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1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各段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 程及特点。 2 认识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胎儿窘迫 重点内容 ①定义; ②病因; ③病理生理; ④诊断依据; ⑤处理原则。. 一、定义:胎儿在宫内缺氧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称胎儿窘迫, 多发在临产后,也可见于妊娠晚期。 二、病因:母体血氧含量不足。 1) 导致胎儿缺氧的母体因素有 ①微小动脉供血不足:如妊高征等 ②红细胞携氧量不足:如重度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
Advertisements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第十九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 分类 ] 消化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因此治 疗的药物也很多,主要有抗消化性 溃疡药、助消化药、止吐药、泻药、 止泻药、利胆药、胆石溶解药、治 疗肝昏迷药。
胃主要用于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又称物理消化), 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又称化学消 化),以便于进一步被吸收。 胃腺的泌酸细胞会在消化过程中分泌出胃酸(氢氯 酸 HCl pH=2 ),而主细胞会分泌蛋白酶(胃蛋白酶)、 凝乳酶等酶。胃壁会分泌黏液层,而防止由胃腺所分泌 的蛋白酶及胃酸的消化。胃酸.
吉大二院 于桂云. 第一节 概述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病原体 病原体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第七章 物质代谢 [提要] 人体维持生命和完成肢体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是由存在于食物(糖、脂肪及蛋白质)中的热能在体内代谢后供给的。这些能源物质在体内分解供能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尾产物必须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本章主要讨论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规律,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
第三十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Drugs affec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尿液的形成 腎小體(球)的過濾作用 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 腎小管的分泌作用 尿液的組成
第七章 内脏系统药物.
泄泻.
酸雨 成員 : 張詠茹(4BS ) 蔡哲瑜(4BS ) 詹君瑞(4BS ) 指導老師 : 潘文彬 老師
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不同pH下豆腐中钙和菠菜中草酸的拮抗作用
焦點 1 動物的排泄作用.
第六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概述 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基本结构,各种动物循环系统结构不同。 哺乳动物:二心房二心室(体循环和肺循环)
妇产科 主讲教师:张佳.
市场营销策略模块 项目十一 促销策略--营业推广
让希望健康的人获得健康 让希望成功的人获得成功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夕阳西下 楼兰空自繁华 我的爱人孤独地离去 遗我以亘古的黑暗 和 亘古的甜蜜与悲 凄
肉牛饲养技术要点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胚胎工程岗位:陈承祯.
天天五蔬果 蔬食的好處 林依慧 營養師.
※重点掌握 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胰液分泌的调节 3.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熟悉 1.胃运动的形式 2.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高岭土制备MCM-41分子筛 及其改性后用于污水除磷的研究
交通大学教职工团购车险方案
房型介紹 單日 10天以上 托嬰照護 月子餐 VIP 特約 溫馨 精緻
物理3-5选修模块.
第十九讲: 融资融券 股指期货 融资融券 投资基金 新股申购 交易系统 技术分析 基本面分析 经验交流.
第二章 血液循环.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奶牛精料喂量与发病 肖定汉 北京奶牛中心 一、饲料在瘤胃的变化 p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周围神经疾病 吴小婉 李 春.
动物细胞工程 儋州市一中 金兆娜.
專題研究方法與化學啟發實例 第一部份:專題研究方法 第二部份:化學實驗引導實例.
马 燕 梅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基础医学系
第六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脏生理 第三节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初三化学备考策略 育才实验中学.
第三章 果蔬贮藏技术 主讲:赵晨霞.
第二章 空氣 2-1 & 2-2 空氣的組成與氧的性質.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奇瑞A5驾校展示与促销” (经销商活动建议模板)
P 第十二章 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 蚌埠医学院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 克拉玛依市第九中学 李峰之
动脉血气分析 呼吸科 崔艳芝.
服 务 管 理 新 概 念 服务行业管理软件专业开发商.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 六章 消化系统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研究所.
二、胃的机械消化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
臺中市僑忠國小 101年度圖書館閱讀教師實施計畫
第十四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消化系统生理.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的实验探究 南航附中化学组:呼俊江 Na+ Mg2+ K+ H+ Ca2+ H+ OH-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4课时:离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麵食類的烹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 第二节 授课者 厦门三中 武永红 高一(7)班.
課程名稱:原子量與莫耳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2-1認識電解質 2-2 溶液與離子 2-3 常見的酸與鹼 2-4 酸鹼的濃度 2-5 酸與鹼的反應
細數原子與分子 編輯/楊秉鈞老師 錄音/陳記住老師 ◆ 原子量與分子量 ◆ 計數單位─莫耳 ◆ 公式整理 ◆ 範例─莫耳 ◆ 體積莫耳濃度
第二章 空氣 2-1 & 2-2 空氣的組成與氧的性質.
兰洼桑椹果 石人洼西瓜 礼河大樱桃 奎门的草莓.
项目四 客房部对客服务.
蛋壳中Ca, Mg含量的测定 化学生物学专业 雷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颐中 褚林柏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課程名稱:常見的酸與鹼 編授教師: 中興國中 楊秉鈞.
高锰酸钾法 测定钙盐中的钙含量.
服務套裝.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厦大附中 俞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1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各段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 程及特点。 2 认识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1 消化过程、消化活动的调节(胃、肠消化为主) 2 消化道运动形式及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第一节 概 述 一、消化、吸收的概念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第一节 概 述 一、消化、吸收的概念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吸收: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二、消化的方式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机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咀嚼和消化道舒缩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酶) 微生物消化(生物学消化)--微生物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储备和摄取Ca2+能力低) 2 伸展性大 3 具有紧张性收缩 4 自动节律性弱 5 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

