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財務報表編製與表達架構
會計學在商業環境中之重要性 會計是企業的語言 -- 溝通的工具。 在傳遞會計資訊時,必須能夠忠實表達,並且使人易於理解。 會計資訊使用人亦應具備瞭解會計資訊的基本知識。 FASB認為:「會計資訊應使那些對商業與經濟活動有合理的瞭解,並且願意用心去研讀會計資訊的投資人和債權人所能夠瞭解」。
會計學之定義 AAA之定義 會計是對經濟事項的認定、衡量與溝通的程序,以協助資訊使用者作審慎的判斷與決策。 APB之定義 會計是一種服務性之活動,其功能在提供有關經濟個體之數量化資訊--尤其是財務資訊--予使用者,以便使用者藉此資訊在各種行動方案中,做一明智的抉擇。
資本市場和資源分配 初級市場:指公司原始向社會大眾(投資人)發行股票、債券或其他權益憑證,亦即原始發行證券的市場。 次級市場:指已發行證券的交易市場,如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櫃台買賣中心等,方便已發行證券的流通轉讓。 會計資訊能幫助投資人和債權人評估其投資與授信的報酬和風險,以做成最佳的投資和授信決策,從而使社會經濟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研究如何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幫助企業內部管理階層做決策者,稱為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並無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可循,亦無建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必要。 凡能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幫助解決管理問題者,即為良好的管理會計,其惟一限制為提供資訊的成本不能高於資訊所能產生的效益。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續) 財務會計:研究如何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幫助企業外部使用人做決策者,稱為財務會計。 外部使用人端賴企業定期所編製的財務報表以明瞭企業活動的成果,故必須有一套健全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由各企業共同遵守,以確保會計報表能公正表達企業活動的成果,以及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可互相比較。
完整的財務報表 當期期末財務狀況表 當期綜合損益表 當期權益變動表 當期現金流量表 附註:重大會計政策彙述和其他解釋性資訊 當企業追溯採用某項會計政策,或者追溯重編或重新分類其財務報表項目時,應另提供最早比較期間的期初財務狀況表
財務會計觀念架構 多年來,會計界試圖為財務會計建立一套觀念性架構,用以評估會計實務,指導新實務的發展,或解釋現存的實務。 健全的觀念性架構,有助於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制定健全而和諧的會計準則,從而增進讀者對財務報表的了解和信任,並增加財務報表的比較性。 隨著經濟活動的不斷推陳出新,新的交易型態或經濟事項也不斷產生,在準則制定機構尚未制定新的會計準則之前,實務界亦可參考會計觀念架構以解決所面對的會計問題。
財務報表的目的 提供對於廣泛使用人經濟決策有用的關於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績效和財務狀況變動的資訊 --以評估企業產生現金及約當現金的能力,和產生這些現金及約當現金的時間和確定性。 表達企業管理階層受託責任和經管責任的履行情況-- 企業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均由貸款人及業主(股東)所提供,管理階層對這些經濟資源應善盡管理的責任(受託責任),並應對這些經濟資源予以妥善地運用,使其產生良好績效(經管責任)。
財務報表的目的(續) 財務報表的主要目的在提供某一企業的財務狀況(財務狀況表)、經營績效(綜合損益表)及財務狀況變動(現金流量表)的資訊,以幫助投資人、貸款人及其他使用人做經濟決策。
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 應計基礎 所謂應計基礎(又稱權責發生基礎),係指交易及其他事項的影響(即所產生的資產、負債及收益和費損),應於發生時(而非於現金收付時)認列。 當收益流入的可能性相當大,且相關成本能可靠衡量時,或費損實際發生時,即應連同相關的資產和負債同時認列,而不管相關的現金在何時收付。
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續) 繼續經營 所謂繼續經營假設,是指會計上假定企業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清算解散。 繼續經營假設排除了清算價值的使用,並替成本分攤的會計原則及流動負債與長期負債的劃分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 由於假設企業將繼續經營,因此資產將可繼續使用到其原訂計畫或目的完成,負債亦可俟到期再清償。
