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Epidemiology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节 纵膈常见疾病的 CT 表现 一、平片表现为纵膈普遍增宽的非肿瘤病变 纵膈炎 --- 纵膈肿胀,脂肪密度增高,气泡; 原因:炎症来自颈部、食管、术后; 纵膈血肿 --- 肿胀相对局限,出血密度; 原因:外伤、血管破裂; 纵膈气肿 --- 大量含气; 原因:气胸、食管; 纵膈脂肪沉着 ---
Advertisements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章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病因学 发病学 疾病的转归. 一、健康( health ) 健康至少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二、疾病( disease )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 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
台南市立後甲國中 訓導工作簡報 報告人:訓導主任 傅寶源 歡迎蒞臨指導. 訓導處是一個關懷學生生活問題、處理 學生生活事務的溫馨園地,舉凡生活常 規、安全防護、交通安全之教育,民主 法治、社團活動、訓育活動之訓練,衛 生習慣、飲食健康、預防疾病之培養, 體育活動,運動競賽、身心健康之鍛練, 均有專人專責為同學服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法規暨訴願審議委員會 102 年度原住民身分法實例演練講習: 原住民身分認定及救濟程序.
PreMiD ® 技术介绍 技术服务部 苏州为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 肿瘤发展过程  preMiD ® 技术简介  preMiD ® 检测来源  preMiD ® 技术优势  preMiD ® 检测流程  preMiD ® 检测项目  preMiD ® 检测报告.
怎样早期发现早期肿瘤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防癌科 刘炬 恶性肿瘤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 晚期肿瘤痛苦花费高预后差.
古田一中 生物教研组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台中市牙醫師公會 社會教育委員會 蔡佩音醫師 迎接新口腔時代. 蛀牙 v.s 全身疾病.
本校自民國 78 年於顏前校長世錫任內創設本系 設立鑑識科學學系大學部,專責鑑識人才之培養, 為目前國內唯一專門培育鑑識科學人才、研究鑑識 科學學術之大學學系,設系剛滿 20 年。自 85 年於姚 前校長高橋任內,設立鑑識科學研究所招收碩士生 ,民國 88 年於謝前校長瑞智任內先後獲內政部、教.
化疗知识讲座 台州博爱肿瘤医院 陈国卿. 一、化疗药物的抗癌机制 1 、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的生长是其主要作 用机理。 2 、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同样具有 毒性,如骨髓细胞,粘膜细胞。 3 、理想的药物 — 最大程度的抑制肿瘤细胞, 最小程度的影响正常细胞。 4 、基因药物是发展方向。
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预防 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流行病学  肿瘤预防 肿瘤预防 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徐 文 副主任医师 北 京. 亚健康状态 疾病状态 人体三种状态 健康状态.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什么叫做遗传? 2. 什么叫做性状? 3. 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新个体新个体 ? 受精卵受精卵 何种分裂 有丝分裂 卵细胞 何种作用 受精作用 精子 何种 分裂 减数 分裂 父方 母方 从细胞水平上来看,人是怎样诞生的? 思考: 1 、你从双亲继承了什么物质? 2 、上图中的数字代表什么?
考点一:细胞概述(实验 ”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 胞 ” :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 象和结果、讨论 p25 ) 考点二: 细胞膜与细胞壁(实验 “ 验证活细胞 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 :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 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 考点三:细胞质(实验 “ 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 布.
社區保姆系統加強腸病毒宣導教 育訓練 臺北縣政府衛生局. 腸病毒傳染力強弱之時間分析 大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只有發燒等類似一 般感冒 發病之前幾天,即具有傳染力 在口鼻分泌物中可持續 1 週以上,在腸道 可持續 6 到 8 週 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 發病二週後,咽喉病毒排出量減少 家庭或人群密集處.
第二章:生物科學與食品 第三節:基因改造食品.
與癌症很相似的病.
癌 症 發 生 的 秘 密 食 品 與 癌 症 授課教師:吳進益 老師.
神创造万物及人类.
肿瘤概论 外科教研室.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生物分类等级由大到小顺序是: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2.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种.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高科技產業概論 大陸生物科技 指導老師:陳永彰 組別:第五組 組員:林國樑 蔡昇穎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领域与资助思考
乳腺疾病—红颜杀手 湖南邵阳市中心医院外五科.
愛的書庫 智慧循環 愛與分享 謝志誠 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愛的書庫 智慧循環 愛與分享 謝志誠 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高二生物 绪论 制作人:李 绒.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章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病因学 发病学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特於每周一上午於一樓長青門診中心開立男性健康特別門診
一轮复习 细胞的增值.
  22.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Molecular Pathology introduction 分子病理学导论
腸病毒防治!! 梧棲區衛生所關心您.
男 36岁 超声示双侧甲状腺多发实性结节.
人类科学史上 三大工程 曼哈顿计划(原子弹) 阿波罗计划(登月)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了解人类自身,操纵生命 其意义比以上两个计划更为深远.
熟男大敵 「攝護腺癌」 《攝護腺長怎樣》 攝護腺又稱為前列腺 ,是男性身上特有的 一種性腺,正常大小 約與栗子一般大小, 重量約20公克。
针刀医学移位性颈椎病 的X线诊断 浙江省仙居县中医院 柴晓峰.
导入新课 波能绕过障碍物产生衍射。既然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呢?.
实验2 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 镜的使用及细胞器的观察
妇女心理保健讲座 硕放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丁惠芬.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第六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医事法学概论 刘鑫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突變 突變是指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而影響到性狀的表現 例:白化症.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樊绮诗.
臺中市梧棲區衛生所 無菸環境最健康 阮淑惠 護士.
第十四章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2)了解基因家族的概念与类型。 2.教学重点
如何阅读胸部CT片 一、胸部CT技术参数应用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介绍 白彩珍
细胞的癌变 英才网.
肿瘤免疫 及其免疫检测 瑞金医院检验科 顾志冬
(molecular epidemiology)
CT在消化道穿孔的应用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普通外科 李朝
DNA, 核酸, 雙螺旋, 基因, 染色體 A T G C T C G A A T T G G C 組合單位 核苷酸
第十一章 法醫學與DNA圖譜技術及應用.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本节聚集: 1.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复习:蛋白质的形成 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 氨基酸 …….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教师:王建友.
第九章 人類基因體學與展望.
屬靈的操練 (馬太福音6:1-18) 施捨 禱告 禁食.
非同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
实验三 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实验三 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Molecular Epidemiology 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Molecular Epidemiology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标志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应用与展望