(二)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Rp):主要由K+的外流引起(-50~-60mV) 2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BER) (1)定义: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缓慢的自动去极化、复极化电位变化,因其频率低称~。 (2)机制:肌源性活动 (3)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 3 动作电位 Rp——BER——阈电位——Ap

综上所述,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并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每个慢波所出现的锋电位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也越大。

三种肌肉组织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比较                                                                  

四、消化腺的分泌 (一)消化液分泌方式 (二)主要的消化液 (三)消化液成份 1 顶浆分泌 2 全浆分泌 3 局部分泌 3 局部分泌 (二)主要的消化液 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 (三)消化液成份 1 水 >90% 2 无机盐:H+、Na+、HCO3-等 3 有机物:各种消化酶和粘蛋白

五 消化道功能的调节 (四)消化液的作用 1 改变消化道内的pH值,以适应消化酶的活性。 (一)神经调节 2 消化分解食物 3 稀释食物,调节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便于 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 4 保护消化的粘膜免受损伤,并具有杀灭细菌、 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 五 消化道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在神经系统

1 外来神经系统 ① 交感神经 分泌NE,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分泌 ② 副交感神经 A 分泌Ach,促进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分泌 ① 交感神经 分泌NE,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分泌 ② 副交感神经 A 分泌Ach,促进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分泌 B 分布:横结肠以上由迷走N支配,以下由盆N支配

2 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存在于消化管壁内,含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包括: ① 黏膜下神经丛:运动神经元释放Ach和VIP,主要 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也可支配粘 膜下血管的运动。 ② 肌间神经丛: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如Ach和P物 质)和抑制性递质(如VIP和NO);其运动 神经元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

3 外来神经的调节与壁内神经丛 局部反射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 交感及副交感传入 交感及副交感传出 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局部传入 消化道壁内的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 平滑肌细胞 消化腺细胞血管

(二)体液调节(主要是胃肠激素) 1 胃肠内分泌细胞 2.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 闭合型、开放式 三种: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 内分泌:激素经血液运输至靶组织而发挥作用。 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细胞外 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发挥调节。 神经分泌:一些激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自分泌:指激素通过局部扩散至细胞间隙,又返回 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这 种方式称为~。

内分泌 如:胰岛D细胞 旁分泌 神经分泌

3.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的运动 ②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抑胃肽 胰岛素) ③ 营养作用:促进消化道的代谢和生长 ②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抑胃肽 胰岛素) ③ 营养作用:促进消化道的代谢和生长 (如胃泌素促进胃和肠粘膜上蛋白质的合成) 4 脑-肠肽的概念 一些肽既分布于胃肠道又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生长抑素)

第二节 口腔消化 一、摄食及其调节 (一)摄食方式:滤食、吸食、捕食、采食 (二)采食调节 1 中枢感受器的调节 食欲中枢:摄食中枢(LH) 第二节 口腔消化 一、摄食及其调节 (一)摄食方式:滤食、吸食、捕食、采食 (二)采食调节 1 中枢感受器的调节 食欲中枢:摄食中枢(LH) 饱中枢(VMH) 2 外周感受器的调节 1> 饲料的性质(饲料的形状、颗粒 度、颜色、添加剂) 2> 营养、代谢对摄食的调节:血糖浓 度降低与饥饿有关。

