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1)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课程标准: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考纲: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课程标准: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纲: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知识体系构建:
易错点 1、 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1、 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 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 “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 “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易混点: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 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2、用对比记忆法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探究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制定的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③中国革命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了新中国。
【合作探究】1: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有利形势、不利形势分别有哪些? 最突出特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有利形势: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 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④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2)依据: 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 (参见课文正文内容和《资料回放》)……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3)方针制定: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主要内容包括: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 内 容 含 义 意 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 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4)外交成就: ①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国后一年内,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②最突出成就: 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历史背景: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 ②新中国积极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提出: 1953年12月,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合作探究】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2)相互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1954年) ①背景: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目的: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④结果: 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955年) ①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②内容: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③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④成果: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⑤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合作探究】3: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谈到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呢? “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合作探究】4: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外交成就? (1)国际原因: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②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③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2)国内原因: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卓越的外交家。 ③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合作探究】5: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重点) (1)区别: 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旧中国原因: 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新中国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综合国力的增强。 (3)认识: ①落后就要被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 ②社会制度的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③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④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②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过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3)意义: 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合作探究】6: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 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合作探究】7:阅读:P113“学思之窗”,思考:就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过程: 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松即将访华公告。 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合作探究】8: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 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并与台湾维持着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 原因: ①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的“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过程: 1972年,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③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反馈练习: 1.(江苏苏北四市2010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 答案:C
2 .2009年元旦,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事实建交 ④正式建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答案:C
3.2009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37周年,当前,中日关系总体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日双方应该继续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势头,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要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我国必须( ) (1)遵循“一边倒”政策 (2)遵循“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 (3)遵循不结盟政策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A(1)(2) B(3)(4) C(1)(3) D(2)(4) 答案:B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改革开放后) 1.背景: (1)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际。 (2)国际: ①80年代美苏(俄)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2.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阅读“历史纵横”)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了“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它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经历三次关键时期:50年代、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 50年代: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 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成就: “一边倒”最突出成就:1949年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0年代: 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70年代: 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外交成就: (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 背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
知识提升:中美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历史经验 四个阶段: ①隔绝与对峙时期(1949-197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封锁的外交孤立政策。 ②打破坚冰、走向建交时期(1971-1978)。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美国急于从越争泥潭脱身,希望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78年卡特政府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排除。 ③中美建交、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时期(1979-1989).1979年双方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访问美国,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共同构成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④曲折前进时期(1989年6月以来)。8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其原因主要是:中美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台湾问题;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仍然存在;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但中美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事务等方面仍有合作的一面。 历史经验: ①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发展中美关系的意义远远超过中美关系本身。 ②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③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历史证明,只要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得到遵守,两国关系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倒退。
反馈练习: 1.(江苏苏北四市2010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 答案:C
2.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当中,美国政府要求新中国有息偿还在中国的部分资产。中美双方进行了持久艰苦的谈判。结果,至1979年中方无息归还了美国被冻结的在华私人资产和政府资产,美国政府将1979年10月1日宣布解冻我国被冻结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对这一事实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新中国外交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体现了新中国“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体现了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体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答案:B
3.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有( )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D
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提出了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和平鸽”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州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和平鸽”的头部。“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图所示。以上材料能说明( ) ①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②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③中国正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④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5.从2009年7月22日到7月26 日,历时5天的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圆满落下帷幕。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充分说明了中国( ) A.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开展以联合国为 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参与地区性 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 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D
6.2009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37周年,当前,中日关系总体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日双方应该继续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势头,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要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我国必须( ) (1)遵循“一边倒”政策 (2)遵循“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 (3)遵循不结盟政策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A(1)(2) B(3)(4) C(1)(3) D(2)(4) 答案:B
7.2009年元旦,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事实建交 ④正式建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答案:C
8.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09”,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 ①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之一 ④该组织 各国合作目前仅限于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它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9.(山东临沂2010届一模)2010年1月19日,运送八位中国维和英烈灵柩的灵车经过天安门前时,民众打出“沉痛悼念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横幅。中国参与海地维和行动说明当前我国 A.一贯坚持无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原则 B.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 D.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规则 答案:B
10.(山东曲师大附中2010届11月质量调研)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从中可以提炼的对于中苏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 A.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B.中国外交的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C.中苏关系依然紧张,坚决拒绝苏联对华的攻击 D.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答案:A
11.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C
12.(福建三明一中2010届期中考试)胡锦涛主席于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三国,此次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B
13.(福建福州三中2010届期末质量检查)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下对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B.创造和平环境,促进亚太国家的合作共赢 C.推动亚太地区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D.联合亚太各国,向美国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 答案:B
14.有人将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外交政策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属于“和谐外交”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乒乓外交” C.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D.胡锦涛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答案:D
15.(江苏盐城2010届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2分) 材料—“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1分) 材料二“ 中国形象”:英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1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4分) 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曩大贡献。(2分)第⑥阶段: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3分) “中国形象”:成为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1分) 外交活动:倡导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1分)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回答裁军、人权、维和等方面史实也可得分)。(1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概括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 综合国力的强弱(2分);政权性质的影响(1分);外交政策的制定(如答出国际环境也可得分)。(1分)
16.(福建厦门2010届质量检查)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2分) 冷战;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2分)一边倒。(2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由仇视到友善。(2分)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2分)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2分)
材料三
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4分)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4分)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1分) 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4分) 综合国力。(1分)
17.2009年是中俄(苏)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没有掩护或配合中国军队的地面作战,而是在美国人所称的“米格走廊”(在鸭绿江与清川江或大同江之间的地区)保护后方交通线,而且,与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军作战不同,苏联空军完全独立于中国军队,他们与中国的地面部队“没有任何合作”。这意味着,斯大林始终没有满足中国领导人最初提出的要求:希望苏联空军与中国军队协同作战。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材料三 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合作不钎对第三国……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重要历史意义。(6分) 意义:加强中苏两国友谊和军事合作;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6分)
(2)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的行为是否符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精神?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理由。(4分) (2)不符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充分贡献其力量。”而在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始终没有协同中国军队的地面作战。(4分)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中俄(苏)关系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变化:由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转变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4分)变化原因: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总体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发展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扩大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2分)中国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和发展与各国关系,实现中俄关系的正常化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2分)
谢谢合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