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言 1.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天时不如地利, 。 3. ,威武不能屈。 4.得道者多助, 。 5.穷则独善其身, 。 6. 2.天时不如地利, 。 3. ,威武不能屈。 4.得道者多助, 。 5.穷则独善其身, 。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失道者寡助 达则兼济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寡人之于国也 孟 子
走 近 作 者 孟子,名 ,字 , 战国时邹人。 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是 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 ”,后称为“ ”。 孟子,名 ,字 , 战国时邹人。 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是 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 ”,后称为“ ”。 孟子生于诸侯混战最激烈的 时期,孟子周游齐、晋、宋、梁 等国,游说他的“仁政”“王道”思想,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 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轲 子舆 走 近 作 者 儒家 亚圣 孔孟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掠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税役繁重,各国劳力不足,兵员匮乏,争夺户口人力,就成为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
解题: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对于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于河内 sù 王好( )战 hào yè 弃甲曳( )兵 衣( )帛( ) yì bó ɡǔ wū 预学质疑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于河内 sù 王好( )战 hào yè 弃甲曳( )兵 衣( )帛( ) yì bó ɡǔ wū 数( )罟( )不入洿( )池 cù 鸡豚( )狗彘( )之畜( ) tún zhì xù xiánɡ 庠( )序 孝悌( ) tì 然而不王( )者 wànɡ 饿莩( ) piǎo
预学质疑 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朗读要求: 1、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断句准确,不读错字
1、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颁〗通“斑”,花白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通“途”,道路 〖无〗通“毋”,不要 〖检〗通“敛”,收敛
2、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树之以桑 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敲鼓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
(5)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谨庠序之教 (7)王无罪岁 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谨慎从事 名作动,归罪
3、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树之以桑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未之有也 (6)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判断句
4、一词多义 (1) 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 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未之有也 代,代指这样的事 (2)于 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五十步笑百步 请以战喻 申之以孝悌之义 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代指这样的事 对于 到 比 在 跟、与 按照 凭借 拿、用 把
5、翻译句子 (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梳理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 (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2)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导学探疑 1.梳理本文的论述思路。 提示:找出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 (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2)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就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 了什么道理 ?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 了什么道理 ? 明确: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移民移粟,做的都是小恩小惠的事情,但他也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压榨百姓,这根跟邻国诸侯的治国不尽心,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虐民暴政。 诱使对方反思自己“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荒唐,孟子借以暗示着梁惠王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而要使民加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在孟子看来,要使“民加多”,就需要“行王道”,那么应该怎么样“行王道”呢? 提示: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结:孟子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 不违农时(农) 王道之始 保护鱼类(渔) 发展农业 按时砍伐(林) 仁政 鼓励养蚕(纺) 王道之成 繁兴六畜(牧) 发展农副业 生产粮食(农) 注重教化 兴办教育 兴办教育(学)
小组合作交流,整合思考题答案,每组推举1位同学回答问题,其余同学补充订正。 引学释疑 小组合作交流,整合思考题答案,每组推举1位同学回答问题,其余同学补充订正。 1、孟子在本文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有什么 启发? 2、试总结本文的论辩技巧。
1.孟子在本文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2.民富才能强国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4.反对奢侈浪费,倡导构建和谐社会
2.试总结本文的论辩技巧。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孟子在辩论中常设喻,增强辩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如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启迪对方施仁政,行王道,这样也让梁惠王易于接受自己的意见。 (2)排比对偶,气势充沛 排偶句式的使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如第4段提出的“仁政”措施,层层铺叙,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孟子说理环环相扣,开头写梁惠王质疑,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最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自然地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论证严密,说服力强。
固学思疑: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ɡǔ 网) 饿莩(piǎo 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yè 摇着) C.庠序(yánɡ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dì 尊重父母) 狗彘(zhì 猪) 【答案】A B.曳:拖着 C.庠:xiánɡ D.悌:tì 敬爱兄长。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答案】D/名词,粮食,食物。 A.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B.衣:名词作动词,穿。 C.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矣。 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为死去的人办丧事,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认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