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掌握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七章 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一、无机元素 血液中电解质有 K+ Na+ Cl- Ca++ Mg++ HCO3- 生理作用: 维持酸碱平衡、细胞内 外渗透压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组织 的应激功能。
Advertisements

1 学习代谢途径的技巧和要求 反应过程 起始物、终产物、重要中间产物、 重要反应 ( 关键酶催化 的反应、产能与耗能反应、脱羧反应 ) 反应部位 器官,细胞内定位 生理意义 代谢调节 主要调节点,主要变构抑制剂、变构激活剂 各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和调控.
思考: 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 养物质?. 食物中的 营养物质 水 无机盐 蛋白质 维生素 糖类 脂类 小分子物质 大分子物质.
《食品营养学》 Food Nutrition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分泌 (一)成分及作用 由胰腺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碱性液体。pH=8.0,1.5L/日 水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Metabolic Interrelationships & Regulation
第六章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专题二 新陈代谢 植物新陈代谢 动物新陈代谢 微生物新陈代谢.
消 化 与 吸 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定义:生物体内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 着的能量的释放、贮存、转移和利.
人体能量的生成 1.
人体能量的生成.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制作:王殿凯.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0.1 概述 10.2 三脂酰甘油代谢 10.3 类 脂 10.4 血浆脂蛋白代谢 10.5 脂类代谢的紊乱.
需氧量 摄氧量 氧亏欠 运动后过量耗氧 最大摄氧量 个体乳酸阈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依据不同的运动模式,各能量代谢系统的动用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十章 脂类代谢 返回目录.
第 九 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Metabolic Interrelationships and Regulation.
Metabolic Interrelationships and Regulation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第三堂 2学时理论课 P97~105 任务及目标.
新课导入 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 哪种吃饭方式好?为什么?.
运动中能量代谢与供能系统 初三年级 教师:王艳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黄牛课件 中国首家新课标免费资源网(不必注册,免费下载)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五册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Metabolic Interrelationships
生物化学习题.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Interrelationships & Regulations of Metabolism.
第五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皮质醇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 营养物质的代谢.
③佝偻病是缺____或_______引起的,夜盲症是缺________引起的.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五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 一、血脂 (一)血脂的概念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血脂。 (二)血脂的组成 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
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TP ADP Pi 能量 酶 酶 能量 Pi.
讨论 1、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 2、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
ATP SLYTYZJAM.
新陈代谢与ATP 去除PPT模板上的--课件下载: 的文字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5.2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生物组 陈丽芳.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 ——ATP.
呼吸作用 SLYTYZJAM.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营养配餐 ----理论基础知识.
药物的跨膜转运.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第三章 第五节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定海一中 黄 敏.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掌握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一 ATP与ATP稳态 (一)ATP分解—放能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一 ATP与ATP稳态 (一)ATP分解—放能 人体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于ATP分解供能,ATP是机体内可迅速直接利用的化学能形式,这种能量转化部位在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点. ATP⇋ADP+Pi+Q(7~12Kcal) (二)ATP稳态 ATP在肌肉中含量很少(约5~7mmol• L-1M),在不断分解时又需不断合成。 ATP通过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过程,经脱氢、传递电子给氧生成水,释放能量,或CP分解释放能量,使ADT转化为ATP,保持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三) 机体能量的利用 ATP分解与再合成是高能键在活细胞内的不停断裂与 再连接。其产生约的能量60%迅速转化成热能散发维持体 温恒定,约40%转化成“自由能”贮于ATP,供机体利用。 二、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与吸收 1、食物的消化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 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 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 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 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2)消化的过程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物理消化:咀嚼和吞咽食物 (主要形式) 化学消化: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①口腔内消化

②胃内消化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蛋白质 蛋白示、蛋白胨、多肽 盐酸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此酶提供酸性环境 ☆ 化学性消化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 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蛋白质 蛋白示、蛋白胨、多肽 盐酸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此酶提供酸性环境 入肠后,促进小肠液等分泌及Fe2+、Ca2+吸收 杀菌作用 胃蛋白酶