第一节 概述 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idemiology)是传统流行病学与新兴的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流行病学分支,主要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效的解决传统流行病学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使得疾病的预防及干预手段更加先进、有效。

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 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生物标志 (biological markers或biomarkers)主要指从暴露到疾病这个连续过程中可测量的、能反映功能或结构变化的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物质。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背景 疾病防制中出现的新问题 传染性疾病 耐药性病原体;病原体变异;新发现传染病。 慢性非传染病 多病因、多阶段、多基因、长潜隐期。

人群易感性或治疗反应 生物个体间的遗传和环境不同,对于疾病的易感性或者治疗的反应差别甚大。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从分子及基因水平上提出很多发病机制及病因假设。

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理论的突破 如:DNA双螺旋模型、遗传中心法则、遗传密码、RNA逆转录、表观遗传修饰、微小RNA等。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 分子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 国外: 1972年,提出“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名词。 1977年,法国学者Higginson: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精细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 1982年,Perera和Weinstein提出“癌症分子流行病学”。

1986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核心在于把先进的实验室方法和分析流行病学结合起来,从而查明环境和(或)宿主病因。 1993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是在流行病学中应用生物标志或生物学测量。 1996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狭义上讲是测量作为暴露和效应的生物标志——信息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

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0年启动,2003年发表完整的基因序列图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HuGE)的产生和发展 1998年,Khoury和Dorman首次提出了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概念: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领域。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网站 - HuGE Net

分子流行病学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当时仅限于传染病,如对轮状病毒腹泻、大肠杆菌腹泻等的研究。 90年代中后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推广到流行病学的各个领域。

1995年以后,我国有关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 1997年第四届中华流行病学会委员会首次设立分子流行病学学组,次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

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现状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包含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影响因素、人群易感性、防治效果评价、预后分析等。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包含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影响因素、人群易感性、防治效果评价、预后分析等。 研究手段越来越多 质粒图谱、核酸分子杂交、抗原抗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质谱技术....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学等。

