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宜居城市:福州市中心的温泉绿色小区(2002年摄)。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福州市2001年建成的首个廉租住房小区福州金山翠榕苑俯瞰一景(2008年9月4日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历史依据 1988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国际大会,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1月24日《堪培拉时报》)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古代有关和谐思想 孔子:“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 。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只有取代资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只有取代资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共产党宣言》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3)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科学内涵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2、准确理解内涵必须把握的方面 第二,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二,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 第一,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实践意义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有利于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目标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
3、目标任务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3、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9。 (中新网)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中国贫富不均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高于中国。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9。 (中新网)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同企业收入差距达百倍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降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