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希 雍 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冬令膏方与体质辨识 浙江省中医院 宋康. 一、冬令膏方 一)何为膏方 经辨证论治后加入厚味膏滋而制成的一种 调补药品。 冬令膏方是在中医 “ 天人相应 ” 、 “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冬病 夏治的延续,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 “ 治未病 ” 的思想。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 本篇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 种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由于这三疾病的发病均与外感热 病有关,某些症状亦有相似之处(或 有神志方面的症状,或有热证),因 此合为一篇论述。
易黄汤 山药 芡实 白果 黄柏 车前子 药 易黄汤 功效 : 补脾益肾,收涩止带,兼清湿热 1. 山药 + 芡实 用量最大,甘平则补,涩则收,入脾胃 故能补脾益肾,收涩止带 白果 收涩而固下焦, 引山药、芡实入病所大 任脉之宫 黄柏 + 车前子 均有寒而能泻热, 黄柏长于泻下焦湿热 车前子利水通淋,清热利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第三节 补阴药及方剂. 阴虚证 表现为两类见症: 表现为两类见症: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二是阴虚生内热,出现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 颧发红;或阴虚阳亢,出现头晕目眩。
常用中药养生保健 搭配技巧 佛山市中医院杨波. 一、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在于,在人体未发病 之前,就预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以 避免疾病的发生 —— 未病先防;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疾病的发展, 防止疾病的复发 —— 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在于,在人体未发病.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第二十章 祛湿剂.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补益药对.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方舟®养胃舒片 ——产品介绍 陕西方舟制药有限公司.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小儿腹泻 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廖若莎.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补益药与补益剂.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Food Medicine Dual Herb for Metabolic Syndrome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薛 己 【导学】 薛己幼承家学,博览群书,吸取诸家之长,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精通各科。重视脾肾,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临证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益脾胃,温补肾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概说.
补阴药 功效: 本类药物的药性大多甘寒(或偏凉)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故历代医家相沿以“甘寒养阴”来概括其性用。 适应范围: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月经不调.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安 神 剂.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名师垂教 呕恶、吐涎沫、头痛.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利水渗湿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老佛爷药方(经验大健脾丸) 【简介】:清代太医院的设制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旧制,顺治1644年设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事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诊视疾病、配制药物,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此为宫廷处方,内容如下: 老佛爷 经验大健脾丸 人参二钱五分 於术五钱,土炒 陈皮二钱五分 茯苓五钱 半夏二钱五分.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名师垂教 食少、纳呆 半年.
补虚药.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缪 希 雍 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

生平及著作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人。人称“神医安道全”。 著作: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临证心得、验案及效方。 《神农本草经疏》药物学巨著,后人将其与《本草纲目》并论。

缪仲淳“脾阴”思想的时代背景 李东垣“益气升阳”脾胃内伤学说; 朱丹溪 “脾土之阴受伤 遂成膨胀 ”; 朱丹溪 “脾土之阴受伤 遂成膨胀 ”; 缪仲淳“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之有益于脾也。”

缪仲淳“脾阴”学术思想: 保护胃气 善补脾阴 脾胃分治

一、保护胃气 治则 “益阴宜忌苦寒,益阳宜防泄,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甘平柔润 常用药物: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莲肉、苡仁、芡实等 资生丸、肥儿丸

二、善补脾阴 分“脾气虚”和“脾阴虚” (《神农本草经疏》) “脾阴不足之候” 脾虚中满、饮食不进、食不能消、夜剧昼静,劳倦伤脾发热,健忘、肢萎、产后失眠腿痛等

三、脾胃分治 胃虚 甘平、甘淡、甘酸 多用人参、扁豆、山药、茯苓、石斛、白芍等 脾虚 甘温 佐以辛香、酸平 胃虚 甘平、甘淡、甘酸 多用人参、扁豆、山药、茯苓、石斛、白芍等 脾虚 甘温 佐以辛香、酸平 多用人参、白术、大枣、黄芪、砂仁、蔻仁、酸枣仁、藿香、木瓜等 叶天士 对后世的影响 唐容川

叶天士:“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胃为阳明之大,非阴柔不肯协和” “胃易燥” 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甘草、茯苓、山药、扁豆、莲肉、木瓜

唐容川:“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乃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调治脾胃,须分阴阳” “补脾阴以开胃进食为先” “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

“脾阴”学说的源流 内经 叶天士 张仲景 唐容川 朱丹溪 秦皇士 源 流 王纶 张锡纯 源 流 缪仲淳 承上启下

医案例举 一、缪仲淳案 顾鸣六乃朗,禀赋素弱,年数岁,患脾虚症,饮食绝不沾唇,父母强之,终日不满稀粥半盂,形体倍削,鸣六深以为忧。予为之疏一丸方,以人参为君,茯苓、山药、橘红、白芍药、莲肉、扁豆为佐,更定一加味集灵膏相间服之。百日后,饮食顿加,半年肌体丰满。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三》)

二、李东垣案 白文举年六十二岁,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疸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肺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 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以上各二分,泽泻、苍术、防风,以上各三分,生姜五分,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以上各二分,人参七分,黄檗一分,麦冬二分,五味子三分。(《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

三、叶天士案 例一 钱 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予清补。 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例一 钱 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予清补。 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例二 王 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既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火麻仁、水炙黑小甘草、生白芍,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例三 潘 不饥不食,假寐惊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调摄十日可愈。 鲜生地、麦冬、知母、竹叶心、火麻仁、银花(《临证指南医案·不食》)

例四 郑 脉濡无力,唇赤舌干,微眩,不饥不饱。此天暖气泄,而烦劳再伤阳气。夫卫外之阳,内应乎胃,胃既逆,则不纳不饥矣。 炒麦冬、木瓜、乌梅肉、川石斛、大麦仁(《临证指南医案·不食》) 例五 苏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扰,厥阳徒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己,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 乌梅肉、人参、鲜生地、阿胶、麦冬汁、生白芍(《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

脾阴虚、胃阴虚的鉴别 病因: 共同点:都与饮食有关。 脾阴—多起于精神内伤,五志化火,阴精暗耗。 胃阴—多由热病伤津等引起。

症状:二者关系密切,病理变化常互相影响,相兼出现,但亦有区别。 脾阴—多表现为味觉障碍,以口淡无味,口唇干燥或口腔糜烂、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等症状。 胃阴—口渴善饥或饥不欲食,思饮等症状。

治疗: 脾阴—育阴和营,健脾养阴。 可选用:石斛、山药、莲肉、玉竹等 方剂:地黄饮子、沈氏玉泉丸。 胃阴—清热和胃,养阴生津 可选用:沙参、麦冬、葛根、生地等 方剂:养胃汤、增液汤、玉女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