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ological tolerance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 Autoimmune disease )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 Autoimmune disease )
5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 5-1 抗原基本概念 能够通过与 TCR 或者 BCR 特异结合而 激活 T 或者 B 淋巴细胞、诱导正性或负 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正性应答 导致抗体或 / 和效应 T 细胞的产生,而负 性反应则引起抗原特异性的无反应状态, 即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第一节 肿瘤抗原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第 20 章 肿瘤免疫.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 概述 1. 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 autoimmunity 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 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 而导致 的疾病状态.
第六章 细胞因子 (Cytokine).
免疫学.
孙汶生 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 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HLA: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表达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第二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教学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第五章 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 自身免疫性疾病 Back.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第一章 抗原 Antigen,Ag.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8章 T/B淋巴细胞 温医微免教研室 夏克栋.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第十七章 免疫耐受.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共刺激分子 ——(B7/CD28家族成员).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T淋巴细胞.
第三章 抗原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研究中心 王 辉 Tel:
免 疫 应 答 概 述 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首先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呈递,继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呈递的抗原进行识别后,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授课老师:章晓联 教授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第3章 抗 原 (antigen, Ag).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40章 免疫应答.
第17讲 T细胞激活及效应功能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熊 洁.
第10章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其显著特征是其异质性,可分为许多表型和功能均不同的群体:T、B、NK等。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Ⅰ.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辅助分子及分化成熟.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Immunotolerance and Immunoregulation)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B淋巴细胞介导的 体液免疫应答 1/17/2019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免 疫 学 概 论.
第十五章 Chapter 15 免 疫 耐 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
T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学 (Immunology) 郭敏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在抗原刺激下,T与B细胞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的平衡

机 体 Ag1 → → T、B细胞活化,I R ( + ) 免疫效应物→ 排斥Ag1(免疫原) 机 体 Ag1 →   → T、B细胞活化,I R ( + ) 免疫效应物→ 排斥Ag1(免疫原) Ag2 →  → T、B细胞不活化,I R ( - ) 耐受 无效应物 → 不排斥Ag2(耐受原)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1.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的现象。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2.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owen和medawar等设想,可能是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诱导而诱导了免疫耐受的产生。

天然特异免疫耐受的形成 新 生 期 新 生 期 成年期移植CBA皮肤 成年期移植Balb/c皮肤 A系 A系CBA A系CBA CBA CBA Balb/c 成年期移植Balb/c皮肤 CBA 天然特异免疫耐受的形成

胚胎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抗原异物的刺激导致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克隆被排除,从而产生免疫耐受。 结论: 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接触抗原(自 身或同种异型)可诱导免疫耐受。 机制: 胚胎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抗原异物的刺激导致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克隆被排除,从而产生免疫耐受。 此期所形成的耐受具有特异性、持久性。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1964年Mitchison的实验, BSA剂量在 10-8M ------10 -7~10 - 6 M------ 10 -5 M 耐受 有应答,抗体生成 耐受

低带耐受:TDAg量过低不足以诱导有效应答而引起T细胞耐受。APC的MHC-Ag肽须达10-100以上才能有效提呈并激活T细胞(单一的TCR结合产生的活化信号不足以活化T细胞)。 高带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性负应答状态,致T/B细胞耐受。

低剂量→ 低带耐受 → 仅使T细胞耐受。 高剂量 → 高带耐受 → T、B细胞均耐受。 TI-Ag 需高剂量才能诱导耐受; TD-Ag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 T细胞耐受易于B细胞耐受。

HGG 耐受原(HGG) 检测应答(抗HGG) + HGG + 检测应答(抗HGG) X射线照射受者 耐受T 细胞 正常B细胞 正常T细胞 不同时间 HGG 正常T细胞 耐受B 细胞 + 检测应答(抗HGG) X射线照射受者