財務報表的基本假設(續) 繼續經營 固定資產因可長期使用,故應將其成本分攤於各使用期間,並以成本減累計折舊評價,不用清算價值。負債亦應按到期日的遠近,畫分為流動負債與長期負債 繼續經營慣例並非意謂企業將永遠存在下去,亦非認為清算價值永遠不能採用,而僅是表示企業可以存續到足以執行現有之計畫與履行其契約責任。 當有證據顯示企業將不能繼續存在下去時, 會計人員即應放棄繼續經營的假設,而改用清算價值評價。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可瞭解性 資訊是否能被使用人瞭解,決定於資訊本身是否易懂,及決策人的理解能力。 會計人員應儘可能使會計資訊易於被人瞭解,而使用人亦應對商業與經濟活動有合理的認知,並願意用心去研讀財務報表,會計資訊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攸關性 所謂攸關性,是指與決策有關,具有改變決策的能力,亦即對問題的解決有幫助。 一項資訊如果能夠幫助決策人預測過去、現在及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或證實、更正過去決策時的預期結果,則為攸關的資訊。 預測價值 一項資訊如果能夠幫助決策人預測過去、現在及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則此項資訊即具有預測價值。 回饋價值 一項資訊如果能使決策人證實或更正過去決策時的預期結果,則此項資訊即具有回饋價值。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攸關性--重要性 資訊的攸關性受其性質與重要性的影響。某項資訊在性質上可能與決策有關(即具有決策攸關性),但因其金額太小,不足以對決策產生任何變動(不重要)。 當一項會計資訊被遺漏或錯誤表達時,可能使依賴該資訊的人所做的判斷受到影響或改變,則該會計資訊即具有重要性。 一項資訊是否重要,應否單獨提供或揭露,應視其本身的性質及相關情況而定。 通常在性質上如屬不尋常、不適當、或為未來情況改變的預兆,則為重要事項。在數量上若與同類或相關項目的金額比較,其比例大者,則為重要項目。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 所謂可靠性,是指確保資訊能免於重大錯誤及偏差,並能忠實表達其所要表達的現象或狀況。 一項資訊是否可靠,可就下列五個因素加以衡量 忠實表達 實質重於形式 中立性 審慎性 完整性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1)忠實表達 所謂忠實表達,是指一項衡量或敘述,與其所要表達的現象或狀況一致或吻合。 要想忠實表達,則必須選用正確的衡量方法或衡量制度。忠實表達的品質,乃在減少衡量方法的偏差。 大部分財務資訊都可能潛藏未能完全忠實表達其所擬表達情況的風險。此並非由於偏差,而是由於在認定所要衡量的交易和其他事項,其衡量和表達技術上,存在著內在的困難。有些交易和事項的財務影響極不確定,其衡量亦極困難,因此企業通常不在財務報表中加以認列,例如自行發展的商譽。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 (2)實質重於形式 可靠性-- (3)中立性 當交易事項的經濟實質與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時,會計上應按其經濟實質,而非僅憑其法律形式處理和表達,會計資訊才能忠實表達。 可靠性-- (3)中立性 財務報表中所包含的資訊必須具中立性,不帶任何偏差,其資訊才具有可靠性。 會計人員不能為了達成想要得到的結果,或誘致特定行為的發生,而藉由資訊的選擇或表達以影響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亦不能選擇對特定人有利的資訊加以報導,或因為報導之後可能導致負面的經濟後果即不加以報導。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 (4)審慎性 審慎性係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估計時,在判斷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以免資產、收益高估或負債、費損低估。 審慎性的運用,並不允許故意壓低資產或收益,或抬高負債或費損,致使財務報表不具中立性,從而喪失可靠性。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可靠性-- (5)完整性 所謂完整性,係指在考量重要性和成本的限制下,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的資訊,均應完整提供,亦即財務報表應揭露所有對使用者作決策有幫助的資訊。 遺漏某一事項可能造成資訊的虛假或誤導使用者,從而使該資訊喪失可靠性及攸關性。
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續) 比較性 所謂比較性,係指能使資訊使用者從兩組經濟情況中區別其異同點。 當經濟情況相同時,財務資訊應能顯示相同的情況;當經濟情況不同時,財務資訊亦應能反映其差異。 為了達到比較性,相同的經濟事項應該採用相同的會計方法或原則,不同的經濟事項則應採用不同的會計原則。 比較性並不表示企業的會計政策不能改變。當有其他會計政策所產生的資訊較具攸關性或可靠性時,企業仍應改變其所使用的會計原則或方法。
攸關與可靠資訊的限制因素 時效性 所謂時效性,是指在失去影響決策之能力以前提供資訊給決策人。任何資訊如果要想影響決策,必須在決策作成以前提供。 若等到最後結果確定之後再加以報導,其資訊的可靠性很高,但可能因錯失決策的時機而喪失攸關性;若在最後結果未確定之前即加以報導,則因有些事項須加估計,故其可靠性會降低,但可在決策作成之前提供資訊,故其攸關性增加。 為達成攸關性和可靠性的均衡,首要考量為時效性,即選擇最適當的時點提供資訊,以兼顧攸關性和可靠性。
攸關與可靠資訊的限制因素(續) 成本和效益之間的均衡 各品質特性之間的均衡 財務資訊也是一種商品,提供財務資訊需要花費成本,只有當財務資訊所能產生的效益高於其成本時,才值得提供。 各品質特性之間的均衡 各種財務報表品質特性,有時不能同時兼顧。在實務上,常常需要在各種品質特性之間權衡或取捨,以求得適當的均衡,並達成財務報表的目的。 各種品質特性在不同情況下的相對重要性,係屬一項專業判斷。
