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ceral nervous syste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供瘤动脉超选插管 的临床价值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介入科 顾建平 年 5 月 · 上海 在肿瘤的介入性诊疗工作中, 供瘤动脉的超选插管有其重要的 临床意义。
Advertisements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组成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运动神经 1) 植物神经 ( 自主神经 ) 1. 按解学分类 :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守门员在比赛过程中身体会作出 哪些反应?这一系列反应是不是 自觉的、有意识的反应呢?这些 反应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 二 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催眠药等 中枢兴奋药:咖啡因等 传出神经系统药 传入神经:局麻药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中枢神经 效 应 器 效 应 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局麻药 传出药物 交感副交感 运动神经.
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之一 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编制.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 12 对  一嗅二视三动眼  四滑五叉六外展  七面八听九舌咽  十迷一副舌下全.
1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延髓 小脑 脑干脑桥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位于颅后窝、小脑腹侧 一、脑干:
第五节 脑神经  脑神经概况 脑神经概况  脑神经分布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展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 Ⅸ舌咽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 小结 小结  作业.
周围神经系统 —— 脑神经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周围神经系统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三叉神经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 2. 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及 损失后的临床表现。 3. 熟悉各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 4. 熟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脑脑:延髓 脑桥 脑干 中脑 间脑 小脑 端脑. 脑干 一、外形 (一)前面观:前面观 1 、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 下端: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 深面为锥体束) 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 深面为下橄榄核 ) 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四、脑神经 (一)脑神经的成分 ①躯体运动纤维二 支配由肌节发生的骨骼肌,如舌肌、眼球外肌.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主讲:周丽华教授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分布至内脏、心血管、腺体.
高三生命科学二轮专题复习——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莘格高级中学 严熙.
周围神经系统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能力单元十 神经系统 10-1 神经系统的构造 10-2 神经生理.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李世骐教授主讲.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主讲人:韩丽 生理学教研室.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Neuron, Nerve fiber & Neuroglia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人体科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正常人体结构 王存午制作 2001年8月 供三年制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高职高专医科类精品课程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三)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为运动神经节,节细胞为多极运动神经元。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神经 主讲教师 滕树成
周围神经系统 概述、脊神经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第一节 总 论.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自主神经系统药理学 雷天落 生理楼205.
充分利用授课技巧上好一堂课 回顾比较法 一堂课可以先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再开始新的内容。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自主神经 运动神经 神 经 节 换 元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教材:药理学 主编:扬世杰 讲授人:交大医学院 李增利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什么能协调一致?
第2節 神經與運動.
神经系统 (脑神经二)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申社林.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一)脑神经名称 Ⅰ嗅N Ⅱ视N Ⅲ动眼N Ⅳ滑车N Ⅴ三叉N Ⅵ展N
第三节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又叫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 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分为: 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腺体,不受意志控制 感觉神经——来自内脏、心血管等处。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 小脑皮质 脊髓灰质 神经节 脑脊膜与血脑屏障.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人脑平均重为1400 g,(男性1375.5g ,女性 g)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山西师范大学 乔玉成.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2007春 (心理系 双学位) 第二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脊髓.
脊 髓 疾 病 ( Spinal Disease ).
神经组织 Nerve Tissue.
脊 髓 The Spinal Cord.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神经系统总论 Introdu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 腺体等处。 包括: 内脏运动神经 又叫自主神经 autonomic nerve 或植物性神经 vegetative nerve ,
第八章 神经系统 2019/4/8.
脑干 brain stem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学习单元一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系统概观 内脏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内脏神经,内脏神经通过脑神经和脊神经附于脑和脊髓。

中枢部 交感低级中枢(T1~L2或L3中间带外侧核) 脊髓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脑干 间脑: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 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脊髓 交感低级中枢(T1~L2或L3中间带外侧核) 副交感低级中枢(S2~S4骶副交感核) 间脑: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 内分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脑干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迷走神经背核, 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 副交感低级中枢

讲课提纲 一.内脏神经的组成 二.内脏运动神经 三.内脏感觉神经

一、内脏神经的组成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称自主神经系统;又因它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亦称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按照纤维的性质,可分为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二、内脏运动神经(visceral motor nerve) (一)、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二)、交感神经 (三)、副交感神经 (四)、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低级中枢 脑干躯体运动核 脊髓灰质前角 脊髓灰质T1-L3侧角、脑干及骶副交感核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低级中枢 脑干躯体运动核 脊髓灰质前角 脊髓灰质T1-L3侧角、脑干及骶副交感核 效应器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自低级中枢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 仅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低级中枢 由两级神经元构成,有节前、节后纤维之分 神经纤维特点 多为较粗的有髓纤维,传导速度较快 为较细的无髓或薄髓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神经纤维成分 只有一种纤维成分 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常为交感、副交感双重支配 机能特征 一般受意志控制 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控制 分布特点 以神经干的形式直接到达效应器 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到效应器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1、交感神经的位置和组成 中枢部 (低级中枢) :位于脊髓T1-L2/L3节段灰质侧柱的 中间带外侧核 周围部:交感神经节、交感干、神经丛、神经等 2、交感神经节与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paravertebral ganglia) 椎前神经节(prevertebral ganglia)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位于脊柱两侧,每侧19~24个。相邻椎旁节由节间支连成两条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两干于尾骨前方汇合于奇神经节。 颈部:3~4对; 胸部:10~12对胸交感神经节; 腰部:4对腰神经节; 盆部:2~3对骶交感神经节和1个奇神经节 。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胞体大小不等。