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传统流行病学 ? 分子流行病学 Exposure Cancer

患者 “海平面” 亚临床者 健 康 者 “冰山” 现象

(health-disease continuum,HDC) ┏━━━━┳━━━━━╋━━━━━┳━━━━┓ 健康态←→ 潜在疾病态←→临界疾病态←→亚临床态←→临床态 ┗━━━━┻━━━━━╋━━━━━┻━━━━┛ 机体易感性因素 健康态←→ 亚健康态←→ 潜在疾病态←→ 临界疾病态←→ 亚临床态←→ 临床态 模式II 健 康 疾 病 主观感觉 健康指标 客观指标 疾病指标 图16-1 健康-疾病连续带示意图 (health-disease continuum,HDC)

图16-2 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EDC模型) (Schulte,1993) 暴露 疾病 ? 前瞻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 传统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 疾病 暴露 图16-2 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EDC模型) (Schulte,1993)

图16-3 传统流行病学主要是探讨E-D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但无法解释此类关联的机制 图16-4 暴露标志: 血清可替宁或者尿液中的NNAL衡量吸烟者的暴露水平,PAH加合物估计吸烟产生致癌物的实际剂量 图16-5 易感性标志: GSTM1遗传缺陷导致的代谢能力的改变 图16-6 疾病或效应标志: 包括抑癌基因的突变,细胞学或表遗传的改变,表达异常等 (Elston RC, 2002)

第二节 生物标志 暴露标志 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包括外暴露标志、内暴露标志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 效应标志 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疾病亚临床阶段和疾病发生过程的生物标志。包括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临床疾病标志等。 易感性标志 指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

暴露标志 外暴露标志 是指暴露因素进入机体之前的标志和剂量。 如病毒、细菌、生物毒素、吸烟烟雾、环境物质等。 内暴露标志 指被宿主吸收的外源性暴露物质的量。 包括对化学毒物、饮食中的营养素和可能致癌剂以及微生物感染的测定等。

生物有效剂量标志 苯并(a)芘、亚硝胺 白细胞 生物学标志 环境暴露物质 生物材料 环氧乙烯 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与靶组织细胞内D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其反应产物的含量。 包括DNA 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DNA 蛋白交联物等。 DNA加合物 苯并(a)芘、亚硝胺 白细胞 生物学标志 环境暴露物质 生物材料 蛋白质加合物 (血红蛋白) 环氧乙烯 红细胞

效应标志 早期生物效应标志 指结合到靶组织上的外源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引起组织细胞的生物改变,从而产生疾病前期的生物标志。 包括细胞毒性反应,染色体畸变,DNA、RNA和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功能的一些早期变化(如DNA修复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等。

诱变剂敏感性检测(mutagen sensitivity assay)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 指形态学或功能学的改变,是在暴露-疾病连续带中更接近观察终点,即疾病发生的标志物。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通常来自于靶器官的组织。

临床疾病标志 指疾病发生后特有的分子生物标志。 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的标志物,如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等。

易感性标志 遗传与非遗传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饮食等都可能影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是机体稳定存在的遗传性的可测量指标。可以是基因型的改变,也可以是功能学或者表型的改变。

表16-1 高危险易感基因和低危险易感基因的特征比较 外显性 高 低 相对危险度RR 归因危险度AP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基因频率 ≤1% 1%~90% 分析方法 连锁分析(linkage) 关联分析(association) 环境影响 相对较小 非常重要

Genetic Diversity (遗传多样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指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1%的先天DNA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指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1%的先天DNA突变。

人类基因组计划 Biology SNPs Response Disease Prevention 单核苷酸多态性 (Nature, 2003)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和分析 主要的研究方法 生物标志的选择 研究设计与实施 生物标志的检测 资料处理与分析 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生物标本的采集 生物标志的选择和检测 生物标志的选择 生物标志的检测 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研究设计和分析 主要的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病例研究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目的 调查方法与样本 测量指标 测量方法 结果与分析 质量控制 注意事项