真實和公允觀點/公允表達 財務報表經常被描述為是用來顯示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績效和財務狀況變動的真實和公允觀點,或是公允表達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績效和財務狀況的變動。 IASB 和「架構」雖然不直接涉及這些觀念,但是運用上述的品質特性和適當的會計準則通常能使財務報表提供真實與公允觀點的資訊,或能允當表達這些資訊。
財務報表的要素 財務報表列示企業各項交易及其他事項的財務影響,將這些財務影響依其經濟特性所做的大分類,稱為財務報表的要素。 企業以財務狀況表代表財務狀況,其相關的要素為資產、負債及權益;企業以綜合損益表代表經營績效,其相關的要素為收益及費損。 財務狀況變動表通常反映綜合損益表要素和財務狀況表要素的變動,因此沒有單獨的要素。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財務狀況 所謂財務狀況,係指企業在特定日的經濟資源,及他人對該經濟資源的請求權;其衡量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及權益。 (1)資產 所謂資產,係指企業所控制的資源,該資源係由於過去之交易或事項所產生,並預期未來可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入。 資產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具有未來經濟效益,(2)企業能控制該經濟效益,(3)控制該經濟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項已經發生。 所謂未來經濟利益,是指能直接或間接使現金及約當現金流入企業或減少現金和約當現金流出企業的潛能。所謂控制經濟效益是指能享受或支配經濟利益,並排除他人的干涉。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財務狀況 (2)負債 (3)權益 負債係指企業的現時義務,該義務係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產生,且預期未來清償時將產生經濟資源的流出。 負債具備三個條件(1)屬於特定企業的義務,(2)該義務已因過去的交易或其他事項而發生,(3)企業履行該義務時需移轉具有經濟效益的資源或提供勞務。 (3)權益 權益係指企業的資產扣除其所有負債後的剩餘權益。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營業績效 (1)收入和利益 (2)費用和損失 收益是指會計期間內經濟效益的增加,以資產流入、資產增值或負債減少等方式而增加權益,但不包括業主投資而增加的權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益。收益的定義也包含未實現利益。 (2)費用和損失 費損是指會計期間內經濟效益的減少,以資產流出、資產消耗或負債增加等方式而減少權益,但不包括分配給業主而減少的權益。費損包括費用和損失,也包括未實現損失
財務報表的要素(續) 營業績效 (3)資本維持調整 資產和負債的重估價或重編導致權益的增加或減少。 雖然這些增減符合收益和費損的定義,但是在某些資本維持的觀念下,這些增減並不列入當期損益,而是直接計入權益,作為「資本維持調整」或「重估價盈餘」。 按照目前的國際會計準則,這些增減變動應列入當期「其他綜合損益」。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 所謂認列,是指將符合財務報表要素定義和認列標準的項目,以文字和金額列入財務狀況表或綜合損益表的過程。 認列標準: (1)與該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效益將很有可能流 入或流出企業。 (2)對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可靠衡量。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未來經濟效益的可能性 當一個項目符合要素定義後,是否要在財務報表中認列,決定於其未來經濟效益的可能性和衡量的可靠性。 可能性是指該項目的未來經濟效益流入或流出企業的不確定程度。 必須經濟效益「很有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才能認列資產(及相關的收益)或負債(及相關的費用)。 所謂「很有可能」,是指可能性大於不可能性。 可能性的評估是以編製財務報表時所有可得的證據為基礎。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衡量的可靠性 財務報表要素認列的第二項標準是一個項目必須有能夠可靠衡量的成本或價值。 成本或價值若無法可靠衡量,即無法確定其金額,自然無法認列。 例如:預期可由訴訟獲得的賠償,雖已符合資產和收益的定義,且已達認列的可能性標準(很有可能流入),但若該項請求權無法可靠衡量時,也不能認列資產及收益,僅能以附註掲露。 成本或價值有時必須加以估計,合理估計的採用原是編製財務報表的重要部分,無損於財務報表的可靠性。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資產的認列 資產應於其未來經濟效益很有可能流入企業,具其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衡量時,在財務狀況表中認列。 支出如已經發生,但其經濟效益不大可能在本會計期間以後流入企業,則不應在財務狀況表中認列為資產,而應在綜合損益表中認列為費用。 此種處理表示經濟效益在本會計期間以後流入的確定性不足,達不到認列為資產的標準。