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APC的分类 专职: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 兼职: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 特点:①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 ②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 ③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 ④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 ⑤抗原提呈效率高
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与发育 —DC的来源 DC的来源 DC主要有两种来源,即髓源性和血源性。 髓源性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C。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属于血源性,某些单个细胞在GM-CSF和IL-4作用下可转变为DC。
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与发育 —DC的分化与发育 参与DC分化与发育的因素 1、细胞因子是调节DC成熟过程的重要因素:GM-CSF、TNF-α促进DC分化;IL-1、IL-6和IL-12辅助DC成熟。2、DC的成熟也受其自身表达的黏附分子 DC表面标志 CD11c+DC属于血液中成熟的DC, CD11c-DC为低水平表达黏附分子的非成熟DC。 DC的迁移与成熟 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
骨髓DC前体 非淋巴组织 非成熟DC 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 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 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 血流 分化 骨髓DC前体 非淋巴组织 非成熟DC 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 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 定居 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 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 细胞因子和抗原刺激下 DC细胞成熟并迁移进入局部淋巴结 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变弱 ,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渐增强
DC的分布与分类 淋巴样组织中的DC:滤泡DC、并指状DC和胸腺DC 非淋巴样组织DC: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细胞 循环的DC
DC的分布与分类 滤泡树突状细胞是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的重要APC,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R和C3bR结合免疫复合物,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 并指状细胞 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淋巴组织中的重要APC。为朗格汉斯细胞衍生而来。 胸腺树突状细胞 位于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和髓质部分,生命周期很短,仅2~3周。 朗格汉斯细胞 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细胞
DC的分布与分类 间质性DC 主要分布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管附近。 循环DC 主要包括血液DC和淋巴DC。具有较强的摄取抗原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T细胞形成DC-T细胞蔟,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
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生物学特性 DC的共同特征:①形态上呈树突样;②表达CD1a、高水平MHC-II类抗原和多种辅助分子,但缺乏CD14和非特异性酯酶的表达;③胞浆内存在特异性Birbeck颗粒状结构;④吞噬功能较低;⑤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 DC的表面标志 DC表面表达某些可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的受体,以及FcR和IgE分子等
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利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可溶性抗原;具有强大的液相吞饮功能;通过吞噬作用摄取大颗粒或微生物。 参与T细胞发育、分化和激活 DC作为重要的胸腺间质细胞,对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过程起重要作用。DC对外周T细胞的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提供T细胞激活的协同刺激信号
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生物学功能 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①促进生发中心对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②与B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的表达和V基因的重排有关;③DC高表达FcR、CR,使其膜表面可长时间附着一定量的抗原,通过长时间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保持免疫记忆;④促进静止的B细胞表达B7分子,使其具有抗原提呈功能;⑤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直接调节B细胞的生长与分化;⑥可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CD40+B细胞生长和分化;⑦人外周血DC表达类似CD40L的分子,参与B细胞的激活
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生物学功能 免疫调节作用 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分泌多种趋化因子,介导其他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 免疫监视功能 某些前体DC对局部各种化学信号十分敏感,在体内发挥免疫监视作用
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DC与疾病的关系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 骨髓内中的髓样干细胞受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发育成前单核细胞。前单核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流。然后移行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内,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 表面标志 酶和分泌产物
A B 巨噬细胞的激活过程 触发应答阶段 当病原体等异物与静止状态的Mφ表面受体接触, Mφ活化,增生、趋化并吞噬异物。没有MHC-II类分子表达,无提呈抗原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启动兴奋阶段 应答的Mφ受淋巴因子等第一类信号启动成为兴奋或启动的Mφ,此时具有提呈抗原功能 激活发展阶段 兴奋的Mφ在受到LPS、IFN-α、分枝杆菌等第二类信号刺激后,成为活化Mφ,产生TNF及溶细胞蛋白酶等物质,具有杀伤活性
Mφ的生物学作用特点 生物学作用 吞噬杀伤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广泛参与机体生理功能 生物学作用 吞噬杀伤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广泛参与机体生理功能 Mφ功能的异质性 不同组织器官中的Mφ具有异质性;同一组织中的Mφ具有异质性
三、B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B细胞能持续表达MHC-II类分子,能有效提呈抗原给CD+TH细胞,也表达B7-1分子,对活化的TH细胞有协调刺激作用。 机制:BCR结合抗原决定簇,发生受体介导内吞作用,被吞入的抗原分子水解成抗原性多肽,与MHC-II形成复合物,表达在B细胞表面,并提呈给CD4+T细胞。
四、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某些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II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接受某些活性分子刺激后,则可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这些细胞被称为兼职APC。 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各种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 兼职APC可能参与炎症反应或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内皮细胞表面标志及生物学作用 ABO血型抗原 HLA抗原 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HLA-II类抗原阳性EC可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生;可提呈可溶性或颗粒性抗原给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同种移植排斥反应时,移植物中EC是遭受攻击的主要靶细胞。 CD分子 参与淋巴细胞的激活与增生反应;参与生理状况下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以及炎症和免疫应答中血流白细胞向局部组织迁移。 血管内皮细胞抗原系统
成纤维细胞 某些细胞因子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并使之具有抗原提呈能力;成纤维细胞也是一种吞噬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活化的T细胞可表达MHC-II,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第二节 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骨髓干细胞 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吞噬作用、杀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第二节 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骨髓干细胞 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吞噬作用、杀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对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拮抗调节作用;吞噬作用;抗寄生虫感染;产生炎症介质。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I型超敏反应;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红细胞 增强吞噬作用;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识别和携带抗原;增强T细胞依赖性应答;免疫效应细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