资料处理与分析 传统流行病学指标分析 疾病率、暴露率、比值比OR和 相对危险度RR.... 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联研究分析 通过分析目标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差异,判断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疾病风险存在关联。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表16-2 XRCC1 T>C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 基因型 病例组(710例) 对照组(710例) 粗OR (95%CI) No % No % TT 500 70.4 558 78.6 1.00 CT 198 27.9 148 20.9 1.49(1.17~1.91) CC 12 1.7 4 0.5 3.55(1.07~10.45) CT/CC vs TT (显性模型) - - - - 1.54(1.21~1.96) CC vs CT/TT (隐性模型) 3.03(0.97~9.45) 相加模型 1.54(1.23~1.93) (Hu et al, 2005)

人群 个体 易感性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环境 暴露 表16-3 病例对照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基因 暴露 因素 病例 对照 OR - a b OR00 =1.00 + c d OR01=cb/ad e f OR10=eb/af g h OR11=gb/ah * 1-暴露,0-非暴露。OR10为基因的主效应,OR01为环境的主效应,OR11为环境-基因的联合作用,交互作用的相对比值比ORint可由公式 ORint = OR11 /( OR01 × OR10)计算获得。

生物标本的采集 生物标本 包括病原和人体的生物标本。常用的有:微生物标本、血液(血清)标本、组织标本、其他生物标本。 生物标本 包括病原和人体的生物标本。常用的有:微生物标本、血液(血清)标本、组织标本、其他生物标本。 生物标本库 通常将储存有一种类型或多种类型生物标本,并能保持它们的生物活性以供研究之用的系统称为生物标本库(biological specimen bank, BSB)。

生物标本选择和储存 要求 在采集和储存过程中不能受到“污染” 储存的生物标本在任何时候进行检测都可以获得一致的结果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关键 要求 在采集和储存过程中不能受到“污染” 储存的生物标本在任何时候进行检测都可以获得一致的结果 所有的生物标本都应有详细的背景材料和鉴别标识

生物标志的选择 生物标志选择的原则 生物标志应特异、稳定 标本采集、储存方便 检测方法比较简单、实用,而且操作规范,便于与同类研究结果比较 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

测量指标的选择 暴露指标 最好能代表接触剂量或生物作用剂量 效应指标 最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诊断标志 易感性指标 一般选择抗体水平作为传染病易感性指标 易感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等作为慢性非传染病的易感性标志

生物标志的检测 生物标志的特性 分子特性 时相特性 个体内变异 个体间变异 群体间变异 储存变异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酶学技术 核酸研究技术(DNA & RNA) 包括定性和定量检测,要求一定的条件。 多位点酶电泳法 核酸体外扩增 其它技术 免疫学技术、色谱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 核酸研究技术(DNA & RNA) 核酸体外扩增 核酸电泳图谱 核酸酶切电泳图谱 核酸分子杂交 蛋白质研究技术 凝胶电泳、蛋白质转印杂交、 色谱分析、蛋白质测序等。

核酸分子杂交 DNA测序 蛋白质电泳 液相色谱 酶联免疫吸附

SNP 检测技术 凝胶时代: 主要技术和方法 :限制性片段酶切多态性(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寡核苷酸连接分析(OLA)等。 高通量时代: 按技术原理分 :特异位点杂交(ASH),特异位点引物延伸(ASPE),特异位点切割(ASC)和特异位点连接(ASL)等。

Illumina高通量基因分型平台

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设立对照 一般实验质量控制 标准对照 标本采集和储存 空白对照 试剂和材料 重复对照 仪器 重复试验 实验方法 实验室内重复试验 实验室间重复试验 一般实验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和储存 试剂和材料 仪器 实验方法 操作规范

第四节 应用与展望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 展望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病原体的分离和检测 病原生物进化变异规律研究 传染源追踪 确定传播途径 传染病防制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探索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评估个体易感性和确定高危人群 慢性病防制措施的制定及其效果评价 辅助疾病早期诊断及临床个体化治疗

恶性肿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前致 癌物 终致 癌物 DNA 损伤 基因 突变 癌前 病变 恶性肿瘤 遗传因素 活化 解毒 凋亡 增生 修复 损伤 前致 癌物 终致 癌物 DNA 损伤 基因 突变 癌前 病变 恶性肿瘤 遗传因素

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利用遗传标志来预测健康个体患病风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遗传标志用于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的意义还存在诸多争议。 基因检测- 危险度评价

展望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和融合,以及先进的生物标志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等不断引入,分子流行病学将面临许多发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从科学研究 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