T细胞和B细胞耐受特点比较 T 细 胞 B 细 胞 抗 原 TDAg 剂量高 / 低 TI Ag 剂量高 诱导期 短 1—2天 长 数十天   T 细 胞 B 细 胞 抗 原 TDAg 剂量高 / 低 TI Ag 剂量高 诱导期 短 1—2天 长 数十天 维持时间 长,数月至数年 短,数周 耐受形成 易 难

2.抗原类型及剂型 抗原单体分子易形成免疫耐受,其原因是由于蛋白单体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处理,不能被APC提呈,T细胞不能被活化;可溶性抗原,不易诱发免疫应答;抗原联合佐剂使用或蛋白聚合体,可诱导正免疫应答。 3.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及口服易致全身耐受;经皮内或皮下免疫,激活特异T细胞的免疫应答。 4.抗原持续存在

5.抗原表位特点 如:鸡卵溶菌酶(HEL)蛋白→免疫H-2b小鼠 →形成耐受; 去除HEL的N端三个氨基酸(即Treg 的表位)→免疫 H-2b小鼠 →耐受解除→Th细胞活化 →辅助B细胞产生Ab。 将能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称为耐受原表位(tolerogenic epitope)。

6.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 病原体发生抗原变异(如HIV、HCV),不仅使原有免疫力失效,亦会因变异而产生模拟抗原,这类抗原能与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却不能产生使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使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 胚胎期 > 新生期 > 成年期 遗传因素: 不同种属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 与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度有关。 遗传因素: 不同种属 小鼠和大鼠:胚胎期 或 新生期 可致耐; 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才可诱导耐受。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 HGG(0.1mg) C57BL/6小鼠 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A/J小鼠 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BALB/c小鼠  产生耐受性。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时期的不同,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时期的不同,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及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一、中枢耐受 概念: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内,发育中尚未成熟的T、B淋巴细胞,识别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而形成的自身耐受。 2.骨髓内发育中的B细胞(表达mIgM的未成熟B细胞) 阴性选择  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克 隆消除或处于无反应性(anergy)状态。

一、中枢耐受 T及B细胞发育阶段经受的克隆消除,显著减少出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诱导胸腺及骨髓中克隆消除的自身抗原包括:体内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自身抗原(ubiquitous self-antigen)与组织特异抗原(tissue specific antigen)。

T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 皮质区 髓质区 输出胸腺 >95% 细胞凋亡 <5% CD 3+ 4+ 8+ γ α β δ α: β 4+8+ CD3+pT CD3+ CD4+ 8- CD4- 8+ DC >95% 细胞凋亡 <5% 输出胸腺 皮质区 髓质区 T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 CD4+CD25+Foxp3+

二、外周耐受 1. 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克隆清除(deletion):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且这种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高者,则经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致此类T细胞克隆清除。 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或这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经APC提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但若以适宜剂量自身抗原刺激免疫忽视细胞,仍可致免疫正应答。 免疫忽视动物模型: 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 ,是由对自身碱性髓鞘蛋白(MBP)的多肽特异应答的 Th1 细胞被活化所致的 中枢神经组织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 ① 碱性髓鞘蛋白MBP为神经组织特异抗原 属隐蔽抗原,正常小鼠对其处于耐受状态 。

② 人工建立对MBP特异识别的TCR转基因小鼠   体内有大量MBP特异性T细胞,但不发生EAE 。 因外周组织表达MBP量低,只有中枢神经组织MBP浓 度高,而该处是免疫隔离部位,初始T细胞不能进入。 ③ MBP+弗氏完全佐剂注入小鼠,则诱发EAE 因外周MBP抗原浓度增高,外周APC被活化,转基因MBP-TCR+T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其表面所表达的粘附分子 ( LFA-1,VLA-4),使其穿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组织 ,与表达MBP的细胞结合,致EAE。

免疫忽视的机制: 免疫忽视的打破: 感染:病原体与自身抗原的分子模拟作用; 1)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低,不足以活化初始T (异嗜性抗原) 外伤:组织特异性抗原暴露增多; 相继APC活化、粘附分子表达增多,活化 初始T,效应TH1穿过隔离屏障致自身免疫病。 随感染的控制及消失,免疫忽视又可 恢复。