3> 激素对摄食的调节:生长激素 4 > 进食对摄食的调节:消化管短期受到的生理刺激影响摄食,如胃充胀是抑制了摄食中枢而减少对食物的欲望。 5 > 神经递质对摄食的影响:鸦片类肽类物质对摄食有兴奋作用,神经肽类大多抑制摄食,黑质纹状体束中的多巴胺能对摄食启动起主要作用。蛙皮素、胆囊收缩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等可通过中枢对摄食起抑制作用。

肥胖与瘦素

二、咀嚼与吞咽 (一)咀嚼作用: 1、将食物切碎。 2、将切碎的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便于 吞咽。 3、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而产生化学 性消化作用。 4、反射性的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的 加强,为进一步的消化吸收作准备。

(二)吞 咽 食不言,嚼不语 1 吞咽分期 1> 口腔—咽:随意运动 2> 咽—食道上段:反射 (二)吞 咽 食不言,嚼不语 1 吞咽分期 1> 口腔—咽:随意运动 2> 咽—食道上段:反射 3> 食道上段—胃:食道蠕动 2 吞咽反射 1、咽部感受器 2、传入神经:咽、喉部的 Ⅴ、Ⅸ和食管Ⅹ 3、中枢:延髓 4、传出神经:Ⅴ、Ⅸ、Ⅻ(支配舌、咽、喉)和 Ⅹ (支配食管)

三 唾液及其生理功能 垂涎三尺 唾 液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唾液腺:分泌唾液(无色、无味、pH值各异) 三 唾液及其生理功能 垂涎三尺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唾液腺:分泌唾液(无色、无味、pH值各异) 水:占99% —— 润湿食物、调节体温、清洁和 保护口腔。 无机物:Na+、K+、Ca2+、Cl- 、HCO3-等—— 维持口腔的碱性环境 有机物 溶菌酶——杀菌。 (黏蛋白等蛋白) 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麦芽糖。 PH7活性最强,PH4.5失活 唾 液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經反射性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第三节 单胃消化 概 述: 胃的功能结构 1 暂时贮存食物 2 消化 3 吸收 4 内分泌

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胃底腺 粘液颈细胞:粘液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胃底腺 粘液颈细胞:粘液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

胃液的作用 1、盐酸 1)盐酸排出量 (mmol/L/H):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 最大排酸量:进食或有药物刺激(20-25)

2)胃液的分泌:H+是壁细胞主动分泌,由质子泵实现。

2、胃蛋白酶原 3)胃酸的作用: ⅰ 杀菌 ⅱ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 并刺激小肠的运动。 ⅰ 杀菌 ⅱ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 并刺激小肠的运动。 ⅲ 促胰泌素分泌,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ⅳ 促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HCl和自身激活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示和胨 PH 1.5~3.5活性最强;PH大于5失活

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作用: ①通过粘液层阻止HCL向胃壁的扩散 ②扩散中不断被HCO3-中和 ③达胃壁时PH值不断升高,达到5时,酶失活 4、内因子:促VitB12在回肠吸收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 迷走神经 肠壁内在神经 乙酰胆碱 壁细胞 胃酸 2)胃泌素: 迷走神经 肠壁内在神经 乙酰胆碱 壁细胞 胃酸 2)胃泌素: 胃肠腔内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 迷走神经 G细胞 胃泌素 壁细胞 胃酸

3)组胺: 肠嗜铬样细胞 组胺 壁细胞 胃酸 4)生长抑素: D细胞 生长抑素 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 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 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 抑制胃酸分泌 上述物质不仅各自对壁细胞有直接作用,它们之间 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 1)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 咽、食管) 2)机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为神经调节)。 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 A、直接刺激壁细胞 胃酸 B、胃窦部的G细胞 胃泌素 3)特点: 占总分泌量的3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很高。

(2)胃期胃液的特点: 1)食物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所引起的 胃液分泌。 2)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扩张刺激 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 迷走-迷走长反射 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胃幽门部 壁内神经丛 食物化学成分 G细胞 胃泌素 3)特点:占总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也很高。

