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從雲門談起 實用音樂在台灣 流行音樂??
林懷民 1947-
林懷民 1947- 面對時代的噪亂 美可不可以也是種立場 一種武器
Martha Graham
Martha Graham This belief in the body's ability to express its inner senses was pivotal in Graham's desire to dance. Athletic as a young girl, Graham did not find her calling until she was in her teens. Graham enrolled in Denishawn School. Denishawn was founded by Ruth St. Denis to teach techniques of American and world dance. Over eight years, as both a student and an instructor, Graham made Denishawn her home.
Martha Graham Aaron Copland Appalachian Spring
雲門 中國人作曲 中國人編舞 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
雲門 1974年——寒食(舞)許博允 1975年9月2日——白蛇傳(舞)賴德和 1978年——薪傳 李泰祥 1979年——廖添丁 馬水龍 1983年——紅樓夢(舞)賴德和 1985年——夢土許博允 1984年——春之祭禮.臺北一九八四 1991年——我的鄉愁,我的歌 1993年——九歌
白蛇傳(舞)賴德和 實驗的 民族的 模仿的 摸索的 方向性的 世界性的迷惘 Serialism, pointillism, aleatoricism, Avant-garde -isms, extremists 音樂語言崩解後的建立 無大師, 無政府, 無主流
余大綱
雲門 史惟亮
雲門 出發於 民族的 中國的 崛起時 坦率的, 熱情的, 少年老陳的,早熟的睿智 傳統是現在進行式 但岌岌可危 消失中的貴族 民族情感高漲 儒家入世 尋根的 薪傳
薪傳 李泰祥-民歌
雲門 許常惠
雲門 夢醒時 傳統進入了博物館 都會化的 美國化 失去了動力 鑽不出來
我的鄉愁,我的歌 流行歌 反省的 酸楚的 自憐的 現實的壓迫 理想與現實的迷惘 俗艷貧瘠 令人掉淚的諷刺 夢醒的厭惡感 反藝術? 無藝術? 流行文化
雲門 落腳在 宗教的 心靈的 普世的
雲門 1994年——流浪者之歌 Georgian Voice 1997年——家族合唱 1998年——水月 Bach 1999年——焚松西藏密教梵唱/亨利· 沃爾夫/南西…. 2001年——竹夢 Arvo Pärt 2001年——行草 瞿小松 2002年——煙 2003年——行草二 John Cage 2004年——風景 2005年——狂草
雲門 1994年——流浪者之歌 Georgian Voice
雲門 1994年——流浪者之歌 Georgian Voice The Rustavi Choir the best Georgian male choir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 song Orovela was performed by late Hamlet Gonashvili, the best folk singer that probably ever been born in Georgia. Georgians are not Slavs.
雲門 古老的 遙遠的 東方的 冥想的 祈禱的 孤獨的 個人的 (民族, 族群意識的消逝) 心靈的呼喊 如果一張成功的專輯是有計畫的 那麼以其作為整齣舞劇的配樂應是合理有助於完整與風格統一的
雲門 Tabula rasa
雲門 2001年——竹夢 This seminal disc now almost seems like the manifesto for a whole new strain of minimalism that has found an enormously receptive audience. It represented a breakthrough for Estonian composer Arvo Pärt, whose music--like that of his European colleagues John Tavener and Henryk Górecki--pursues an austerely beautiful simplicity that suggests spiritual illumination.
雲門 Fratres, in two versions, one for piano and violin and the other for 12 cellos, repeatedly intones a sequence resembling chant to convey a sensibility that seems at once archaic and beyond time. Violinist Gidon Kremer, for whom Pärt wrote the exquisitely contemplative and hypnotic title work, grasps the music's koan-like idiom, allowing an inner fullness to resonate through the most fragile, ethereal wisps of tone against the mysterious clangings of prepared piano.
雲門 The tolling of the tubular bells in 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 is an emotionally charged lament, based on a simple minor descending scale, that introduces Pärt's fascination with what he calls "tintinnabulation": the literal and metaphorical sound of ringing bells. This recording is also famous for the acoustically warm presence which magnificently captures the mystical simplicity of Pärt's sound world.
雲門 不真實, 夢境, 心理的, 潛意識的, 東方的, 情慾的, 現代而有美感的, Minimalism 加上聖歌吟唱的宗教情懷
行草 瞿小松 文化精髓 文字語言 書寫的語言 圖像的語言 最具像的文字 最抽象的藝術 反文化霸權 反智 不變的 特殊的
回到中國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民族的 自信的 與傳統聲息相通卻是現代的 活的 方法學的實踐者 舞蹈不只是美的動作, 心靈情感的表達 實踐體驗故事角色 打坐 太極
回應與探討 中國現代音樂的出路 是什麼 vs 有沒有 西方 vs 東方 保存 vs 發展 博物館 vs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