⒜ 胃容受性舒张:在咀嚼吞咽时→反射性胃扩张 (可使空腹时 50ml→1.5L,具有暂时容纳和贮 存的作用) ☆ 机械性消化 ⒜ 胃容受性舒张:在咀嚼吞咽时→反射性胃扩张 (可使空腹时 50ml→1.5L,具有暂时容纳和贮 存的作用) ⒝ 蠕动:食物入胃5min后,胃以中部开始出现有规 律的肌肉收缩,并向幽门推进。(具有混合食 物利于消化,并搅拌、推送等作用)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液体›固体 糖›蛋白质›脂肪 水排空时间约10~15min 混合食物排空时间约4~6h 一 般 情 况

③小肠内消化 ★ 化学性消化 1).胰液 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 pH7.8~8.4,渗透压≈血浆 胰液呈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 为1~2L/每日。 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1)水和碳酸氢盐 (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 (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2).胆汁 胆汁内不含任何消化酶  (1)胆盐: 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2)胆固醇: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呈一定的比例,若胆固醇↑→胆石症。  (3)胆色素:

3).小肠液 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分泌量大(1~3L/日) 特点 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小肠消化较特殊:主要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

★机械性消化 ⒜ 紧张性收缩:加速肠内食物混合及转运; ⒝ 分节运动:由环形肌节律收舒,把食糜不断分 割,利于消化、吸收; ⒜ 紧张性收缩:加速肠内食物混合及转运; ⒝ 分节运动:由环形肌节律收舒,把食糜不断分 割,利于消化、吸收; ⒞ 蠕动:由环形肌和纵形肌收舒完成,主要向下 推送,速度很慢(1~2cm•min-1)停留3~8h ④ 大肠内消化 无重要的消化作用,主要吸收水、贮存消化残渣 分节 运动 蠕动

2.吸收 (1)吸收的概念: 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2) 吸收的部位 食物 在口腔及食道内不被吸收。 胃 所吸收的食物也很少,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小肠 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大肠 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80%的水和90%的Na+及Cl-。

(3)小肠吸收的特点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 面积保证: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 ② 设备保证:酶多+转运工具+运输途径; ③ 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 ④ 动力保证:绒毛伸缩具有唧筒样作用。

葡萄糖、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吸收后进入血液; 而长链脂肪酸吸收后进入淋巴液。 葡萄糖、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吸收后进入血液; 而长链脂肪酸吸收后进入淋巴液。

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 种动态平衡。 三 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一)糖代谢 1.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 人体内糖类主要以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 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 种动态平衡。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4.44~6.66mmol/L)。 糖原 贮备形式 葡萄糖 运输形式 肝糖原 肌糖原

2.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1)糖的有氧分解 指糖原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H2O并 释放能量的过程。在细胞质和线粒体内完成。 糖原→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三羧酸循环→ CO2+H2O+ATP 1mol Glucose→38molATP

(2)糖酵解 指葡萄糖和糖原在不需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 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在细胞质内进行。是机体在 缺氧时,唯一能供能方式。 糖原→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 ATP

3 糖原贮备与运动能力 1)肝糖原贮备与运动能力 长时间运动→→血糖↗→→节省糖原利用,减少 脂肪、蛋白质供能比例→→提高运动能力,延缓运动 时间 2)肌糖原贮备较稳定 正常情况下,肌糖原贮备较稳定,大量摄入糖不能 提高其贮备量,只有高糖膳食和耐力运动结合→→引 起糖原超量恢复→→才能提高贮备量。 3)肌糖原贮备与运动能力 不能说机体内肌糖原贮备越高就一定能提高运动成 绩,由于葡萄糖进入细胞或合成糖原后,不能再扩散 出细胞,并且运动肌肉不能利用非运动肌肉的糖原。

4)提高肌糖原贮备的途径 合理膳食与适宜运动训练相结合是提高机体糖原 贮备的有效途径。 (二)脂肪代谢 1.脂肪的储存与动员 ⑴ 脂肪动员: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供组织利用的过程。 ⑵ 脂肪贮存:脂肪细胞摄取血中过多的FFA,与甘油结合成甘油三酯贮存起来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脂肪细胞中脂肪合成与分解是动态平衡的。