(3)肠期胃液分泌: 1)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2)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的作用。 食糜入小肠 小肠吸收的氨基酸 小肠粘膜 胃泌素 胃酸 肠泌酸素 3)特点:量少,约占总量的10%。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 1)盐酸: 胃窦:PH 1.2-1.5 促进D细胞—生长抑素 抑 抑制G细胞—胃泌素 胃窦:PH 1.2-1.5 促进D细胞—生长抑素 十二指肠:PH 2.5 十二指肠—抑胃肽 刺激小肠粘膜—胰泌素 2)脂肪: 脂肪入小肠 肠抑胃素释放 抑制胃的分泌 抑 制 胃 液 的 分 泌

3)高渗溶液: 十二直肠内的高渗溶液 肠-胃反射 抑制胃分泌 释放几种胃肠激素 4)生长抑素---抑制胃分泌

二、胃的运动及调节 (一)单胃运动主要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2、胃蠕动: 1)定义: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可通过迷 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近侧区肌肉的舒张。 2)是迷走-迷走反射 3)意义:食物大量入胃,胃内压不变,可暂时贮存 食物。 2、胃蠕动: 1)胃中部 幽门部;受胃平滑肌的慢波控制; 2)生理意义: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由胃进 入十二指肠。

3 胃的紧张性收缩运动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缓慢而持续的收缩状态,可使胃维持一定的形状,维持和提高胃内压力,利于化学消化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胃内容物 迷走-迷走反射 机械感受器 壁内神经反射 胃运动加强 2、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1)肠胃反射(神经调节) 因酸、脂肪、高渗溶液、机械扩张等刺激十二指肠上的感受器,会反射性的抑制胃的运动,减慢胃的排空,这个反射叫~。 2)十二指肠释放的激素抑制排空(体液调节) 食糜(酸、脂肪) 肠抑胃素释放 胃排空抑制

第四节 复胃消化 一、反刍动物前胃内的生物学消化 (一)瘤胃微生物 1.瘤胃微生物的种类 全毛虫 细菌、真菌和原虫 纤毛虫 贫毛虫 鞭毛虫 1.瘤胃微生物的种类 全毛虫 细菌、真菌和原虫 纤毛虫 贫毛虫 鞭毛虫 2.瘤胃内环境的条件 ①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提供微生物 的生存 ②相对恒定的pH 5.5~7.5 ③瘤胃内温度较高,39℃~41 ℃ ④高度厌氧 ⑤液态环境

食管 头侧 瘤胃 网胃 瓣胃 十二指肠 皱胃

3.瘤胃内的消化代谢过程 (1)纤维素及糖类的分解和利用 丁酸 纤维素 纤维二糖 G VFA 乙酸 糖类 丙酸 VFA 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 (1)纤维素及糖类的分解和利用 丁酸 纤维素 纤维二糖 G VFA 乙酸 糖类 丙酸 VFA 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 利用乙酸、丁酸合成乳脂

(2)含氮物的消化代谢 Ⅰ蛋白质的分解和利用 蛋白质 肽 AA NH3+CO2+有机酸 Ⅱ非蛋白质含氮物质的分解利用 尿素 酰胺 NH3 胺盐 微生物 菌体蛋白 ⅰ 微生物 微生物 菌体蛋白

ⅱ 尿素再循环 瘤胃内的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分解为NH3 ,其中一部分合成菌体蛋白,另一部分被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经鸟氨酸循环又合成尿素,合成的尿素一部分通过唾液和瘤胃壁的扩散又返回瘤胃,这个过程叫~。 饲喂尿素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尿素被尿素酶分解的速度是微生物利用NH3的4倍,大部分NH3进入血液,易造成NH3中毒。 a 要提供足够的易消化的糖类物质,供给微生物合成Pr.合成所需的能量和碳链 b 要适当加入抑制尿酶活性的物质

(3)脂肪的消化代谢 水解、氢化 (4)维生素的合成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VK

(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 1 前胃运动 1)网胃运动 两相收缩 先收缩一半,后舒张,再全强收缩,再舒张 运动强烈 1)网胃运动 两相收缩 先收缩一半,后舒张,再全强收缩,再舒张 运动强烈 2)瘤胃运动:发生在网胃收缩第二相快结束时起到混合、搅拌、磨碎内容物,运动缓慢 3)瓣胃运动:紧接网胃第二相收缩后出现,运动缓慢而有力