椎前神经节 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根部。主要有: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连于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脊神经之间的神经纤维,分白、灰交通支。 3、交通支(communicating branches) 连于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脊神经之间的神经纤维,分白、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white communicating branches) 由脊髓灰质侧角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仅存于T1~L3节段各脊神经的前支和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white communicating branches) 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31对脊神经中全有,色灰暗。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4、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三种去向 ⑴→相应的椎旁节 ⑵ 经相应椎旁节,在交感干 内上升或下降 ⑶借路经过椎旁节→ 椎前节换元 节后纤维三种去向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脊髓侧角(中间带外侧核)发出后,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前支和白交通支进入交感干,有3种去向 ① 灰交通支 →返回脊神经 ② 血管支,缠绕动脉,随之分 布 白交通支 ③ 内脏支, 直接→内脏

5、交感神经的分布 脊髓灰质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节内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规律: (1)T1~T5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及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2)T5~T12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腹腔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L1~L3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内脏大神经:是从T5或T6~T9节段侧角的部分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到达交感干后,不交换神经元而是穿过交感干神经节到腹腔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内脏小神经:是从T10~T12节段侧角的部分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到达交感干后,不交换神经元而是穿过交感干神经节到主动脉肾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交感干颈部 交感干胸部 标本观察 内脏 大神经 小神经

椎前节 大小 内脏 神经 T5-9(10) T5-9(10) T10-(11)12 T10-(11)12 L1-3 组成 位置 起止 行程 腹腔神经节 T5-9(10) 内脏大神经 T10-(11)12 肠系膜上节 T10-(11)12 内脏 小神经 主动脉肾节 肠系膜下节 腰椎旁节 L1-3 腰内脏神经 椎前节 内脏 神经 大小 组成 位置 起止 行程 节后纤维支配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 1、副交感神经的组成 中枢部: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 (低级中枢) 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进出此节的节前和节后 纤维 2、副交感神经节 分为器官旁神经节和器官壁内神经节

颅部副交感神经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Ⅲ、Ⅶ、Ⅸ、Ⅹ对脑神经内 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 ——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脑桥的上泌涎核——面神经——(翼腭神经节换元) —— 泪腺、鼻、口腔以及腭黏膜的腺体 —— (下颌下神经节) —— 下颌下腺和 舌下腺 延髓的下泌涎核——舌咽神经——(耳神经节换元) —— 腮腺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 ——胸、腹脏器(除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骶部副交感神经 脊髓2-4骶副交感核 脏器旁、壁内神经节 骶神经前支 骶前孔 盆内脏神经 盆丛 节后神经纤维 结肠左曲以下的消 化管和盆腔脏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位置 脊髓T1-L3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 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 脊髓2-4骶副交感核 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和椎前节(位于脊柱周围) 器官旁节和壁内节(位于器官周围) 节前、节后纤维长度 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比例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一个节前神经元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一个节前神经元与较少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分布范围 较广,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及胸、腹腔脏器 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除外 作用 兴奋心血管、呼吸系统 抑制消化系统、腺体分泌 抑制心血管、呼吸系统 兴奋消化系统、腺体分泌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运动神经,常共同支配一个器官,形成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但在神经来源、形态结构、分布范围和功能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又有明显的区别。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即是互相拮抗又是互相统一的。

内脏神经丛(了解)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在到达所支配脏器的过程中常互相交织呈网状,攀附在某些大血管或脏器的周围,构成内脏神经丛(其中有内脏运动神经节)。 主要有: 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和腹下丛

三、内脏感觉神经(visceral sensory nerve) 内脏感觉神经由内脏感受器(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并将内脏感觉冲动传到中枢而引起内脏感觉,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内感受器: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都有丰富的感 觉神经末梢 化学 机械 温度 痛觉等

(一)组成 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和交感以及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 随同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进入脑干延髓终止于孤束核(神经元胞体位于面神经的膝状神经节,舌咽、迷走神经的下神经节)。 随同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终止于灰质后角(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 中枢突

(二)进入中枢后 1、与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内脏-内脏 反射)。 2、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内脏-躯体 3、传至大脑皮质(可以产生内脏感觉)。

(三)内脏感觉神经的特点 1、内脏感觉纤维数量较少,以细纤维为主,痛阈较高,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但内脏强烈活动时可产生如恶心、饥饿、胀等感觉。对挤压、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对牵拉、痉挛、膨胀等刺激很敏感。 2、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经过多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包含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感觉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不够准确。 内脏感觉神经在形态结构上虽与躯体感觉神经大致相同

内脏感觉神经 ②完成内脏反射 特点 ①传入内脏信息 1. 数量较少 T8 2. 纤维细(无髓、薄髓) 3. 痛阈高 4. 定位不明确 非痛觉 (如饥饿、膨胀) 分类 传入途径 伴副交感神经传入 痛觉 A.脏器过度膨胀,牵拉 B.缺血→代谢产物积聚 C.平滑肌痉挛 伴交感神经传入

牵涉性痛 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发生疼痛或感觉过敏的现象称牵涉性痛。所牵涉的部位称海德带(Head zones),该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除皮肤反应外,还可出现骨骼肌反射性僵硬和血管活动、汗腺分泌等障碍。 其机制目前仍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牵涉痛与躯体和内脏感觉传入汇聚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神经解剖学研究表明,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叉到躯体部和内脏器官,并认为这是牵涉痛机制的形态学基础。 

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 胆囊疾患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