2. 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概念:克隆无能指成熟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遇外周特异性抗原时,表现为不活化状态。 转归:克隆无能的细胞部分凋亡,部分可长期存活, 在IL-2提供下,进行克隆扩增,导致自身免疫病。

克隆无能的原因 某些组织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 2)缺乏第二活化信号 不成熟DC( iDC )不充分表达B7和MHC -Ⅱ类 分子,不产生 IL-12; 组织细胞表达自身抗原,但不表达B7、CD40等; (炎症时可表达,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病) 外周组织特异抗原浓度适宜时,虽能活化自身应答B细胞,但Th细胞不活化,不能提供B细胞扩增及分化所需的细胞因子,B细胞呈免疫无能状态。

3. 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CD4+ CD25+Foxp3+ Treg等细胞具有负调节作用,经分泌IL-10 及TGF-β等细胞因子,抑制iDC分化为成熟DC,促进iDC诱导免疫耐受,抑制Th1及CD8+ T细胞功能。 与临床的关系: 具有抑制作用的T细胞经产生 TGF-β ,抑制DC、Th / CTL功能。如瘤型麻风的患者,Treg细胞呈优势活化,抑制Th1细胞应答,使得患者细胞免疫↓, Mφ、CTL活性↓,不能杀菌及抑菌,患者虽有抗体,但对细菌无抑制作用,疾病进展迅速。

4. 细胞因子的作用 除上述具有抑制作用的T细胞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外,细胞存活及生长因子的水平,亦涉及免疫耐受。外周免疫器官中初始T及B细胞,在未遇外来抗原前,因其对自身抗原的低应答,T及B细胞分别在 IL-7、 B细胞活化因子(B-cell-activating-factor,BAFF)刺激下存活与有限增殖;但如BAFF分泌过多,致B细胞增殖超限,易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 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在T及B细胞活化过程中,活化信号经信号转导途径最终活化转导因子,启动相应基因,使细胞增殖并分化,表达效应功能。此过程亦受负信号分子反馈调控。如果这些负信号分子表达不足或缺陷,会破坏免疫耐受,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如:Lyn、CD5、PTEN(一种磷酸酶)、CTLA-4和PD-1等负调控分子缺陷,均易致自身免疫病。

6. 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脑及眼前房,胎盘等均为免疫隔离部位。 产生免疫隔离部位的原因: 生理屏障;PD-1的负调控作用;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Th1类细胞功能。 在免疫隔离部位的表达组织特异抗原的细胞,几乎无机会活化自身抗原应答T细胞克隆,因而这些T细胞克隆处于免疫忽视状态。 正常发育的个体,主要靠外周耐受机制及免疫调节维持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否则,致自身免疫病。

交感性眼炎 一只眼外伤时,晶体蛋白等眼内蛋白成分外溢,剌激自身应答性T细胞活化,产生效应性T细胞,其粘附分子(VCAM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受体表达↑,活化的效应细胞进入健康眼,而致免疫损害。 一只眼外伤时,晶体蛋白等眼内蛋白成分外溢,剌激自身应答性T细胞活化,产生效应性T细胞,其粘附分子(VCAM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受体表达↑活化的效应细胞进入健康眼。 血液循环

B细胞耐受机制: 1.单体抗原不能使BCR交联,而致B无能; 2.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浓度,T细胞已耐受, 而无Th和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不能活化; 3.B细胞也有免疫忽视,感染时旁路活化的Th细胞可致自身免疫。 4.在生发中心,B细胞对外来抗原应答发生高频突变产生的自身应答克隆,与大量可溶性自身抗原相遇,导致B细胞凋亡消除。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免疫耐受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生理性的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抗原不应答,不发生自身免疫疾病;病理性的免疫耐受,对感染的病原体或肿瘤细胞抗原不产生特异免疫应答,不能执行免疫防卫功能,则疾病发展及迁徙。为临床治疗目的,打破或建立免疫耐受,多处于临床前实验阶段。