⑶ 脂肪细胞代谢的意义: ① 当体内能量来源充足时,能量以脂肪形式贮存; ② 在饥饿状态或糖供不足时,经脂肪动员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供机体能量 2.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 脂肪→动员→FA→活化→脂酰CO-A→ 入线粒体→β-氧化→乙酰CO-A→三羧酸循环→ 但在肝细胞内不能完全分解脂肪,生成酮体 在长期饥饿、剧烈运动时,脂肪动员↗→酮体↗→ 骨骼肌利用酮体↗→节省糖供脑组织利用。 CO2 H2O ATP 乙酰乙酸 β-羟丁酸 丙酮

3.运动中脂肪代谢与糖代谢比较的特点 1)动员慢:FFA动员一入血液较慢,在体内糖原贮备降低的情况下,才成为主要供能物。 2)耗氧量大:脂肪分子中碳原子多而氧原子少,则氧化时要消耗较多的氧。 3)能效率低:脂肪有氧氧化的速度慢,输出功率低。 4.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1)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长期耐力训练能增加肌肉中的线粒体及有氧代谢的酶,有利于脂肪动员。 2)改善血脂异常:长期耐力训练能血中甘油三酯、LDL含量下降,HDL含量增加,防止动脉硬化。 3)减少体脂积累:长期系统训练能增加脂肪酶的活性,加快脂肪动员,FFA供能增加而减少体脂。

(三)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主要原料,一般不占主要供能地位 蛋白质代谢可根据氮平衡来确定。 食物中的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而蛋白质中的含 氮量相对恒定约为16%。 氮平衡: 正氮平衡: 负氮平衡: 2.蛋白质分解代谢供能 蛋白质的分解供能是由氨基酸代谢实现。

四 ATP的生成过程 (一)ATP生成的无氧代谢过程 1、磷酸原系统 1)组成:由肌肉中的ATP和CP组成,ATP的再生成由CP分解放能直接形成; ATP → ADP+Pi+Q CP+ADP →C+ATP 2)供能时间 约7․5s 3)供能特点 ATP 再生成来自CP分解不产生乳酸,不需要氧; ATP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 ATP-CP分解十分迅速,输出功率最大; ATP-CP贮量少,供能时间很短(仅数秒钟)

2、乳酸能系统 1)乳酸能系统:肌肉中Glycogen and Glucose在缺氧分解过程中合成ATP,同时产生乳酸的供能系统 肌糖元+ADP+ Pi →乳酸+ ATP 2)供能时间 约33s ATP再合成由糖酵解而来,不需要氧,产生乳酸 分解速度较快,输出功率较大 供能时间较短(LA是强酸,破坏内环境) ATP生成有限; 3)供能 特点

(二)ATP生成的有氧代谢过程 3、有氧氧化系统 生成由糖、脂肪有氧氧化供能的系统 糖 脂肪 +ADP+Pi+O2 →CO2+H2O +ATP 蛋白质 2)供能时间 ATP再合成来自糖、脂肪有氧氧化,需 氧,产生ATP多,不产生疲劳副产物 分解放能速度慢,输出功率最低; 供能时间长 理论上∞ 实际上当肌肉中糖原‹3g •Kg-1供能时间减少 3)供能特点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最大强度的短时间运动 由于此运动中吸氧 量‹需氧量,必须动用输出功率较高的供能系 统,最大强度运动时,首先启用磷酸原系统,当 其耗尽时,必然启用乳酸能系统,直到运动结束 (二)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 运动前期由糖有氧 供能,后期转化为脂肪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在冲 刺时又转化为糖供能。

(三)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递增强度的力竭性运动 刚开始运动时,吸氧量能满足需氧量,故动用有氧氧化系统供能,随强度↗时,吸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必然启动无氧供能系统 由于磷酸原系统供能时间短,故由乳酸能系统供能到力竭。 强度变换的持续性运动 以无氧供能为特征,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的混合运动。特点:以CP供能快速完成技战术的配合,间歇时靠有氧能力及时恢复的持续性运动,乳酸能参与比例小。 一般来说,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比例不同。

二、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除取决于能源物质 的储备外,还与能量代谢的调节能力及运动持恢 复过程的代谢能力有关。而慢性运动主要是对能 量代谢的调节和恢复代谢产生影响。 慢性运动能增加酶的活性,提高神经、激素的 调节敏感性,促进恢复及疲劳的消除; 慢性运动对能量代谢影响还能出现“能量节省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