2 前胃运动的协调 ① 网胃的第一相收缩时瘤胃是舒张的,把内容物漂浮在上方,网胃稍收缩时,把内容物返回到瘤胃中。 ② 网胃的第二相收缩时,发生全胃收缩,瘤胃的前肌柱收缩,瘤网口封闭,内容物不能回到瘤胃,瓣胃舒张,网瓣口开放,内容物被挤向瓣胃 ③ 瓣胃收缩,网瓣胃口关闭真胃口开放细的东西进入真胃 ④ 当皱胃充满时可反射性的使瓣胃运动减弱 当瓣胃充满时可反射性的抑制网、瘤胃的运动 当十二指肠充满时可反射性的抑制整个前胃的运动

3 前胃运动的调节: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运动; 内容物可以促进;一些激素胰泌素、CCK起抑制,而胃泌素起促进;后部消化器官的状态也有影响。 (三)反刍 饲料在瘤胃内被浸泡和软化后,在适当时出现一次逆呕,再咀嚼,再混合,再吞咽的过程。 主要是逆呕形成。 (四)嗳气(甲烷和CO2) 瘤胃内气体通过口腔排出的过程。

第五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内分泌腺:胰岛—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 ---与糖代谢有关 外分泌腺 小导管细胞—碳酸氢盐 胰液 十二指肠 第五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内分泌腺:胰岛—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 ---与糖代谢有关 外分泌腺 小导管细胞—碳酸氢盐 胰液 十二指肠 腺泡细胞—酶 ---与消化有关 胰 脏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碱性液体,pH7.8~ 8.4 成分:1、水 2、离子:Na+、K+、HCO3-、Cl- HCO3-—是中和胃酸;为酶提供适宜PH值。 3、胰酶: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主要有: 1)胰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 2)胰脂肪酶,PH为7.5-8.5,胆盐可增加其活性。 脂肪 甘油+脂肪 酸+甘油一酯(少量)

3)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它们都是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无活性) (有活性)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无活性) (有活性)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作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单独作用,均能分解蛋白质为眎和胨;当两者共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此外糜蛋白酶还有凝乳作用。 5)羧基肽酶:是肽链端解酶,从肽链羧基末端逐一水 解肽键。 羧基肽酶原 羧基肽酶 ↓ 多肽 氨基酸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消化间期,分泌少;进食,分泌多(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 色、形 味、声 2、体液调节 食物 2、体液调节 1) 胃酸 S细胞 胰泌素 胰腺导管细胞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水、HCO3-多,酶少) 2) 蛋白质分解产物 盐酸、脂肪 I细胞 CCK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水、HCO3-少,酶多) 感受器 口腔 食管 胃、肠 嗅、视 听觉 胰腺 分泌 迷走神经 胃泌素 延髓下丘脑 大脑皮质 机械 化学 温度 (水、HCO3-少酶多)

3) 胃泌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 G细胞 胃泌素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水、HCO3-少,酶多)

二、肝脏及胆汁 分泌 经肝管流出 排出 肝细胞 胆汁 胆总管 十二指肠 ↑消化期 由肝管转入→胆囊管 胆囊(贮存)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分泌 经肝管流出 排出 肝细胞 胆汁 胆总管 十二指肠 ↑消化期 由肝管转入→胆囊管 胆囊(贮存)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有色液体,浓稠,有苦味,PH为7.4。在胆囊中的胆 汁呈弱酸性(PH为6.8) 1、无机成分:水、钠、钾、钙、碳酸氢盐 2、有机成分:胆汁酸、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 固醇、卵磷脂、粘蛋白。 (二)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做为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使脂肪 裂解为脂肪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做为运载工具(胆盐参与形成混合微胶粒),转 运脂肪的分解产物,利于吸收。 3)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3、可刺激小肠运动。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食物为自然刺激,刺激强度依次为:高蛋白、高脂肪、混合食物、糖。 1、神经作用:迷走神经(传出神经) 胃泌素 肝胆汁分泌

