科课程各占50%。 任何一类或一级教育的课程模式都必然是多元的。
(四)对核心课程的几点认识 1、核心课程——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课程重心放在科技、经济、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设计上,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把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围绕解决问题交织综合起来,随着过程问题的复杂化,不断提高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 强调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以学生群体的需要为教育的基础;体现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困难在于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社会问题,结合教学要求编制课程。
2、课程类型与课程模式及其演变的关系 课程设计思想 以学科为中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 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类型(二分法)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课程类型(三分法) 核心课程 课程类型(六分法) 分科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轮形课程) 广域课程 (综合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段式学科 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模式(北美CBE) 技能模块组合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MES) 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 英国BTEC课程模式 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课程模式 美国生涯技术教育职业群课程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 整合课程模式 90年代我国 职业集群模块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 目前推广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
3、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是一体化 (1)理论实践一体化: 在做中学,“做”的内涵: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都是“做”的内容。“学”是自主的学。 (2)多学科知识一体化: 课程方案对有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内容以及安全、环保、经济、法律规章、企业管理的教学,是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的。 (3)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的课程还有教学、实践、生产一体化的特点。必须有教学时空、师资一体化的保障。
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特点: 1、建设目的是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行业企业和同专业学校教师共同建设 。 2、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服务学习型社会。 3、建设重点是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专业课程,基础课和公共课要适应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4、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网络充分开放。 5、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别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6、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等方式,为学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7、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教育部组织专家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统筹设计、优化课程布局。加强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通过逐级遴选,形成国家、省、校多级,本科、高职和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8、高校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用和监管。高校实行主管校长负责制,多部门协调,精心组织课程建设和应用。 9、加强对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公众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引导社会公众关注、使用和评价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10、版权问题是“开放课程”最敏感的话题、最主要的障碍。 开放课程中不能包含任何可能会违反版权的内容;特别是理工科类课程。资源开发者在创建课程资源时,要引用大量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为学习者提供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些在课堂上使用并不存在版权问题,但是如果将未经许可的材料发布到互联网上,那么就违反了《版权法》。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纽约大学高级副教务长康利教授:开放课程主要有三个优势: 把知识传播到那些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 招收和保持学生,以及促进课程开发和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维持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并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开放课件项目,迄今为止已在网上免费开放课程 1800 多门。随后,世界上很多著名高校陆续推出自己的开放课件计划。大学是“为公众服务”的机构,不仅应为本校学生服务,也应该为更广大的公众服务。 我们能够利用21 世纪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重塑高等学校。
10、版权问题是“开放课程”最敏感的话题、最主要的障碍。 开放课程中不能包含任何可能会违反版权的内容;特别是理工科类课程。资源开发者在创建课程资源时,要引用大量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为学习者提供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些在课堂上使用并不存在版权问题,但是如果将未经许可的材料发布到互联网上,那么就违反了《版权法》。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纽约大学高级副教务长康利教授:开放课程主要有三个优势: 把知识传播到那些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 招收和保持学生,以及促进课程开发和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维持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并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开放课件项目,迄今为止已在网上免费开放课程 1800 多门。随后,世界上很多著名高校陆续推出自己的开放课件计划。大学是“为公众服务”的机构,不仅应为本校学生服务,也应该为更广大的公众服务。 我们能够利用21 世纪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重塑高等学校。
欢迎批评指导! 感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