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逆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Advertisements

郁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概 述概 述 【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以心情抑郁、情绪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 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 病证。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一节 妊娠恶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了解:妊娠恶阻鉴别诊断、其它 疗法。 熟悉:妊娠恶阻的定义、病因病 机、预防与调摄。 掌握:妊娠恶阻的中医的辨证论 治、西医诊断及西医治疗。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哮 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便 秘 主讲:马剑颖 讲师.
妊娠恶阻.
恶阻 目的要求: 掌握 恶阻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 恶阻的病因病机。.
恶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 科 教 研 室 陶莉莉.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内科。脾胃.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附] 吐酸.
便秘.
气血同病辩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汗 证.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乳衄.
呃 逆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一、概述 定义: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呕- 吐- 干呕-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呕吐哕下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糖尿病流行病学.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呃 逆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呃逆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掌握呃逆的证候特征、鉴别诊断、治疗 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  呃逆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重点  掌握呃逆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分型论治。

定义  呃逆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

【历史沿革】  一、《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哕、哕逆、呃逆。  ① 指出呃逆发生的病因病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篇》:“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干,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病深者,其声哕。” ② 记载三种治疗呃逆的简易方法。 《灵枢·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称本病为“哕”,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 ① 属于寒呃者,如“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桔皮汤主之”; ② 属于虚热者,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③ 属于实热者,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三、自唐末以后诸医家,有以咳逆为哕,有以干呕为哕,亦有以噫气为哕者,直至  《景岳全书》才有了明确的分析。  《景岳全书·呃逆篇》:“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景岳全书·呃逆篇》:“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

【范围】     呃逆是一种临床症状,凡食道、胃、肠、腹膜、纵膈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及肺、肝、脑、肾等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① 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证候特征。  ② 发病和加重多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体质等诱因有关。  ③ 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突发,大多轻浅,常可自行消失,如持续不断,需给予及时的辨证治疗。  ④ 临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呃声频频相连,声高而扬;虚证呃声时断时续,气怯声低。

[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饮食不节与情志失调属实,正气  亏虚属虚。实证多因受寒、气郁、痰阻、火盛所致;虚证多缘脾胃阳虚与胃阴不足,虚实之间常互为因果,并可导致虚实挟杂。病位在胃,与肺肝关系密切。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逆乱。

【诊断】     ① 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点。  ② 轻症可突发突止,持续时间短,并可自愈,重症常反复发作,或缓慢持续不断。 ③ 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体质等诱因有关。

鉴别诊断        干呕       呃逆与干呕均为胃气上逆所致,咽喉间均闻声响。 分类        呃  逆       干  呕 病位 胃、肺、肝 胃、脾 主症 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 有声无物或呕吐涎沫 病机 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逆乱 胃气上逆经口而出 治法 和胃降逆平呃 降逆止呕

【辨证要点】 辨寒热虚实         寒      热 主症 呃声深沉,徐缓 呃声响亮急促 与冷热关系 得热则减 得寒则减 口渴与否 口淡不渴 渴喜冷饮 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脉象 沉迟 滑数

虚        实 主症 呃声时断时续,低而略长 呃声响亮有力,连续频作 病因病机 脾肾阳虚,胃阴不足 受寒,气滞,痰阻,火盛 大便 溏薄 秘结 舌象 舌淡胖,有齿痕,苔白 舌淡或红,苔白或黄 脉象 虚大无力 脉弦滑

【治疗原则】      ① 治疗以和胃降逆平呃为大法。平呃即指疏通膈间之气,常以丁香、柿蒂为平呃要药。   ② 实证当分别采用祛寒、清热、解郁、化痰等法;虚证当分别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胃阴等法。   ③ 重病中出现呃逆,为元气衰败之证,急宜大补元气,固护胃气。

分型论治  胃中寒冷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缓,得寒则甚。    兼症:胸脘不舒或疼痛,食纳减少,口不渴。    舌脉: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止呃。    主方:丁香散。  加减: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加吴萸、肉桂温阳散寒降逆;寒积不化加莱菔子、谷麦芽、神曲、山楂;寒湿中阻加半夏、陈皮、苍术、厚朴、茯苓。

胃火上逆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急促而连续。  兼症:胃脘灼热,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降泄热止呃。 主方:竹叶石膏汤。  加减:加柿蒂、竹茹清火降逆;便秘腹满加小承气汤; 痰热阻滞加黄芩温胆汤。  

气机郁滞     主症:呃逆连声,呃出为快。     兼症:由抑郁恼怒而诱发,脘胁胀闷,胸闷     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降逆平呃。     主方:五磨饮子。     加减: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加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加山栀、黄连泄肝和胃;    气逆痰阻合旋覆代赭汤、二陈汤化裁。  

脾胃阳虚     主症:呃逆断续而作,声音低怯。     兼症:面色白,气短神疲,畏寒肢冷,食少 困倦。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主方:理中丸。     加减:加吴萸、丁香、刀豆子温胃平呃;心下痞满合旋覆代赭汤;加附子、肉桂、紫石        英、沉香温肾壮阳。    

胃阴不足 主症:呃逆声怯,急促而不连续。 兼症: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胃中嘈杂。 舌脉:舌体瘦,舌红而干,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生津养胃平呃。 主方:益胃汤。 加减:加柿蒂、杷叶、刀豆子降逆平呃;加佛手、香橼皮宣畅气机;加鲜芦根、花粉生津增液;胃虚不思食合橘皮竹茹汤。

[转归预后] ① 呃逆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可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 ② 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辨证,及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③ 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呃逆,声怯而不能接续者,多属病情危重,谓之“土败胃绝”,预后较差,应当积极救治,以防脱变。

【预防与调摄】      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饮食宜温,宜易消化,进食宜细嚼慢咽,注意避寒保暖。  

谢谢 请各位同学课后注意复习!