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二 第一篇目次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 制度的確立 第二節 統一帝國的天下秩序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學習目標: 了解皇帝制度的由來、特性及運作 明白編戶齊民的運作及內容 知曉皇權與相權的消長 明瞭皇帝制度所產生的皇權旁落、君主獨裁等相關問題
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與實現 一、西周—已略有大一統的思想: 1.實行封建的影響:周天子認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亦認為:「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二、春秋戰國—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 1.人民渴望和平安定:戰國時代各國諸侯相繼稱王,人民苦於戰爭,希望能安定生活 2.學者的提倡:尤以儒家主張「王道」,反對「霸道」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一、建立:221B.C.秦王嬴政並滅六國,統一天下 二、採用「皇帝」尊號:秦始皇認為「王」已無法顯示尊貴地位,故採用「皇帝」名號 三、採行「五德終始說」:認為秦為水德,取代周的火德 四、建立禮儀典制:以強調皇帝至尊的權威 五、建立中央集權的「三公九卿」官僚體制 六、建立地方制度—郡縣制 七、結果:皇帝成為帝國的中央集權核心
秦滅六國形勢圖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長城衛星照片 長城的衛星照片。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低角度的日照以及薄雪突出了長城的一段,以一條黑色線形從圖像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
嶧山石刻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親率大臣到各郡縣出巡,所到之處,立碑刻石,以頌揚他「橫掃六合,威震四海」的雄威。秦始皇多次出巡天下,凡七次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等。 《嶧山刻石》為小篆代表作。原石已被曹操所毀,但留有碑文。今日所見是宋人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所刻,現藏於西安碑林。
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規模龐大,陣列有序,軍容威嚴,顯示皇權高上,是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蹟。
銅車馬 古代帝王車駕有一套鑾駕制度,乘車等級森嚴。秦始皇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在車制上進行了改革,並形成一套制度。他一生五次出巡,車隊浩浩蕩蕩。眾多的車乘,有前導,有後衛,有護從,有伴駕,各按一定的禮儀緊緊相隨。
半兩錢 司馬遷在《史記 平准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錢的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製錢的模式。
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於驪山修建的豪華宮殿。位於秦都咸陽(山西省西安市西郊)。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的驪山。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下令在墓外種上草木,看起來像一座山。
秦朝的中央官制與地方制度 一、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皇帝之下,分設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二、地方制度—郡縣制: 皇帝之下,分設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二、地方制度—郡縣制: 1.辦法: 中央派遣並監督郡守、縣令等地方首長 地方賦稅權歸朝廷 2.作用:皇帝透過郡縣制可控制廣土眾民,形成「一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中央及地方官制圖
秦代郡縣圖
封建制度與郡縣制度比較 君主 諸侯 人民 君主 郡縣 項目 封建制 郡縣制 特色 封建諸侯、屏障中央 中央集權、君主獨尊 優點 地方分權、鞏固皇室 編戶齊民、皇帝直轄 缺點 地方權大、擁兵自重 缺乏屏障、不易控制 結構圖 君主 諸侯 人民 君主 郡縣
君權與相權的關係 一、相輔相成:皇帝雖有至高權力,但仍須仰賴官僚治國,故丞相成為「百官之首」 二、緊張關係:丞相由皇帝任命,但位高權重,對皇帝權力造成威脅 三、君尊臣卑-削弱相權之實例: 1.三公制:用以分削相權 2.漢武帝的「內朝」:丞相成為「外朝」之首 3.東漢光武帝以尚書掌管大權:尚書令成為行政首長
政治與學術思想的演變 一、秦朝: 1.採用法家思想,甚至「焚書坑儒」 2.結果:政權崩潰 二、漢初高祖、文帝:因承接長期動亂而採用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三、漢武帝: 1.中央集權完成,採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以儒家為表,法家為本 四、結論:實際上均為控制思想的手段
焚書坑儒 西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西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秦坑儒谷 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西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儒士和方士坑殺,史稱「坑儒」。
編戶齊民的社會 一、背景: 1.戶籍制度:春秋戰國時代已逐漸出現 2.戶口管理:商鞅變法規定「五家為保,十家相連」 二、秦朝的郡縣制—戶籍詳備: 1.「編戶」:將郡縣內的人民均編入戶籍編制 2.「編戶之民」、「編戶齊民」:指納入編戶的人民
漢朝的戶籍管理 一、記錄更完善: 1.西漢繼承秦朝的戶籍政策而更完密 2.舉凡姓名、籍貫、身份、年齡、財產均詳細登錄 二、優點:戶籍資料可使政府對於徵兵、賦稅、徭役、求才……等,有所憑藉 三、實例-徵兵:西漢兵役23歲至56歲,可依照戶籍資料徵兵
教育文化 一、秦朝: 嚴法為治,「以吏為師」,禁止學術活動 二、西漢武帝: 1.中央設太學 2.地方設郡國學 3.講授儒家經典 4.經學遂成為兩漢主流
漢朝選舉人才的制度 一、徵辟: 1.屬特殊榮譽 2.政府聘請有才德的高士,授以官職 二、察舉: 1.「詔舉」:不定期的特科,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 2.「歲舉」:武帝後,每年定期舉行,有「孝子」、「廉吏」、「茂才」等科 ※選才根據:必須憑藉「編戶」的戶政基礎
生活禮俗 一、婚姻嫁娶:邑里以酒食相賀 二、喪事:鄰里自動助辦 三、重要節令:里人殺牛宰羊做「社祭」,並歡聚宴飲 四、意義: 1.顯示編戶齊民社會,里鄰關係密切 2.農閒的歡娛與農耕的辛苦,呈現「一張一弛」的生活節奏
編戶齊民社會的作用 一、政府可有效管理人民: 是周朝封建制度瓦解後,中央集權政府對人民有效管理的制度 二、為秦漢帝國維持統治的基礎 三、對於政治、社會、經濟及軍事等方面起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圖源出處 秦滅六國形勢圖:曾麒穎(2005)。《中國歷史懸案》。人類智庫發行出版,頁18。 長城衛星照片: http://news3.xinhuanet.com/st/2004-03/26/xinsrc_37030126090192530591.jpg 嶧山石刻: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4/05/rd050405010.jpg 秦代陽陵虎符:http://pop.pcpop.com/upimg2/2004/7/3/401101536.jpg 兵馬俑:http://www.bmy.com.cn/images/1hk01.jpg 銅車馬:http://www.bmy.com.cn/zhanlan.asp?classid=4&id=123 半兩錢:http://www.china.org.cn/images/116371.jpg 阿房宮: http://mud.mm-a6.yimg.com/image/2315356576 秦始皇陵:http://www.cnradio.com.cn/news/200610/W020061020822872703038.jpg 秦朝中央及地方官制示意圖:http://www.cmi.hku.hk/material/Workshet/chh1uw01/Image7.gif 秦代郡縣圖:http://www.cskms.edu.hk/subject/chi_history/information_files/map/11.jpg 秦坑儒谷:曾麒穎(2005)。《中國歷史懸案》。人類智庫發行出版,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