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 全球趋势与南通实践 二、课堂改革的南通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的背景、内涵与操作建议
南通实践 一、统一认识是基础 二、行政推动是保障 三、培树典型是关键 四、区域推进是捷径 五、撬动名校是攻坚
南通实践 一、统一认识是基础
(一)、课堂改革的现实问题与思考
升学压力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压得学校、家庭、老师无法喘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教学改革(尤其是高中)可谓顾虑重重、步履艰难 、“涛声依旧”。 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改革的客船
1、教学习惯导致课堂惰性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会不会影响升学考试成绩,学校和教师并未形成共识,有的老师甚至提出质疑,“我教了这么多年毕业班,每年都这么教,升学成绩都不错,为什么还要改?”尤其在高考成绩高位走强的地区, 对于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备考经验的教师来说,教学改革效果难料、前景未卜,与其冒险改革,不如因循守旧,这种思维惯习下形成的教学惯习使众多教师养成了改革惰性,对改革缺乏应有的勇气与热情。
课堂状况不容乐观,“十多十少”现象依然存在 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 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统一要求多,分层作业少; 课型模糊多,特点鲜明少; 题海战术多,有效反馈少; 单一传授多,媒体用得少; 被动听课多,主动质疑少; 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思考:目前的课堂离理想课堂有多远? 改革的空间有多大? 目前课堂教学研究中重“研教”轻“研学”惯习依 然普遍存在。 从教学形式讲,教学乃有教之学 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 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 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为基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教”不是不需要,而是服从、服务于“学” 思考:目前的课堂离理想课堂有多远? 改革的空间有多大?
2、“拿来主义”导致水土不服 说到课堂改革,许多老师立马想到: 围坐的课堂组织形式 整堂课的小组热烈讨论 口若悬河的课堂展示
面对教学改革的滚滚洪流,尤其是一个个成功的教改典范,如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江苏洋思的导学案、山西新绛的每日半天授课制、泽州一中e-道建设等,很多学校和教师开始奉行“拿来主义”,在照搬照抄“先进模式”中迷失了自己,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没有有效关照当下的学情,导致模式“水土不服”。
思考: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型模式、成功经验,我们怎么办? 我们应该理性地审视,批判地继承,切不可东施效颦,决不能照抄照搬。形式是可以模仿的,但其内核却是不能复制的。只有明晰改革的核心诉求,形成自己的核心思维,结合现实的校情、班情,将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课改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课改之路。
3、行政发力忽略底层突破 长期以来,似乎形成了这样一个改革惯习,教学改革是教育行政的事,教育行政就一个区域的教学改革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各校的职责就是贯彻落实教育行政的教改要求。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各校等待着教育行政的改革举措,而自身失去了改革的源动力,改革成了“单轮驱动”。
由于教育行政的改革无法做到“个性化”,无法细化到微观层面,无法兼顾到每一所学校,只具“广谱性”,不具“针对性”,学校和教师只是被动地参与改革,甚至是应付改革,因此只有自上而下的教学变革一般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思考:行政部门如何作为? 教学改革应该是一种互相逼近的过程,即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与自下而上的低层突破相向而行,要充分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注重教师基于实践的教学变革,以教师持续的微变革形成底层突破的强大力量。任何教学变革,如果只是教育行政自己的“卡拉OK”,没有学校、教师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行政部门最大的作为应是引领与指导。
4、目标不明导致方向偏离 课堂改革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还是文化成绩的提高? 课堂改革目标仅仅指向文化成绩的提高是一种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改革。 从教学实质讲,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 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 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基于知识、通过知识,不能止于知识
我们不应将“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成为一句空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有可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如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语言能力等等。
反观我们的课堂,多数学生不敢大声、流利发言,不会学习、不会合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教学不只是为了分数,更重要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空间促使我们改革。
思考:我们如何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5.大数据时代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 马云一夜之间成为内地首富, 10000人成为千万富翁,300人成为亿万富翁 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思路、新挑战、新机遇。(教师下岗将不再是神话) 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moocs) 思考:我们如何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6、改革路径不明影响改革深入 颠覆性改革还是继承下的改良? 思考:如何在继承中创新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南通多年来教学质量的优异表明现行做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现行做法优化的可能性 新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与风险性 思考:如何在继承中创新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做于丹式的老师,还是要做毕福剑式的老师? 性质:学术性—娱乐性 目标:传授知识—娱乐消遣 观众:文化人士—大众 要求:理解思考—轻松观看 形式:独白—组织艺人展示 方法:讲座—互动 容量:大—小 深度:深刻—浅显 特点: 于丹: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如簧的口才 毕福剑:幽默的谈吐、横溢的才华、机智的反应
7、我国四种主要的“课堂话语” “公开课的课堂话语” “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 “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 “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公开课占据了公开的、桌面上的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则成为桌面下的更日常、更普遍的事实话语。
新教育课堂话语的四个自我定位 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 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 想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 希望是能被高度理论化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上。
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有了根。 ——朱永新
思考: 课堂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课堂改革必须也必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不愿意改革课堂是态度问题,不会变改革课堂是能力问题。 课堂改革不缺理念,而缺少可操作的方法与路径。 在行动中逐步转变观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调研并征求意见,现决定把2014年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对课堂提出以下三点基本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限时讲授”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能超过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指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互动交流;“踊跃展示”指学生在课堂能规范、大声表达,主动、积极展示。
关注“学” 研究“教” 总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