2、体液作用: 1)胃泌素 胆囊收缩 肝胆汁分泌 胃酸 十二指肠粘膜 胰泌素 2)胰泌素 肝小管分泌H2O、HCO3-增多、胆盐不增多 3)胆囊收缩素 胆囊收缩 胆囊胆汁排放 胆汁流量增加 4)胆盐:胆盐的肠肝循环 肝胆汁分泌。 胆盐和胆汁酸在小肠内95%以上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被分泌入肠,胆盐在肝、肠之间反复的利用,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三、小肠液的分泌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分泌含黏蛋白的碱性液体 小肠腺(李氏腺)---分泌小肠液中主要成分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 1、性质:弱碱性,等渗 2、成分:水、无机盐(HCO3-多)、粘液 消化酶:肠致活酶(小肠腺分泌) 寡糖酶,肠肽酶(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1 食糜 肠粘膜机械 化学感受器 2 胃泌素、胰泌素、VIP 小肠液分泌增多 内在神经丛 中枢 局部反射(主) 迷走神经 小肠液 分泌增多

四、小肠的运动 靠肠壁平滑肌的舒缩运动实现。平滑肌分两层内环外纵。其运动分两期:消化期和消化间期 (一)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 ----推送食物离开小肠 (二)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 1 紧张性收缩---利于消化液渗透入食糜 2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 缩和舒张运动。 ---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消化及吸收。 3、蠕动:由肠壁环行肌和纵行肌共同完成 4、摆动:由肠壁纵行肌为主节律性舒缩运动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三)小肠运动的调节 (四)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2、外来神经的作用 3、体液因素的作用:胰泌素、肾上腺素减弱 1、内在神经丛的作用:主要作用。 2、外来神经的作用 3、体液因素的作用:胰泌素、肾上腺素减弱 (四)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1 防止回肠的内容物过快的进入大肠 2 阻止盲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1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及由大肠微生物分解的营养物质 2 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暂时储存

一、大肠液的分泌: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 二、大肠内的微生物的消化 三、大肠的运动形式(微弱、缓慢) 1 袋状往返运动 2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 蠕动、逆蠕动、集团蠕动 四、粪便的形成与排便 (一)粪便的形成 食物残渣被吸收水分后,经细菌发酵和腐败而形成。

第六节 吸 收 (二)排便(反射性活动) 一、吸收过程概述 1、吸收:分解产物经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 的过程。 第六节 吸 收 一、吸收过程概述 1、吸收:分解产物经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 的过程。 2、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情况: 口腔和食管:食物实际上是不被吸收的。 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脑皮层 + 降结肠、乙状结肠、 直肠收缩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盆神经 盆神经 直肠压力 感受器 脊髓腰骶段 初级排便中枢 粪便 - 腹下神经 阴部神经

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糖类、蛋白质和脂 肪的大部分消化产物;回肠——主动吸收胆 盐和维生素B12。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但草食家畜还吸收微 生物的消化产物。 3、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1)小肠很长。 2)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达到200m2。 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 4)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5)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平 滑肌纤维等结构。 6)小肠绒毛的伸缩和摆动也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4、吸收的方式 1)跨细胞途径:营养物质通过微绒毛的腔膜面进入胞内,再经细胞基底膜和侧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2)旁细胞途径: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经细胞间隙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 吸收形式:单糖; 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 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

(二)VFA的吸收 吸收部位:瘤胃 吸收速度:丁酸>丙酸>乙酸 1 3 2

(三)蛋白质的吸收 1、氨基酸——继发性主动转运(多数与钠的转运耦联) 2、二肽、三肽——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H+的跨膜转运) 3、完整蛋白(少量)——血液(作为抗原) (四)脂肪的吸收 吸收形式: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 吸收途径:淋巴(主要)、血液。 (五)胆固醇的吸收 吸收形式:游离的胆固醇 途径:淋巴。 (六)维生素 1、水溶性维生素:易化扩散(小肠上部),VitB12—回肠 2、脂溶性维生素:易化扩散(小肠上部),胆盐协助

(七)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95~99%被吸收 部位:以空肠为最大,回肠次之,结肠最小。 机制:主动转运、扩散 途径 3 途径 2 途径1 途径 2

2、铁的吸收:约为1mg /日。 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机制:主动转运

4、负离子的吸收:主要是Cl-及HCO3-。 机制:被动吸收(靠电位差)。 (七)水的吸收 水的吸收动力是渗透压梯度差 3、钙的吸收:小肠各部都有吸收钙的能力。 机制:跨膜主动吸收为主。 刷状缘膜 肠腔 (钙通道) 基底膜 钙泵 Ca2+ 肠上皮细胞 血液 Ca2+/Na+ 4、负离子的吸收:主要是Cl-及HCO3-。 机制:被动吸收(靠电位差)。 (七)水的吸收 水的吸收动力是渗透压梯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