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五級生物科報告 五丁班
消化系統是由消化管道和消化腺所組成,主要功能是攝取和消化食物、吸收其營養物質後,再把食物殘渣排泄出體外。整個消化過程可分為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個部分。物理性消化包括磨碎食物,把食物與消化液混合,並透過胃、腸等的蠕動,把混合物在消化管道內向下推動。化學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把在消化管道內的食物分解成可吸叫的化合物。
消化系統從口腔開始,經過喉嚨、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共九米長。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從口腔分泌唾液開始,這一步靠細細嚼來完成工作。接著食物送到胃,胃液繼續消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工作。
接著半消化食物到小腸,加上胰臟分泌的消化液和膽汁等,繼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消化,脾臟也參與消化的工作,主要是維持血液的健康和清潔,在消化開始以前及之後,脾臟都會大於平常。消化後的食物主要在小腸吸收,最後到大腸靠微生物分解,做為最後的吸收,所有剩的殘餘廢物由大腸排出。
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 礦物質藉擴散作用或主動運輸通過 脂肪酸和甘油進入上皮細胞後, 小腸的吸收作用: 食物消化以後變成人體可以吸收和 可藉利用的形式,營養物質主要在小腸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 礦物質藉擴散作用或主動運輸通過 上皮細胞進入血液。 脂肪酸和甘油進入上皮細胞後, 又結合成脂肪,並以脂滴的形式 進入乳糜管,再經過淋巴管進入血液。 水除了在小腸吸收外,大腸和胃 也吸收一部分。
小腸腔內有許多隆起的環形皺襞,皺襞表面又有許多細小的指狀絨毛。皺襞和絨毛,加上長長的小腸,使小腸的總表面積大為增加,達到 200 m2。 小腸的面積大,表面的上皮薄,絨毛中有豐富的微血管網和乳糜管,這些結構對物質的吸收非常有利。小腸的蠕動也有利於吸收
一旦有胃病,甚至於胃出血該怎麼辦?Bieler醫生在《食物是您最佳良藥》中提及,可用活性酵母粉當食物止胃出血,三天期間只吃活性酵母粉,每次一湯匙和溫水調稀、隨需要多到一天二十幾湯匙都可以,之後飲食以高纖維植物食品,並少吃多餐。吃的食物複雜化,對胃和整個消化系統是負擔,譬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消化所需消化液不同,水果同時食用則兩者都不能完整消化並造成胃功能的透支,大眾化的食品都是這類食物,如叉燒包、牛肉麵、漢堡、肉餃、火腿、三明治、熱狗、披薩等食用之後,會有不消化感和疲倦感,肉食動物不吃碳水化合物,草食動物不吃肉,只有人是有草食動物的消化系統,但也吃肉,難怪人有那麼多的慢性和急性胃病,不完整消化的食物容易積存在腸肉腐化,提供有害細菌生長條件,同時,不完整消化蛋白質也會引起敏感。
因為大腸的構造是排泄消化高纖維食物,如果吃進去是低纖維的肉、白米、白麵,則會便秘。飲食清淡自然,每餐種類(穀物)不要太多,水果單獨吃,蔬菜和碳水化合物相配或和豆類相配都很好,高蛋白質食物不和碳水化合物同時吃,如果能遵守這些原則,每餐吃完後會有精神,也不會消化不良,一天三餐,早餐最好是水果,中餐可以不同的蔬菜,生熟都可,加上種子類、南瓜子、葵瓜子,再加穀類,晚上也是如此,水果可在二餐之間當點心吃,豆類因為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比較難消化,發芽之後則容易消化,穀類如糙米也是一樣,可以泡水發芽再煮了吃,只要一、兩天有點芽,就可以用,暫時不能放棄動物性食物的人也要記得高蛋白質食物只能和同類同食,不能和穀類、麵包等一起吃,這可避免很多消化不良
人體的消化系統與草食動物接近,胃液酸度是肉食動物的二分之一,腸胃是背脊骨動物的十到十二倍左右。肉食動物的腸胃僅為背脊骨的三倍,是為了能迅速的將腐化的肉食排出體外。人沒有爪和銳利的前牙,同時有汗腺,肉食動物皮膚則沒有汗腺,由舌頭排汗。從以上的分析,人類的消化系統是適合消化高纖維的食物,因此保健的第一原則是只吃高纖維的植物食品。。
小腸 是分解食物與吸收養分的主要部位。 小腸中的食物也藉蠕動推動﹝如上圖﹞。 小腸壁的腸腺分泌腸液送入小腸內,胰臟分泌胰液和肝臟分泌膽汁,這些消化亦都藉導管送入小腸內,可使小腸內粥狀食物變成乳狀,食物分解成為葡萄糖、胺基酸和脂肪酸等養分,而利於小腸的吸收。 小腸細小成盤曲狀,可延長食物分解及吸收養分的時間。 小腸內壁有絨毛,可增加吸收養分的表面積,提高吸收養分的效率 ﹝如下圖 ﹞。 小腸吸收大部分的水和養分,然後藉蠕動將食物渣滓及未吸收的水分推入大腸。
營養過程所需時間表 部位 時間 咽喉 約1秒 食道 30至60秒不等 胃 2至5小時 小腸 12至15小時 大腸 10至15小時
感想 我覺得這次報告十分有趣,因為我那次去科學館看真人的身體結構,我初時只看見一些血管模型 ,都沒有感到非常之驚訝,但當我走入一些便發現一些真人的結構,身體突然有種不安,但因為機會 難得所以也去細心觀賞,我最難忘是那二個嬰兒,使我不想去望多眼,在做報告前我同我的組員對做什麼 題目也未有同識,最後才落實做消化系統,這次報告不太困難,因為在參觀期間,都有不少照片可以在這 次報告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