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依据不同的运动模式,各能量代谢系统的动用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能量的释放、转移、利用过程
(一) 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开始: 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TP → ADP+Pi+E 每克分子ATP:29.26-50.16KJ(7-12Kcal)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 CP+ADP→C+ATP 肌肉中CP的再合成则要靠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1)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源——ATP 由腺嘌呤核苷酸再加上两个磷酸衍生而来,后面的两个磷酸之间的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可以贮存或释放能量。
2.ATP的贮备及输出功率 肌肉ATP含量:6mmol/kg湿肌 最大输出功率:11.2mmolATP/kg/s 启动极为迅速 ATP贮量有限,运动中ATP消耗后的补充速度成为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3.酵解能系统 肌糖元+ADP+ Pi →乳酸+ ATP 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 能源:肌糖元; ATP生成有限; 终产物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 用于2-3’的最大强度运动
4.氧化能系统 糖 脂肪 +ADP+Pi+O2 →CO2+H2O +ATP 蛋白质 特点: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 能源:糖、脂肪、蛋白质; 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 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
(三)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1.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中能量供应的比例如表5-10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尽管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具有各自的特征,但运动中不存在绝对的某一个单一能源系统的供能。
运动时间与最大输出功率及能源系统
2.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
二、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除取决于能与物质贮备外,能量代谢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也很重要。慢性运动主要影响后二者。第一,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供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敏感,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由此促进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其二,慢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还可以用能量的节省化反映,是通过其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运动单位募集类型的改变、同等强度运动中心肺功能的改善及运动技能的提高完成的。
依据体力活动的项目不同,参与活动的肌肉群以及运动对各器官机能的影响不同。 三、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依据体力活动的项目不同,参与活动的肌肉群以及运动对各器官机能的影响不同。 田径项目中有氧代谢供能在总体能量供应中的比率随着距离的延长而逐渐增多,能量消耗的总量也增多; 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低、中强度及大强度爆发性体力活动在比赛中均有存在。
不同速度跑的运动量和强度 运动量(kcal) 运动强度(kcal) 运动项目 持续时间 全程能耗 每分能耗 100米 7~11秒 35 190~300 200米 14~24秒 65 180~280 400米 1分左右 80 70~110 800米 2分左右 120 60 1500米 4分左右 150 38 5000米 15分左右 380 25 10000米 32分左右 600 19 marathon 2时40分左右 2300 14
四、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 测定运动骨骼肌运动前后ATP、CP含量的变化来评价ATP-CP供能系统(15s最大运动) 用运动骨骼肌运动前后丙酮酸或乳酸含量的变化来反映糖酵解供能系统( Wingate ) 用运动骨骼肌运动前后线粒体内ATP合成速率及生成量的变化来反映有氧代谢的运动能力(VO2max) 目前常用不同时间最大运动是的血乳酸增值和最大摄氧量分别反映机体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能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