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固有免疫细胞及固有免疫 一、固有免疫系统及组成 ( 重点介绍固有免疫细胞 ) 二、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三、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Advertisements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 第 14 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超敏反应 学习要求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Ⅱ型超敏反应的 机制、常见病、防治原则。 2 、了解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第四章. 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 单核 ⁄ 巨噬细胞 粒细胞 肥大细胞 NK 细胞 树突状细胞 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第 2 章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Cells and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免疫学.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孙汶生 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 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第二十一章 口腔癌与免疫 陈万涛 教授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 陈保国 学号
第六章 免疫应答.
Chap1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第二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教学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第五章 免疫应答.
T 细胞之路 作者:谢志宙 王晓飞 焦丁兴 刘盼 蔡束垚 世上本没有路,过的细胞多了也就成了路。 ——团队语录.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第十七章 免疫耐受.
共刺激分子 ——(B7/CD28家族成员).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T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与免疫.
第36章 固有免疫.
免 疫 应 答 概 述 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首先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呈递,继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呈递的抗原进行识别后,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王 辉.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40章 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 处理及提呈.
第17讲 T细胞激活及效应功能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熊 洁.
第10章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15讲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 Antigen Presentation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Ⅰ.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辅助分子及分化成熟.
13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Immunotolerance and Immunoregulation)
第十四章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B淋巴细胞介导的 体液免疫应答 1/17/2019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大致分为六大类: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趋化因子 生长因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
T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性异物进行识别和清除的整个过程,是机体排除异己保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 分为: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Innate immunity 固有免疫 natural/nonadaptive 天然/非适应性 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卫功能,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在个体出生时即具有,受遗传控制,有种属特异性。 主要特征:1、识别抗原非特异性;2、即刻发挥效应,是早期抗感染的重要机制;3、协同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包括:组织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组织屏障 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正常菌群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干扰素、细胞因子、溶菌酶、铁传递蛋白、乙型溶素、防御素等 化学物质 胃酸、汗腺分泌的乳酸等 发炎 感染部位的组织发红、变肿和升温 发烧 通过升高体温杀死入侵的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获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 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 特征:识别抗原的特异性;记忆性。 过程:免疫细胞经抗原刺激活化,经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产生效应分子发挥免疫效应。 分为两类: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APC从细胞外部摄取的蛋白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或其它抗原。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MHC限制性:T细胞不能识别天然的抗原分子,只能识别经过加工处理并与MHC分子相结合的抗原肽-MHC复合物。 外源性抗原肽-MHCⅡ类分子 -- CD4+ T细胞 内源性抗原肽-MHCⅠ类分子 -- CD8+ T细胞

抗原的加工和递呈 MHC I: presents an 8-12 amino acid peptide to CD8+ T cells. MHC II: presents a longer peptide (13 aa or more) to CD4+ T cells. MHC I MHC II

内体-溶酶体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 外源性抗原经APC吞噬或胞饮摄入细胞内,形成内体(endosome)并与溶酶体融合成内体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下由蛋白水解酶降解成小肽段,与内质网中合成的MHC-Ⅱ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转运至细胞膜表面,递呈给CD4+T细胞。 MHCⅡ类分子仅与降解成13~18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抗原分子结合。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 内源性抗原在细胞质内以线性方式进入蛋白酶体被降解成8~12个氨基酸,再由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转运至粗面内质网中,与合成的MHC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从粗面内质网移入高尔基体(完成细胞分泌物最后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最后移到细胞表面递呈给CD8+T 细胞。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T细胞的活化

T细胞的活化 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 TCR-CD3、CD4/ CD8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Ⅱ/I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M)与TH 上的相应受体(CMR)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使T细胞充分活化。 CD28 — B7(CD80、CD86) CD2(LFA-2)— CD58(LFA-3) LFA-1 — ICAM-1

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效 应 阶 段

效应阶段 1、 Th1型CD4+炎性T细胞诱导炎症反应 ①通过分泌的TNF-β(LT)直接诱导靶细胞凋亡。 ②释放IFN-γ、IL-2等细胞因子活化Macrophage和NK等,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特别是对胞内寄生物的清除。 ③通过释放IL-2、GM-CSF、IFN-γ等促进Th细胞、CTL细胞等增殖,从而放大免疫效应。 ④趋化作用,导致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现象,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型CD4+T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 通过释放IL-4、IL-5等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

3、CD8+T细胞(CTL,Tc,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清除被病毒感染及胞内感染的宿主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引起移植物排斥 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杀伤机制包括: 1)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坏死或凋亡。 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内形成管状孔道(类似于补体的攻膜复合物结构),可导致细胞死亡。 颗粒酶: 属丝氨酸蛋白酶, 激活凋亡相关酶系统诱导靶细胞凋亡。 2)通过 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CTL活化后高表达FasL,同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介导靶细胞凋亡。

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感染:清除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 抗肿瘤 免疫损伤: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 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D-Ag:B细胞活化需Th细胞的辅助 TI-Ag:可直接刺激B细胞活化产生应答 细菌荚膜多糖、脂多糖等能直接激活静止的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协助,产生IgM类抗体,不引起细胞免疫,也不能诱导记忆B细胞产生。

B细胞活化第一活化信号 TD antigen BCR 第一活化信号:B细胞通过BCR-Igα/Igβ识别Ag的B细胞表位,BCR协同受体CD21-CD19-CD81辅助第一信号的传递。

B-Th Th细胞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CD40-CD40L以及ICAM-1-LFA-1等。 活化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 等也参与形成第二信号,促进B细胞活化。

体液免疫中Th细胞(Th2)的活化 初次应答由除B细胞以外的APC介导; 再次应答由B细胞介导:B细胞作为APC加工、递呈抗原,Th细胞的TCR识别B细胞膜上表达的MHC-Ⅱ-Ag复合物;B细胞为Th细胞提供协同刺激分子:B7,ICAM-1等。

活化后的B细胞 在原始淋巴滤泡中,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分化成浆细胞 ( plasma cell )和记忆性B细胞。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效应阶段 识别、中和抗原(Recognition of antigen ) 激活补体(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抗体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结合后,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抗体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可触发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介导I型超敏反应(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type I): IgE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初次免疫应答:IgM→IgG,滴度低,维持时间短。 2)再次免疫应答:Bm分化为浆细胞,主要产生IgG,潜伏期短,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在疫苗接种上的应用

Review 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体液免疫应答的规律(初次应答、再次应答特性比较)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