建立免疫耐受 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等 1.口服免疫原 口服免疫原,可致局部肠道粘膜特异免疫,而抑制全身免疫应答。 应用: 口服 自身碱性髓鞘蛋白(MBP)→缓解EAE 口服 热休克蛋白HSP65→诱导Treg细胞→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建立免疫耐受 2.静脉注射抗原 静脉注射单体抗原,能诱导免疫耐受。 3.移植骨髓及胸腺 在T及B细胞分化发育阶段,接触适量抗原,可通过阴性选择,诱导耐受。 剌激造血,增强阴性选择;恢复中枢耐受。 4.转染基因 将供者同种异型基因转染入受者骨髓干细胞,移植此类供者器官,则不被排斥。

5.脱敏治疗 在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中,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可诱导IFN-γ及TGF-β产生,抑制IgE型抗体产生,促进产生IgG ,达到脱敏目的。 6.防止感染 自身免疫常因感染而诱发。病原体的某些抗原与自身组织抗原的相似性,则病原体感染诱导产生的效应免疫细胞,不仅对病原体及被感染细胞有攻击作用,且对自身组织细胞亦有攻击作用。且感染所致DC的成熟与活化,也致自身反应性细胞的活化、增殖。

7.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细胞 小鼠EAE是特异Th1细胞的应答所致的病理过程,此特异Th1细胞表达的独特型TCR,可经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诱导抗独特型T细胞产生,拮抗效应Th1细胞功能,从而抑制EAE。 8.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应用拮抗肽阻断自身抗原肽与相应T及B细胞的TCR及BCR结合,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已在动物试验中证实。

APC T细胞 免疫原肽 拮抗肽 活化 阻断 TCR MHC 拮抗肽阻断抗原肽的活化信号

打破免疫耐受 在慢性感染及肿瘤患者中,常因诱导免疫应答的条件缺陷,致免疫耐受;提供相应条件,可望恢复免疫应答。 1.免疫原及免疫应答分子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 重组TSA或TAA,作为肿瘤抗原疫苗; 增加MHC分子、B7、CD40等分子的表达; 以同源异种分子免疫,增强免疫原性,打破 免疫耐受。

打破免疫耐受 2.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 3.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IFN-γ、IL-12→ Th1↑→ CTL↑ GM-CSF → Mo,DC↑→抗肿瘤免疫应答→免疫治疗 抗TGF-βAb → 拮抗肿瘤细胞产生的TGF的 免疫抑制作用 3.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易突变病毒,如HIV和HCV,感染过程中,因病毒突变产生抗原拮抗分子。后者能被MHC分子提呈,并与TCR结合,却产生不完全的活化信号,失去免疫防卫作用,病毒长期复制。早期控制感染,减少突变及抗原拮抗分子的生成。

肿瘤细胞转染表达MHC I类分子和B7分子,以提供第1和第2信号 晶体蛋白 屏障 血流 损伤(破坏)天然屏障(交感性眼炎) CD40L CD40 T细胞 HGG LPS B细胞 提供协同刺激信号 肿瘤细胞 B7 MHC I类分子 肿瘤细胞转染表达MHC I类分子和B7分子,以提供第1和第2信号

小 结 免疫耐受的概念: T或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不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克隆消除 外周耐受: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小 结 免疫耐受的概念: T或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不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克隆消除 外周耐受: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克隆无能及不活化,CK , Treg细胞 免疫隔离部位,信号转导障碍

抗原剂量(低、高带耐受), 免疫耐受的条件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抗原性质(单体) 抗原特异表位 T、B细胞耐受比较 建立:自身耐受,治疗自身免疫病; 外源耐受,治疗超敏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打破:外源耐受,抗感染、抗肿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