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負債的認列 當企業為清償其現時義務而使其具有經濟效益的資源很有可能流出企業,且金額能夠可靠衡量時,應於財務狀況表中認列負債。 實務上,雙方等比例未履行的合約所產生的義務通常不在財務狀況表中認列為負債。如:未來進貨合約。 惟在特定情況下該項義務可能符合負債定義和認列標準(例如進貨合約發生損失),則應認列為負債,並同時認列相關的資產或費損。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收益的認列--收益原則 當與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相關聯的未來經濟效益的增加已經發生,且金額能可靠衡量時,即應在綜合損益表中認列收益。 此意味著收益認列時必同時認列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故在認列收益時,亦應同時認列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費損的認列 當與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相關聯的未來經濟效益的減少已經發生,且金額能可靠衡量時,即應在綜合損益表中認列費損,並同時認列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費損的認列--配合原則 當某項收益已經在某個會計期間認列時,所有與該項收益的產生有關的支出,也應在相同的會計期間,轉列費用,以便成本收益相配合,而能計算正確的期間損益。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費損認列的三種方式 因果關係直接配屬 凡收益與成本能夠直接認定其因果關係者,則當收益認列時,產生該收益相關的成本也應在當期轉列為費損。 例如:銷貨收入與銷貨成本。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費損認列的三種方式 系統而合理的分攤 當成本與收益沒有直接可認定的因果關係,但能確知成本會產生未來經濟效益時,則以有系統而合理的方法,將成本分攤於各受益期間。 例如:固定資產提列折舊。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費損認列的三種方式 立即認列費損 凡支出不能產生未來經濟效益,或未來經濟效益不符合或不再符合認列為資產時,應立即認列為費損。 例如:員工薪資。
財務報表要素的認列(續) 損失和利益按其發生原因的分類 由交易而發生者:如出售舊資產而發生之損益。 由持有資產或負債而發生者:如存貨跌價損失。 由與業主以外之單位所發生之片面移轉而發生者:如訴訟賠款。 由意外事故而發生者:如火災損失。
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 所謂衡量,係指決定財務報表各要素在財務狀況表和綜合損益表中認列貨幣金額的過程,包括特定衡量基礎的選擇。 (1)歷史成本 對資產而言,歷史成本是指取得資產時所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如以現金以外的對價支付,則所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為歷史成本。 對負債而言,歷史成本是指承擔義務時所收到的現金之金額,或為清償負債而預期將支付之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
財務報表要素的衡量(續) (2)現時成本(重置成本或重製成本) 對資產而言,係指目前購買相同或類似資產所須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 對負債而言,則為目前清償負債所須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未折現金額。 (3)變現價值 對資產而言,係指在正常營業情況下,處分資產所能獲得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金額。 對負債而言,則為在正常營業情況下,預期清償負債所須支付的現金或約當現金的未折現金額。
財務報表要素之衡量(續) (4)現值 對資產而言,係指在正常營業情況下,預期資產未來可能產生的淨現金流入的折現值。 對負債而言,則為在正常營業情況下,預期清償負債所須支付的未來淨現金流出的折現值。
財務報表要素之衡量(續) 歷史成本是指過去購置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屬於投入價值。 現時成本則為現在購買相同資產時所應支付的成本,亦為一種投入價值。 變現價值則為現在出售已經擁有的資產時所能獲得的現金,屬於產出或離去價值。 現值則為繼續使用現有資產的價值,稱為使用價值或經營價值。
資本和資本維持和觀念 根據資本維持的所得觀念,企業原有的資本必須維持完整,超過原投入資本的部分才是盈餘。 會計上資本的定義分為兩大類:(1)財務資本及(2)實物資本。所謂財務資本又可分為名目資本及一般購買力資本。 名目資本係指原投入的貨幣金額,一般購買力資本係指原投入的一般購買力;實物資本是指原投入的生產力或營運能力。
資本和資本維持和觀念 在名目資本的觀念下,只要期末資本的貨幣金額超過期初資本的貨幣金額,其超過部分即為盈餘。 企業損益的計算與資本的定義及資本維持的觀念有關。 通常採用的資本觀念為財務資本下的名目資本(貨幣資本)。一般購買力資本只有在高度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才採用。至於實物資本則由於營運能力的衡量困難,鮮少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