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Advertisements

薄一波.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党章总纲明确指出: “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小平,您好.
专题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西亭中学高一政治备课组.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素质教育部 思政教研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专题六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块三 专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政治经济与社会》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教研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主讲 张晓风教授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专 题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七章 共产主义 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006/04.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6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5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4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四 本质任务论.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倒计时.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次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有深刻的教训。从而搞清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认清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找准历史起点,把握历史进程和前进方向,制定和实施切合我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 学 重 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教 学 难 点 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函及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决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退出 第一专题 第三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专题 第三专题 第四专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五专题 第六专题 第七专题 第八专题 第九专题 第十专题 Menu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 5 1 2 3 9 10 6 7 8 案例 音像 来源 图片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与基本纲领 退出 第一专题 第二专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三专题 第四专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 第五专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与基本纲领 第六专题 第七专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八专题 第九专题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十专题 (一)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Menu (二)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4 5 1 2 3 9 10 6 7 8 (三)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根本标准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案例 音像 来源 图片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 1.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2、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理论成果

● 理论成果之一: “以苏为鉴”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 理论成果之二:《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 理论成果之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曲折和失误 ● 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容易急于求成。

● 阶级斗争扩大化: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 ● “左”倾错误: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尽管有失误和偏差,但党没有停止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 毛泽东:●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提出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提出 “三个世界划分” 和我国永远不称霸的外交思想 ●要防止和平演变,保证党永不变质的思想等。

与此同时,党中央许多领导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少奇: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等观点;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 邓小平: 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 ● 邓子恢: 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

2、发生严重失误的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不清楚。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描述 (2)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1980年 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 构建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0年5月 ,邓小平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20世纪80年代 构建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0年5月 ,邓小平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1985年 ,又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986年9月,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85年4月)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1987年4月)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会见捷克总理)

1992年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前提下,邓小平创造性的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首要任务——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基本原则——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根本目标——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讨论1: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 讨论2: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3.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第一,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第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 发展是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等)

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资料:1949年我国工业水平,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 1910年的俄国;人均相当于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 809 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4.5%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 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人均占有量: 原煤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 生铁为0.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 钢产量0.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 水泥产量1.22公斤,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

●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1)中国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3)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

第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二,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第三,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如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 ● 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毛泽东:1953年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周恩来:1956年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2)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想 设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在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以后的社会将经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消灭了阶级剥削与阶级统治的社会;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发展了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 阶段或低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

列宁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列宁把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运用比较灵活。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曾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列宁也没有明确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后,有一个初级阶段的思想。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斯大林在193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就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46年9月又提出“一个国家内的共产主义”,特别是在苏联这样的国家内,是完全可能的。

赫鲁晓夫宣布苏联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 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则提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入口处”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但后来没有能够坚持和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的探索与失误 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但后来没有能够坚持和进一步发展。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和做法。 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爆发“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86年中共中央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重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8月,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这一阶段的特征和历史进程做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机械论: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空想论: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达到社会主义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经济基础 公有制已经成为主体 国营经济只占很小的成分 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已取得胜利 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一化三改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从五个方面动态的描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四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五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党的十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从9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至少需要一百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各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多层次、不平衡(工业、科教、地区、人民生活等方面) 第二,从现状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在: 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各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多层次、不平衡(工业、科教、地区、人民生活等方面)

第三,从发展看,赶上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人均差距更大) 赶上发达国家,达到中等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党的基本路线也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根本任务,是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总纲。

从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曾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过三条总路线: 1952年提出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2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根据,正式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个主要目标。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3)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的内容 经济纲领: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文化纲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 ;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化: 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小康”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小康”—《诗经·大雅·民劳》 → “小康”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最早《诗经》中提出来: “民劳亦止,汔可小康”。 →

“小康”—《礼记·礼运》 在后来的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小康” 成为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社会模式,儒家将社会发展划分为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大同”与“小康”。 “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概括地从三个方面对小康目标做了论述: 第一、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第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第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全国实现小康是逐渐推进的,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刻表。

(2)我国当前小康社会的状况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 所谓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水平还不高。按照世界银行的指标划分,我国在20世纪末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时人均仅800美元,2001年人均900美元,2002年达到人均1000美元,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不全面 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 ◆二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主要侧重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也是侧重解决生存需要。 ◆一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 ◆二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主要侧重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也是侧重解决生存需要。

不平衡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 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 从对目前小康水平的总体判断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以下重点: 第一,从实现的程度看,农村和农民是重点。 第二,从地区发展来看,西部地区是重点。 第三,从结构转换来看,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 第四,从与科技、教育、文化的整体水平看,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是重点。 第五,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现程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点。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的必要性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第二,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 第三,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3、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实践和经验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 科技体制 教育体制

(1)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村拉开改革序幕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为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四川,安徽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 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凤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惊人 1967年2月,凤阳就有9900多人外出要饭,到了3月更达到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由干部率领到外地要饭。 1978年,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小岗村的风波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字 据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以上材料说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哪些弊端? →婆婆多(机构臃肿),层级多,管得死, →条块分割,程序繁琐,职能错位,职能缺位 →企业缺乏自主权(积极性受阻)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规定了改革的这一目标。十五大、十六大又把改革推向了新阶段。

(2)政治体制改革 ◆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等。 ◆ 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改善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企分开,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务员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等。

(3)改革的基本经验 ◆ 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 ◆全面改革,重点推进 ◆ 积极、谨慎、稳步地改革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邓小平始终关注和支持经济特区的发展。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深圳从一个昔日只有 2 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为一个商厦林立、经济发达的现代化都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对外开放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趋势和时代特征) 中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现实国情)

2、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1)全方位

(2)多层次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深圳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

汕头经济特区

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

1992年3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河市、吉林省珲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及二连浩特市等五个边境城市。 1995年,全国共有黑河、绥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博乐、伊宁、塔城、凭祥、东兴、瑞丽、畹町、河口、丹东14个边境合作区。

1992年7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乌鲁木齐、南宁、昆明等3个内陆边境城市。并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省份的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实行沿海城市的政策。

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更好地实施 “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安全 政治安全 文化安全 环境和生态安全

(三)评判改革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标准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标准的用途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改革开放30年推动中国 在民族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

30年中,一个个梦想得以实现,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行走太空……

课堂发言: 改革开放给你(家乡)带来的变化?

本专题小结 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进行了不断探索和认识。毛泽东在探索中取得有益成果,但是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任务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失误。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开创精神,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新的概括,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要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要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的总目标而奋斗。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而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它是在正确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深刻总结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后、在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业与思考题 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现实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4、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如何正确理解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参考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书目 5、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